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投書] 2014/01/02 其實是醫院不想付加班費!
2014.01.02
[投書] 2014/01/02 其實是醫院不想付加班費!
    因為最後一批的護理人員回歸勞基法的正常工時,引起醫療院所的反彈,嗆取消夜間、假日門診。某報還報導有11萬護理人員受益,影響3千萬就醫人次。   其實,大多數護理人員,原來就已在87年納入勞基法。而急診、加護病房、手術房、產房等的護理人員則被納入勞基法的84條之一,不同於一般勞工,也就是不受正常工時「兩週工時84小時」的規定;延長工時,沒有加班費等。我當立委時,認為這是剝削勞工,圖利雇主的條款,就是在這樣的條款下,月薪24K的保全人員被要求一個月工作高達360個小時,還沒有加班費!成就了3家保全業者名列全台灣前10大營利事業。我召開公聽會討論勞基法修法,欲廢除84條之一。雖然最後84條之一沒有廢掉,但是多次的協商及壓力下,勞委會同意這些被納入84之一的護理人員分成兩階段落日,兩年內回歸一般勞工的待遇。所以,第二階段的落日,就是明天!影響面並不如某報所言。   在檢討勞基法84條之一的同時,因為護理人員的工作條件惡劣,我屢次在立法院質詢、和透過與勞工/護理師團體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改善及督查。99年健保基金編列8億給護理人員,沒想到這個專款並沒有用在護理人員身上,而被醫療機構用在買沙發、電腦上、護士服等。100年健保基金專款提高到10億,我繼續強烈要求衛生署要查核該專款的使用情形,以確保護理人員權益。101年專款提高到25億,102年為20億,明訂用在護理人力上。   醫療機構在有兩年的緩衝期、又有專款補助的狀況下,不作妥善的準備與因應,如今竟然還放話綁架、恫嚇人民、威脅政府,真是不可思議!其中一類最似是而非的說法:萬一手術房開刀開到一半時,碰到醫護人員要下班怎麼辦?醫護交接頻率高有一定風險;醫院安排人力恐失去彈性空間。其實,在新的規定下,開刀開到一半,護理人員不一定要交班,可以「加班」的方式繼續工作,和以前不一樣的是,以前以「責任制」包裝「加班」,不用付加班費,現在「加班」就是「加班」,要支付加班費!如果醫療機構為了賺錢,不想給付加班費而要求「下班交接」,造成醫療風險,是醫療院所的道德、倫理出了問題,而不是護理人員回歸勞基法的問題!如果護理人員堅持下班交接,醫院就要有一定完善的交接程序,避免風險的發生,留一個不願意加班的護理人員在手術房,決不是病人的福祉。醫療機構只要有心給醫護人員合理的工作條件,不用擔心沒有彈性的空間!   日前,一群爺們在慶賀「國際醫療中心」成立,大大吹捧「發展國際醫療產業,將促成經濟成長」時,醫療院所的老闆、各級醫院協會的理事長都歡聲附和、共襄盛舉,沒有人擔心大大開放國際醫療對國內醫療護理人力造成的衝擊,想繼續以「剝削護理人力」以創造國際醫療產業的發達,真是台灣的「經濟奇蹟」!! (本文刊登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read more
每天吃維他命真的對健康有益嗎?
2013.12.31
每天吃維他命真的對健康有益嗎?
  吃維他命是現今許多人補充營養素的方式之一,相較於講究健康飲食,每天吞顆維他命似乎來得方便快速許多,但我們服用了那麼多維他命,究竟它是真正對我們的健康有益處的嗎?   事實上,今年11月時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就曾針對營養補充品發佈一項最新建議的草案,提及目前有關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品能否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證據仍不足,所以他們對維他命的效益持保留態度,目前不採取任何支持或反對的立場。近日則又出現兩項研究指出,許多綜合維他命補充品並無法預防認知退化或心血管疾病復發。   第一個研究來自美國邁阿密,研究者將5,947位65歲以上的男醫師分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或安慰劑兩組,追蹤時間長達12年。在研究的一開始及期間的第2、6及10年研究者對參與者的認知功能與語言記憶進行測試,最後比較這兩組參與者在不同時間點的測驗結果,結果發現兩者的認知健康狀況並無差異,顯示吃維他命並不能預防認知退化。對此研究有評論認為,對無營養缺乏問題的一般成年人來說,無須服用維他命的證據已足夠,但未來應針對營養不足的族群進一步評估。   第二個研究由美國波士頓伯明罕婦女醫院所做,則是將1,708位曾發生心肌梗塞的病患分為實驗組(每天給予28單位高劑量綜合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品)與對照組(安慰劑),並追蹤8.5年,最後發現服用營養補充品並沒能降低這些病患後來又發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情形。不過由於最後共有46%的參與者沒有繼續治療、以及17%退出研究,導致對研究結果的詮釋有侷限。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開始運動永遠不嫌晚!
2013.12.30
開始運動永遠不嫌晚!
