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愛吃的早餐穀片 含糖量過高!
2014.05.22
兒童愛吃的早餐穀片 含糖量過高!
各種玉米片或穀物麥片加牛奶,是西式早餐中常見的選擇之一,深受兒童的喜愛.但最近美國環保團體"環境工作小組"(EnvironmentalWorkingGroup)針對美國超過1,500種穀物麥片產品(其中有181種特別針對兒童)進行分析發現,兒童如果平均每天吃一碗份量,一年將吃進高達4.5公斤的糖份!環境工作小組指出,兒童穀物麥片中的熱量有34%是來自糖份,過去曾要求製造廠商降低含糖量,卻沒有任何一家產品進行過調整.此外,產品包裝標示會大力宣傳產品所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等,這樣的行銷策略引導消費者只去注意其中的營養素,卻忽略當中不健康的糖含量問題,而一般來說,只要吃下一碗穀物麥片的量就吃進了1.5茶匙的糖份.同時,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分析也發現,美國民眾穀物麥片的食用量比包裝標示的標準份量高出30%,目前全美有10%的民眾吃下的份量已是標示建議量的2.5倍以上.因此即便是消費者有特別注意到營養標示,他們仍可能讓小孩吃下了比預期還要多的糖.許多研究都指出,攝取過多的糖份會相對減少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包括鈣質、纖維素、鉀、維生素C與E等,同時吃太多的糖也會導致飲食過量的問題,除了容易蛀牙之外,出現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將提高.環境工作小組建議家長應從各方面飲食都盡量降低小孩的糖份攝取量,多選擇無糖的食物,並注意食品的營養成分標示,購買穀物麥片時可選擇每一份量含糖量在4公克以下的產品.資料來源:環境工作小組(EnvironmentalWorkingGroup)
+ read more
肥胖增加年輕女孩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風險
2013.02.04
肥胖增加年輕女孩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風險
多發性硬化症雖為罕見疾病,但近日一項針對美國兒童健康的研究發現,過重及肥胖的年輕女孩發生該疾病的風險非常高,研究提醒家長及孩童的照顧者應留意這些女孩是否出現麻痺、刺麻感的症狀.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會傷害腦中神經纖維及脊隨,造成肌肉控制、觸覺、視覺及行動的功能退化及不便,每個人受影響所顯現的症狀不一,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麻痺或刺麻感、肌肉弱化及緊繃、及平衡與行動問題.這項研究對南加州一項包括近一百萬名孩童的研究進行資料分析,這些小孩都在研究開始時測量過BMI值,將體重分為四個範圍,最後比較罹病與未罹病孩童狀況.在資料中最後共有75名2-18歲的孩童有小兒多發性硬化症或臨床單一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的初發表現).結果發現,51%多發性硬化症及臨床單一症候群孩童為過重或肥胖,未罹病孩童為過重或肥胖者比例不及37%.分析顯示,過重的女孩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或臨床單一症候群風險,為正常體重女孩的1.5倍(oddsratio=1.58,95%CI0.71to3.50);輕微肥胖者,該風險增為1.8倍(oddsratio=1.78,95%CI0.70to4.49);非常肥胖者,風險更攀升至4倍(oddsratio=3.76,95%CI1.54to9.16).研究並未在男孩身上發現這樣的關連.資料來源:神經學期刊(Neurology)
+ read more
父親的心理健康恐影響孩童發展
2013.01.08
父親的心理健康恐影響孩童發展
