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24
口服避孕藥對健康女性的負面影響
根據瑞典發表於《生產與和不孕》期刊(journal
Fertility and
Sterility)的一項研究指出,最常見的混合囗服避孕藥,對婦女生活品質有負面的衝擊,但並不會增加憂鬱症。
世界上約有一億名女性使用避孕藥,然而避孕藥對女性健康的影響,到今天仍然知道得很少。瑞典研究專家以為,有關避孕藥對生活品質和憂鬱症的影響,科學方面的證據很有限,需要有隨機抽樣的研究,並做比較試驗。
研究中,在三個月的時間中,340位18歲至35歲的女性分做兩組,一組服用安慰劑,一組服用瑞典最普遍的混合避孕藥,內有ethinylestradol
和 levonorgestrel。
結果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女性對其生活品質的評斷,比服安慰劑的女性明顯的低。生活品質和特定情緒,如幸福感、自我控制和能量,皆因避孕藥產生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憂鬱症並沒有顯著的增加。
研究專家指出,對研究結果的解讀需要審慎。在一些案例中,生活品質的降低可能造成女性不依規則、而且且不定時使用避孕藥。所以在選擇避孕的方法和避孕藥時,應同時考慮到可能會降低生活品質。
研究中使用的混合避孕藥,是很多國家推薦的首選,因為最可以減低血栓的風險。這項研究的發現不能類化至其他的混合避孕藥,因為各有不同的風險和副作用。
資料來源:BBC News、Fertility and Sterility
+ read more

2017.04.19
為何數百名英國女性聯合控告政府?
超過800位英國女性正在尋求法律途徑,控告英國政府及「陰道網」的製造商。
陰道網大多由用來製造飲料瓶的聚丙烯製成,主要用以治療、防止器官脫垂(比如陰道、子宮、腸子、膀胱或尿道等因為產後所造成的脫垂)及產後尿失禁。
這些網子可能會刺穿陰道,造成極度痛苦。部分女人終其一生都將在痛楚中度過,甚至可能失去行走、工作及性行為的能力,其中一位受害者批評陰道網「野蠻」。
蘇格蘭早在2014便有組織呼籲,不該再將陰道網用於治療腔盆器官脫垂,但英國國民保健署(NHS)仍持續開立該產品給女性。
一名受此影響的婦女Kate
Langley,指出她因此失去原本保母的工作,而她的外科醫生在幫她檢查時,她甚至看見了網子已刺穿自己的陰道:「就像切起司的鐵絲網一樣。」其他婦女也回報類似的情況,甚至他們的性伴侶時常因網子而受傷。
Langley小姐雖曾嘗試終結痛苦,但網子太靠近神經而無法完全移除,她只能終身籠罩在痛楚及無法挽回的神經傷害中。
另一位女性Claire
Cooper則是在術後三年感覺到不適,醫生卻認為這些疼痛是來自她過度幻想已被摘除的子宮。在長期折磨下,Claire甚至曾想過自殺的念頭,但她仍為了孩子活下去,然而疼痛並未改善:「我與丈夫已經四年半沒有過性生活,我一點都不會訝異有其他被這東西傷害的女人,在毫不清楚發生什麼事的狀況下自殺了。」
而BBC訪問的數名女性,都稱她們從沒被告知任何陰道網可能帶來的風險。協助移除陰道網的泌尿科醫師顧問Sohier
Elneil博士則說,她曾親眼看見病人深陷極度的痛苦,以至無法繼續照顧家庭:「典型的病患會在疼痛慢性惡化的過程中,失去行走的能力,只能倚靠拐杖或輪椅,通常她們只能使用高劑量的藥效緩和疼痛,比如鴉片。」
對此英國主管機關藥品和醫療產品監管署(MHRA)表示「同情」這些婦女,但卻堅持「陰道網對大多數女性而言都是健康且有效的。」
在英國,有約100種不同型號的陰道網,然而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項產品被回收。通常在產品核准上市前,製造商只要提供部分證據給NHS,例如證明新產品與市面上已核准販售的陰道網有多相似即可,造成產品核准非常容易取得:「相關主管機關甚至根本沒看過這些產品。」
