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爸爸也談月經:陪伴女兒面對第一次的月經
2025.11.17
爸爸也談月經:陪伴女兒面對第一次的月經
對許多人來說,談論月經仍然讓人感到不自在,通常是由媽媽負責,對於自己沒有月經經驗的爸爸更是如此。但是,越來越多爸爸開始打破這個月經羞恥的迷思,今年16歲的Helen敘述她第一次月經來潮時,因為爸爸剛好在家,所以是爸爸協助她處理的。   對許多家長來說,和孩子聊月經可能會有點尷尬,但Helen說,爸爸一直很坦率地談論月經,告訴她會發生什麼事,因此當月經真的來時,她並不慌張、可以更輕鬆的面對。   她說:「爸爸也許沒辦法告訴你月經來實際是什麼感覺,或是它如何影響生活,但他們仍然可以提供建議、陪你聊這件事。」   John會和兩個女兒談論月經來時可能的感覺、疼痛程度,以及各種生理用品種類。現在從事教育工作者的John坦言自己一開始並不懂,但他請教妻子與媽媽,也利用書籍與網路資源來學習。   月經是重要的生命課題!爸爸也一起參與 對John來說,月經是健康議題,而非應該感到羞恥的議題。雖然「爸爸談月經」這件事仍有尷尬,但他認為:「重要的是要陪伴,讓孩子覺得你很親近。」   喪偶的父親Roy則是沒有選擇的餘地,自妻子因癌症過世後,他獨自撫養女兒長大。他在女兒九歲時就開始陪她談月經,透過書本協助她認識月經。「一開始她臉色感尬,但我們仍然很開放地討論。」   後來,他拿出衛生棉,教女兒如何黏在內褲上,還建議她先試貼看看。Roy認為,當孩子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時,才會感到害怕。」   他說:「我是在陪伴女兒為她的人生做準備,而月經、性、男朋友、關係,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雖然都很不容易,但不能逃避。」   月經倡議團體發起「給爸爸衛生棉」行動 對許多女性而言,第一次月經的經驗並沒有那麼開放。   在倡議月經貧窮的非營利組織「Hey Girls」工作的Hannah Routledge回想自己的經驗仍覺得不舒服「「我念的學校完全沒有任何準備,連垃圾桶都沒有。」   「Hey Girls」在2019年發起了「Pads for Dads(給爸爸衛生棉)」行動,提供免費的教材與教學,協助爸爸與孩子談論月經。這個活動的設計是為了打破爸爸們(以及所有家長)對月經的污名。   兒子也要知道!日常中進行月經教育 「不用等到某一天進行『重要對談』,而是要日常地、自然地討論,確保家裡有準備生理用品,也讓孩子知道你會陪伴她、支持她。」   Hanna也強調,父母同樣應該與兒子談論月經,讓他們有意識地理解這件事。   家庭醫師Nighat Arif的專長在於女性健康。她提到,當她六歲的兒子在浴室裡發現她的衛生棉條時,她就開始了第一次談話。   她告訴他:「這是媽媽在流血時會用的東西。」起初這讓兒子感到焦慮與慌張,但她告訴他這是正常的,女性每個月都會這樣。   Hanna說,對於月經的態度正在改變,「我的爸爸以前完全避談這類話題,但現在,如果孫女們需要或想聊,他會開放的與她們聊。」   性健康教育不只是媽媽的責任!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婦產科醫師Christine Ekechi指出,在父母與孩子談青春期話題上,社會仍存在雙重標準。Ekechi醫師認為有許多單親媽媽在教導兒子關於青春期、成長、性行為安全措施等議題,但從不說媽媽們不能談,那為什麼換成爸爸就不行和女兒談呢?   Ekechi醫師認為,家庭中對月經議題的開放態度,也能帶來更廣泛的正面影響。她認為,有知識的父親,也會成為更好的同事與領導者。這不僅有助於減少職場中的月經污名,也能推動「月經平權」。   她補充說:「最重要的是,這會讓父女關係更親近。」       編譯來源:BBC(2025.10.30)      
+ read more
三種新蟾蜍物種跳過蝌蚪直接胎生
2025.11.14
三種新蟾蜍物種跳過蝌蚪直接胎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非洲發現了三種新的、外型奇特的樹棲蟾蜍,它們身上佈滿膿皰。它們如何在遠離水源的地方繁衍後代呢?答案是:完全跳過蝌蚪階段,直接產下幼蟾。   大多數教科書只會講述青蛙繁殖的過程:卵→蝌蚪→幼蛙→成蛙。但坦尚尼亞新發現的三種青蛙卻並非如此。這三種新蛙屬於非洲蟾蜍中一個不尋常的類群-樹蟾(Nectophrynoides),俗稱「樹蟾」。   雌性樹蟾不會產卵孵化蝌蚪,而是將後代孕育在體內,直接產下完全成形的小蟾蜍。這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夠體內受精並真正胎生的兩棲動物之一。   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兩棲動物學館長、該研究的合著者Mark D. Scherz副教授指出,眾所周知,青蛙是由蝌蚪發育而來的—這是生物學中經典的蛻變(變態)發育例子之一。但實際上,近8000種青蛙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其中許多與這個眾所皆知的方法並不十分相似。   只有來自南美洲和東南亞的少數蛙類進化出了類似的生存策略,這使得這些蟾蜍在動物王國中成為一個罕見的例子。