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心血管健康:不是所有的omega-3都一樣!
很多人服用omega-3脂肪酸補充劑,相信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根據臨床實驗的調查。這些營養品,可能不一定有效……
什麼是OMEGA-3?
Omega-3是人體必需脂肪酸家族,在身體中有著重要作用,並可能提供許多健康益處。然而我們的身體無法自行產生Omega-3,因此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三種最主要的類型是:ALA(α-亞麻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ALA主要存在於植物中,而DHA和EPA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和藻類中。
常見富含omega-3的食物包括:多脂魚、魚油、亞麻籽、奇亞籽、亞麻籽油和核桃等。對於不常吃這些食物的人,補充omega-3補充劑也是一種方式,這些補充劑通常含有EPA和DHA。
不是所有OMEGA-3都一樣
有些研究認為高劑量的EPA,降低了嚴重心血管意外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臟衰竭。然而來自美國Intermountain心臟康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期發表的臨床實驗指出,對於有高風險心血管疾病的人,服用EPA和DHA混合的補充劑,風險並没有減少。
為什麼EPA和DHA的Omega-3補充劑,沒有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人員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
研究人員發現在第一次篩檢時,血液中EPA含量最高的患者發生嚴重心臟事件的風險降低。當評估EPA和DHA如何相互影響時,較高的DHA會削弱EPA的益處。他們還發現,血液中DHA水準高於EPA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現心臟問題。
研究團隊指出,雖然血液中有高量的EPA和主要心臟病發作及死亡的風險減少相關,但DHA量的提升似乎抵銷了這些益處。
首席研究員Viet T.
Le表示,基於這些發現,我們仍然可以告訴病人吃豐富omega-3食物,但我們不應推薦複合補充劑,或混合EPA和DHA的處方產品。
Le承認這是一個回顧性前瞻性分析,其團隊在參與者的血液中所發現的omega-3相對水準,可能反映其他飲食或生理的影響因素,也影響了參與者心臟健康的風險。但他指出兩個隨機的臨床實驗發現,只用EPA的補充劑對心臟有益;另有四個實驗顯示,混合EPA和DHA無益處。這些實驗都使用了藥品級的補充劑。
業者的看法:EPA和DHA一樣
代表補充劑業者的交易協會資深副總裁Dr. Andrea
Wong説:「有很多證據支持EPA和DHA對心臟健康一樣有益。」她引用由17個研究組成的資料,指出高量的EPA和DHA不論是單獨或一起使用,都與減少心血管疾病早死和死亡的風險相關。
然而她也指出,高風險或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使用者,應在使用補充劑前諮詢心臟科醫師。
這個研究結果於2021年美國心臟學會的線上視訊會議中發表。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1.05.21)
+ read more

2021.06.02
丹麥將重新考慮使用JJ和AZ疫苗
今年五月初,丹麥衛生當局排除接種JJ(Johnson &
Johnson)和 AZ(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主要原因來自疫苗可能與罕見但嚴重的血栓有關,使用COVID-19疫苗的效益,並未超過對接種疫苗的人造成可能不利影響的風險。
但是,本週一(5/31)丹麥政府要求該國衛生當局重新考慮排除接種JJ和 AZ疫苗的這個決定。
丹麥衛生部長M.
Heunicke表示,會有這個動作是因為莫德纳(Moderna) 和CureVac疫苗的交付量少於預期,推估至9月丹麥的疫苗接種計劃將會延遲兩週。
Heunicke表示,現在的疫情更緊張,而JJ和AZ的疫苗已經在歐洲使用了一段時間,目前全世界有一個更大的資料庫重新評估疫苗的效果和副作用。
衛生當局評估,JJ疫苗佔丹麥COVID-19疫苗合約總供應量的33%左右,若不使用,疫苗接種進度將再延遲達一個月。
截至週一,21%的丹麥人口接種了疫苗。
延伸閱讀:AZ疫苗血栓不良反應 風險出爐
編譯來源:REUTERS(2021.06.01)
+ read more
/CHINA COVID-19.jpg)
2021.06.01
中國COVID-19疫苗 是否應該擔心?