根據NHS的數據,在2007年四月到2015年三月,超過92,000位英國女性被植入陰道網,其中每11位女性就有一位感到不適。而目前進行中的訴訟,主要針對NHS及陰道網的最大製造商
Johnson &
Johnson,其子公司Ethicon則聲明他們將會「積極抗辯該訴訟」。
專家指出,如果成功勝訴,NHS有可能要面臨數千萬英鎊的賠償金,而在美國曾有數千名女性控告製造商,並獲得數十億美元的賠償。
同時,一封外洩的電子郵件揭露 Johnson &
Johnson早在2004年便知道自家產品有問題,郵件中更建議公司必須著手進行「危機管理機制」,因為競爭者將會火力全開攻擊這點。對此揭露,製造商則抗議單純將該封郵件放大檢視,是嚴重誤導的行為。
此外,MHRA發言人回應將會著手了解「由部分病人所引起的嚴重擔憂」,卻繼續為產品辯護:「英國大部分醫療團體和病人都支持這項產品,在研究、發展和市場推廣上,結果都顯示在改善腔盆器官脫垂方面,該產品十分適當、可靠並幫助了數百萬的女性。」
在台灣,陰道網同樣使用於治療、防止器官脫垂及產後尿失禁,是否有類似情形,值得關注。
資料來源:BBC NEWS
+ read more

2017.04.12
生育治療失敗傷害女性心/血管健康?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經歷體外人工受孕(IVF)失敗的女性,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上升。
研究由加拿大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ve
Sciences(ICES)的博士Jacob
Udell主持,他說明過去已有研究顯示生育治療與短期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但缺乏研究去了解其對心/血管健康的長期影響,並且對於嘗試生育治療但失敗之女性的身體健康狀況了解更是少。
研究團隊檢視了28,442位平均年齡為35歲的女性的資料;她們都曾注射會刺激卵巢排卵的性腺素Gonadotropins,並且平均經歷了3次生育治療。這些女性中有32.8%在治療後一年內順利生產,而經過8.2年的追蹤後有9.44%的女性發生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
研究團隊檢視後發現,相較於後來順利生產的女性,生育治療失敗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多了19%;其中以中風及心臟衰竭為主。以絕對風險來看,生育治療失敗的女性每1,000位就有10位在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而順利生產者則是每1,000位有6位發生。
研究團隊說明,生育治療可能增加血栓風險或是改變身體控制血壓的機制,進而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而研究團隊認為,順利生產的女性可能因不再需要接受治療,因此降低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但是他們也認為這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排除其他影響因素,例如使女性難以懷孕的基因本身是否也影響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等。
研究的共同作者Donald
Redelmeier博士提醒,他們並不是要正在接受生育治療的女性感到緊張,而是希望能提醒:隨著女性年齡增加,需要對其健康更為謹慎;並讓醫事人員知道曾經接受生育治療,使醫事人員能留意相關的心/血管風險。
資料來源: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2017.04.10
體重過重讓事後避孕藥失效?
