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心臟儀器臨床實驗中缺乏性別差異分析
2011.03.03
心臟儀器臨床實驗中缺乏性別差異分析
1994年,美國醫療器械與輻射健康中心(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已制訂一FDA的政策,規定醫療設備的批准須符合—其上市前的臨床研究中須具有男女性別比例,以及該儀器在女性身上的安全性與作用結果的呈現。 一項發表於《血液循環:心血管品質與效果》期刊(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的研究顯示,儘管美國FDA已要求醫療儀器製造商,需將女性放入儀器上市前的臨床試驗中,但卻僅有少數做到。 該研究針對在2000至2007年間由FDA所批准通過的七十八種醫療儀器,分析這些儀器上市前所做的123個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發現僅有41%將性別差異呈現在它們的研究中,其中的94%以生理性別(sex)討論其研究結果,26%指出男女在儀器使用上的安全性與作用有差別。而在那些缺乏性別差異陳述的研究中,只有11%針對特定性別提出其研究結果或討論。 在這些通過核准的案例中,甚至發現某些研究會使用不正確的理論根據將女性排除,或低估女性心臟病患者的比例,更有的聲稱它們的性別比例與過去研究相同,卻無察覺過去研究裡過少的女性被納入參與其中。 美國舊金山加大的女性心血管服務機構(Women’s Cardiovascular Services)主任兼該研究作者,Rita F. Redberg教授指出,男女的心臟大小不同,還有出血傾向與其他原因,都會直接影響醫療儀器的運作,所以儀器對女性的好處與風險都將不同。因此政府應更強制的執行規定,同時女性在被建議使用醫療儀器時,應詢問該儀器的臨床試驗中女性的人數比例,以及對女性的試驗結果為何,不應將在男性身上的試驗結果推論到女性,這是不合理的錯誤假設。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心臟病治療手術後死亡風險的性別差異
2011.02.24
心臟病治療手術後死亡風險的性別差異
過去調查指出女性的院內死亡率較男性高,但近來治療技術已逐漸改善進步,因此美國密西根大學心血管中心(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ardiovascular Center)研究團隊欲重啟調查更多醫療照顧的現況,以瞭解這個差異是否依然存在。研究採樣了8,771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簡稱PCI)心臟手術的病人,其中女性病患佔29%。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接受治療心肌梗塞PCI心臟手術的女性(female sex),有較高的術後院內死亡與輸血的比例,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伊麗莎白傑克森(Elizabeth Jackson)助理教授談到,這些差異的發生與女性的年紀和其他健康問題有關。當控制變項因素,如年紀以及其他像是高血壓與糖尿病的合併症時,女人與男人的心臟病死亡率相當,不過,女性在醫院內仍較易有失血事件與意外發生,需要進行輸血。同時研究也顯示,在接受治療的時間點,通常女性的年紀較大且有較多其他併發症,這才是使得女性在接受心臟病治療較易發生意外死亡的原因。   根據美國健康學會(American Health Association)調查,在美國心血管疾病比其他所有的癌症,奪走女性人口的生命高出近二倍,傑克森助理教授認為,還需要更多進一步的研究產出,才能有助於持續改善醫療照顧的品質。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期刊(American Heart Journal)
+ read more
中風風險因子的性別差異
2011.02.24
中風風險因子的性別差異
  過去研究認為高膽固醇會增加中風的風險,但最近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有一項為期長達33年的追蹤研究,檢視了參與哥本哈根市心臟研究的7,579位白人女性與6,372位白人男性的資料,結果發現高膽固醇只會影響男性中風的風險,而過高的非空腹三酸甘油脂(non-fasting triglycerides)卻與男女兩性的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風險都相關。此研究提醒了女性為避免中風,需注意的是她們血液內三酸甘油脂含量的高低,而非膽固醇。 我們的血液中含有許多對生命有益的復合物,包括一定範圍程度的脂肪,脂肪裡含有對細胞與荷爾蒙建造維持具重要性的膽固醇,以及負責供給基礎能量的三酸甘油脂,但是當它們囤積超過一定的程度時,將會阻塞通往腦部的血液輸送管道,造成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症的發生,甚至死亡。 有醫療證據顯示,非空腹三酸甘油脂含量是脂蛋白剩餘體(lipoprotein remnants)含量高低的指標,脂蛋白是膽固醇轉化成其他物質後的殘留,與膽固醇中的「壞」膽固醇(bad cholesterol),或稱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LDL),同樣被視為是動脈血管中的脂肪囤積,會造成動脈硬化症。 該研究中的瑪莉安班(Marianne Benn)醫師提到,現今只強調膽固醇與LDL膽固醇為中風預防的指標是不足夠的,應將非空腹三酸甘油脂也列為評估中風的重要指標之一。    資料來源:神經學年報(Annals of Neurology)    
+ read more
女性在心臟衰竭的治療上優於男性
2011.02.22
女性在心臟衰竭的治療上優於男性
最近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當比較男女對於「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之去心臟纖維顫動機(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s,簡稱CRT-Ds」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時,女性比起男性更有健康上與臨床上的優勢。 在心臟衰竭的患者當中,約有百分之三十是由於心臟電流傳導系統的異常而引發左右心室無法同步地收縮跳動。這類患者的心臟原本就已受損,然而這種不同步的跳動卻又大大降低了兩心室工作的效率。 在治療上,不同於傳統的節律器(pacemarkers)只調整右心室的脈動速率,新式的「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之去心臟纖維顫動機」多了一條導線,可利用微小的電流同時協調左右心室心跳,使兩心室同步收縮。