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新研究:治療和護理的進步提升晚期乳癌存活率
2025.11.13
新研究:治療和護理的進步提升晚期乳癌存活率
由於治療和護理方面的重大進步,晚期乳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長了。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如今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女性,整體壽命比十多年前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女性多6到7個月。   這項研究結果來自美國自2011年以來對6萬多名轉移性乳癌患者進行治療的數據。   當時,平均存活期為27.5個月。根據結果顯示,到2022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34個月以上。   某些亞型患者的生存期獲益更大。研究人員發現,HER2陽性/HR+乳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延長了11個月以上,而HER2陽性/HR-乳癌患者的存活期則延長了近19個月。   研究也發現,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的治療效果穩定提升。但三陰性乳癌(最具侵襲性的乳癌類型)的治療進展較為緩慢,平均存活期僅略有提高,從11個月增加到13個月。   首席研究員表示:「隨著診斷和護理品質的提高……近年來,我們看到了幾種針對乳癌的新療法。」   她表示,這些結果表明,現實世界中的患者正在從科學進步中受益,而不僅僅是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   雖然整體趨勢是正面的,但專家表示,持續的研究和普及是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分享這項進步的關鍵。   這些研究結果已在第八屆國際晚期乳癌共識會議上發表。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5.11.06)、EurekAlert!(2025.11.05)      
+ read more
美FDA警告:熱門美容療程恐致灼傷與毀容
2025.11.11
美FDA警告:熱門美容療程恐致灼傷與毀容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警告,微針電波(radiofrequency,簡稱RF microneedling)皮膚療程可能導致嚴重傷害,已有灼傷、疤痕、毀容與神經損傷的通報案例。   微針電波是一種將微針和射頻電波結合的醫美療程,用來治療皺紋,或達到所謂的「皮膚再生、緊緻或嫩膚」等效果。在台灣有多種機型,如 POTENZA、Lutronic Genius、Scarlet RF等。   FDA指出:在治療過程中,這些微針會穿透皮膚,使射頻能量能夠到達皮膚內部及其下層的特定深度。每根微針的針尖會產生一小區域的高溫,導致組織產生變化;部分嚴重的併發症必須經由外科手術修復或其他醫療介入處理。   微針電波和外泌體?? 台灣最近外泌體流行,但是外泌體只能塗抹,不可以侵入性注射。所以有些診所就先以微針電波在皮膚打孔,再塗外泌體,就像把外泌體打到組織裡,聲稱可以增加效果。   這種醫療方式是否有效且安全?並未有研究證實;是否為醫療法裡非法或灰色地帶的醫療行為?有待釐清。   微針電波為何不需要人體研究就用在女人身上? 微針電波是屬於「第二級醫療器材」,上市前不需要作人體研究,主要是用在女性身上。這和過去乳房植入物或陰道網膜一樣,一開始上市時,都是屬於「第二級醫療器材」,上市後,嚴重併發症不斷,訴訟不斷,直到十幾、二十年後的前幾年,政府才正視問題的嚴重性,陸續將它門改成第三級醫療器材。   FDA表示,正與這些屬於「第二級醫療器材」(class II medical devices)的製造商合作,希望找出風險減輕策略。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最有效的策略是改成「第三級醫療器材」要有上市前的人體研究,充分瞭解器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才能降低風險。   只是增加警語或充份告知利弊對於產品使用者或提供者都是空洞的。   美國FDA有警訊,台灣呢? FDA呼籲患者、照護者與醫療人員,若在使用這類皮膚科或美容相關設備時發生任何併發症,應主動回報。   FDA敦促醫療人員,應留意微針電波可能帶來的併發症,並與患者充分討論所有皮膚科及美容療程的利與弊。   在台灣,食藥署於兩個星期後的10月29日發佈新聞:「美國FDA提醒射頻(RF)微針在特定用途的潛在風險安全警訊」。食藥署僅將美國時FDA的警訊翻譯成中文發布,對於台灣使用的情形或國人應該如何因應,一點看法或說法都沒有。   我們是美國人嗎?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5.10.15)、FDA(2025.10.15)      
+ read more
你的身體就是行動健身房
2025.11.10
你的身體就是行動健身房
