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受罪?女性較長壽卻面臨較多的失能影響
2016.03.23
活受罪?女性較長壽卻面臨較多的失能影響
女性的平均壽命較男性長,但對女性而言,這些額外的生日真的值得慶祝嗎?據美國近日公布的調查數據發現,雖然女性活得較久,但也花費更多她們的黃金歲月在面對失能、無法自理的生活。   研究人員分析了針對年齡高於65歲且有加入美國聯邦醫療保險者的數個研究。這些研究調查了年老衰退所造成的失能對於長者日常活動的影響(如無法自行穿衣、洗澡、煮飯、購物或駕駛),並且進行長時間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1982、2004和2011年的數據。   結果發現,65歲以後,女性的剩餘歲月中約有30%的時間面臨退化、失能的問題;但男人,在另一方面,65歲後面臨失能的時間僅占了餘年的22%,甚至在後期的數據中下降至19%。而重度失能者(日常生活中至少有3項活動無法自理)在此次研究當中,不分性別都有出現減緩的趨勢:在1982年,受重度失能所苦的女性有13.2%、男性有10.7%;而2011年時,女性下降至10%、男性僅剩下7%。不過女多於男的狀況仍未改變。   此次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社會研究所的Vicki Freedman表示,目前很難明確的指出造成女性可能經歷較長時間失能狀況的原因;但其中可能跟不平等的醫療處置或受性別影響而產生的不同生活習慣(如運動)有關。另一方面,年長女性所享有的平均經濟資源也比男性來得少,所以當失能狀況發生時,女性更可能因此無法獲得適當的照護。   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read more
2016台灣首屆「為女著紅日」:終止心/血管疾病性別偏見
2016.03.16
2016台灣首屆「為女著紅日」:終止心/血管疾病性別偏...
在台灣,平均每小時有1.4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近五年來(98年至103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了20%,其死亡人數是婦癌的3-4倍。然而,面對這樣的健康風險,我們對於心/血管健康的關注依然不及婦癌;此外,社會大眾也普遍地不瞭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臨床表現上具有性別差異。為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識與重視,台灣女人連線、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響應國際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穿紅衣行動,邀請民眾在3月11日(五)「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女性因為生理結構及生命經驗與男性不同,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表現及風險上有性別差異,例如:女性會出現「非典型症狀」--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參考「衛教單張」、「懶人包」)。然而,台灣社會並沒有普遍的認知到這些資訊,易造成婦女健康的傷害。2004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起Go Red for Women行動,透過穿紅衣及其配合的各式活動提醒社會大眾女性心臟病的重要,至今已有超過50個來自全球的團體響應此項行動,2014年世界心臟學年會更喊出「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偏見」!   為提醒社會注意女性心/血管健康,台灣女人連線響應「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今年為3月11日),並邀請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共同響應。台新秉持關心女性、最懂女人心的精神,號召所有分行同仁在311這一天共同貼上「為女著紅」之貼紙;太平洋SOGO百貨在3月期間也在其所有分店服務台放置心/血管衛教單張,供民眾自由取閱。此外,在3月11日下午也於太平洋SOGO忠孝店中大門前舉辦「Facebook串聯參與宣導活動」,邀請金鐘影后陸弈靜女士擔任公益大使,藉此宣導「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之衛教資訊,提醒民眾注意心/血管健康。 [311為女著紅下午SOGO臉書串連活動]        