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合著者 H. Christoph Liedtke 說,「胎生在蛙類和蟾蜍中極為罕見,只有不到1%的蛙類物種採用這種繁殖方式,這使得這些新物種格外引人注目。」   他專門研究兩棲動物繁殖方式的演化。   比對120年前的青蛙DNA,發現新物種 早在1905年,德國研究員Gustav Tornier就向柏林Royal Prussian科學院報告了他在坦尚尼亞發現的一種蟾蜍,這種蟾蜍令人驚訝地能夠胎生。當時,它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能夠胎生的蛙類。Tornier最初發現的青蛙如今被保存在柏林自然博物館。   博物館中的標本中有些是120多年前採集的。研究團隊利用統稱為「博物館組學」的方法,從這些原始青蛙身上提取了DNA。   負責這項研究的博物館組學部分的Alice Petzold博士說道,「這些我們的博物館組學研究能夠準確揭示這些古老標本所屬的種群,這讓我們對未來研究這些蟾蜍更有信。」   「幾年前的系統發育研究已經讓我們了解到,這些蟾蜍之間存在著以前未被認識到的多樣性。但是,通過走訪不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並研究數百隻保存完好的蟾蜍標本,我能夠更好地了解它們的形態多樣性,從而使我們能夠描述這些新物種。」哥本哈根大學的第一作者Christian Thrane說道。   保護瀕危物種 除了其演化意義之外,這項發現可能對保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許多這類胎生蟾蜍生活在狹小且破碎的棲息地中,正受到森林砍伐、採礦和氣候變遷的威脅。   這些新發現的物種來自坦尚尼亞東部弧形山脈(EAM),這是一個瀕危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擁有許多地球上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物種而聞名。這些山脈從平原拔地而起,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該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就職於一家專注於森林保護的自然保護組織的Michele Menegon博士指出,這些棲息地高度的片段化,這正在影響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活在那裡的蟾蜍。   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的研究員John V. Lyakurwa指出,這些蟾蜍棲息的森林正在迅速消失。」   大多數樹蟾都已瀕臨滅絕,該屬中的一個物種—曲葉樹蟾(Nectophrynoides asperginis)—已經在野外滅絕,而另一個物種—波因頓樹蟾(Nectophrynoides poyntoni)—自2003年被發現以來就再也沒有被觀察到。這些美麗蟾蜍的未來非常不確定。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取用的科學期刊《脊椎動物學》(Vertebrate Zoology)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11.06)、Vertebrate Zoology(2025.11.06)      
+ read more
新研究:治療和護理的進步提升晚期乳癌存活率
2025.11.13
新研究:治療和護理的進步提升晚期乳癌存活率
由於治療和護理方面的重大進步,晚期乳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長了。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如今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女性,整體壽命比十多年前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女性多6到7個月。   這項研究結果來自美國自2011年以來對6萬多名轉移性乳癌患者進行治療的數據。   當時,平均存活期為27.5個月。根據結果顯示,到2022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34個月以上。   某些亞型患者的生存期獲益更大。研究人員發現,HER2陽性/HR+乳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延長了11個月以上,而HER2陽性/HR-乳癌患者的存活期則延長了近19個月。   研究也發現,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的治療效果穩定提升。但三陰性乳癌(最具侵襲性的乳癌類型)的治療進展較為緩慢,平均存活期僅略有提高,從11個月增加到13個月。   首席研究員表示:「隨著診斷和護理品質的提高……近年來,我們看到了幾種針對乳癌的新療法。」   她表示,這些結果表明,現實世界中的患者正在從科學進步中受益,而不僅僅是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   雖然整體趨勢是正面的,但專家表示,持續的研究和普及是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分享這項進步的關鍵。   這些研究結果已在第八屆國際晚期乳癌共識會議上發表。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5.11.06)、EurekAlert!(2025.11.05)      
