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9
頸動脈手術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英國研究指出,女性病患在圍術期可能發生中風的機率,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
stenting)者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者高,但在男性病患部分這樣的差異卻未顯著。
過去歐洲有研究顯示,男性病患在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發生中風機率,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高,女性雖亦有相同狀況,但風險機率兩者相比(1.68:1.22),男性仍較高。然這個隨機取樣來自美國與加拿大的2,502位病患、女性佔34.9%的研究中卻有不同的發現。
該研究結果指出,男性在上述兩個頸動脈手術後的併發症發生機率相似(4.3%:4.9%),然女性在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發生中風的機率,卻依舊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高(5.5%:2.2%),且高出2.5倍。
研究團隊認為,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並非性染色體所影響,而較可能是男女在其他健康狀態、年齡以及手術進入頸動脈的困難度各方面上的差異所致,因此未來研究應朝向探討造成術後併發症風險的不同變項為何,及找出分別適合男女不同的醫療方式並加以利用。
註1.圍術期是指以手術為中心的一段時期,包括術前準備、手術實施過程以及術後監護。
資料來源: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
2011.05.03
男醫不當醫療行為比女醫高出四倍
近日一項針對2000-2009年間,澳洲、紐西蘭發生醫師涉及不當醫療行為與懲戒的研究調查發現,男醫生比女醫生發生不當醫療行為的比例高出四倍。
在這項澳洲的研究中,共分析485件案例,整體而言,平均每年每10,000位醫生中就有6位,曾被當地特別法庭以進行不當醫療行為為由,撤銷其醫師執照。其中大部分為男性醫生,且佔絕大多數的投訴案件為性騷擾,比例高達24%。
其次21%為不道德或非法開立處方,另有8%則涉及病患的死亡。以科別而言,婦產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佔最高比例的前兩位,其後為一般普通科醫師。
主要研究者Katie
Elkin教授表示,研究中所呈現的性別差異使其感到詫異,並認為此現象值得關注。另外也發現,即使在大部分案例之中,病人並未受到生理或被診斷出有精神上的傷害,但特別法庭仍扮演維護病人權益的監督者角色,試圖在專業發生不當行為時介入,展現其對於危機與風險處理的積極性。
資料來源:澳洲醫學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 read more
2011.04.28
冠狀動脈造影術導致腎傷害的性別差異
在一般心臟成影檢測的過程中,碘造影劑(iodine contrast
dye)常被用來幫助體內構造如心臟血管與心室的顯像,以利檢查進行。然碘造影劑卻可能會使腎臟的血管萎縮變窄,進而破壞器官,因此在術後的24-72小時內,病患有可能發生顯影劑腎病變(radio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RCIN)。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發生上述腎病變的風險,高出60%。
該研究取樣1,211位曾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接受冠狀動脈造影術(coronary
angiogram)的病患,結果發現其中有將近20%的女性在術後發生顯影劑腎病變症狀,而男性部分則有13.6%。
研究表示,男女在受檢過程中接受了相同劑量的碘造影劑,但由於女性的心臟大小、身高體重等都與男性有異,她們可能因無法承受該劑量,才導致較易出現腎病變狀況。而以上皆屬該研究對於性別差異現象的初步推論,研究認為,確切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仍須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美國亨利福特健康體系(Henry Ford Health
System)
+ read more
2011.03.10
女性應注意靜脈血栓形成
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Vascular Disease
Foundation)特別提醒女性須注意發生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
當血凝塊在靜脈深處形成時,稱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簡稱DVT),通常發生在骨盤或腿部,以下兩種狀況可能有危險與不便,第一,當血凝塊從腿部靜脈轉移到肺部動脈,會形成另一種併發症稱肺動脈拴塞(pulmonary