你不需要健身房會員資格、啞鈴或昂貴器材就能變得更強壯。自古以來,我們就擁有一件最重要的健身器材─自己的身體。   不使用外力或器材進行的力量訓練,被稱為「徒手訓練」(bodyweight training)。   從伏地挺身、深蹲到平板支撐、引體向上,徒手訓練成為最受歡迎的運動方式之一,因為它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而且完全免費。   那麼,它是什麼?為什麼有效?又該如何開始?   什麼是徒手訓練? 徒手訓練指的是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作為阻力,而非外部的重量,如槓鈴或啞鈴。   常見的動作包括伏地挺身、深蹲、弓箭步與仰臥起坐。但徒手訓練也可以包含靜態動作,例如平板支撐或瑜伽姿勢,這些動作可在不移動身體的情況下挑戰肌肉。   徒手訓練可應用於任何肌群,通常可依動作類型或身體部位分類: * 上半身:伏地挺身、引體向上、倒立 * 下半身:深蹲、弓箭步、登階、臀橋 * 核心: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登山者式 * 全身:波比跳、熊爬、跳躍深蹲   徒手訓練也能搭配器材進行,例如「街頭健身」(calisthenics)就是利用戶外健身器材,如單槓等的徒手訓練形式。   主要的訓練形式 徒手訓練的類型包括: * 街頭健身(CALISTHENICS):通常為循環訓練(多項動作連續進行,間隔休息時間短),具動態與全身性。對提升功能性力量、爆發力與速度特別有效,尤其適合年長者。 * 瑜伽(YOGA):以靜態或流動式動作為主,重視柔軟度與平衡。瑜伽對預防與管理肌肉骨骼傷害、促進心理健康皆有良好效果。 * 太極(TAI CHI):動作緩慢且控制度高,強調平衡、姿勢與覺察性的動作。 * 懸吊訓練(SUSPENSION TRAINING):利用吊帶或吊環支撐身體,透過重力與自體重量作為阻力。此類訓練從年長者到競技運動員皆適用。 * 彈力帶訓練(RESISTANCE BANDS):雖不完全屬於徒手訓練,但作為傳統重量訓練的低成本替代方案,能有效提升力量、平衡、速度與身體機能。   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徒手訓練有多種優點與限制。   優點: * 增強力量:2025年一項包含102項研究、4,754名平均70歲長者的綜合分析顯示,徒手訓練能帶來顯著的力量提升,其效果與使用自由重量或機械訓練者無顯著差異。這些好處並不限於年長者。搭配彈力帶的徒手訓練,對各年齡層皆與傳統訓練方式同樣有效。 * 提升有氧體能:202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每週三次、每次僅11分鐘的徒手訓練即可有效改善有氧體能。 * 方便且免費:徒手訓練能避免常見的運動障礙,如器材與場地限制,可隨時隨地進行,不需健身房會員資格。 * 促進功能性動作:例如深蹲與伏地挺身等動作模仿日常活動,如從椅子站起或從地面起身。   缺點: * 進階難度有限:一般來說,增加重量能提高訓練難度。但在徒手訓練中,必須靠創意來進階,例如放慢動作速度,或改為單側訓練(單手、單腳動作)。 * 力量增長可能停滯:與徒手訓練相比,重訓能更有效增加最大肌力。如果僅進行徒手訓練,力量成長較容易進入停滯期。   安全入門建議 如同任何運動形式,開始前最好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若你已準備好開始,以下是幾個建議: * 從簡單動作開始:挑選容易執行的動作,隨著力量與自信提升再逐步進階。 * 重視動作姿勢:品質比數量更重要。保持良好的控制與正確姿勢,遠比做更多次但姿勢不良更有效。 * 循序漸進:透過改變組數或次數提升挑戰度。可從簡單(如膝蓋伏地挺身)進階到困難(如下斜伏地挺身)。 * 多樣化訓練:結合不同類型的徒手訓練,並訓練不同肌群與動作模式。 * 尋求指導:可向當地健身專業人員請教,或使用應用程式協助規劃與追蹤進度。   徒手訓練讓你不必依賴昂貴器材也能改善健康。無論是在公園深蹲、在孩子踢球時做伏地挺身,或在家練瑜伽,你的身體就是一座行動健身房。   只要持之以恆、發揮創意並投入時間,徒手訓練就能幫助你增強力量與體能。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5.10.13)      
+ read more
睡很多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2025.11.07
睡很多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我們常被提醒要多睡,因為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心臟、整體健康,甚至皮膚與性慾。   但最近有報導指出,每晚睡超過九小時可能比睡太少更糟,令人困惑。那麼,理想睡眠時間是多少?睡很多又意味著什麼?   睡眠是健康的必要條件 睡眠與營養、運動並列為健康三大支柱。睡眠中會進行肌肉修復、記憶鞏固、情緒調節等重要過程。澳洲睡眠健康基金會(Sleep Health Foundation)建議成年人每晚應睡七至九小時。少於七小時會影響精力、情緒、專注力,長期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憂鬱、癌症與死亡風險。   很明顯,睡不夠對健康有害。但睡太多呢?   睡太多可能有害嗎? 