事後避孕藥是女性經歷不安全性行為或是避孕失敗後常見的緊急避孕方法,然其避孕效果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降低,其中過重者服藥的效果長期以來存有爭議。而今,英國性與生育健康學院(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明確指出70公斤以上或BMI值大於26的女性服藥後藥效可能降低。
事後避孕藥是透過高劑量的荷爾蒙來延遲、干預排卵及干擾受精過程進而達到避孕的目的。性與生育健康學院的副主席Jane
Dickson博士指出,實證顯示這樣的機轉在過重女性身上可能因藥物在血流中被稀釋而使避孕效果降低。
Dickson博士建議,過重的女性若擔心避孕失敗,可以服用兩粒事後避孕藥;或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IUD)。他解釋,避孕環不僅不會受到體重影響,臨床試驗也顯示其避孕失敗的可能性不到1%。
性與生育健康學院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有95%的女性在需要緊急避孕時選擇使用事後避孕藥而非避孕環,可能原因為使用避孕環需要由專業醫師植入,因此取得門檻相較事後避孕藥高。[1]目前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已在鼓勵健康專業人員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來達到更高的避孕效果。
對於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公布的建議,HRA
Pharma藥廠的市場經理回應說明他們不希望女性誤解這份建議內容並誤以為沒有適合的事後避孕藥可以使用。藥廠指出,他們的事後避孕藥並不會受到體重或是BMI值影響,依然能在多數女性身上發揮效果。此外,HRA
Pharma藥廠也指出,研究顯示有四分之三需要緊急避孕的女性第一時間是找藥局,而在藥局並無法立即給予女性使用避孕環,顯示事後避孕藥仍是多數女性所需的緊急避孕方法。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目前在台灣事後避孕藥需要透過醫師開立處方箋方能取得,以確保需要藥物的女性其身體狀況適合服藥且了解服藥方式及注意事項。而對於藥廠回應事後避孕藥的藥效不會受體重影響一事,我們認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過往病史與服藥經驗皆不同,基於健康與安全的考量,仍應與專業醫師充分討論再行判斷較為合宜。
資料來源: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Daily
Mail
【關於事後避孕藥,你還可以了解更多!】
事後緊急避孕藥,需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1]
在部分歐美國家,事後避孕藥可直接至藥局向藥師購得。按照台灣當前的規範,事後避孕藥為處方藥,需有醫師開立的處方籤才能取得。
+ read more

2017.04.07
婦女頻尿的原因與治療
排尿是身體排除多餘的水與廢物的方式。雖然這是生存的重要功能,但太頻繁的排尿也會對女性的生活品質帶來不良影響。頻繁的跑廁所、難以入睡或者出於對可能漏尿的擔心及恐懼而避免外出,這些往往是頻尿婦女的日常。
學者指出,每個人每天排尿的次數不同,取決於所攝取的水分和腎臟的運作狀況。不過,一般人在24小時內應該會有6~8次的排尿;偶爾可能會因飲食作息等影響而比較頻繁。但是若常常在一天中排尿八次以上就可能有頻尿的問題。
本篇文章將依序介紹造成婦女頻尿的原因、症狀、治療方法以及如何預防等。
【原因和風險因子】
有時,頻繁的跑廁所起因於喝太多飲料、攝取過兩咖啡因對膀胱造成刺激。然而,頻尿也可能是身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
膀胱結石
糖尿病
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的慢性炎症疾病)
低雌激素水平
膀胱過動症
尿道感染
骨盆底器官虛弱
肥胖也是一個可能的原因。過多的重量可能為膀胱造成額外的壓力。結果可能造成骨盆底肌肉力量較弱及頻尿。
另一個導致頻尿的因素是懷孕。隨著懷孕進程不斷增長的子宮在懷孕期間會對膀胱施加額外的壓力,可能使得懷孕婦女不得不更頻繁地去洗手間。據研究估計,約有41.25%的孕婦在懷孕期間經歷頻尿問題。而其中約有68.8%的婦女因而感到不適或痛苦。
若曾經歷過陰道分娩,幫助膀胱保持在適當位置的骨盆底肌肉力量可能因此削弱,而使排尿較頻繁。頻尿也可能起因於膀胱神經受損。有時這些膀胱控制問題不一定會在婦女分娩後立即發生,可能事隔多年才出現症狀。
更年期也可能影響膀胱控制;當婦女不再有月經,身體便會停止產生雌激素。當這種可以影響膀胱和尿道機能順利運作的激素消退,便可能造成頻尿問題。
【症狀與併發症】