當兩心室協同工作時,可使血液更有效率的流向全身,血液的運輸上也較不費力。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的研究證實此治療法的確可改善患者的症狀和運動能力,也可提升中至重度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品質。研究也顯示「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可減少左心室擴張的情況,進而改左心室血液射出的功能。或許最重要的一點是:「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可提高心臟衰竭患者的存活率。 最近的研究也發在,女性在使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後可降低百分之七十心臟衰竭的機率,而男性則只降低百分之三十五。此外在治療後,心臟的大小、形狀和功能可漸趨正常,通常這種「反向心臟重塑(reverse cardiac remodeling)」的反應女性也優於男性。 相較於嚴重度相同的男性心臟病患,以往女性患者利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的比例較低。因此醫師建議所有的病患,不分性別都應該平等地獲得高品質的心血管治療。他們相信,藉由這些研究發現,將有助於婦女們注意到使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之去心臟纖維顫動機」治療的好處,進而減少男女間治療比例的差距。    資料來源:密西根大學健康系統(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alth System)    
+ read more
男醫師起薪大於女醫師
2011.02.08
男醫師起薪大於女醫師
一份新的美國研究發現,2008年女性醫生的平均起薪為16,918美元,比男醫生來的少,且此落差比1999年的3,600美元還要嚴重。 這個研究調查在擁有較多住院系統與住院醫師的紐約州,取樣共4,918位男醫生與3,315位女醫生。發現1999年新進男女醫生的起薪落差達12.5%,在2008年則上昇擴大至將近17%。 根據報告,在近乎所有醫療專業領域中,女性醫生都領到較低的起薪,例如:女心臟外科醫生(27,103美元)、女耳鼻喉科醫生(32,207美元)與女肺部疾病專科醫生(44,320美元)皆低於她們的男性同業。 這個刊登於二月的健康事務期刊(Health Affairs)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在這接下來這十年的一開始,近乎一半的美國醫學生是女性,預期她們將占所有職業醫生的三分之一。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公衛教授Anthony Lo Sasso提到,傳統上女人在第一線選擇薪資較低或少工時的工作,所以她們領取低薪資並不足為奇。然而,當我們解釋專業、工時與其他因素問題時,我們仍然會發現起薪的性別差異還是存在。 Lo Sasso教授推測,起薪的性別差異也許與女醫師會提出較大的彈性與家庭友善福利的協商,譬如在特定時間後無法待命。因此生活型態將對新進醫師來說愈形重要,特別是女人會較想在她們的醫療志業中取得一個生活型態的平衡。 資料來源:健康事務期刊(Health Affairs)    
+ read more
男女運動情形有別
2011.01.19
男女運動情形有別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過去兩個禮拜有做運動者,已由94年52.73%,(男性53.19%;女性52.25%),增加為53.53%(男性56.48%;女性50.58%),整體上升0.8%,女性略減1.67%,但屬誤差範圍內,惟男性增加3.29%具統計上意義;該數據也顯示仍有46.47%的國人,過去兩個禮拜沒有做運動。 該調查係以民國97年底台灣地區戶籍登記人口為抽樣母群體,運用隨機抽樣方法抽選出具全台灣地區代表性樣本為調查對象,18歲以上樣本數共24,174人,利用面訪問卷收集民眾過去兩個禮拜之運動行為相關資料,有效回收問卷20,036份,回收率為83%。 從調查結果顯示男性運動人口仍維持上升趨勢增加3.29%,但女性則略減1.67%。進一步檢視94年與98年男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65歲以上略微減少,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增加,整體增加3.29%;94年與98年女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45-54歲該組略微增加3.84%,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降低。 從98年男女運動人口年齡層比較上發現,國人自離開校園進入家庭與社會職場後,男性運動人口呈現逐年增加,於55-6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女性運動人口亦呈現逐年增加,於45-5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分組比較發現,男性BMI值屬「過重」範圍者,過去兩週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1.17倍,這項結果可能是因為BMI值過重之男性,選擇以「運動」的方式從事健康生活型態,屬於較積極從事運動之人口族群。女性BMI值屬「肥胖」範圍者,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0.75倍。值得注意的是,男女BMI值屬「過輕」者,有運動之勝算比均較BMI值正常範圍運動者明顯偏低;顯示國內有一群又瘦又不運動的族群,健康狀況令人憂心。 從這次的研究結果與發現,有幾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 根據調查目前18歲以上國人約有421萬人以散步、健走為主要運動;因此,提供國人適宜的用路環境與運動休閒步道十分重要。 *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在健康體能活動比率低於男性,衛生署於99年委託辦理相關研究,希望透過研究計畫與介入措施,瞭解女性身體活動不足之原因及解決方案。 * 仍有46.47%的國人沒有做運動的習慣,衛生署建議國人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成人運動每週五次,每次累積30分鐘以上,每週150分鐘的中等費力活動(有點喘但是還可以交談的活動)。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