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7
性別影響心血管治療
美國一篇研究指出,雖然整體來說已經有進步,但是在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治療成果上仍存在著性別差異,亦即性別在周邊動脈疾病的治療成果上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身為女性有可能使病人得到較差的術後結果。
這份研究檢視了372,692位在1998-2007年間因周邊動脈疾病而住院的病人,其中43.7%為女性;和男性相較之下,女性平均年齡高三歲、肥胖的比例多7%、肢體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的比例高1.7%。結果發現女性的死亡率比男性高1.1%,其中落差最大的是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女性的死亡率在調整變因後比男性高出33%;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CAD)的死亡率也比男性高21%;此外,手術副作用的比例女性也比男性高,特別是出血(10.62
% vs 8.19%)與感染(3.23% vs 2.88%)。
研究人員認為在死亡率上會有性別差異,可能是因為忽略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和高風險的女性族群。
資料來源: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 read more
2010.10.01
心臟瓣膜置換術的性別差異
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和男性相較之下,女性在接受心臟主動脈瓣膜置換術(aortic
valve replacement)後,心室肥厚(ventricular
hypertrophy)的狀況可以較快獲得改善。
這份研究總共包括53位女性和39位男性,這些病人都患有嚴重的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且都已經安排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所有病人在術前一週和術後三天都接受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檢查。整體來說,女性的平均年齡較男性高(72歲與67歲)、腎臟功能較差、出現呼吸困難和甲狀腺失調的情形也較嚴重;但男性和女性術前的心射出率(ejection
fractions)和左心室內徑(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s)大致是相同的。
在置換手術前,約有86%的女性和56%的男性出現左心室肥厚的現象。在接受瓣膜置換術的三天後,女性心室肥厚的比例下降至45%,男性則下降至36%;在統計上來看,女性心室肥厚的比例有顯著的下降,男性則沒有。
研究人員表示,從分子學研究來看,男性心室肥厚的狀況改善較慢有可能是因為男性的前纖維化基因(profibrotic
genes)表現較明顯。瞭解心室肥厚的分子特徵(molecular
signature)和性別差異,有助於醫界瞭解手術時分子變動與疾病的相關性,也才有可能發展出新的方法介入治療。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0.09.27
女性比男性更輕忽心臟病
雖然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但衛生署指出,在知道自己有心臟病的民眾中,女性較不會採取自我保健行為。衛生署呼籲女性心臟病患者加強自我照護工作。
衛生署指出,根據民國85至98年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快速上升。從85年每10萬人的39.2人上升至98年的79.8人,13年間增加為2倍。即使調整了人口老化因素,國人心肌梗塞發生率仍呈現大幅上升趨勢。而性別分析發現,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但知道自己有心臟病的民眾中,女性較不會採取自我保健行為。
根據國民健康局最近完成的「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相較於沒有罹患心臟病者,自述經醫師診斷有心臟病的民眾,力行運動及體重控制之比率較一般人高,但吸菸率接近。在吸菸方面,一般人吸菸率為21.4%,心臟病人仍有20.9%在吸菸。女性方面,一般人吸菸率僅5.5%,心臟病女性的吸菸率高達9.1%,顯著高於一般女性。而在運動及體重控制的比率方面,男性心臟病患者有運動以及有控制體重的比率都顯著比一般男性高,但女性心臟病患者則與一般女性無顯著差異,可見女性心臟病患者採取自我保健的情況,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國民健康局強調,吸菸者在戒菸20分鐘後血壓降低,心跳減慢至正常的頻率;戒菸8小時血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濃度減半,氧氣濃度回到正常值。而戒菸2週至3個月心臟病危險性下降,肺功能開始改善。戒菸1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減少一半,而戒菸5年後中風之機率甚至可降低至與不吸菸的人一樣,因此希望有心臟病的民眾開始展開戒菸行動。
衛生署指出,國民健康局目前已於各縣市特約有1千8百多家醫療院所提供門診戒菸服務,吸菸者可接受醫師的諮詢及戒治菸癮的藥物,如貼片以及嚼錠等,政府也補助每人每週250元的費用,需要的民眾可上網查詢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就近多加利用。
