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28
跨性別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漸增
近日發表的一項大型荷蘭研究顯示,與順性別男性(生理與性別認同均為男性)相比,使用荷爾蒙治療的跨性別女性(生理是男性,性別認同是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漸增。
相反地,研究結果顯示與順性別女性(生理與性別認同均為女性)相比,跨性別男性(生理是女性,性別認同是男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低。
儘管跨性別女性罹癌的風險在接受相對短期的荷爾蒙治療後有增加的趨勢,但罹癌風險仍低於順性別女性。
研究人員表示,跨性別族群罹癌的絕對風險仍低於一般順性別女性群體。因此,目前乳癌篩檢指南對於接受荷爾蒙治療的跨性別族群仍適用。
跨性別族群歷經自身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生理性別之間的不一致。因此,會以接受賀爾蒙治療的手段來調整他們期望的身體和生理特徵變化。
之前的研究表示,荷爾蒙替代療法會增加更年期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這可推論接受荷爾蒙治療的跨性別女性罹癌的風險很可能會增加。
但我們對於跨性別女性罹癌風險的了解,目前還非常有限。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小組調查接受荷爾蒙治療的跨性別族群和罹患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他們主要關注跨性別族群中乳癌的發病率和特徵,並與荷蘭的整體人口做比較。
該研究分析了1972年至2016年間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專科接受「性別肯認」(gender
affirming)荷爾蒙治療的2,260名跨性別女性和1,229名跨性別男性。研究小組使用國家醫療紀錄的病例來辨識這群人當中有罹患乳癌的群體。
研究發現
跨性別女性當中開始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平均年齡為31歲,跨性別男性開始接受治療的平均年齡則是23歲。
跨性別女性的平均治療時間為13年,跨性別男性平均治療期間為8年。
在2,260名跨性別女性中,15例侵入性乳癌的個案是在平均50歲時診斷確立,並且這些個案已接受大約18年的荷爾蒙治療。他們罹癌的風險高於一般順性別男性—即性別認同與出生的生理性別相符合的男性人口。但這風險低於一般順性別女性—即性別認同與出生的生理性別相符合的女性人口。
在1229名跨性別男性中,有4例侵入性乳癌個案確診。這些個案平均年齡為47歲,確診時間大約在接受荷爾蒙治療15年後。
他們罹癌風險較順性別女性低。
儘管樣本量很大,這項研究僅是觀察性的研究,並無法推測必然的因果關係。研究人員同時強調此研究的局限性,比如我們並不清楚研究對象接受荷爾蒙治療的種類、家族病史、基因遺傳資訊、香菸和酒精的使用狀況和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奠基於這項研究,研究者得出結論:「跨性別族群中乳癌的絕對風險仍然很低,因此對於使用荷爾蒙治療的跨性族群而言,就如同順性別的族群,可參考並遵循一般的乳癌篩檢指南。」
由於在相對較短的荷爾蒙治療期間,跨性別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研究者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需要更全面且詳細地檢視接受賀爾蒙治療的跨性族群罹患乳癌的原因。」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5.14)
+ read more