一項回顧79項研究的分析發現,睡少於七小時的人死亡風險高出14%,而睡超過九小時的人則高出34%。另一項2018年整合74項研究的分析也顯示,長睡與死亡風險增加14%有關。其他研究也顯示,睡得太久(超過該年齡需求)還與憂鬱、慢性疼痛、體重增加及代謝疾病相關。   但這些只是關聯,並不能證明長睡是原因。   那它們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多種因素可能影響「長時間睡眠」與「健康不良」之間的關係。   慢性病患者常需要更多休息,或因症狀與藥物副作用而在床上待更久。他們的睡眠品質可能不佳,為補足睡眠而延長臥床時間。吸菸、肥胖等健康不良因素也與長睡有關。   因此,長睡可能是健康不良的「症狀」,而非「原因」。   理想的睡眠時間是多少? 睡眠需求因人而異。青少年需八至十小時,且作息較晚;年長者除非有睡眠障礙,需求與年輕時相同。大多數成年人需七至九小時,且睡眠品質與規律作息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結論 許多成年人仍睡不夠,應優先確保睡眠充足,而非擔心睡太多。建議可在白天多曬太陽、保持活動、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睡前遠離螢幕並營造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若經常睡得異常久,應留意可能的健康問題並諮詢醫師。       編譯來源:JapanToday(2025.08.10)、GeroScience(2025.03.12)、JAHA(2018.08.03)      
+ read more
皮膚科醫生:保養方法越簡單越好
2025.11.06
皮膚科醫生:保養方法越簡單越好
總是有人在社群平台上展示他們所信奉的多步驟保養程序。他們可能使用昂貴的產品,例如蝸牛黏液或紅光美容儀,據稱能為肌膚補水或減少細紋。   但這些真的有必要嗎?真的有效嗎?   耶魯大學醫學院皮膚科教授Kathleen Suozzi表示:「社群媒體對我們使用的保養品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每個人都像是在當自己的臨床醫師,試著自行診斷膚質並嘗試各種保養方式,而最主要的問題是,保養程序變得太過複雜了。」   一些皮膚科醫師指出,許多在網路上爆紅的保養產品其實沒有必要,即使有些產品使用起來感覺不錯,有的雖無大害,但也有些可能引發比原本更多的問題。   臉部肌膚需要額外保護 臉部的皮膚比身體其他部位更薄,因而需要比其他地方更溫和的保養方式。   此外,每個人的膚質也不同:適合油性肌膚的清潔用品,未必能讓乾性肌膚感到滿意。   皮膚科醫師表示,保養程序應從三樣東西開始—溫和的潔面產品、能滋潤臉部的保濕霜,以及至少SPF30的防曬乳。   太多產品會刺激敏感肌膚,也可能造成重複使用,因為許多產品含有相同成分。在任何情況下,防曬都是關鍵。   貝勒醫學院「色膚診所」主任Oyetewa Asempa表示:「事實上,人們來找我諮詢的九成臉部肌膚問題,都是因為紫外線而惡化的。例如:皺紋、發炎後的深色色素沉澱,以及痘疤形成的暗斑,都會因陽光照射而惡化。」   A醇(RETINOL)與去角質產品   市面上的A醇乳霜與化學去角質產品,常以「延緩老化」為訴求銷售。其中一些確實獲得皮膚科醫師推薦,但也有例外。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製造膠原蛋白的速度會變慢,而膠原蛋白正是讓肌膚彈性飽滿的關鍵。這會導致皺紋的產生。皮膚科醫師指出,類維生素A酸與A醇乳霜能有所幫助,但建議不要在30歲以前使用,因為過早使用可能造成皮膚刺激等問題。   暗沉與死皮細胞堆積也是常見的保養困擾。   去角質(去除死皮)能改善這些狀況。但皮膚科醫師建議避免使用含有顆粒、鹽或糖等「物理性」去角質產品,因為這些會直接摩擦並損傷脆弱的臉部肌膚。相對地,可以選擇含有果酸(AHA)或水楊酸(BHA)的化學性去角質產品,但若使用這類成分,務必要搭配防曬。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指引,只要市售產品明確標示化學去角質成分濃度,這類產品即被認為是安全的。但這項規範不適用於美容沙龍所進行的高強度化學換膚療程。   應避免的保養產品 網紅們常試圖用新潮的保養概念吸引注意,但皮膚科醫師希望這些潮流能退場。   Asempa醫師指出其中一個流行例子:牛脂(又稱牛油、牛脂膏)。   「我希望你把牛脂留給牛就好,」她說。   光療美容儀同樣極受歡迎,但也同樣被誇大。皮膚科醫師表示,這些產品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用,具體效果取決於使用的光色與強度。   Suozzi醫師說,研究顯示紅光美容儀可能對膠原蛋白生成有些許幫助,但「它不會讓你的皮膚出現戲劇性的改變。而且若要見效,你得非常頻繁地使用,一週至少要用好幾次,才有可能出現任何效果—如果有的話。」   價格昂貴的保養品不一定比較有效 紅光美容儀、蝸牛黏液(據稱能保濕)以及其他產品都可能價格不菲。但不要被價格迷惑。    Emory University醫學院皮膚科教授Jordan Lim醫師表示:「價格不等於效果,也不等於更好的結果,許多你在6美元面霜中看到的成分,同樣也出現在20美元面霜裡,甚至出現在名人使用的那瓶300美元面霜裡。」       編譯來源:The Seattle Times(2025.09.15)      
+ read more
對抗阿茲海默症取得了多大進展?
