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4.19
老年婦女腹部脂肪量高 骨折風險低
前陣子才有一項研究發現停經前的女性若腹部脂肪較多,骨質較差、骨骼形成速度慢,對腹部肥胖對骨骼健康的影響持負面態度,然近日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的澳洲研究卻有不一樣的發現。
過去有關身體脂肪與骨質密度關係多有研究,但卻少見研究分析脂肪對骨折的影響,這項研究因此收集766位女性及360位男性的瘦體組織量、脂肪重及骨密度資料,分析參與者的骨折發生率。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1歲,研究平均追蹤時間約5年。
結果顯示,骨折風險在男女身上都會隨著年齡增加、骨折及跌倒歷史、以及低骨密度而提高,女性部分,總脂肪重較輕者且活動量少,同樣會提高骨折風險。研究最後女性中有14%發生骨折,最多的是佔近半數的脊椎骨折。而不論男女,腹部脂肪愈多,相對來說骨密度也都比較高,尤以股骨頸骨及腰椎兩部位的骨密度與腹部脂肪關係都呈線性正向關連。
研究推測脂肪對骨折有保護作用的原因,有可能是當跌倒時,脂肪具有類似護墊功能,可以保護骨頭,而且脂肪的新陳代謝及雌激素作用也同樣對骨頭有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全世界肥胖率不斷上升,而骨折患者卻日漸減少。不過,研究也提醒,腹部脂肪雖然對骨頭有點好處,但卻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等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3.04.18
IVF人工生殖手術與女性罹患婦癌風險的關聯
科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質疑施行人工生殖手術的過程,包括使用刺激排卵藥物及穿次卵巢取卵等是否會提高婦女罹癌的風險。早期的研究發現IVF手術會提高乳癌及卵巢交界性腫瘤的風險,例如2011年荷蘭的研究便認為刺激卵巢排卵可能增加卵巢出現腫瘤、進而演變成癌細胞的機率。然而,這些研究結果一直都是爭議不斷,因為也有專家認為,女性因為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因素而不孕,而罹癌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因素所造成,未必是IVF手術過程導致。
為了深入了解,以色列一項新的研究針對1994-2011年間67,608名接受過IVF手術的婦女與19,795名想做IVF手術但未做的婦女相比,並於2011年6月22日針對兩組婦女做比較,發現兩組婦女乳癌風險沒差異;婦癌的部分也沒有顯著差異;然卵巢癌的機率對於IVF手術次數較多的婦女有些微增加,但作者認為卵巢癌個案數太少因此可能只是巧合。
但由於比較的時間距離IVF手術進行的時間太過接近,因此研究結果最大的挑戰是IVF手術對女性身體的長期影響仍然未知,研究者也同時呼籲未來應該持續觀察做過IVF手術婦女的健康狀況。
資料來源:生殖力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 Sterility)
+ read more

2013.04.17
適度飲酒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
過去曾有研究表示女性不論飲酒量的多寡,都會提高乳癌風險,但最近一項美國西雅圖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卻提出相反的發現,指出女性每週小酌對提高乳癌的存活率有幫助。
這項研究調查22,890位乳癌女性患者在診斷前後飲酒情形、生育與月經歷史、活動狀況、身高體重、使用避孕藥或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及家族癌症史等資料。研究在女性確診罹患乳癌後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11.3年,在研究結束時間的2009年底記錄所有參與者當時的存活狀況。
研究的結果顯示,罹癌前每週會喝3到6杯酒的婦女,平均來說,在確診罹癌後的11年間死於乳癌的機率,比滴酒不沾的人低15%,但在確診後才開始飲酒並未有相同影響。不過研究發現不論確診前或後飲酒,都會改善全死因及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研究出現的限制包括缺乏荷爾蒙接收器狀態及乳癌復發的資料。
資料來源: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read more