2019.05.16
跨性別人士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
一項華盛頓大學主導的新研究指出,跨性別人士在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上比順性別者(出生性別與自認定性別一致者)高出許多,在某些例子上甚至高達四倍。
研究的主要作者Tran
Nguyen博士說:「這在過去不常被拿來討論,雖然以前的研究已經顯示,跨性別人士更容易暴露在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下,比如貧窮、吸菸與憂鬱,但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在心臟病的風險竟然高出這麼多。」
研究人員以全國性健康調查分析了2014~2017年的數據,研究問題則包含受訪者是否曾發作心臟病與是否認為自己是跨性別者。
而即使在調整了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和缺乏運動等心血管危險因素之後,跨性別男性(出生性別為女性但自認定性別為男性)的心臟病發作率是順性別女性的4倍以上(分別為
7.2%與 3.1%),
也是順性別男性的2倍以上。而跨性別女性(出生性別為男性但自認定性別為女性)的心臟病發作率是順性別女性的2倍多,而跨性別女性和順性別男性的發作率則沒有顯著差異。
心臟病專家Paul Chan
教授表達贊同,但出於多種原因。他認為該研究是初步的:「這像是一個重要的開始,但其性質屬於觀察性研究,是相當有限的。」他同時也指出幾項研究的侷限,例如該研究並未納入跨性別者自我認同產生的時間長短、心臟病發作是在改變性別之前或之後發生的,以及受試者是否進行過性別重新分配手術,更重要的一點是,研究並沒有將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賀爾蒙治療數據納入,例如睪固酮和雌激素。
根據 UCLA School of Law 在2016
年的一項分析估計,大約有140萬美國人是跨性別者,Paul
Chan
博士指出跨性別人士多為年輕族群,所以心臟病的真正風險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可確知。他認為,需要大規模的團隊來建立風險因素與健康結果的關聯性研究,在性別問題的設計上需要更謹慎考慮,而不是因為我們只有兩個選項,而永遠僅單純拋出二元化問題。
同時,Nguyen博士也呼籲跨性別族群及其醫生,需要特別警惕控制心臟病的其他危險因素:「我們需要更多關於因果關係的研究,但我希望這會給醫療提供者和跨性別人群帶來體認」
該研究同時也出現在AHA 期刊: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編譯來源: Healthday(2019.04.05)
+ read more

2019.04.03
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根據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UCL
近期的研究,揭露性少數群體在體重上易往極端發展,例如比起異性戀女性,同志、雙性戀女性超重與肥胖的風險正在增加,相反的是同志男性比起異性戀男性卻更容易有過輕風險。
這份發佈在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的研究,是第一份使用英國人口數據探討性取向與BMI(body
mass
index)關聯性的調查,該研究整合了12份英國國家健康調查之數據並涵蓋93,429人。
來自UEA's Norwich Medical School 的首席研究員Joanna Semlyen
博士透過研究證實了性取向應被視為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其指出:『這是項值得擔憂與關注的現象,有鑒於肥胖被視為易導致與冠狀心臟疾病、中風、癌症與早逝,此外,同志男性易於過輕也可能間接造成額外死亡。』
博士認為兩性在BMI
顯著的差異,可能都是因為性少數群體易暴露在社會壓力之下,壓力源包含恐同與異性戀霸權等,皆可能造成同性與雙性戀族群避不開各種負面經驗,進而在其心理健康上造成影響,使其更容易吸煙與酗酒,並產生飲食與身體活動上的風險。
直到
2008年之前,健康調查中都沒有涵蓋性取向對個體之影響,也代表到現在為止專家們都無法確定影響性少數群體的確切有害健康因素,Semlyen
博士認為持續進行研究並搜集更多訊息,能夠幫助社會更進一步衡量其健康狀況,他也呼籲當局者與臨床醫生未來能多方參考各項新數據,在往後診療性少數群體時能提供更客觀、精確且吻合病患情況的診斷。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19.02.20)
+ read more

2019.01.16
非二元性別者的醫療困境
一篇發表於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的觀點「非二元性別者:覺醒、可見度與健康落差」,揭露了那些被認為屬於第三性別、或不具有性別的人群在醫療保健上所受的差別待遇,指出高達19%的非二元性別患者曾因性別認同而被拒絕治療,而在2018年更有23%的人因害怕歧視而避免尋求醫療協助。
研究者Liszewski
博士指出「發現確實有很多醫療專業人士,對於非二元性別的患者存有許多不理解與猶豫」。
此外,在會影響健康的條件上,非二元性別的患者也面臨更高的風險,包含較高的心理壓力、家庭暴力與貧困和失業率,Liszewski
認為諸多不利條件再加上醫療歧視將會使這些難題更加複雜,而造成該種困境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醫療文獻並未隨著社會與時俱進,因此Liszewski
也呼籲醫療相關人員嘗試更了解非二元性別的患者,並意識到必須提供相等質量的醫療服務給這群人。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1.04)
+ read more