2025.11.05
對抗阿茲海默症取得了多大進展?
阿茲海默症約占全球失智症病例的70%,並且是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   經過數十年未果的研究,兩種新藥與一項開創性的血液檢測,近日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了對抗這種使人衰弱疾病的希望,但關於其效果的疑問仍然存在。任何通往治癒阿茲海默症的道路依然遙遠。   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預防、診斷與治療這項疾病的最新進展。   新藥效果如何? 數十年來,全球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試圖找到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法,但這些努力始終無功而返—直到最近。   禮來(Eli Lilly)公司的donanemab與百健(Biogen)及衛采(Eisai)公司共同開發的lecanemab,是首批被證實能顯著減緩阿茲海默症進程的治療藥物。   但這些昂貴的治療效果僅屬中等,且只對病程早期的患者有效。它們也可能帶來嚴重副作用,包括潛在致命的腦出血。   這引發了一場關於藥物利弊的辯論,使得各國衛生監管機構採取了不同立場。   Lecanemab以Leqembi為商品名,已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獲得批准。   然而,法國衛生當局建議公營保險體系不予報銷該藥費用。   英國國家健康服務體系(NHS)旗下的支出監管機構今年也表示,這兩種新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效果不足以匹配其價格。   早期診斷有何進展? 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另一項爭議同樣引發了歐美之間的分歧,是關於如何診斷這種疾病。   傳統診斷方式需進行侵入性且昂貴的腰椎穿刺檢查,導致部分高風險患者被排除在外。   但近來,一種能檢測疾病「生物標記」的簡單血液檢測已被開發出來。   美國當局自今年五月起已批准該檢測,但歐洲尚未批准任何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其中一項測試目前正在英國展開全國性臨床試驗。   問題在於:血液檢測是否能單獨成為足以確診的依據。   去年,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修改了診斷標準,認為僅憑生物標記即可判定。   但在歐洲,大多數專家仍認為必須透過詳細的臨床檢查,以確認病患的認知與功能退化。   荷蘭神經學家Edo Richard告訴法新社:「許多具有異常生物標記的人從未發展成失智症。」   Richard同時對兩種新藥也持懷疑態度。   這兩個議題息息相關,因為支持藥物的人認為,如果能在症狀出現前就診斷疾病,治療的效果可能會更顯著。   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嗎? 在一點上,專家們看法一致:某些因素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與廣義失智症的風險。   根據去年《柳葉刀》(The Lancet)的一項專家綜述,近半數病例與肥胖、吸菸、飲酒、缺乏運動及聽力損失等因素有關。   越來越多研究正在探討,透過鼓勵人們運動與改善飲食的計畫,是否能有效對抗阿茲海默症。   但Richard表示,截至目前,針對這些風險因素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對認知退化或失智的效果有限甚至沒有影響」。   一項近期刊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在接受兩年密集健康支持後,其認知退化速度略有減緩。   法國流行病學家Cecilia Samieri本月在一場會議上坦言,對於患者及其家屬而言,這樣的進展或許看似微不足道,但與幾年前的情況相比,「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她認為,唯有長達10至15年的臨床試驗,才能真正顯示這類介入措施對阿茲海默症這種長期發展疾病的實際效果。       編譯來源:France24(2025.09.2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