世界衛生組織於2021年5月7日核准中國國藥疫苗(BBIBP-CorV)的緊急使用。此外,包含匈牙利、委內瑞拉和斯里蘭卡等國在內的42個國家亦已批准此疫苗。但是,歐洲、美國和英國藥品管理機構尚未對其進行審核。
國藥集團和北京生物產品研究所(BBIBP)以滅活病毒製造COVID-19疫苗,刺激免疫反應。
國藥疫苗含有SARS-CoV-2,它以β-丙內酯(beta-propiolactone)的化學物質殺死病毒,因為該化學物質與病毒的遺傳物質結合,能阻止病毒複製。該疫苗還含有氫氧化鋁的佐劑,有助於增強人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
當一個人接種疫苗時,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滅活的病毒視為外來病毒並產生抗體。如果接種疫苗的人隨後真正感染新冠病毒,免疫系統就會認得它產生免疫反應。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國藥疫苗施打於18歲以上成年人,兩劑之間間隔3-4週,估計總體疫苗效能約為78%,但是缺少60歲以上成年人的人體試驗結果。
常見的副作用
目前缺乏公開的科學實證支持國藥的疫苗,僅有2020年10月發表於《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Trusted
Source》一個將近650名志願者參與、只進行第一與第二期的人體臨床試驗,結果指出:該疫苗是安全的、試驗參與者耐受性良好。
該試驗中最常報告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發燒和疼痛。
WHO審查了三項臨床試驗的安全數據,其中包括接受國藥疫苗的16,671名參與者,這些數據大多數來自18-59歲的男性。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疼、疲勞、注射部位反應。這些副作用與其他針對COVID-19的授權疫苗相似,且大多數為輕度至中度。
嚴重的副作用
WHO指出了可能與疫苗相關的兩個嚴重不良事件:嚴重的噁心和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稱為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疫苗組中還診斷出一個血栓的案例。
WHO還參酌了中國在推出該疫苗期間收集的安全性數據,截至2020年12月30日,在中國已接種該疫苗的590萬人中,有1,453例不良事件通報。
這些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發紅和腫脹的局部反應,另外還有202例發燒,其中86例歸類為重度。儘管報告了11例面部神經症狀病例,但審查人員認定這些病例與疫苗無關。
老年人的安全
國藥疫苗施打在中國65歲以上老人110萬劑的數據顯示,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暈、頭痛、疲勞、噁心、發燒、嘔吐和過敏性皮炎,該年齡層沒有嚴重不良事件的通報。但是,WHO強調了疫苗對老年人的證據基礎不足。
缺乏透明度
因為缺乏詳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所以對於疫苗仍存在一些爭議。
2021年1月一篇報導指出,上海的疫苗專家陶黎納已經將疫苗手冊的數位版本上傳到了網絡上,列出了國藥疫苗的73種局部和全身性副作用。陶黎納將該疫苗描述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疫苗」。但是,手冊中列出的副作用數量本身並不表示疫苗的安全性與否。報導指出,中國監查員隨後撤下了陶黎納的貼文,兩天後,陶黎納撤回了他的批評,說這是個玩笑。
4月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中國的COVID-19疫苗「沒有達到很高的保護率。」他後來又聲稱,是人們誤解了他的評論。
世衛組織驗證
世界上主要的藥物監管機構,包含歐盟EMA、美國FDA和英國MHRA等都尚未審查國藥疫苗BBIBP-CorV。但是,WHO通過緊急使用,是給了尋求疫苗支持防疫工作的國家一個保證。
世衛組織總幹事Dr.