embolism,簡稱,此病症每年在美國奪走10-18萬個生命。再者,血凝塊會對靜脈造成永久的傷害,多達半數的DVT患者身上出現長期性的腳痛或浮腫,導致行走不便、膚色改變或腳傷撕裂,此症稱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會影響生活的品質。
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DVT,但有些風險因子特別是在女人身上見到,如:懷孕、生產後六至八週、服用避孕藥、使用停經後荷爾蒙療法,以及癌症與癌症治療。
而不論男女應注意的其他風險因子包括有重大外科手術如整形手術、外傷、DVT家族病史、年紀增長、長期臥床休息、吸煙與肥胖等。如果有以下症狀則應立即獲得照顧或尋求醫療,如:單隻腿部腫脹、腿部不明原因疼痛、膚色改變、皮膚紅燙(以上為DVT的症狀)、呼吸突然變得急促、吸入空氣時胸腔疼痛(以上為的症狀)。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表示,民眾應增加對DVT與的認識,瞭解何謂血凝塊以及如何預防。
資料來源: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Vascular Disease
Foundation)
+ read more
2011.03.03
心臟儀器臨床實驗中缺乏性別差異分析
1994年,美國醫療器械與輻射健康中心(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已制訂一FDA的政策,規定醫療設備的批准須符合—其上市前的臨床研究中須具有男女性別比例,以及該儀器在女性身上的安全性與作用結果的呈現。
一項發表於《血液循環:心血管品質與效果》期刊(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的研究顯示,儘管美國FDA已要求醫療儀器製造商,需將女性放入儀器上市前的臨床試驗中,但卻僅有少數做到。
該研究針對在2000至2007年間由FDA所批准通過的七十八種醫療儀器,分析這些儀器上市前所做的123個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發現僅有41%將性別差異呈現在它們的研究中,其中的94%以生理性別(sex)討論其研究結果,26%指出男女在儀器使用上的安全性與作用有差別。而在那些缺乏性別差異陳述的研究中,只有11%針對特定性別提出其研究結果或討論。
在這些通過核准的案例中,甚至發現某些研究會使用不正確的理論根據將女性排除,或低估女性心臟病患者的比例,更有的聲稱它們的性別比例與過去研究相同,卻無察覺過去研究裡過少的女性被納入參與其中。
美國舊金山加大的女性心血管服務機構(Women’s
Cardiovascular Services)主任兼該研究作者,Rita F.
Redberg教授指出,男女的心臟大小不同,還有出血傾向與其他原因,都會直接影響醫療儀器的運作,所以儀器對女性的好處與風險都將不同。因此政府應更強制的執行規定,同時女性在被建議使用醫療儀器時,應詢問該儀器的臨床試驗中女性的人數比例,以及對女性的試驗結果為何,不應將在男性身上的試驗結果推論到女性,這是不合理的錯誤假設。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1.02.24
心臟病治療手術後死亡風險的性別差異
過去調查指出女性的院內死亡率較男性高,但近來治療技術已逐漸改善進步,因此美國密西根大學心血管中心(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ardiovascular
Center)研究團隊欲重啟調查更多醫療照顧的現況,以瞭解這個差異是否依然存在。研究採樣了8,771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簡稱PCI)心臟手術的病人,其中女性病患佔29%。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接受治療心肌梗塞PCI心臟手術的女性(female
sex),有較高的術後院內死亡與輸血的比例,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伊麗莎白傑克森(Elizabeth
Jackson)助理教授談到,這些差異的發生與女性的年紀和其他健康問題有關。當控制變項因素,如年紀以及其他像是高血壓與糖尿病的合併症時,女人與男人的心臟病死亡率相當,不過,女性在醫院內仍較易有失血事件與意外發生,需要進行輸血。同時研究也顯示,在接受治療的時間點,通常女性的年紀較大且有較多其他併發症,這才是使得女性在接受心臟病治療較易發生意外死亡的原因。
根據美國健康學會(American Health
Association)調查,在美國心血管疾病比其他所有的癌症,奪走女性人口的生命高出近二倍,傑克森助理教授認為,還需要更多進一步的研究產出,才能有助於持續改善醫療照顧的品質。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期刊(American Heart Journa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