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25.07.11
這款芭比娃娃配有血糖機!
芭比娃娃—擁有纖細的腰肢、修長的雙腿和永恆的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千篇一律。但至少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泰兒(Mattel)公司為了回應外界對其不切實際的美學標準的批評,推出了更多能夠反映更廣泛社會群體的娃娃。
日前,該公司繼續推出最新娃娃:患有第 1
型糖尿病的芭比娃娃。
她一如既往地時尚。她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胰島素幫浦,身穿波點連身裙,與藍色高跟靴和藍色手提包相得益彰。她手臂上還戴著一台粉紅色的連續血糖監測儀。這台醫療設備精準無誤,上面的藍色圓圈圖案是全球糖尿病意識的象徵。
該公司與「突破性第 1
型糖尿病」組織合作推出了芭比娃娃,這是一個倡導和研究組織,目標是找到治療糖尿病的方法。
美泰兒公司芭比娃娃高級副總裁兼全球負責人Krista
Berg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推出一款患有第1型糖尿病的芭比娃娃是美泰兒公司「致力於包容性和多元代表性」的一部分。她表示,一個有胰島素幫浦的芭比娃娃可以幫助一些孩子在玩耍時想像的故事中看到自己。
數千萬美國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糖尿病。其中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或幾乎無法分泌胰島素。
與通常在成年期緩慢出現的第 2 型糖尿病不同,1
型糖尿病通常發病於兒童期或青少年期,有時可以透過運動和飲食改變在早期逆轉。
在TikTok和Instagram上,一些患有 1
型糖尿病的用戶表達了他們對新芭比娃娃的喜悅,有些人分享了看到自己的疾病得到體現的感人貼文。
來自印度果阿的Anurati
Aggarwal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網路上發布有關第 1
型糖尿病的文章。
她在Instagram上寫道:「抱歉,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這真的太讓我感動了。小時候痴迷芭比娃娃的我,如果看到這個,肯定會瘋掉的。」
糖尿病管理並不容易。患者必須全天候監測血糖值並注射胰島素。它還可能導致併發症,包括心臟病、失明、腎臟損傷,甚至可能導致壞疽性截肢。
這款最新芭比娃娃隸屬於美泰兒的「時尚達人系列」(Fashionistas),該公司稱該系列娃娃為「最多樣化的娃娃系列」。去年,美泰兒推出了盲人芭比娃娃,她拄著一根紅白相間的拐杖,拐杖尖端是棉花糖狀的滾輪,戴著一副適合對光敏感的眼睛使用的太陽眼鏡。
2019
年推出的芭比娃娃系列包括配有輪椅和義肢的娃娃。圖片來源:Diane
Bondareff /美聯社
2019年,美泰兒公司推出了一款坐在輪椅上的芭比娃娃和一款裝有義肢的芭比娃娃。Fashionistas系列的其他娃娃包括患有唐氏症的芭比娃娃、佩戴助聽器的芭比娃娃、禿頭芭比娃娃、患有皮膚病的芭比娃娃以及不同髮型和體型的芭比娃娃。
芭比娃娃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玩偶之一,但在21世紀初,由於其他公司開始生產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玩偶,芭比娃娃一度飽受批評,而她的外貌卻與1959年的芭比娃娃大體相同。2010年,芭比娃娃公司就一本關於芭比娃娃和電腦的書道歉,批評者認為這本書帶有性別歧視的意味。
自那時起,該公司一直致力於重塑芭比娃娃。
2023年,芭比娃娃最喜歡的顏色—當然是亮粉色—隨著葛莉塔·葛薇(Greta
Gerwig)執導的電影《芭比娃娃》的上映而重新成為流行文化的中心,該電影在全球獲得了
14 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編譯來源:The New York Times(2025.07.09)
+ read more

2025.07.08
選擇防曬乳應注意什麼?
本週各地氣溫預計將上升,紫外線(UV)指數也預期會升高。
為了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很多人會使用防曬乳。我們該如何選擇防曬乳呢?
防曬乳上的SPF數字及星星是什麼意思?
