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4
中風風險因子的性別差異
過去研究認為高膽固醇會增加中風的風險,但最近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有一項為期長達33年的追蹤研究,檢視了參與哥本哈根市心臟研究的7,579位白人女性與6,372位白人男性的資料,結果發現高膽固醇只會影響男性中風的風險,而過高的非空腹三酸甘油脂(non-fasting
triglycerides)卻與男女兩性的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風險都相關。此研究提醒了女性為避免中風,需注意的是她們血液內三酸甘油脂含量的高低,而非膽固醇。
我們的血液中含有許多對生命有益的復合物,包括一定範圍程度的脂肪,脂肪裡含有對細胞與荷爾蒙建造維持具重要性的膽固醇,以及負責供給基礎能量的三酸甘油脂,但是當它們囤積超過一定的程度時,將會阻塞通往腦部的血液輸送管道,造成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症的發生,甚至死亡。
有醫療證據顯示,非空腹三酸甘油脂含量是脂蛋白剩餘體(lipoprotein
remnants)含量高低的指標,脂蛋白是膽固醇轉化成其他物質後的殘留,與膽固醇中的「壞」膽固醇(bad
cholesterol),或稱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LDL),同樣被視為是動脈血管中的脂肪囤積,會造成動脈硬化症。
該研究中的瑪莉安班(Marianne
Benn)醫師提到,現今只強調膽固醇與LDL膽固醇為中風預防的指標是不足夠的,應將非空腹三酸甘油脂也列為評估中風的重要指標之一。
資料來源:神經學年報(Annals of Neurology)
+ read more
2011.02.22
女性在心臟衰竭的治療上優於男性
最近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當比較男女對於「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之去心臟纖維顫動機(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s,簡稱CRT-Ds」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時,女性比起男性更有健康上與臨床上的優勢。
在心臟衰竭的患者當中,約有百分之三十是由於心臟電流傳導系統的異常而引發左右心室無法同步地收縮跳動。這類患者的心臟原本就已受損,然而這種不同步的跳動卻又大大降低了兩心室工作的效率。
在治療上,不同於傳統的節律器(pacemarkers)只調整右心室的脈動速率,新式的「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之去心臟纖維顫動機」多了一條導線,可利用微小的電流同時協調左右心室心跳,使兩心室同步收縮。當兩心室協同工作時,可使血液更有效率的流向全身,血液的運輸上也較不費力。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的研究證實此治療法的確可改善患者的症狀和運動能力,也可提升中至重度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品質。研究也顯示「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可減少左心室擴張的情況,進而改左心室血液射出的功能。或許最重要的一點是:「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可提高心臟衰竭患者的存活率。
最近的研究也發在,女性在使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後可降低百分之七十心臟衰竭的機率,而男性則只降低百分之三十五。此外在治療後,心臟的大小、形狀和功能可漸趨正常,通常這種「反向心臟重塑(reverse
cardiac remodeling)」的反應女性也優於男性。
相較於嚴重度相同的男性心臟病患,以往女性患者利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的比例較低。因此醫師建議所有的病患,不分性別都應該平等地獲得高品質的心血管治療。他們相信,藉由這些研究發現,將有助於婦女們注意到使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之去心臟纖維顫動機」治療的好處,進而減少男女間治療比例的差距。
資料來源:密西根大學健康系統(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alth System)
+ read more
2011.02.08
男醫師起薪大於女醫師
一份新的美國研究發現,2008年女性醫生的平均起薪為16,918美元,比男醫生來的少,且此落差比1999年的3,600美元還要嚴重。
這個研究調查在擁有較多住院系統與住院醫師的紐約州,取樣共4,918位男醫生與3,315位女醫生。發現1999年新進男女醫生的起薪落差達12.5%,在2008年則上昇擴大至將近17%。
根據報告,在近乎所有醫療專業領域中,女性醫生都領到較低的起薪,例如:女心臟外科醫生(27,103美元)、女耳鼻喉科醫生(32,207美元)與女肺部疾病專科醫生(44,320美元)皆低於她們的男性同業。
這個刊登於二月的健康事務期刊(Health
Affairs)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在這接下來這十年的一開始,近乎一半的美國醫學生是女性,預期她們將占所有職業醫生的三分之一。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公衛教授Anthony Lo
Sasso提到,傳統上女人在第一線選擇薪資較低或少工時的工作,所以她們領取低薪資並不足為奇。然而,當我們解釋專業、工時與其他因素問題時,我們仍然會發現起薪的性別差異還是存在。
Lo
Sasso教授推測,起薪的性別差異也許與女醫師會提出較大的彈性與家庭友善福利的協商,譬如在特定時間後無法待命。因此生活型態將對新進醫師來說愈形重要,特別是女人會較想在她們的醫療志業中取得一個生活型態的平衡。
資料來源:健康事務期刊(Health Affairs)
+ read more
2011.01.19
男女運動情形有別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過去兩個禮拜有做運動者,已由94年52.73%,(男性53.19%;女性52.25%),增加為53.53%(男性56.48%;女性50.58%),整體上升0.8%,女性略減1.67%,但屬誤差範圍內,惟男性增加3.29%具統計上意義;該數據也顯示仍有46.47%的國人,過去兩個禮拜沒有做運動。
該調查係以民國97年底台灣地區戶籍登記人口為抽樣母群體,運用隨機抽樣方法抽選出具全台灣地區代表性樣本為調查對象,18歲以上樣本數共24,174人,利用面訪問卷收集民眾過去兩個禮拜之運動行為相關資料,有效回收問卷20,036份,回收率為83%。
