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05.04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潛在危機
由於感染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所引起的疾病相當普遍,輕微的如幼兒中耳炎、鼻竇炎,嚴重的甚至有可能致死,例如,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而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PVC7)在2000年開始在嬰孩身上施打,這個疫苗預防了七種在美國最普遍的肺炎菌種,美國阿拉斯加就因為此疫苗,使侵入性肺炎於接種前、後的發生率下降了95%,但是,最近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的研究員Dr.RosalynSingelton及其研究團隊發現,那些疫苗無法預防的菌種,正悄悄地成為潛在的威脅.這份最新的研究刊登在四月份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其中分析了1995-2006年的資料.研究人員發現,在疫苗問世的三年內,阿拉斯加當地二歲以下孩童感染侵入式肺炎疾病的比例下降了67%.但是,當研究人員比對2001-2003和2004-2006的資料時,發現二歲以下孩童感染侵入式肺炎疾病的比例竟回升了82%.雖然此疫苗預防了七種最普遍的肺炎菌種,但是,其中那些疫苗無法預防的菌種感染數卻因此大幅增加,根據這份研究,疫苗無法預防的菌種感染數大約上升了140%.Dr.RosalynSingelton表示,這是一種警訊,顯示在其他族群也有可能發生類似的狀況,研究人員也預期到可能會發生此情形,因此,目前正在研發第二代的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PCV7)包含了七種最常見的血清型:4、6B、9V、14、18C、19F、23F,大約可以預防歐美國家85-90%的肺炎菌種.然而,此疫苗在台灣是否有同樣的效益,則必須瞭解此疫苗究竟涵蓋多少台灣孩童肺炎鏈球菌的菌種?根據我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發現,台灣肺炎鏈球菌最常見的血清型為:23F、19F、6B、14、6A、3,顯示此疫苗亦能預防台灣多數的肺炎鏈球菌種.
+ read more

2007.04.30
懷孕期的壓力影響孩童發展
以往有研究發現,婦女在懷孕其間經歷壓力的話,將來小孩在心智和行為上發生問題的機率會比較高.去年則發現了另一個有爭議性的研究結果:美國一位科學家報導,適度的壓力反而會對兩歲孩童的心智能力有助益.而最近倫敦帝國大學(ImperialCollegeLondon)的研究發現,孕婦壓力過大時,體內分泌的皮質醇激素就會上升,而高濃度的皮質醇有可能影響胎兒的腦部發展,以及日後的社會技巧、語言能力與記憶力.這次研究對象為125位有做過羊膜穿刺術的婦女,並對她們進行產前產後的壓力分析,且持續追蹤她們的嬰兒至18個月大.研究者發現:在懷孕過程中曾經歷壓力事件的婦女,如家庭暴力、伴侶爭吵等,其孩童心智發展的分數較低.學者VivetteGlover表示,有百分之十五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兒童,有認知遲緩、焦慮等症狀,可能是因為婦女在懷孕過程中所經歷的壓力所導致.如果孕婦的伴侶未給予適當的情緒支持,或處於有壓力的環境裡,對於胎兒發展會有負面的影響.
+ read more

2007.04.09
兒時過重增加氣喘風險
最近一篇發表在歐洲呼吸系統期刊(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的研究發現,女性若在兒童時期過重或肥胖的話,成人後罹患氣喘的風險就會增加.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括365位男孩和388位女孩,這些孩童在研究開始時都沒有氣喘的徵兆;研究從1968年開始,從孩童7歲一直追蹤到32歲,結果發現,若以孩童七歲時的體重為準,過重或肥胖的女孩,長大後罹患氣喘的機率比一般女孩高出三倍,但是這個現象在男性身上卻沒有觀察到.研究人員表示,肥胖會影響肺功能,也可能因此影響氣喘的風險;此外,也可能和荷爾蒙有關.
+ read more