防曬乳包裝上最顯眼的數字是「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SPF)。數字愈高,表示阻擋UVB紫外線的效果愈強。這個數字表示讓多少UVB穿透,而不是阻擋多少。
例如SPF
15會讓約1/15的紫外線照射到皮膚,換言之能阻擋約93%的UVB,SPF
30約能阻擋97%。如果你在太陽下10分鐘就會曬傷,塗上SPF
15理論上可延長15倍的時間至150分鐘。
英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SPF
30是足夠的選擇,但防曬乳應每兩小時補擦一次,無論SPF數值高低。
市售防曬乳常附有1至5顆星,代表其吸收UVA的比例,星數越多代表防護UVA的能力越高。
理想的防曬乳應該同時具備高SPF和高星等,才能有效防禦兩種紫外線。
最好的防曬乳效果有多好?
即使是高係數產品,保護效果也仰賴正確用量與均勻塗抹。但實際上,大部分人使用量只有建議量的一半,防護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此外,流汗、游泳或摩擦也會使防曬乳失效。過期的防曬乳也因效力可能降低不建議再用。
依照歐盟規範,防曬產品標示最高只能到「SPF
50+」。因為SPF 50約可阻擋98%紫外線,而SPF
100其實也無法做到完全阻擋,卻可能造成誤導,讓人以為保護效果有顯著差異。
因此,沒有任何防曬產品能提供100%保護,建議在中午陽光最強時應儘量遮陽、穿長袖衣物並待在陰涼處。
「一天一次」型防曬乳有效嗎?
有些防曬產品聲稱「只需使用一次」或「長效8小時」。但專家提醒,即使是這類產品,也應每兩小時補擦一次,因為實際使用中,很容易有漏塗部位,或因摩擦、水分而脫落。
《Which?》雜誌在2016年曾發現,部分「長效型」防曬在6-8小時後,防護力下降了74%。
雖然部分廠商反駁這項指控,表示他們自家的測試結果並未出現相同情形。但為保險起見,還是應視為一般防曬乳使用方式。
曬傷了怎麼辦?
曬傷會讓皮膚發紅、疼痛,幾天後可能脫皮,嚴重時甚至會起水泡。通常一週內會自行痊癒,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建議可以採取一些方法舒緩症狀:
* 立即離開陽光,並遮蔽曬傷部位
* 冷敷或冷水淋浴減輕灼熱
* 使用保濕的曬後修護產品
* 服用止痛藥、多補水,可諮詢藥師建議
* 避免抓癢與穿著緊身衣物
並且注意:不要在曬傷處使用凡士林或冰塊。如果出現起水泡、腫脹、發燒或中暑症狀,請儘快就醫。
最後提醒,重複曬傷會大幅提高皮膚癌風險,做好日常防曬,是保護皮膚健康的關鍵。
編譯來源:BBC(2025.06.25)
+ read more

2025.07.07
高溫來襲!戶外活動者的6大安全守則
2025年夏天以酷熱開場,對所有在戶外活動的人都是挑戰,無論你是跑者、通勤族、園丁、工人,還是參加球類活動的孩子。熱傷害專家Susan
Yeargin提醒:提早準備與改變行為,是避免中暑的關鍵。
高溫時段活動風險高
一天中最熱通常落在上午10點至下午6點。這段時間太陽強烈、氣溫高,身體會因為氣溫與太陽輻射而吸收熱量。地面也會加熱,加上濕度,讓身體難以透過流汗散熱。
即使只是慢跑、遛狗或割草,身體都會產生內部熱能。當外頭已經很熱時,你的運動會進一步增加身體熱負荷。跑步或騎車強度越高,產熱也越多。尤其是工作者,因缺乏彈性休息,風險更高。
身體雖會適應熱,但有極限
一般人約需兩週適應高溫,這期間身體會增加排汗、提升血液循環、保持鹽分來維持水分。但這並不表示你能應對更極端的熱浪。
例如你可能習慣攝氏27度,但若突然升高到35度,身體仍無法應付。特別是季節初期高溫與濕度的組合,更容易導致熱傷害。
老年人與兒童風險更高
年長者心血管功能與出汗能力下降,且口渴感不靈敏,更易脫水或中暑。有些人也較不願或無法前往避暑地點。
兒童的高溫適應速度可能比成人慢幾天。他們散熱較依賴皮膚散熱而非排汗,易皮膚發紅。雖然他們會喊熱,但不一定知道何時該停下活動,大人需多留意、提供休息機會。
最重要的高溫安全建議是什麼?