過去多數研究都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後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對孩童健康造成影響,但近日一項挪威研究提出另一種論點,認為父親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孩童發展狀況的風險因子之一,不如過去將所有責任都擺在母親身上.這項研究分析3萬1千名挪威孩童及他們的家長,調查父親在母親懷孕第4-5個月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瞭解母親狀況,及孩子在三歲時的行為、社會、情緒發展情形,包括是否曾經驗情緒不穩、吵架或出現焦慮感.結果有3%的父親表示曾有高度的沮喪憂鬱感覺,而三歲時有嚴重情緒問題的孩童,正好他們的父親也是最憂鬱的一群,但這項研究並非呈現兩者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目前僅發現存在關連性.研究推測,可能是父親將心理疾病的風險遺傳給小孩,也可能是母親受到父親憂鬱情緒的影響,進而傷害到未出生的胎兒.同時,母親的荷爾蒙分泌也可能受到改變,使得自己的睡眠及心理狀態變差.這項研究的資料屬於參與者自我呈報性質,成為研究的限制之一.但這項研究提醒了醫師,當一個母親因心理問題就診時,醫師也應詢問並瞭解孩子父親的狀況,這是過去可能從未被注意的問題.資料來源: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美研究:孩童血壓測量常被忽略
2012.09.20
美研究:孩童血壓測量常被忽略
在孩童時期早期診斷出高血壓相當重要,因為通常若有高血壓症狀將會持續伴隨病患直到成年,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及末端器官損壞.然而,近日一項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發現,小兒科門診並不常替孩童進行例行性血壓測量.愈來愈多證據促使國際相關健康團體訂立小兒科高血壓測量建議,但各團體指引對於頻率的建議並未一致,因此這項研究的團隊欲探究實際狀況為何.研究檢視2000-2009年間美國3-18歲孩童的國家門診資料,結果發現,高血壓測量的篩檢頻率從第一年的26%上升至最後一年的41%(p<0.0001),其中以3-7歲孩童的比例最低,過重診斷的預防性門診量血壓的比例為84%,而小兒門診則為35%.且年紀愈長、門診時間長及過重診斷的患者進行血壓測量的機會較大.研究調整過重或肥胖因子後,發現孩童的性別或族群並未影響研究結果,而研究的限制則包括有些孩童可能接受了血壓測量卻未登錄在調查系統中、研究無法界定在不同門診中篩檢的適切性、以及無法找出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的病患等.研究表示,在研究中有幾乎一半的3-7歲孩童沒有在預防照顧門診時測量血壓,但年紀愈小的孩童若有高血壓,較有可能本身有潛在的病症以及造成高血壓的其他問題存在,因此更須強調幼小孩童量血壓的重要性.資料來源: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父親生育年紀愈大恐增加孩子罹患心智疾病風險
2012.08.27
父親生育年紀愈大恐增加孩子罹患心智疾病風險
過去一般認為遺傳疾病與母親有關,但近日一項冰島研究表示,男性年紀愈長,精蟲中的遺傳基因突變的數量將增加愈多,提高生出患有自閉症及精神分裂等遺傳疾病孩子的機率.研究團隊蒐集冰島78個有自閉症或精神分裂孩子的家庭資料,將家庭成員的基因組進行定序比對,結果發現,父親的年齡對孩子發生前述疾病的基因風險有重大影響,且父親自青春期開始的年齡平均每增加一歲,後代就會增加兩個基因突變的發生.不過由於造成後代健康問題的因素眾多,研究認為很難去界定對男性來說在哪個年紀這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研究強調,過去研究發現女性愈晚生小孩,寶寶罹患唐氏症及其他罕見染色體異常的病症風險將增加,但這項研究呈現的是,年長男性將會比女性傳遞更多突變的基因給小孩.資料來源:自然期刊(Nature)
+ read more
服用避孕藥並未增加孩子氣喘風險
2011.03.23
服用避孕藥並未增加孩子氣喘風險
一項在21日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學會(AmericanAcademyofAllergy,Asthma&Immunology)年會發表的挪威研究指出,過去有限的資料顯示母親於懷孕前使用口服避孕藥,會增加孩子氣喘的風險,但這項研究發現推翻了這個論點.研究檢視挪威母親服用的避孕藥類型,與60,225位小孩是否罹患下呼吸道感染與氣喘之間的關連性.結果發現懷孕前服用複合式荷爾蒙藥物,與孩子下呼吸道感染或氣喘之間並無關連;僅僅在懷孕前一年服用雌激素藥物的母親身上,發現孩子在出生後第6-8個月有發生哮喘(wheezing)的輕微風險,但是該類型的藥物並不常見.此研究讓許多正處生育年齡的女性能安心使用口服避孕藥,並提醒後續仍需針對會引發孩子哮喘的避孕藥類型作進一步研究.資料來源: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學會(AmericanAcademyofAllergy,Asthma&Immun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