  大家都知道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則,但現代人由於生活忙碌,許多人因疲累或懶散已慢慢忘却要活就要動的重要性,最近有一項英國研究提醒大家,無論你是從幾歲開始培養運動的習慣都沒有關係,只要有活動就會比沒活動來得好,運動可讓你不會被慢性病纏身!   這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所做的研究,追蹤英國近3,500位50多至70多歲民眾的健康狀況長達八年,研究最後將參與者分類,結果有19%的人落在「健康老化」的範疇。所謂的健康老化指的是沒有重大慢性疾病、憂鬱症狀或身體及認知的缺陷受損。   研究分析發現,參與者是否可能成為健康老化的一群與他們的活動量有直接關聯,根據結果顯示,在老年才開始運動的人仍比從不運動者,健康老化的可能性高出兩倍以上;研究追蹤八年的期間持續運動不間斷者健康老化的可能性,比從不運動者高出六倍。   研究表示,每位成人最好保持每天都運動的習慣,即便只是短短的十分鐘也可以,一週的運動總時間則至少須達150分鐘以上,且運動的強度必須是呼吸加重且身體感覺暖和發熱。       資料來源: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read more
科學家接受研究補助 男女大不同
2013.12.27
科學家接受研究補助 男女大不同
  科學領域一向都被視為是男人的世界,不利於女性科學家的發展,同時女性又因受到性別角色期待的影響,易使她們放棄職涯發展。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在國際會議場合女性科學家出席發表的比例比男性少了一倍以上,以及性別偏見左右科學研究的評價高低。   最近則又有另一研究指出,女性科學家的研究受補助的比例及金額都比男性要少,顯示女性科學家在獲得研究經費補助的情況也相當困難。   這項研究分析在1997-2010年被頒予研究補助獎的英國感染疾病研究,共包含6,052項研究。結果顯示,研究作者為男性佔72%、女性佔28%;總補助金額為22.74億英鎊,男性取得其中78.5%、女性21.5%。以個人研究計劃而言,接受補助狀況同樣也是男多於女,唯二的兩個另外是神經感染疾病及性傳染疾病領域的研究。   這項研究的限制在於,不清楚男女在申請研究補助的成功及失敗率差別,因此難以做出存在性別偏見的直接結論,再者,也無調查各研究主要領導作者的性別,因此無從得知這部分資訊與接受補助多寡之間的關係,不過這個問題在過去研究中曾得到證實確實也是存在性別差異。   研究最後強調,女性科學家受到研究經費補助比男性少的情形一直存在,應該要得到改善與解決,因此強烈建議決策者、補助單位及科學家應調查出現性別差異的因素為何,並透過政策制定改善這樣的問題,確保女性在科學領域中的發展得到適當的支持。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    
+ read more
胖也可以很健康嗎?
2013.12.20
胖也可以很健康嗎?
  一般人可能會有一個觀念,那就是即便稍微胖一點,只要看起來結實應該還是很健康,不過最近一項加拿大研究在整理分析過去的多個研究後,推翻了所謂的「健康的肥胖」這種概念,指出無論代謝功能正常與否,體重一旦超出正常範圍值就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因子的風險。   研究對包含超過6萬1千名參與者的八個觀察性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分析,將參與者以代謝功能與體重按程度不同交叉配對,一共分為六組,比較這些組別之間全死因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事件發生的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不管代謝功能正常或異常,體重都會對包括血壓、腰圍、膽固醇濃度及胰島素抵抗產生影響,體重愈重,這些風險因子情況就會愈惡化嚴重,兩者具正向關連。其中有數據顯示即使同樣都是代謝功能正常,但肥胖者發生死亡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比正常體重者提高24%。   最後研究表示,這樣的結果顯然與那些認為BMI值上升也對健康無害的說法相左,同時認為沒有所謂可以胖得很健康這種事。研究限制包括未將其他可能影響風險的變項如活動量及吸菸史一起納入分析,且多數研究沒有把老人這個族群加入。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年輕女性乳房密度高 將增加乳癌風險
2013.12.19
年輕女性乳房密度高 將增加乳癌風險
  乳房密度一般需要透過乳房超音波檢查進行判讀,是乳癌的重要因子之一,美國癌症學會也已指出女性如果乳房密度極高,那麼乳癌的罹患風險就會相對比較高。   最近在12月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篇英國研究針對乳房密度高會提高乳癌罹患風險的問題發現年齡世代的差異,在5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身上兩者的關連性才比較明顯。   研究比較282位乳癌患者與317位健康女性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測乳房密度的結果,與以往不同的是此研究所使用的數位超音波已加入較客觀的演算法進行計算,結果以量化數字呈現,而非採肉眼判斷。最後的結果呈現,在50歲以下的女性中,乳癌患者比一般健康者測得的乳房密度來得高,過了50歲之後,乳癌患者的乳房密度與乳癌就沒有直接的關連。而在健康女性的群體裡,測得的乳房密度一直都是隨這年齡增長而遞減。   研究表示,這個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乳房與有癌細胞的乳房兩者密度發展的生物機制並不相同,尤其在年輕女性族群特別明顯,值得注意,未來可以考慮加強乳房密度極高的年輕女性的乳癌篩檢工作。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annual meeting)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