2013.04.15
子宮內避孕器安全性佳 美研究建議青少女使用
去年11月曾有一項研究表示,裝設子宮內避孕器使骨盆腔因感染淋病或披衣菌而發炎的風險非常低,日前又有另一美國研究呼應子宮內避孕器為安全性佳的避孕方式,裝設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非常低。
美國1970年代的子宮內避孕器(The Dalkon
Shield)被發現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細菌感染、敗血性流產、甚至死亡,因此大眾對避孕器有很強烈的排斥,但這項研究認為現今的避孕器已是改良過的,希望可以清除大家對避孕器過時的污名。
這項研究由美國德州大學醫療部門所作,針對9萬名15-44歲子宮內避孕器使用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指出裝設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如子宮外孕、骨盆腔發炎的機率小於1%,顯示風險是非常低的,而且青少女的風險與成年女性是一樣的。研究中早期放棄使用避孕器的比例,青少女與成年女性也是相同的,說明前者並沒有比後者較容易出現副作用。此外,在所有年齡層中,裝設荷爾蒙避孕器比銅避孕器,出現併發症以及中途拆除停止使用的比例都較低。
由於子宮內避孕器不像口服避孕藥需要記得服用的時間,相對來說是比較不費心力的避孕方式,而且現今的子宮內避孕器也很安全,因此研究建議應增加青少女使用避孕器的可近性,這將有助於降低非預期懷孕機率。
資料來源:美國婦科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延伸閱讀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引起骨盆腔發炎的風險低
+ read more

2013.04.12
雌激素狀態將影響更年期後女性的脂肪吸收與囤積部位
女性過多的脂肪會囤積於臀部及大腿部位,而男性則是在胃部,但在更年期過後,女性的多餘脂肪也會與男性一樣儲存在胃部周圍。這顯示了雌激素的分泌與脂肪囤積部位是有關連的,這個關連過去曾被指出,但背後的運作機制一直還缺乏相關研究。
為了瞭解其中機制,由康克迪亞大學運動科學系助理教授兼加拿大臨床營養研究主席進行的研究,比較23位女性在更年期前與更年期後的脂肪囤積情形,研究對象都在一定的年齡範圍內,且擁有相同的BMI值及脂肪組成。
研究發現,特定的蛋白質與酵素會在女性的更年期後更為活躍,而這些蛋白質的作用相當於脂肪囤積的效果,換言之,即女性在更年期後會囤積較多的脂肪。此外,更年期後的女性所消耗的脂肪也較更年期前的女性少。
雖然此研究結果非著重於脂肪的腹部囤積,但越多脂肪囤積,則腹部的脂肪也自然會越多。相較於囤積在臀部與大腿,脂肪囤積於腹部會有較高的健康風險,因為這與糖尿病、心臟疾病、中風、甚至其他的癌症有關。
這項研究結果不僅對更年期後的女性及他們的醫師是重要資訊,知道哪些特定的蛋白質與酵素造成脂肪囤積,也提供未來的減重研究一個更明確的目標。
資料來源:糖尿病期刊(issue of Diabetes)
+ read more

2013.04.09
美研究:服用大豆補充品無明顯改善婦女停經後生活品質
過去研究假設大豆中所含大豆異黃酮與雌激素的化學構造相似,被認為會減緩更年期婦女的停經症狀,但目前相關研究的結論仍未一致。去年8月一項美國研究就認為,植物性雌激素或纖維對停經症狀的發生並沒有任何影響,而最近又有另一項美國研究指出,以攝取大豆來改善停經後生活品質並沒有發生影響,反而還可能有副作用發生。
研究團隊分析OPUS研究的資料,選取當中403位年紀在40-60歲間、體重正常的停經女性,分為三組,分別為使用安慰劑、每日服用80毫克、及120毫克劑量大豆補充品。研究團隊以停經生活品質(MENQOL)問卷評估參與者使用不同劑量後一年及兩年的生活品質,問卷題目涵蓋四大部分包括血管收縮、心理、生理及性生活狀況,但結果顯示各組的分數並沒有明顯差異。
不過其中卻發現出現兩個嚴重副作用,一位每日服用120毫克大豆的女性,在14個月後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另一位女性每日服用80毫克,在21個月後確診罹患子宮內膜腺癌,但這兩個發現都仍須進一步調查瞭解。
這項結果呼應了那些發現大豆異黃酮無助於改善停經女性生活品質的研究,但由於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無法直接與過去研究進行比較。同時,研究還存在一些限制,包括參與者在研究最初的MENQOL分數已相對較低,且體重都在正常範圍內,研究認為或許受益於大豆異黃酮的族群並非在這兩個狀況內;參與者的停經平均時間長度為5年,有可能受益的時間是停經的初期;最後,研究中的大豆異黃酮種類主要是含daidzein成分,其他成分或許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Menopause)
延伸閱讀
大豆補充品無助減緩骨質流失或停經症狀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