+ read more
美FDA警告:熱門美容療程恐致灼傷與毀容
2025.11.11
美FDA警告:熱門美容療程恐致灼傷與毀容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警告,微針電波(radiofrequency,簡稱RF microneedling)皮膚療程可能導致嚴重傷害,已有灼傷、疤痕、毀容與神經損傷的通報案例。   微針電波是一種將微針和射頻電波結合的醫美療程,用來治療皺紋,或達到所謂的「皮膚再生、緊緻或嫩膚」等效果。在台灣有多種機型,如 POTENZA、Lutronic Genius、Scarlet RF等。   FDA指出:在治療過程中,這些微針會穿透皮膚,使射頻能量能夠到達皮膚內部及其下層的特定深度。每根微針的針尖會產生一小區域的高溫,導致組織產生變化;部分嚴重的併發症必須經由外科手術修復或其他醫療介入處理。   微針電波和外泌體?? 台灣最近外泌體流行,但是外泌體只能塗抹,不可以侵入性注射。所以有些診所就先以微針電波在皮膚打孔,再塗外泌體,就像把外泌體打到組織裡,聲稱可以增加效果。   這種醫療方式是否有效且安全?並未有研究證實;是否為醫療法裡非法或灰色地帶的醫療行為?有待釐清。   微針電波為何不需要人體研究就用在女人身上? 微針電波是屬於「第二級醫療器材」,上市前不需要作人體研究,主要是用在女性身上。這和過去乳房植入物或陰道網膜一樣,一開始上市時,都是屬於「第二級醫療器材」,上市後,嚴重併發症不斷,訴訟不斷,直到十幾、二十年後的前幾年,政府才正視問題的嚴重性,陸續將它門改成第三級醫療器材。   FDA表示,正與這些屬於「第二級醫療器材」(class II medical devices)的製造商合作,希望找出風險減輕策略。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最有效的策略是改成「第三級醫療器材」要有上市前的人體研究,充分瞭解器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才能降低風險。   只是增加警語或充份告知利弊對於產品使用者或提供者都是空洞的。   美國FDA有警訊,台灣呢? FDA呼籲患者、照護者與醫療人員,若在使用這類皮膚科或美容相關設備時發生任何併發症,應主動回報。   FDA敦促醫療人員,應留意微針電波可能帶來的併發症,並與患者充分討論所有皮膚科及美容療程的利與弊。   在台灣,食藥署於兩個星期後的10月29日發佈新聞:「美國FDA提醒射頻(RF)微針在特定用途的潛在風險安全警訊」。食藥署僅將美國時FDA的警訊翻譯成中文發布,對於台灣使用的情形或國人應該如何因應,一點看法或說法都沒有。   我們是美國人嗎?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5.10.15)、FDA(2025.10.15)      
+ read more
你的身體就是行動健身房
2025.11.10
你的身體就是行動健身房
你不需要健身房會員資格、啞鈴或昂貴器材就能變得更強壯。自古以來,我們就擁有一件最重要的健身器材─自己的身體。   不使用外力或器材進行的力量訓練,被稱為「徒手訓練」(bodyweight training)。   從伏地挺身、深蹲到平板支撐、引體向上,徒手訓練成為最受歡迎的運動方式之一,因為它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而且完全免費。   那麼,它是什麼?為什麼有效?又該如何開始?   什麼是徒手訓練? 徒手訓練指的是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作為阻力,而非外部的重量,如槓鈴或啞鈴。   常見的動作包括伏地挺身、深蹲、弓箭步與仰臥起坐。但徒手訓練也可以包含靜態動作,例如平板支撐或瑜伽姿勢,這些動作可在不移動身體的情況下挑戰肌肉。   徒手訓練可應用於任何肌群,通常可依動作類型或身體部位分類: * 上半身:伏地挺身、引體向上、倒立 * 下半身:深蹲、弓箭步、登階、臀橋 * 核心: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登山者式 * 全身:波比跳、熊爬、跳躍深蹲   徒手訓練也能搭配器材進行,例如「街頭健身」(calisthenics)就是利用戶外健身器材,如單槓等的徒手訓練形式。   主要的訓練形式 徒手訓練的類型包括: * 街頭健身(CALISTHENICS):通常為循環訓練(多項動作連續進行,間隔休息時間短),具動態與全身性。對提升功能性力量、爆發力與速度特別有效,尤其適合年長者。 * 瑜伽(YOGA):以靜態或流動式動作為主,重視柔軟度與平衡。瑜伽對預防與管理肌肉骨骼傷害、促進心理健康皆有良好效果。 * 太極(TAI CHI):動作緩慢且控制度高,強調平衡、姿勢與覺察性的動作。 * 懸吊訓練(SUSPENSION TRAINING):利用吊帶或吊環支撐身體,透過重力與自體重量作為阻力。