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1.04
父親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有關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疾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醫界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症發生的原因和基因與環境都有關係。一份丹麥的大型研究發現,男性在有第一個小孩時的年紀越大,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越高。
這份研究分析了超過兩百萬位在1955-1992年間於丹麥出生的小孩,研究人員在父親初次有小孩的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中找到相關性,但是父親的年齡對第二胎之後的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就沒有產生影響。數據發現:25-29歲父親的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率為0.5%、30餘歲的比率為0.7%、40餘歲的比率為1.2%、50餘歲為2%。
過去有不少研究排除了母親年齡的因素,直指父親的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有關;大部分的研究人員推測,有可能是因為年紀較大的男性,精子中的基因出現異常的機率較高,因此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亦較可能出現異常。但是這份研究對這樣的說法提出質疑,因為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所有高齡男性的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都會提高,而不是只有第一胎小孩。因此,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的Liselotte
Petersen教授,也是這份研究的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另外一種理論:有先天淺在精神分裂症傾向、但本身沒有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男性傾向較晚有小孩,而其原因目前未明。
研究人員強調,絕大部分年紀較大的男性所生的小孩並不會罹患精神分裂症,這份研究只是幫助釐清父母親年齡與精神分裂症的相關性,以及試圖瞭解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資料來源: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read more

2010.06.11
父親年紀也會影響小孩健康風險
最近一篇研究初次檢視了父親年齡與成年小孩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風險的相關性,結果發現胎兒的父親若年紀較大的話,小孩成年後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風險較高。
研究人員蒐集了將近11萬2千位加州婦女的資料,分析之後發現父親的年齡大於40歲的胎兒比父親年齡小於25歲的胎兒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風險高59%。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再次證實了父親的年齡也很可能在小孩的健康上造成重要的影響,過去也有研究發現父親年齡較大,小孩較容易罹患前列腺癌、乳癌或是某些血液相關的癌症。研究人員認為這有可能是因為男性年紀越大,生殖細胞突變的風險也越高,因此,將異常的細胞傳給下一代的風險也相對提高。
資料來源: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read more

2010.03.23
美FDA建議暫停使用腸病毒疫苗
美國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機構使用一項新的分子診斷技術,在葛蘭素藥廠(GSK)製造的羅特律(Rotarix)輪狀病毒疫苗中發現外來的病毒,顯示該疫苗可能遭病毒污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葛蘭素藥廠的研究人員也已經證實第一型豬環狀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1,
PCV1)在疫苗製造的初期就已經存在。因此,FDA建議醫師暫停使用Rotarix,而FDA也正在瞭解病毒的來源和組成。
FDA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遭受第一型豬環狀病毒污染的疫苗有安全上的疑慮,亦即遭到污染的疫苗應該沒有危險性,因此,FDA並沒有建議對接種Rotarix的孩童進行後續追蹤。
Rotarix是用來預防腸病毒的疫苗,目前市面上除了Rotarix之外,另一個經FDA核准的疫苗為默沙東藥廠(MERCK)製造的輪達停口服活性五價輪狀病毒疫苗(RotaTeq)。雖然FDA建議暫時停用Rotarix,但是仍認為應該繼續接種RotaTeq。由於Rotarix必須注射兩劑,RotaTeq則必須注射三劑,若兒童已經接種了一劑Rotarix,則應再接種兩劑RotaTeq。
FDA在4-6個星期內將會召開諮詢委員會,討論有關腸病毒疫苗的建議事項。
我國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表示,衛生但單位正在積極彙整相關研究,也要求GSK儘速提供所有相關資料,以評估其風險及效益,屆時將公布評估結果。在評估未有結果之前,提醒醫師此疫苗安全資訊。
相關資訊: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2008.09.11
小孩罹患精神疾病受男性年齡影響
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會造成情緒極大起伏的精神疾病,包括出現憂鬱症和躁症的症狀。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與父親的年齡是有相關性的。去年則有一份丹麥的研究發現,父親的年紀越大,小孩罹患雙極症的風險越高,今年一份更大型的瑞典研究則再次支持這樣的理論。
這份研究包括13,428位病患,這些病患是在1932-1991年間出生,且都被診斷出罹患雙極症,研究人員同時也取樣相同性別、相同出生年份、但沒有罹患雙極症的人當作對照組。在控制胎次、父母親年齡、社經地位、精神疾病家族史等變因後發現,父親年紀越大,小孩得雙極症的風險越高。大約是在父親年齡40歲時,風險開始明顯上升,到55歲之後,風險大幅提高。父親55歲以上的小孩罹患雙極症的風險,比父親年齡在20餘歲的小孩高1.37倍。
研究人員表示,父親年齡越大會提高小孩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過去有學者將此歸因於年紀較大的父親的人格特質,此外,原因也有可能在於老化的精子。男性終其一生要不斷地製造精子,而製造精子的過程便會涉及到基因的複製,基因一旦需要複製就有可能會出錯,特別是當男性老化的時候。而女性出生時卵巢中卵子的數目就已經足夠供其一生使用,所以女性一輩子都不需要再製造卵子,自然不會涉及基因複製的問題,因此,母親的年齡在同樣的情況下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資料來源:Archive of General Psychiatry
+ read more

2008.08.27
氣喘的性別差異
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在青春期前,男孩比女孩容易有氣喘的問題,但是一過青春期,情勢就逆轉了,男性有氣喘問題的比例逐漸下降,女性的比例卻不見減少,因此,青春期之後反而女性有氣喘問題的比例比較高。
這份研究的對象是1,041位有輕微或中度氣喘的孩童,年齡於研究之初界於5-12歲,其中有四成女性。研究人員每年都進行Methacholine試驗,Methacholine是一種會引起呼吸道輕微收縮的藥物,研究人員藉此來檢視孩童呼吸道和氣喘的狀況,平均進行了8.6年。結果發現在10歲時,男孩和女孩使用2mg/ml的Methacholine,都會減少20%的最大呼氣量(FEV),但是到了12歲,女孩仍維持在2mg/ml,但是男孩卻需要3mg/ml才能達到一樣的結果,且隨著年紀越大,差異性越大。
氣管的「過度敏感度」是氣喘的一個指標,從這份研究可以發現,男孩的過度敏感度隨著年齡逐漸降低,但是女孩卻幾乎維持不變。
雖然研究人員沒有受試者詳細的荷爾蒙濃度資料,但是由於此時間點正好是青春期,因此,研究人員猜測這樣的差異應該跟荷爾蒙有關,特別是雌激素和黃體激素,且更年期婦女在使用荷爾蒙療法時,也會增加氣喘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這份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醫生開藥時,應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患者調整藥品的劑量,特別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青少女。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read more

2007.12.26
不再賣零食給12歲以下兒童?
由11間知名食品公司所組成的聯盟,其中包括,可口可樂、雀巢、Mars、漢堡王、百事可樂等,已經和歐盟共同簽署一項聲明(EU
Pledge),表示會逐漸減少在電視、平面媒體、網路向12歲以下兒童廣告垃圾食物的頻率,並在2008年年底前完全撤除。此外,自2009年起,將會獨立審查與監督廣告的行銷量,而且除非是教學使用,否則也不會在國小校園內販售零食。
「世界廣告人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Advertisers)的負責人Stephan
Loerke表示,這11間知名食品公司所有的食品與飲料廣告支出就已經佔全歐盟的50%。而這項宣言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將研擬食品業者自律的規範、加強食品行銷的法規,並提供兒童教育,幫助他們更正確地解讀廣告內容。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