1.選對時間活動:想避免中暑,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避開最熱的時段。將運動、家務、戶外工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或找有樹蔭的環境活動。
2.養成良好補水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為口渴是身體已經缺水的訊號。水分充足可幫助心臟減壓、腦部與肌肉維持功能,也避免流汗功能下降。
3.傾聽身體訊號:若感覺頭暈、疲倦、發熱、無法持續活動,請馬上休息與補水。身體會提醒你需要降溫,千萬別硬撐。
4.選擇合適衣物:選擇淺色、輕薄、短袖短褲可減少吸熱、促進散熱。
5.記得安全帽與裝備會蓄熱:工地工人可能不得不戴安全帽,但運動員在高溫下並不一定需要穿著護具練習。而企業也應為戶外工作者打造補水區、降溫站等職安措施。
6.睡好覺也能降風險:白天曝曬會讓身體疲乏,良好睡眠與降溫環境(如冷氣房)有助於身體恢復,降低隔日中暑風險。
總而言之,熱傷害可預防,但需主動調整行為。在酷熱天氣中保命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聰明的選擇。
編譯來源:Japan Today(2025.06.30)
+ read more

2025.07.04
BMI可能錯估健康風險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的縮寫。長期以來,健康專家一直將BMI作為快速篩檢工具,快速篩選出某些體重超標的類別,並根據他們的體重預測未來可能會出現健康問題。
問題在於,BMI
是透過計算身高和體重來衡量健康風險的。然而,肌肉和骨骼的重量比脂肪重,因此BMI測量結果可能會高估肌肉發達或體型較大的人其健康風險。相反,根據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BMI可能會低估老年人和任何肌肉流失人群的健康風險。
預測健康:電阻抗分析BIA優於BMI
新的研究作者們說,現在一項不同測量體重的方法叫做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或許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未來的健康問題。
這項技術如下:站在機器的金屬板上,同時用手或拇指握住遠離身體的另一個金屬裝置。啟動後,機器會向全身發送微弱的電流。體脂、肌肉和骨骼的電導率各不相同,因此機器會使用演算法來確定肌肉量、體脂率和體內含水量。
首席作者Arch Mainous
III說,「我們發現,對於20至49歲的成年人來說,比起BMI,體脂率更能預測15年死亡風險。」
研究顯示,經由生物電阻抗分析測量有高體脂的人,有78%更可能死於任何原因;死於心臟病的機率高於262%。
研究也發現,與BMI處於健康範圍內的人相比,BMI肥胖的人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並未顯著增加。
「現在請記得,在這些較年輕的人口中,使用BMI並沒有警示任何風險,通常也非我們認為是心臟病的高風險群。」
丹佛國家猶太健康的心血管預防和健康主任Dr. Andrew
Freeman說:「老實說,這項研究所顯示的風險規模是非常大的。想到我們多年來一直在使用的替代指標—BMI—可能不那麼準確,真是令人擔憂。」
共同研究者Dr. Frank
Orlando說:「及早知道,我們就能採取干預措施來保持他們的健康。我認為這將徹底改變我們看待身體組成的方式。」
BMI 的問題
BMI計算的算法是「體重(公斤)/身高平方(公尺)」。
在BMI的世界裡,18.5到24.9之間的體重屬於健康體重,25到29.9之間屬於超重,30到39.9之間屬於肥胖,超過40則屬於「重度」或三級肥胖。如果BMI低於18.5,則被視為體重過輕。
使用BMI測量健康風險,就人口層次上而言有效。無數研究已顯示較高的BMI和所有各種慢性病的發展相關,例如癌症、心臟病、腎臟病和肝病等等。
然而落實在患者層面BMI就有缺陷。想像一下,一個「瘦胖子」─外表瘦削,但內部主要器官卻包裹著脂肪團。你的BMI沒有問題,但你的健康面臨風險。
Mainous
說:「這些人更可能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更可能有血糖、血壓升高,而且更有可能出現全身性炎症。這些健康問題都可以治療,如果及早發現,某些案例也可逆轉。」
Mainous
指出,雖然醫師有意識到BMI的問題,但很多人仍選擇使用「因為便宜」。
Orlando說:「然而,我們發現新版生物電阻抗儀相當準確,能夠提供一些有效可靠的結果。」
Freeman
醫師說:「居家用的生物電阻產品,並不準確。它們受到體液含量和水分攝入情況的影響很大。只能測個大概,診所機器比較準確。」
是時候接受體脂測量了嗎?