2006.10.13
要減重,光運動還不夠
多運動對身體是有益的,但是最新一份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MedicalJournal)的研究表示,要對抗孩童的肥胖問題,除了要促進運動量外,還必須要改變生活方式、控制飲食習慣.這份研究的參與者是545位學齡前的孩童,研究目的在於觀察運動量的增加是否可以有效減重;研究中一部份的孩童參與了一項以遊戲的方式提高運動量的方案,這個方案每個禮拜會增加孩童3次的運動量,一次30分鐘;此外,父母親也會收到指導手冊,教導他們如何增加孩童在家的運動量.研究人員在半年和一年時分別紀錄他們的體重,並評估他們的運動技能和生活方式,例如,久坐的行為是否有減少.結果發現運動有很多好處,像是促進運動神經、運動技能等,但是並不包括減重.從之前的文獻就可以發現好的運動技能(平衡感、跑步、彈跳力、跳躍力等)可以有效幫助孩童的社會發展、讓孩童更樂於從事運動,而且也可以降低孩童往後過重的機率,但是面對現在已經這麼普遍的肥胖問題,光是增加運動量,並沒有解決其他導致肥胖的因素,像是速食、垃圾食物、久坐打電動、使用電腦等,因此,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表示這項計畫失敗了,而是要解決肥胖問題得要從多處著手,從飲食到運動、從學校到家裡,都應該要徹底實踐健康行為.
+ read more

2006.09.20
鈣質補充品對孩童有用嗎?
許多孩童無法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因此,家長便將鈣質補充品視為替代方案,但是,一篇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MedicalJournal)的研究發現,孩童使用鈣質補充品其實無法有效增進骨密度,也就是說鈣質補充品對於預防孩童和孩童成年後的骨折其實幫助不大.此研究團隊分析了1992到2005年間的19份文獻,總共包括2859位3到18歲的孩童,其中11份文獻的樣本全部為女孩、1份全部為男孩,大部分參與者為白人和亞洲孩童;研究發現,整體而言,有沒有攝取鈣質補充品對骨密度的影響不大,唯一的差異在上肢的骨密度:有攝取鈣質補充品的孩童,其上肢的骨密度比沒有攝取鈣質補充品的孩童高1.7%,這樣的差異大約可以使手腕和前臂骨折的風險下降5%,但是並不足以有效降低整體骨折的風險,且較常發生骨折的部位,例如:腰椎和臀部,其骨密度並沒有受鈣質補充品影響;進一步的分析也發現,性別、種族、成長階段、鈣質補充品的攝取量及種類等變因並不會影響研究結果.骨質疏鬆是很重要的健康議題,特別是對女性而言,因為女性在更年期時骨質流失的速度很快,因此,在成長時期便應盡量儲存骨本、提高骨密度,以降低骨質流失的影響;研究人員強調:要增加骨密度,就要提高孩童鈣質和維他命D的攝取量,而這些營養素應從食物中攝取,而不是補充品,多曬太陽並維持一定的運動量都能有效強化骨骼.
+ read more

2006.08.21
學童的運動量,誰來負責?
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孩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不斷的上升,現在美國6至11歲孩童的肥胖率為15.8%,過重率為15.4%;青少年肥胖率為16.1%,過重率為14.8%.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險因子,而運動是最健康、有效的減肥或控制體重的方法,但是根據許多數據顯示,學童的活動量正大幅地在降低,例如,從1991到2003年美國中學生參與體育課的比例從41.6%下降到28.4%、全美只有8%的小學、6.4%的中學和5.8%的高中每天提供體育課或達到每週體育課的建議量;因此,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Association)在其發行的最新一期期刊中呼籲,由於孩童和青少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學校,校方應該要負起責任確保他們在學校能得到足夠的運動量.美國心臟協會就政策和實行上,做出了幾點建議:1.校方除了要確保每位孩童和青少年,每天在學校的時間都能參與至少30分鐘中等程度的運動外,還應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或社團活動.2.各級學校提供的體育課應該要達到國家標準,這些課程應有至少一半的時間從事中等程度以上的運動,老師也應該教導學生將運動融入生活的重要性.3.各地方政府應確認體育課的授課教師是通過認證的合格教師.4.各州政府應該要協助校方提供足量且達到國家標準的體育課,每一州都應該要將體育課列入主要的課程表和教學品質規範.5.學校應該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提供各種社團、課程、校內和校際間的體育活動.6.校方應該鼓勵學生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學,學校也應該和當地政府合作,確保上下學路徑的安全性.7.兒童發展中心(Childdevelopmentcenter)和國小學校應該提供孩童每天至少30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8.校方應該要提供健康教育課程,並強調身體活動量的重要性,以降低學童的靜態活動.9.大學的課程也應該要著重於培養合格、適任的體育和健康教育教師.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