資料來源:立報
+ read more
2010.07.20
男女健康指標比一比
國民健康局發現,台灣男女性壽命越差越多,50年來從相差4.1歲擴大到6.6歲。男性健康狀況普遍比女性差,但自覺健康良好的比率卻高於女性、接受健康檢查的比率也低於女性,門診就醫比女性少,掛急診比率與女性接近,但住院比率與住院醫療花費則比女性高。
根據我國十大死因的統計,除糖尿病之外,其他九大死因(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事故傷害,肺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自殺,腎臟病)男性死亡率皆高於女性;其中,男性死亡率為女性兩倍以上的有:慢性下呼吸道疾病2.9倍,事故傷害2.6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2.4倍,自殺2.2倍。
三高、代謝症候群、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盛行率也都是男性比女性高。三高與代謝症候群是造成心臟病、中風、洗腎的主要原因,根據96年20歲以上民眾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高血壓盛行率比女性高5.8%,高血糖盛行率比女性高1.2%,高膽固醇盛行率比女性高1.1%,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比女性高0.7%,慢性腎臟病比女性高出0.8%。
在健康行為方面,男性吸菸、嚼食檳榔及肥胖的盛行率均較女性高。成年男性吸菸率約為成年女性的8.4倍,嚼檳榔率為女性的14倍。成年男性肥胖或過重的比率為51.6%,女性則為36.4%。男性有29.5%每天吃五份蔬果,女性則有37.4%。男性只有在運動量較女性高。
雖然男性擁有較多的不健康行為、更多慢性病、較高的死亡率與較短的壽命,但不論是老、中、青任何一輩的男性,其自覺健康良好的比率都比女性高;在醫療資源的利用上,不論是門診就醫次數或成人健檢的使用比率,男性都比女性低;但是住院比率、住院花費和平均每次門診之費用,卻都比女性高。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 read more
2010.07.14
計算女性心跳率的新公式
最近一份研究針對女性最高心跳速率計算出一個新公式,這個公式能讓女性瞭解在健康的狀態下,運動時的最高心跳速率大約應維持多少,此外,這個公式也能讓女性利用壓力測試所預測出的心臟相關風險更準確。
許多男性和女性都會利用「最高心跳速率乘以65%-85%」來預估運動時的最大心跳速率。一個簡單的公式:「220-年齡
=
最高心跳速率」一直以來都被用於計算最高心跳速率,但是這個公式其實是以男性為研究對象所設計出來的。而這份研究計算出的新公式則是專門為女性設計的:206-(年齡
×
88%)。亦即過去的公式顯示:一般人在50歲時的最高心跳速率是170(次/分),然而新的公式顯示出50歲女性的最高心跳速率應為162(次/分)。
這份研究的對象是5,437位35歲以上的健康女性,平均年齡約52歲,這些女性都從1992年開始就參與在芝加哥地區進行的St.
James Women Take Heart
Project計畫。參與者都有進行壓力測試和其他相關的測試來評估心臟風險,平均追蹤了15.9年。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Dr. Martha
Gulati,也是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助理博士表示:若用原本的公式計算的話,我們發現女性的預後會比較差;但若是用新公式的話,我們就能比較準確的預測女性的風險,如果女性在運動時出現異常的心跳速率,這可能是女性心臟風險的一個指標或警訊。
一直以來,醫學都假設男性和女性是一樣的,因此,男性和女性都用一樣的最高心跳速率公式,使許多女性無論如何都無法達到標準的心跳速率;現在有了針對女性計算出來的公式,女性終於可以計算出真正符合自己標準的心跳速率。這也再次說明了女性不是縮小版的男性,女性在生理的反應上是有別於男性的。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0.05.17
疫苗反應也有性別差異
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異有可能是疫苗反應的重要指標。為了佐證這項理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計畫,檢視了多項過去發表過的疫苗臨床試驗,包括:黃熱病、流感、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肝炎、單純泡疹。研究結果發現「性別」是評估疫苗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但是,研究人員往往都忽略了「性別」的重要性,大部分的研究都沒有針對特定性別紀錄疫苗的反應和有效性。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表示,「性別」是影響發燒、疼痛、感染等疫苗副作用的頻率和嚴重度的重要指標。這份研究發現,通常女性施打疫苗後的防疫反應較男性好,在某些情況裡,女性只要使用較少的劑量就能達到和男性相同的防疫力;若能瞭解疫苗對男性和女性生理所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反應,在傳染病流行之際,疫苗的分配和使用就能更有效率且更安全
資料來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