這項新研究分析了1999年至2004年聯邦調查(NHANES,即全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4,252名男女參與者的數據。技術人員測量了每個人的身體成分,包括身高、體重和腰圍。所有參與者都接受了基於臨床的生物電阻抗分析,該分析測量了身體對電流的阻力。
研究人員隨後將這些數據與2019年的全國死亡指數進行比較,以了解死亡人數。在調整了年齡、種族和貧困變數後,研究發現,與BMI處於健康範圍內的人相比,BMI肥胖的人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並未顯著增加。
經由生物電阻抗分析測量有高體脂的人,有78%更可能死於任何原因;死於心臟病的機率高於262%。我是不是應該使用生物電阻分析儀了?!
Freeman說,這項研究表明,更精準的體重測量可以輕鬆實現個人化醫療。「想像你到醫師的診所,他們提供你的體脂率,和一項個人的風險評估。他們和你討論運動和其他的生活型態改變,送你去諮詢營養師。」
「他們給你做這些改變的機會,如果需要還會以藥物協助你。如醫療界能夠做到這一點,將可以拯救更多生命,那將是了不起的。」
這項發表在《家醫科年鑑》期刊
編譯來源:CNN Health (2025.06.24)、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2025.06)
+ read more

2025.07.02
男性過45歲試管嬰兒成功機率降低
在台灣,施行人工生殖(IVF,試管嬰兒)有補助。補助對象女性必須45歲以下,但男性則沒年齡限制。理由:女性的年齡影響成功率,而男性則不會。其實,有關於40歲以上男人精子的數量及品質變差,以及會負面地影響施行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及後代身心健康一直都有研究實證。但是,政府一直無視而不見。最近一項新的研究再次打臉衛生福利部。
此研究顯示,45歲以上男性進行IVF會增加流產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男性的年齡對其生殖成功率起著重要作用,這對精子受精後年齡影響不大的觀念提出了挑戰!