2018.01.16
美國華盛頓州出生證明增加第三性別「X」
從1月27日開始,美國華盛頓州將提供不願被兩性框架劃分的性別認同者,更改其出生證明上的性別欄為「X」。然而這僅限於過去所發出的出生證明,意指無法表達意見的新生兒不能由父母逕為決定其為第三性別。
新規定也取消原本要求成年人必須先取得醫師證明文件才得以變更性別的規定,而未成年人則必須取得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書面同意書,以及執照醫師開立的證明。
類似政策也將在今年於奧勒岡州與加州生效,反應美國社會對於跨性別、非二元性別族群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人民也拒絕被傳統的「男人」與「女人」的二元性別限制。
美國LGBTQ倡議團體「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執行長兼總裁Sarah
Kate
Ellis指出,該組織最近一份調查顯示有20%的千禧世代認為自己屬於LGBTQ,且年輕人也逐漸不再遵從傳統的性別二元法。她也認為各州政府應該盡快趕上趨勢,承認非二元性別族群的存在。
另外,Sarah重申個人性別認同是無法被抹滅與忽視的同時,也指責川普上任後的政策危害LGBTQ族群,包含禁止跨性別者從軍、廢除跨性別學童廁所等等。
基於2012年美國對變性者的調查,高達40%受訪者表示曾因出示的文件與其性別不符時遭到騷擾,並有3%遭到襲擊,其他LGBTX倡義者認為給予人們更改自己性別的權利,可以減少因為身體外觀與其性別不匹配時遭受的歧視與騷擾。
資料來源:CNN(2018.01.04)
+ read more

2017.08.29
變性人可以生小孩嗎?
自2014年起,瑞典Gothenburg大學至少有五位先天性缺少子宮的女性在接受子宮移植手術後,成功誕下嬰兒。這些案例讓專家逐漸對子宮移植到男性體內充滿信心。
英國NHS醫生近期也指出原先為男性的變性人也應該擁有子宮移植手術的權利,生育專家則認為以法律角度而言,這些變性人變成女性後也理當享有一切權利,
NHS更應該將此納入支付範圍。英國醫生們也開始發起慈善募資,希望幫助英國女性接受子宮移植,連NHS’s
Wales Fertility Institute 的婦產科顧問醫師Arianna
D’Angelo也認為從倫理角度上出發,這項訴求完全是正確的。
長年主治不孕症的Francoise
Shelfield博士則認為,變性者在進行手術前都會進行保存精卵的程序,讓其未來仍有機會誕下基因上的孩子。所以讓變性者接受子宮移植、多了懷孕這個步驟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她也強調變性者所該享受的權利是完全奠基在法律上的。
然而,批評者卻認為NHS不應該浪費珍貴的資源,只為了滿足變性者體會「真實女性體驗」的訴求。運動者Laura
Perrins指出納稅人並不認同國家資源花費在此,她更強調該議題牽涉深層的道德與倫理,除了會衝擊女性權益,更會損害母性與女性的真實的意義。另一位女權運動者Julie
Bindel也解釋透過服用激素以維持女性型態的變性者,是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女人,「懷孕生子」並不只是關於變性者的權益,而是一項扭曲的女性建構,同時會造成產假與育嬰等讓所有女性痛苦的議題被忽視,轉而將注意力轉移到Caitlyn
Jenner (著名變性人) 是否該接受子宮移植。Julie
更指出這並非健康議題,而是生活型態的選擇,而且她也不確定男人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
身為領導這串具倫理爭議性的議題先鋒,Liverpool
University’s Health Law & Regulation Unit的董事Amel
Alghrani博士則預測,倘若這項決議成功發展出完整程序,將會衍生「生育革命」,除了迫使大眾選擇是否該動用公共資源,同時也會帶動子宮移植的大量需求,包含男同志或者渴望體會懷孕「喜悅」的男性,或者是想避免代孕的單身男性。
資料來源:MailOnline2017.7.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