+ read more
AHA女性心臟病聲明:心臟病治療、症狀具性別差異
2016.03.08
AHA女性心臟病聲明:心臟病治療、症狀具性別差異
日前,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HA)首次對女性心臟病發表聲明,我們也透過國外新聞與訪問了解到,不論國內外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仍未受重視。但除了評論之外,為了讓讀者了解聲明的內容,我們也分享這份聲明中提到心臟病的症狀與治療等方面的性別差異。   男性及女性都會因為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臟病,但是冠狀動脈形成血栓的方式卻有性別差異,以致於女性冠狀動脈阻塞的程度較不嚴重。然而,目前的醫療並未依據心臟病發生的原因及血栓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且女性所獲得的治療相較於男性較不完整。   再者,女性因為血管較細、罹患心臟病的年齡較大以及伴隨較多風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但是目前與心臟病相關的指引或建議如心臟康復計畫(cardiac rehabilitation)等尚未充分地應用在女性身上,因此女性在術後發生併發症的可能性較高。   此外,男女在心臟病的風險及症狀上也有差異。男性及女性心臟病的主要症狀雖然都是胸痛或胸口不舒適,但是女性較容易有非典型症狀:胸口感到一陣陣地或持續幾秒的緊縮、壓迫或疼痛;單/雙臂、背部、脖子、下巴或肚子疼痛或不舒適;呼吸急促;冒冷汗、感到疲憊或頭暈。而風險因子影響男女罹患心臟病的程度也不一樣,例如:高血壓較容易使女性罹患心臟病、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年輕的男性糖尿病患者高出4-5倍。   非侵入性心臟病學家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女性心血管健康計畫的主任Laxmi Mehta是出版此份聲明的編輯小組主編,她認為了解疾病的性別差異有助於改善女性心臟病的預防及治療,並且提醒女性不要害怕詢問醫療專業人員相關問題,應與醫事人員討論心臟病的用藥及治療方法來預防或治療心臟病。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是電視,綁架了我們的身體
2016.03.02
是電視,綁架了我們的身體
一直以來不乏有研究指出,女性對於完美身形的想像受到名人和模特兒在媒體上的影像所影響;過去,學者曾試圖控制變項以獨立出媒體在不同文化和生態因素的影響。而今,焦點被擺放在科技產品-電視的普及所帶來的影響;在最新的研究中,學者第一次排除外觀因素,精確的指出電視與女性理想身形間的直接連結。   研究團隊檢驗了中美洲男性與女性偏愛的身體尺寸與觀看電視頻率之間的關聯。他們訪問了不同層級的團體-包含都市居民、電視普及的村莊以及電視較不普遍的村莊-來探究西方媒體的影響力。研究選擇於尼加拉瓜地區及相距一段距離的珍珠湖盆地(當中的兩個村落)進行,這樣的安排是基於不同地區居民對於電子和媒體的接受度不同,不過在同一時間裡其所擁有相似的環境和文化約束。   研究團隊分別於三個地點各徵召了超過150名男性與女性參與。逐一訪問並記錄每個參與者觀看電視的頻率與內容(多數為連續劇、美國的影片和音樂錄影帶)。同時,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針對不同女性身體圖像具備的吸引力進行評分。研究中也記錄了參與者是否嘗試要減重,反映出大致上BMI的偏好。   結果發現,在電視較不普遍的村莊裡面,高BMI值的比例偏高,反之,都市的居民較喜歡纖瘦的女性身體。這代表,電視傳達的訊息接收的越多,女性或男性的身材就越纖瘦—大量的媒體宣傳直接影響了身體的理想型態。   來自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神經科學機構的視覺認知學者Martin Tovee博士是其中一位研究主持人,他指出:尼加拉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將其他干擾因素減到最小,讓我們能專注在視覺媒體的影響來做研究。電視普遍性的差異讓我們觀察到暴露於媒體的程度確實影響女性對完美身形的想像。總結來說,這些結果強烈的顯示電視傳達是「建立對身體印象不滿」的風險因素。   同為研究主持人,來自英國達拉謨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Lynda Boothroyd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數據建議在一個電視剛取得進展的地區,把電視媒體作為「綁架身體理想」的一個風險因素,至少在女性身體型態上是如此。