當相關生理機能出問題時,除了排尿頻率的改變外,婦女也可能經歷其他症狀。這些額外的症狀-如疼痛或無法控制膀胱-能夠提供醫生線索來確定造成頻尿的原因。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尿液變色(如紅色、粉紅色或可樂)
突然有強烈的排尿衝動
無法徹底清空膀胱
漏尿或失去對膀胱的控制
小便時疼痛或灼熱
與頻尿相關的併發症往往取決於病情的根本原因。例如,如果女性的頻尿起因於尿路感染,若未經治療,感染症狀將可能會變得嚴重和蔓延至其他部位。這可能會損害腎臟並導致尿道狹窄。
另一方面,若未適時獲得醫療協助,頻尿將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患病婦女的生活品質。像是半夜經常要醒來去洗手間而影響睡眠品質;也可能因為害怕露尿或因為必須經常離席等困擾而減少/停止參與社交活動。這些都會對女性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該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當頻尿問題伴隨可能遭受感染的症狀時便應盡速就醫。例如:發燒、排尿時疼痛,以及出現粉紅色或血色的尿液。
另外像遭遇排尿困難、骨盆腔疼痛,或經歷任何不舒服且干擾生活品質的狀況食,也應主動尋求醫療協助。
【治療和預防】
若是因尿道感染而引起頻尿,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可能會有所幫助。
若頻尿問題非因感染引起,治療和預防的方式則包括:
改變生活方式:如避開已知會刺激膀胱的食物與飲料,如咖啡因、酒精、碳酸飲料、巧克力、人造甜味劑、辛辣食物和以番茄為基底的食物。
調整水分攝取狀況:避免在睡前飲用過多的水,以減少夜間醒來的次數。
膀胱(再)訓練:患者將被要求在固定時間排尿,而不是一有尿意便急著到廁所解決。不過,有學者認為這不是女性在一開始就應該考慮嘗試的方法。
此外,醫生也可能以減少膀胱痙攣的藥物、鼓勵放鬆膀胱等方式幫助患者減少不得不去洗手間的需求。可能用於治療頻尿的藥物有:
Imipramine (Tofranil)
Mirabegron (Myrbetriq)
Oxybutynin (Ditropan)
Tolterodine extended-release (Detrol)
有時候醫生也可能建議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OX)來降低膀胱痙攣的發生率,幫助放鬆膀胱。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3.23
晚一點生,你會是更好的媽媽!
一項丹麥的新研究顯示,孩子的行為與媽媽的年齡有關。與年輕媽媽的孩子相比,媽媽年紀較長的孩子其行為、社會和情感問題較少。據研究,年紀較長的媽媽在初為人母的早期階段能夠更好的處理事務,並具有更正向的養育態度。
不論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婦女將「擁有孩子」的計畫往後延。雖然較晚生育的女性遭遇妊娠併發症、流產、早產和胎兒發生缺陷的風險增加。但丹麥Aarhus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年紀較長的母親較不會懲罰或責罵孩子,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行為、社會與情緒問題也較少。
這份研究以「丹麥兒童追蹤調查」為依據,分析其中4,741名母親的面試和自我評量問卷結果。其孩童也分別在7、11和15歲時重複接受評估。
分析結果發現,年紀較長的母親在初為人母階段表現得較好,對於懷孕的擔憂也較少。同時,她們對即將成為父母一事所持有的感覺更正向,對子女的態度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這些較晚生育的女性通常擁有較為穩定的人際與情感關係;教育程度較高;且取得相關資源的管道比年輕媽媽來得更好。
Aarhus大學教授Dion
Sommer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變得更加靈活有彈性,更懂得寬容,並且能夠更合宜的處理情緒。…這就是為什麼心理成熟可能解釋何以較晚成為母親的女性較不責罵和懲罰孩子。」
雖然生育受到年齡的限制,傳統上認為早點生小孩較為健康,但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提出晚生育的優點;例如對女性晚年的身體健康與認知發展來說,晚點生育其實是較好的。而今,又有研究指出有益於孩童的發展。這麼看來,推遲開始家庭的決定就長遠而言可能是有益的。(推薦閱讀:晚生不好?研究:35歲後生育的女性將會更聰明)
資料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歐洲發展心理學雜誌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