此類訓練從年長者到競技運動員皆適用。 * 彈力帶訓練(RESISTANCE BANDS):雖不完全屬於徒手訓練,但作為傳統重量訓練的低成本替代方案,能有效提升力量、平衡、速度與身體機能。   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徒手訓練有多種優點與限制。   優點: * 增強力量:2025年一項包含102項研究、4,754名平均70歲長者的綜合分析顯示,徒手訓練能帶來顯著的力量提升,其效果與使用自由重量或機械訓練者無顯著差異。這些好處並不限於年長者。搭配彈力帶的徒手訓練,對各年齡層皆與傳統訓練方式同樣有效。 * 提升有氧體能:202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每週三次、每次僅11分鐘的徒手訓練即可有效改善有氧體能。 * 方便且免費:徒手訓練能避免常見的運動障礙,如器材與場地限制,可隨時隨地進行,不需健身房會員資格。 * 促進功能性動作:例如深蹲與伏地挺身等動作模仿日常活動,如從椅子站起或從地面起身。   缺點: * 進階難度有限:一般來說,增加重量能提高訓練難度。但在徒手訓練中,必須靠創意來進階,例如放慢動作速度,或改為單側訓練(單手、單腳動作)。 * 力量增長可能停滯:與徒手訓練相比,重訓能更有效增加最大肌力。如果僅進行徒手訓練,力量成長較容易進入停滯期。   安全入門建議 如同任何運動形式,開始前最好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若你已準備好開始,以下是幾個建議: * 從簡單動作開始:挑選容易執行的動作,隨著力量與自信提升再逐步進階。 * 重視動作姿勢:品質比數量更重要。保持良好的控制與正確姿勢,遠比做更多次但姿勢不良更有效。 * 循序漸進:透過改變組數或次數提升挑戰度。可從簡單(如膝蓋伏地挺身)進階到困難(如下斜伏地挺身)。 * 多樣化訓練:結合不同類型的徒手訓練,並訓練不同肌群與動作模式。 * 尋求指導:可向當地健身專業人員請教,或使用應用程式協助規劃與追蹤進度。   徒手訓練讓你不必依賴昂貴器材也能改善健康。無論是在公園深蹲、在孩子踢球時做伏地挺身,或在家練瑜伽,你的身體就是一座行動健身房。   只要持之以恆、發揮創意並投入時間,徒手訓練就能幫助你增強力量與體能。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5.10.13)      
+ read more
睡很多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2025.11.07
睡很多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我們常被提醒要多睡,因為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心臟、整體健康,甚至皮膚與性慾。   但最近有報導指出,每晚睡超過九小時可能比睡太少更糟,令人困惑。那麼,理想睡眠時間是多少?睡很多又意味著什麼?   睡眠是健康的必要條件 睡眠與營養、運動並列為健康三大支柱。睡眠中會進行肌肉修復、記憶鞏固、情緒調節等重要過程。澳洲睡眠健康基金會(Sleep Health Foundation)建議成年人每晚應睡七至九小時。少於七小時會影響精力、情緒、專注力,長期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憂鬱、癌症與死亡風險。   很明顯,睡不夠對健康有害。但睡太多呢?   睡太多可能有害嗎? 一項回顧79項研究的分析發現,睡少於七小時的人死亡風險高出14%,而睡超過九小時的人則高出34%。另一項2018年整合74項研究的分析也顯示,長睡與死亡風險增加14%有關。其他研究也顯示,睡得太久(超過該年齡需求)還與憂鬱、慢性疼痛、體重增加及代謝疾病相關。   但這些只是關聯,並不能證明長睡是原因。   那它們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多種因素可能影響「長時間睡眠」與「健康不良」之間的關係。   慢性病患者常需要更多休息,或因症狀與藥物副作用而在床上待更久。他們的睡眠品質可能不佳,為補足睡眠而延長臥床時間。吸菸、肥胖等健康不良因素也與長睡有關。   因此,長睡可能是健康不良的「症狀」,而非「原因」。   理想的睡眠時間是多少? 睡眠需求因人而異。青少年需八至十小時,且作息較晚;年長者除非有睡眠障礙,需求與年輕時相同。大多數成年人需七至九小時,且睡眠品質與規律作息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結論 許多成年人仍睡不夠,應優先確保睡眠充足,而非擔心睡太多。建議可在白天多曬太陽、保持活動、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睡前遠離螢幕並營造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若經常睡得異常久,應留意可能的健康問題並諮詢醫師。       編譯來源:JapanToday(2025.08.10)、GeroScience(2025.03.12)、JAHA(2018.08.0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