目前,大部分農村居民依舊保持在健康的範圍內,但事實是電視普遍、理想身體型態和減重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我們可以在西方人口中看到潛在同樣的模式,在西方,纖瘦的理想型態引起人們對自身身體不滿和飲食失調的風險。當前,對身體不滿的意識已在西方國家的女孩和年輕女性上擴散開來,大約有50%的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並且引導出低自尊、憂鬱和飲食失調。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更進一步的研究將著重於心理狀態與理想身形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 read more
糖尿病影響女性泌乳狀況
2016.02.26
糖尿病影響女性泌乳狀況
由於哺餵母乳向來被認為能夠同時為媽媽及嬰兒帶來正面的效益,因此,幾乎所有的女性都被鼓勵哺乳,其中當然也包含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但近日有研究指出,對於患有糖尿病的女性而言,要有足夠的泌乳量來哺餵新生兒可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是第一個調查患有糖尿病的母親與泌乳量不足之間關係的研究,總共分析了641名孕產婦於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間所留下的電子醫療紀錄。研究人員將資料分為「患有糖尿病的母親」、「泌乳量不足但未遭遇其他哺乳困難的母親」與「遭遇哺乳困難的母親(如:乳房疼痛但泌乳量充足)」三組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泌乳量不足的母親中有15%都患有糖尿病;而泌乳量充足但遭遇其他泌乳困難的母親中則有高過6%為糖尿病患者。   學者指出,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有特殊照護需求;過去已有研究顯示女性糖尿病患開始哺乳所需花費的時間較一般人更久,原因很可能與泌乳期間的胰島素分泌狀況有關。另一方面,由於母乳中含有乳糖,哺餵母乳代表了母親體內糖份的流失以及血液中葡萄糖濃度的下降;這表示,哺餵母乳會減低母親身體對於胰島素的需求多達25%。   此次研究的主持人Sarah Riddle醫師補充,現階段關於幫助女性增加、穩定泌乳量的實證研究仍少;希望後續能透過研究對於人體潛在生理機制有更好的了解,以建立治療甚或預防這類問題的有效策略。   在台灣,不論是孕婦健康手冊或兒童健康手冊論及母乳哺育時皆一面倒地將焦點放在此種哺餵方式的優點以及實際操作步驟,而鮮少提供無法順利哺餵母乳的女性充足的資源與資訊。因此建議大家可與醫師共同討論、選擇最適合自身的哺育方式,並量力而為。也提醒患有糖尿病的媽媽們,在哺乳期間應多加注意自己的血糖變化,以防止低血糖的狀況發生。   資料來源:Breastfeeding Medicine    
+ read more
女性癲癇患者避孕要注意!特殊需求不可輕忽
2016.02.22
女性癲癇患者避孕要注意!特殊需求不可輕忽
拜醫學科技進步所賜,現代女性在擁有性生活卻尚未有生兒育女計畫時,有許多預防懷孕的措施可供選擇。不過,近日一項針對女性癲癇患者的大型研究指出,對於患有癲癇的女性來說,事情可能並沒有想像中簡單。   這項研究是該領域截至目前為止最大型的研究,總共涵蓋1144位年齡分布在18至47歲之間的女性癲癇患者,資料來自於癲癇生育控制登錄(Epilepsy Birth Control Registry,EBCR)線上調查。   經統計分析後發現,儘管正在服用的癲癇治療藥物會使胎兒畸形的風險增高,仍有30%的女性癲癇患者未採取高度有效的避孕措施。同時,約有一半的人選擇使用荷爾蒙控制藥物避孕,雖然在一般的狀況下這確實被認為是效果良好的避孕方式,但事實上,目前醫界尚未證實女性癲癇患者也能獲得同樣的避孕效果。最後,僅有約莫1/4的女性癲癇患者在避孕方式時向她們的神經科專科醫師詢問相關資訊。   研究主持人Andrew Herzog醫師指出,研究結果顯示了建立、發展有實證依據的相關指引,讓女性癲癇患者了解安全且有效的避孕方式是必須且重要的。而在指引問世之前,呼籲因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而有特殊需求的女性多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避孕方式。   資料來源:Epilepsi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