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治療心臟病的性別差異
2008.12.18
治療心臟病的性別差異
最近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女性和男性發生心臟病後,於醫院中死亡的機率大約是相同的,但如果是比較嚴重的心臟病類型(STEMI)的話,女性在醫院中死亡的機率就會比男性高。有學者表示這是因為女性罹患心臟病時的年齡較大的緣故,但是,這份研究發現女性發生心臟病後得到的治療較男性消極,因此耽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也證實了女性的高死亡率可以藉由更積極的治療來改善。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曾經發佈一份治療心臟病的指引,這次的研究將遵守這份指引的420間醫院視為研究對象,以瞭解醫院在治療與照護心臟病患的性別差異是否有改善。研究總共包括78,000位在2001-2006年間診斷出心肌梗塞的病人。結果發現,在控制年齡等變因之後,女性和男性在醫院的存活率其實沒有顯著的差異;唯有在較嚴重的心臟病類型(STEMI)發生時,女性在醫院中死亡的機率比男性高出12%;進一步分析發現,女性在某些治療上仍未獲得積極的處置,例如:STEMI起因於動脈完全被阻塞,但是研究發現女性接受reperfusion therapy讓血管恢復暢通的機率比男性少25%,在送進醫院的30分鐘內接受reperfusion therapy的機率,女性也比男性少22%。 美國女性心臟病聯盟(WomenHeart)表示,這份研究所顯示的訊息只是冰山一角,不只是心臟病,在治療膽固醇、心臟衰竭或使用救命的醫療儀器上面都存在著嚴重的性別差異。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男女心臟病存活率差距變小
2008.11.18
男女心臟病存活率差距變小
過去曾經有研究發現女性心臟病的短期存活率較低,也有不少研究顯示較年輕的女性在發生心肌梗塞而住院後,於醫院中死亡的機率較同齡男性高,這些現象有可能是因為性別差異,也有可能是因為女性在醫院較無法得到積極的治療。 最近一份研究分析近幾年的數據,以瞭解這樣的狀況是否有改變。研究人員分析的數據來自美國心肌梗塞登記系統(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研究人員擷取1994-2006年的資料,總共包含916,380位病患,並將性別和年齡作為研究分析的變因。 結果發現男性和女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率都逐年降低,但是55歲以下的女性病患,2006年在醫院的死亡率較1994年下降了53%,男性卻只下降33%。 研究人員表示,女性住院後的死亡率獲得改善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病人的病狀不同,也有可能是因為治療和照護上的改善。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essions conference   延伸閱讀 心臟病存活率的性別差異    
+ read more
疼痛控制的性別差異
2008.10.06
疼痛控制的性別差異
最近一份研究針對女性和男性在治療癌症期間,所產生的不適與疼痛程度進行瞭解,結果發現其中存在著性別差異。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是131位癌症病患,研究負責人是美國佛羅里達州一間癌症研究中心(H. Lee Moffitt Cancer Center and Research Institute)的Kristine A. Donovan教授。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和男性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產生「劇烈疼痛」和「輕微疼痛」的程度是接近的,但是,醫師開止痛藥的處方簽給男性病人的比例卻較女性高(51%與33%),男性每天使用的止痛藥劑量也約是女性的兩倍(130毫克與66毫克)。 Donovan教授表示,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幫助病人減緩疼痛的處置還有很大改善的空間。
+ read more
降膽固醇藥物對女性沒效
2008.09.26
降膽固醇藥物對女性沒效
暢銷藥物立普妥(Lipitor)是用來降低膽固醇的藥物,以降低高風險族群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對女性和男性來說都是非常普遍使用的藥物,每年全球的銷售金額超過3千6百億台幣。但是最近一份研究發現,所有可信度較高的研究都找不到證據支持立普妥在初級預防的使用上,能有效減少女性心臟疾病的風險,而且藥物的廣告也忽略了應該提供給女性的資訊。 康乃爾大學的Theodore Eisenberg和Martin T. Wells教授針對藥物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蒐集了許多研究作文獻回顧的分析,並將所有有作性別分析的研究納入考量。結果發現有納入女性受試者的研究中,沒有任何一份研究顯示立普妥和Statins類的藥物能有效保護女性的心血管。 此外,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所通過的立普妥標示,有清楚註明目前的臨床試驗結果缺乏該藥品能降低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證據;但是,立普妥的廣告卻沒有告訴消費者此藥物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益,其實是針對男性,不包括女性,因此,這些不合格的廣告其實是誤導消費者。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許多健康的女性花錢買藥,希望藉此預防心臟病,但是,現在的科學證據顯示這個希望對女性來說是不存在的。 資料來源: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 read more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2008.09.16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類風濕性關節炎存在著許多性別上的差異,例如,女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比例大約是男性的三倍。此外,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出現在女性和男性身上的症狀是差不多的,但是女性所經歷的症狀似乎比男性嚴重,因此影響女性生活品質的程度也比男性大的多。 瑞典_Karolinska_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最近便發表一篇研究,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提供一個重要的思考。其表示研究發現一樣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在男性身上發揮的效益較女性好;但是,即使女性的關節炎症狀得到和男性一樣的改善,女性仍然會覺得較不舒服。也就是說,不論在客觀上(關節腫脹等症狀的改善程度)或主觀上(病人自身的經驗),男性的反應都比女性好很多。 _Karolinska_ Institute的Ronald van Vollenhoven教授表示,治療的目的是要減輕病人的痛苦,因此,醫師在評估用藥時,應該要考量每一個個案的差異性,而這個差異性除了客觀上的因素外,也應該將病人主觀的觀點納入考量。
+ read more
女性口腔健康須知
2008.09.03
女性口腔健康須知
賓州牙科協會(Pennsylvania Dental Association)最近發佈一份聲明提醒社會大眾:女性和男性對口腔健康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尤其女性在各個人生階段,包括青春期、懷孕、更年期,口腔健康的狀況都不盡相同。 女性在各個人生階段對口腔健康的需求不同,主要和荷爾蒙濃度不同有關。在青春期時,荷爾蒙濃度的上升使牙齦變的較敏感、容易浮腫,也因此較可能發生口腔發炎。 若女性長期使用避孕藥,容易導致齒齦炎,再者,使用避孕藥的女性發生_乾性齒槽炎的風險是一般女性的兩倍。_ _懷孕婦女因為荷爾蒙濃度增加,牙齦容易發炎,若不治療的話,有可能會導致牙周病。若婦女在懷孕期間被診斷出牙周病的話,胎兒早產或過輕的風險較高。而避免牙周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刷牙兩次,並每天用牙線潔牙。此外,由於胎兒的牙齒大約是在婦女懷孕期的3-6個月開始形成,因此,懷孕婦女應該要攝取充足的營養素,包括,鈣質、蛋白質、磷、維他命A、C、D。若需要照X光片或是進行手術,應該告訴牙醫生自己已懷孕或有懷孕的可能。_ 更年期婦女常容易有口乾症和齒齦炎,此時可以和牙醫師討論,他或許能建議一些方法來減輕牙齦的不舒服和刺激唾液分泌。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