
2017.08.29
變性人可以生小孩嗎?
自2014年起,瑞典Gothenburg大學至少有五位先天性缺少子宮的女性在接受子宮移植手術後,成功誕下嬰兒。這些案例讓專家逐漸對子宮移植到男性體內充滿信心。
英國NHS醫生近期也指出原先為男性的變性人也應該擁有子宮移植手術的權利,生育專家則認為以法律角度而言,這些變性人變成女性後也理當享有一切權利,
NHS更應該將此納入支付範圍。英國醫生們也開始發起慈善募資,希望幫助英國女性接受子宮移植,連NHS’s
Wales Fertility Institute 的婦產科顧問醫師Arianna
D’Angelo也認為從倫理角度上出發,這項訴求完全是正確的。
長年主治不孕症的Francoise
Shelfield博士則認為,變性者在進行手術前都會進行保存精卵的程序,讓其未來仍有機會誕下基因上的孩子。所以讓變性者接受子宮移植、多了懷孕這個步驟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她也強調變性者所該享受的權利是完全奠基在法律上的。
然而,批評者卻認為NHS不應該浪費珍貴的資源,只為了滿足變性者體會「真實女性體驗」的訴求。運動者Laura
Perrins指出納稅人並不認同國家資源花費在此,她更強調該議題牽涉深層的道德與倫理,除了會衝擊女性權益,更會損害母性與女性的真實的意義。另一位女權運動者Julie
Bindel也解釋透過服用激素以維持女性型態的變性者,是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女人,「懷孕生子」並不只是關於變性者的權益,而是一項扭曲的女性建構,同時會造成產假與育嬰等讓所有女性痛苦的議題被忽視,轉而將注意力轉移到Caitlyn
Jenner (著名變性人) 是否該接受子宮移植。Julie
更指出這並非健康議題,而是生活型態的選擇,而且她也不確定男人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
身為領導這串具倫理爭議性的議題先鋒,Liverpool
University’s Health Law & Regulation Unit的董事Amel
Alghrani博士則預測,倘若這項決議成功發展出完整程序,將會衍生「生育革命」,除了迫使大眾選擇是否該動用公共資源,同時也會帶動子宮移植的大量需求,包含男同志或者渴望體會懷孕「喜悅」的男性,或者是想避免代孕的單身男性。
資料來源:MailOnline2017.7.1
+ read more

2008.04.21
拉子健康 要妳/你知道
女同志健康行為調查報告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2007年12月公佈臺灣第一份的女同志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台北市女權會於2007年七月至九月間以網路問卷方式,針對臺灣女同志社群的健康行為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含女同志的「婦科醫療」、「安全性行為」、「生育」與「心理支持與老年規劃」等項目。此次調查共有1523份有效樣本,問卷結果勾勒出台灣女同志社群的健康行為及現況。以下為女權會調查的結果與建議。
一、醫療系統服務不友善,醫療照護人員缺乏敏感度
調查指出女同志社群的就醫滿意度未達30%,其中28.2%的受訪者願意向醫護人員告知性傾向,而也有受訪者曾因性別氣質在就醫時造成困擾,顯示台灣現行的醫療系統對女同志並不友善。再者,訪問者中僅有8.7%的受訪者做過婦癌篩檢,曝露了女同志社群對於健康預防的資訊不足。
二、安全性行為的宣導不足
女女之間的性行為,若沒有採取安全措施,經由體液、血液也有感染性傳染病的危險。但在調查中,受訪者僅有5.5%會使用保險套或指套;而口交時確實會使用保險套或口交膜者,僅占1.4%。因政府積極宣導的安全性行為大多針對異性戀性行為和男同志間的性行為,使得女同志對於安全性行為的觀念急需建立。
三、女同志親權關係無保障
在調查中,未來想要有小孩的女同志占了66.5%,但目前社會對同志的污名嚴重影響女同志生育的意願。且台灣的社會環境並無對女同志生育的支持系統,也缺乏女同志親權的法令保障,女同志生育被迫承受高度的風險。
四、需建立心理支持系統
女同志面臨多方的生活壓力,調查中曾使用諮商或輔導機構的比例占18.6%;且50%以上希望能夠找女性或女同志心理諮商師,政府應當針對女同志族群提供相關的諮商輔導服務。
五、同志老年生活的福利制度
數據顯示會擔心未來老年生活的受訪女同志占64.9%,其中90%的受訪者認為理財投資是養老的重要規劃,並最希望獲得老年同志的健康照護資訊。因目前社會的老年制度多以異性戀為主,未將老年女同志加入老年政策之中,使女同志社群對於老年安養十分憂心。
台北市女權會希望藉由這份女同志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喚起女同志社群對於自身健康、醫療權益的重視。同時,更希望拋磚引玉,讓大眾、醫療人員、政府更進一步認識女同志的健康、醫療照護需求,並期許專家學者多進行女同志健康的相關研究。以下提供幾點建議,期盼政府及醫療體制能夠共同積極創造對性別多元族群友善的支持環境與服務。
1.
醫療系統需提升服務品質,加強培育醫療照護人員的性別平等教育,提供相關的診療需求與方針。同時也應鼓勵相關研究,提倡符合女同志族群照護需求的服務與福利制度。
2.
政府應落實多元家庭政策綱領,修法認可女同志伴侶的配偶關係,以及保障其與子女的親權;並積極創造同志友善空間與社區,讓社會逐漸打開多元的性別視野。
3.
政府應與心理諮商、輔導機構合作,將性別多元文化納入諮詢輔導培育的課程,使其具備性別敏感度與觀點的服務。
4.
政府應規劃保障老年同志生活的福利政策,並積極宣導現階段的政策措施,使女同志社群了解可享的福利。
詳細報告內容請見「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 read more

2008.04.10
同志使用醫療服務之差異
一項包含將近35萬名同志(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研究報告指出,不同性傾向的人或族群在「醫療保健服務的使用情況」和「健康狀況的自我評估」上似乎會出現差異。這項調查的結果也再次確認同志的確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醫療保健需求。
這篇報告中主要的發現可整理如下:
精神衛生方面:
8%的男同性戀者曾尋求過心理醫師的協助,相較於異性戀男性的3%。在女同性戀者方面,有10%尋求過心理醫師的協助,女雙性戀者則有11%,相較於異性戀女性的4%。而有17%的雙性戀女性曾經尋求社工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比例大約是異性戀女性的三倍。
主要的醫療照顧者:
約有77%的女同性戀者在此調查研究進行前的一年內曾經向家庭醫師尋求醫療諮商,相較於異性戀女性的83%。在女性方面,19%的同性戀者與24%的雙性戀者沒有固定的諮詢醫師。而在異性戀女性方面,只有12%沒有固定諮詢的醫師。
子宮頸癌抹片檢查:
不到2/3的女同性戀者在過去的三年內曾做過子宮頸癌的檢查,然而在異性戀和雙性戀的族群中則有超過3/4的女性做過子宮頸癌抹片檢查。
總體健康狀況:
12%的雙性戀男性與16%的雙性戀女性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並不理想,而在異性戀族群中約只有8%的人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不理想。
資料來源:加拿大政府統計處的健康報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