他們發現,即使使用年輕捐贈的卵子,年紀較大的男性精子也會導致活產率降低。
專家表示,醫生和患者在進行試管嬰兒諮詢的過程中應該考慮這個的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發表在《人類生殖》雜誌上,分析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六家人工生殖中心2019年至2023年期間的1,712個卵子捐贈週期。
所有療程均使用平均年齡為26歲的新鮮捐卵者和男性伴侶的冷凍精子。受精卵隨後被移植到平均年齡43歲的準媽媽體內。
參與者被分為兩組—45歲或以下的男性和45歲以上的男性,雖然兩組的受精率和胚胎發育相似,但懷孕結果卻有差異。
流產率(即嬰兒在懷孕24週前流產)在男性伴侶年齡超過45歲的夫婦中明顯較高,達到23.8%,而年輕父親年齡組的流產率僅為16.3%。
年齡較大父親族群的活產率也較低,為35.1%,而45歲或以下男性的活產率為41%。
義大利尤金生育診所的胚胎學家Dr Maria Cristina
Guglielmo在討論這一發現時表示:「傳統上,母親的年齡一直是生殖醫學關注的焦點,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男性伴侶的年齡也起著至關重要且獨立的作用。」
她解釋說,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精子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增加了DNA複製錯誤的可能性。
她說,反過來,這會損害胚胎髮育並增加流產的風險。
Guglielmo博士補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生育診所需要採取一種更平衡的方法來認識到父親年齡的作用。
「診所應該確保男性患者了解父親年齡增長會如何影響生育能力、懷孕成功率和流產風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6.30)、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2025.06.30)、Human Reproduction(2025.06)
+ read more

2025.07.01
避孕藥不只提高腦瘤風險,還可能增加陰道尿道感染
日前,台女連分享了避孕藥成分「去氧孕烯(desogestrel)」長期服用可能使腦瘤風險提高。而幾週前,英國數百名女性因擔心避孕針劑可能導致腦瘤風險提高五倍,考慮進行集體訴訟。如今,又有研究發現,其他荷爾蒙避孕方式可能與泌尿道感染(UTI)和細菌性陰道炎(BV)有關。
這項針對24,500名女性的最新研究發現,使用處方避孕藥的女性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顯著上升。使用避孕針劑者,風險增加兩倍;而使用含有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口服避孕藥,風險則增加10%。
儘管引發大眾疑慮,醫療專家仍呼籲女性不應自行停藥,除非有其他替代的避孕方案。
美國NHS全科醫師Dr Davis-Hall
表示,她經常看到女性在使用特定荷爾蒙避孕方式時反覆感染。有些患者在改用其他避孕方式、停用避孕藥後,症狀顯著緩解。因此她也呼籲有反覆感染的女性諮詢醫師,在排除其他原因後,評估目前避孕方式是否為可能原因之一。
為何避孕藥可能導致感染?其中的機制是什麼?
Dr
Davis-Hall表示,雖然目前尚無強而有力的臨床證據可證明避孕藥直接導致泌尿道感染,但確實存在可信的生物學機制。
她解釋,避孕藥可能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平衡,特別是雌激素與黃體素,進而影響保護陰道免受細菌性陰道感染與泌尿道感染等感染的陰道菌叢。荷爾蒙改變還可能影響陰道與尿道黏膜,使其更易受到感染。另外,黃體素類合成荷爾蒙常見副作用之一就是陰道乾燥,而這也會提高泌尿道感染風險。
使用者現身說法:5年反覆感染影響生活
一名來自牛津、24歲的女教師向《MailOnline》表示,她在服用避孕藥期間長達五年反覆出現念珠菌感染與泌尿道感染。她自去年8月起幾乎每天出現排尿或性交時刺痛、頻尿與尿急等症狀。
即使嘗試過各種非處方藥與抗生素療程,症狀仍未根治。她補充,由於上課期間難以前往廁所,症狀常因此惡化。
她自今年4月為了備孕停用避孕藥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且未再罹患泌尿道感染。她表示:「我很失望自己當初不清楚所有狀況,也很遺憾我的醫師沒有把這些線索串起來。」
泌尿道感染與細菌性陰道炎如何影響健康?
泌尿道感染(UTI)是一種常見但會引起疼痛的疾病,會影響膀胱、尿道,甚至腎臟。一般以短期抗生素治療為主。症狀包括排尿有灼熱感、頻尿或尿急、下腹疼痛。根據NHS的資料,有些人還會發現血尿、體溫過高、身體發冷或發熱,有些人體溫則異常偏低。
細菌性陰道炎(BV)常見症狀包括陰道分泌物異常—尤其在性交後會有強烈異味,分泌物顏色與質地也會改變。根據NHS,約半數細菌性陰道炎患者無明顯症狀。也會提高性病(如披衣菌)的風險。雖然細菌性陰道炎通常不嚴重且能以抗生素治療,但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骨盆腔發炎。
骨盆腔發炎是女性生殖系統的嚴重感染,可造成輸卵管留下裂痕,進而提高子宮外孕的風險。子宮外孕無法挽救,並可能危及生命。若骨盆腔發炎未妥善治療,也可能導致不孕,且風險會隨重複感染次數上升。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6.1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