Tedros指出,世衛組織的審定將使各國「有信心地加快國內的疫苗監管核准。」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1.05.18)、DW(2021.04.13)、Global Times(2021.04.11)、Medical
News Today (2021.01.22) 、Taiwan News(2021.01.11)、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Trusted Source(2021.01.01)
+ read more

2021.05.31
妊娠糖尿病與日後罹患糖尿病 存在密切關聯
一項長達23年的研究發現,懷孕時經歷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容易患上第1型和2型糖尿病。這項長期研究指出,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應考慮進行自身抗體檢測,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後續健康情形。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發生在胰腺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人體無法有效利用其產生的胰島素時。在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從1980年的1.08億增加到2014年的4.22億。
妊娠糖尿病是女性在懷孕期間可能經歷的一種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後消失。但是,這項研究指出,曾經歷妊娠糖尿病的女性,50%會在日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而5.7%的人會罹患第1型糖尿病。由於糖尿病可能導致許多重大的健康問題,此研究發現的意義重大,提醒醫護人員及女性意識到未來的健康風險及生活方式調整的必要。
預測第1型糖尿病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醫院Kaisu
Luiro博士對391名在1984年至1994年之間生產並在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的女性進行評估。2012-2013年發送了一份後續調查表,評估第1型和第2型糖尿病發生的狀況。追蹤時間為23年,是迄今妊娠糖尿病相關研究中最長的追蹤時間。
研究發現,懷孕期間存在的麩胺酸脫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胰島細胞自身抗體可以有效地預測生命後期的第1型糖尿病的發生。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
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中有12%檢測到單一自身抗體陽性,對照組是3%的人。
*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中有6%檢測到2種自身抗體為陽性、有2.3%的檢測到3種自身抗體陽性,而對照組中只有一名受試者檢測到兩種自身抗體。
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與日後生活中患有1型和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係密切,應該在妊娠期間對婦女進行篩檢,確定其風險高低。研究人員也期待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能開始與患者進行溝通,討論妊娠糖尿病與日後發生糖尿病的關係。研究人員持續努力發展更準確的預測模型,以對懷孕期間應該接受檢測的女性給出更具體的建議。
這項研究於5月24日發表於第23屆歐洲內分泌學大會。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5.24)
+ read more

2021.05.29
油包心發生心臟衰竭風險 女人比男人高
心臟周圍過多的脂肪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特別如果是女人。
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近7,000名45至84歲的人(3,584名女性與3,201名男性),這些人在最初的電腦斷層掃描中均未發現心臟病的跡象。經過17年以上的追蹤,近400例發生了心臟衰竭。
根據研究結果,心臟周圍的大量脂肪(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油包心」),使女性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加倍,男性的風險增加50%。
「近20年來,我們已經知道,根據身高和體重的簡單測量,肥胖會使人患心衰竭的風險加倍。但是,現在我們更進一步透過成像技術證明心臟周圍的脂肪過多,這可能是由於肥胖造成的,增加了心臟衰竭的風險。」紐約市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副教授Dr. S. Kenchaiah表示。
研究團隊排除了已知心臟衰竭的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年齡、吸煙和飲酒、缺乏活動、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和心臟病發作等,仍得到一樣的結論。
但是,無論是瘦弱、超重還是肥胖,心臟周圍多餘的脂肪都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在所有種族和族裔群體中,包心脂肪與心臟衰竭之間的聯繫是相似的。
Kenchaiah說,這些發現是將患者分為高風險和低風險族群的重要工具,可能發展更好的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的方法。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發現......未來研究還應集中在飲食方法上,例如有益於心臟飲食,以及保持身體活躍、達到和保持最佳體重,並減少和避免心臟周圍的脂肪沉積。」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5.25)、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21.05.24)
+ read more

2021.05.28
未來治療白內障不必動刀!?
白內障治療方式可能有了大突破:用藥物療法代替手術。
白內障是指隨著時間流逝發生眼球的晶體渾濁,影響視力品質。這是由於蛋白質在晶狀體中的積累,從而減少了光向視網膜的透射。過去,由英國ARU大學率領的研究發現,白內障幾乎佔全球失明病例的一半。
嚴重的白內障目前只能通過外科手術來治療,去除渾濁的晶狀體並崁入人工晶體。
ARU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新的研究指出,晶體的複雜視覺特性在胚胎中的發展比以前認為的要早得多,他們還發現負責晶狀體中水流通的特定蛋白質─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如何破壞視覺發展,導致白內障形成。
科學家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在位於日本、全球最大、功能最強大的同步加速器SPring-8上對晶體的視覺特性進行了最精確的測量。
同步加速器是一種粒子加速器,透過將電子加速到光速產生強大的X射線,X射線可以對眼睛的視覺進行最高精度的測量。
該研究團隊是世界上第一個測量晶體的視覺系統如何發展的團隊。此研究發現了水通道蛋白的角色,以及其對於晶狀體正常工作和眼睛清晰可見的至關重要性。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的這一發現,加上他們對奈米技術的研究,顯示白內障的藥物治療是可能的,這可能改變白內障的治療方式,以後可能不必再動刀,這對公共衛生產生令人興奮的影響。
本研究在5月初的「視覺和眼科研究協會(ARVO)」年度會議上報告。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5.1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