從調查結果顯示男性運動人口仍維持上升趨勢增加3.29%,但女性則略減1.67%。進一步檢視94年與98年男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65歲以上略微減少,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增加,整體增加3.29%;94年與98年女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45-54歲該組略微增加3.84%,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降低。
從98年男女運動人口年齡層比較上發現,國人自離開校園進入家庭與社會職場後,男性運動人口呈現逐年增加,於55-6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女性運動人口亦呈現逐年增加,於45-5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分組比較發現,男性BMI值屬「過重」範圍者,過去兩週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1.17倍,這項結果可能是因為BMI值過重之男性,選擇以「運動」的方式從事健康生活型態,屬於較積極從事運動之人口族群。女性BMI值屬「肥胖」範圍者,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0.75倍。值得注意的是,男女BMI值屬「過輕」者,有運動之勝算比均較BMI值正常範圍運動者明顯偏低;顯示國內有一群又瘦又不運動的族群,健康狀況令人憂心。
從這次的研究結果與發現,有幾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
根據調查目前18歲以上國人約有421萬人以散步、健走為主要運動;因此,提供國人適宜的用路環境與運動休閒步道十分重要。
*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在健康體能活動比率低於男性,衛生署於99年委託辦理相關研究,希望透過研究計畫與介入措施,瞭解女性身體活動不足之原因及解決方案。
*
仍有46.47%的國人沒有做運動的習慣,衛生署建議國人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成人運動每週五次,每次累積30分鐘以上,每週150分鐘的中等費力活動(有點喘但是還可以交談的活動)。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2010.12.10
腦震盪的症狀可能有性別差異
在美國中學校園裡,每年有超過六萬位運動員的腦部受到傷害,雖然男性參與運動的人數較多,但是女性因運動導致腦震盪的比例卻比較高。最近一份研究發現,青少年和青少女發生腦震盪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症狀,青少年比較可能出現失憶、迷失方向感的症狀,青少女則較常出現嗜睡、睏倦、對聲音敏感的現象。
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個記錄有關中學生運動傷害的資料庫,檢視2005-2006以及2006-2007年間九項運動(籃球、壘球、棒球、足球、摔角等)所造成的腦震盪,並且針對資料庫中所記錄的症狀、復原時間等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這兩個學年最常回報的症狀是「頭痛」,這個部分沒有性別上的差異;但是,第一年有13%的男性回報有迷失方向感的症狀,相較於女性只有6%;有9%的男性有失憶的狀況,女性只有3%。而在第二年,男性在上述兩個症狀的發生率仍舊高於女性,不過有31%的女性出現睏倦的現象,男性則是有20%;另外有14%的女性對聲音感到敏感,男性只有5%。
這項研究顯示女性發生腦震盪時常會被忽視,因為像睏倦、對聲音敏感這些症狀很可能在評估是否發生腦震盪時就被忽略,或者可能被認為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研究人員表示,這份研究也有一些限制,例如:這個系統無法解釋受傷的過程。雖然這份研究的發現還不具最後的結論性,不過不論是教練、家長、運動員、醫師對腦震盪的徵狀都應該要很敏感,而且應該認知到男性和女性所表現出的症狀很可能是不同的。
未來的研究也應該在運動傷害的性別差異上多所著墨,像這次研究的初步分析就發現,男性足球員較容易在正面臉受傷,女性橄欖球員或是籃球員則較容易在頭的側面受到撞擊。
資料來源:運動訓練期刊(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 read more
2010.12.07
女人天生善妒?
去年六月,南卡羅來納州長與情婦自阿根廷幽會回國時,在機場被記者們當場逮到。當時他告訴美聯社記者說,他遇上了他的「心靈伴侶」。他的遣詞用字似乎暗示著他與情婦間心靈相通,好像也使他肉體上的出軌看起來不那麼地庸俗;但是,這位腳踏兩條船的州長沒搞清楚的是:對於大部分的女人而言,精神出軌比肉體出軌更糟!這或許可以解釋希拉蕊在柯林頓發生性醜聞後,為何仍願意待在他身邊,且似乎毫不在意先生與陸文斯基間的性出軌。
很多研究顯示,大多數的男性對肉體出軌的嫉妒比精神出軌更為強烈,而女性卻正好相反。這樣的性別差異可以用一個很普遍的理論來解釋它:男女在演化上的差異;也就是說男人自古以來學到對「性」產生高度警覺,因為他們總是無法確定自己是小孩的親生父親;但對女人來說,她們則更關注於找到一個可以忠心養家的伴侶。不過最近一份新的研究顯示,這類的差異更可能是因為個別人格特質差異所致,而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則是建構在過去情感關係的經驗累積上,只是這樣的人格發展有可能正好落入性別角色的框架中。
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演化無法完全解釋這樣的現象,因為仍有一些男性和女性一樣無法接受精神背叛,因此他們推測這可能與情感關係中的信任感有關。不論是男性或女性,某些人會與別人建立起安穩的情感關係,而某些人則抗拒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強迫自己獨立的態度可能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避免與人建立深刻情感,就能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因此,研究人員做了一項假設:自我防衛機制較強的人比較在意「性關係」,而非情感的親密程度。
他們訪問受試的男女,肉體出軌與精神出軌那一種較令他們痛心?並且對受試者在戀愛關係中的依附性進行一些評估。如同原先的假設,研究結果顯示自我防衛機制較強的受試者認為「性關係勝於承諾」,他們較無法忍受另一半肉體上的出軌。相反地,會安穩依附他人的受試者,不論男性、女性都較無法忍受精神上的出軌。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結果意味著:關於嫉妒的性別差異這件事,「心理」與「文化環境」的影響比以往所認知的佔有更重要的角色。此外,藉由促進伴侶間安穩的依附關係,或許將有助於降低某些因嫉妒所引發的家庭暴力。
資料來源: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