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8.12
吸煙恐增加心臟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大型回顧性的美國研究指出,女性因吸煙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男性高,雖然確切造成女性較高風險的原因仍未知,但研究團隊猜測這可能是因為女性體內的某些生理差異導致她們比較容易對抽煙所造成的傷害產生反應。
該研究蒐集過去75個研究的3,912,809名人口資料,檢視其中心臟病風險與抽煙及不抽煙之間的關係,發現當中有67,000人罹患心臟病,且有吸煙的女性比男性得到心臟病風險高出25%。此外,這項風險在吸煙女性部分每年都會增加2%,但男性部分並未看到。除心臟病出現性別差異外,女性吸煙罹患肺癌的風險也比男性高出兩倍。
研究分析推測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女性可能比男性較易吸收菸中的致癌物質與其他有毒物質,再者,女性的吸煙人口雖然比不上男性多,但男女有不同的吸煙習慣,女性通常比較會將一根菸完全抽完,但男性在這部分的習慣尚未清楚。
研究主要作者Rachel R.
Huxley教授最後認為,現今女性人口佔菸品消費市場的比例日益成長,菸害防治計畫應具備性別差異的觀點,且對於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策略也應同時顧及男女兩個性別,不該只改善單一性別的健康,而忽略另一方。
資料來源:英國刺肋針期刊(The Lancet)
+ read more

2011.06.08
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荷蘭研究表示,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口高出2.5倍;但在男性身上卻無此現象。
過去曾有小型研究認為生長激素補充療法對改善新陳代謝系統具有療效,但針對長期效果與安全性的研究資料仍有限,而這項研究則是第一個檢視成人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療效的全國性研究。該研究取樣在生長激素療法荷蘭國家註冊系統內2,229位成人的資料,研究追蹤6.1年,之後再與全國人口狀況作比較。
結果發現,共有135位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的病患,於平均年齡62.1歲時過世。整體而言,男性的死亡率並無因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而增高;但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死亡率,卻比全國人口平均死亡率增加66%,其中主要原因乃由於這些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一般人口高出2.52倍。
此外,在排除其他疾病高風險的病患後,男女在癌症死亡的風險都沒有提高,研究解釋這可能由於進行癌症治療時,患者已停止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改進行其他治療,因此後續無法追蹤。
研究認為,受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影響,或者與其他荷爾蒙療法的交互作用,所以才使得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提高,但這仍屬初步性的推測。研究作者最後表示,性別差異是個重要的發現值得做進一步更細緻的研究。
資料來源: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
+ read more

2011.05.09
頸動脈手術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英國研究指出,女性病患在圍術期可能發生中風的機率,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
stenting)者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者高,但在男性病患部分這樣的差異卻未顯著。
過去歐洲有研究顯示,男性病患在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發生中風機率,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高,女性雖亦有相同狀況,但風險機率兩者相比(1.68:1.22),男性仍較高。然這個隨機取樣來自美國與加拿大的2,502位病患、女性佔34.9%的研究中卻有不同的發現。
該研究結果指出,男性在上述兩個頸動脈手術後的併發症發生機率相似(4.3%:4.9%),然女性在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發生中風的機率,卻依舊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高(5.5%:2.2%),且高出2.5倍。
研究團隊認為,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並非性染色體所影響,而較可能是男女在其他健康狀態、年齡以及手術進入頸動脈的困難度各方面上的差異所致,因此未來研究應朝向探討造成術後併發症風險的不同變項為何,及找出分別適合男女不同的醫療方式並加以利用。
註1.圍術期是指以手術為中心的一段時期,包括術前準備、手術實施過程以及術後監護。
資料來源: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

2011.05.03
男醫不當醫療行為比女醫高出四倍
近日一項針對2000-2009年間,澳洲、紐西蘭發生醫師涉及不當醫療行為與懲戒的研究調查發現,男醫生比女醫生發生不當醫療行為的比例高出四倍。
在這項澳洲的研究中,共分析485件案例,整體而言,平均每年每10,000位醫生中就有6位,曾被當地特別法庭以進行不當醫療行為為由,撤銷其醫師執照。其中大部分為男性醫生,且佔絕大多數的投訴案件為性騷擾,比例高達24%。
其次21%為不道德或非法開立處方,另有8%則涉及病患的死亡。以科別而言,婦產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佔最高比例的前兩位,其後為一般普通科醫師。
主要研究者Katie
Elkin教授表示,研究中所呈現的性別差異使其感到詫異,並認為此現象值得關注。另外也發現,即使在大部分案例之中,病人並未受到生理或被診斷出有精神上的傷害,但特別法庭仍扮演維護病人權益的監督者角色,試圖在專業發生不當行為時介入,展現其對於危機與風險處理的積極性。
資料來源:澳洲醫學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 read more

2011.04.28
冠狀動脈造影術導致腎傷害的性別差異
在一般心臟成影檢測的過程中,碘造影劑(iodine contrast
dye)常被用來幫助體內構造如心臟血管與心室的顯像,以利檢查進行。然碘造影劑卻可能會使腎臟的血管萎縮變窄,進而破壞器官,因此在術後的24-72小時內,病患有可能發生顯影劑腎病變(radio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RCIN)。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發生上述腎病變的風險,高出60%。
該研究取樣1,211位曾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接受冠狀動脈造影術(coronary
angiogram)的病患,結果發現其中有將近20%的女性在術後發生顯影劑腎病變症狀,而男性部分則有13.6%。
研究表示,男女在受檢過程中接受了相同劑量的碘造影劑,但由於女性的心臟大小、身高體重等都與男性有異,她們可能因無法承受該劑量,才導致較易出現腎病變狀況。而以上皆屬該研究對於性別差異現象的初步推論,研究認為,確切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仍須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美國亨利福特健康體系(Henry Ford Health
System)
+ read more

2011.03.10
女性應注意靜脈血栓形成
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Vascular Disease
Foundation)特別提醒女性須注意發生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
當血凝塊在靜脈深處形成時,稱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簡稱DVT),通常發生在骨盤或腿部,以下兩種狀況可能有危險與不便,第一,當血凝塊從腿部靜脈轉移到肺部動脈,會形成另一種併發症稱肺動脈拴塞(pulmonary
embolism,簡稱,此病症每年在美國奪走10-18萬個生命。再者,血凝塊會對靜脈造成永久的傷害,多達半數的DVT患者身上出現長期性的腳痛或浮腫,導致行走不便、膚色改變或腳傷撕裂,此症稱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會影響生活的品質。
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DVT,但有些風險因子特別是在女人身上見到,如:懷孕、生產後六至八週、服用避孕藥、使用停經後荷爾蒙療法,以及癌症與癌症治療。
而不論男女應注意的其他風險因子包括有重大外科手術如整形手術、外傷、DVT家族病史、年紀增長、長期臥床休息、吸煙與肥胖等。如果有以下症狀則應立即獲得照顧或尋求醫療,如:單隻腿部腫脹、腿部不明原因疼痛、膚色改變、皮膚紅燙(以上為DVT的症狀)、呼吸突然變得急促、吸入空氣時胸腔疼痛(以上為的症狀)。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表示,民眾應增加對DVT與的認識,瞭解何謂血凝塊以及如何預防。
資料來源: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Vascular Disease
Found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