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美研究:男女心臟病患的基因表現出現差異
2013.03.04
美研究:男女心臟病患的基因表現出現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心臟病的性別差異,但卻少有研究進一步瞭解差異背後的分子機制為何,近日一項美國研究發現有可能是男女基因表現的差異所造成的。   這項研究為了找出可以解釋心臟病性別差異的原因,對34個人類心臟進行分析。研究原來以為在心室部分的基因表現男女會有所不同,但結果卻是發現差異出現在心房,研究指出男女心臟病患者在篩選到的89個主要基因之表現呈現差異,當女性有心臟病時,身上的這些基因表現系統會比男性弱,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還須進一步研究。   研究也進一步提出,女性受雌激素影響,當體內雌激素濃度較高,較不易發生心律不整問題,一旦到了停經後,發生動脈纖維性顫動的機率就與男性一樣高,這部分也應再進一步瞭解原因。      資料來源: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 read more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再進行修復手術之機率 女性較男性高
2013.02.23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再進行修復手術之機率 女性較男性...
  美國每年約有40萬名患者接受局部或全部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重新獲得行動能力,或減輕受傷與關節炎造成的疼痛,而女性進行這項手術的比例又比男性高。最近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雖然這個手術之後植入物可能發生問題的風險很低,但女性的風險仍比男性稍高。   這項研究分析2001-2010年間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35,140筆資料,病患平均年齡將近66歲、女性佔57.5%,研究追蹤時間中位數為三年。研究結果顯示,97.4%置入的人工髖關節在追蹤5年後都沒有問題,但有問題的部分出現性別差異—女性在追蹤3年後,發生因全因及感染原因而再次進行修復手術的機率比男性高,分別高出29%及32%。   研究結論表示,男女生理結構的差異對置入的人工髖關節是否可能出現問題有重要的影響,未來的研究應延長追蹤時間,並將不同病患的特徵及其他外在因素納入考量,往後才能設計更多不同類型的人工髖關節,以符合不同病患的需求。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協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2012.11.28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罹患阿茲海默症會使患者的腦部細胞慢慢流失,腦部開始萎縮,近日一項在北美放射學會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表示,男女在腦部灰質流失(gray matter loss)的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這項研究由南加州醫學大學Spampinato教授所領導,分析參與阿茲海默症神經放射影像計畫(ADNI)的60位男性與49位女性資料,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0歲,這項計畫研究追蹤健康成人與有輕微認知受損(MCI)及阿茲海默症患者超過五年時間。   這109位參與者在五年研究時間都從輕微認知受損發展成阿茲海默症,並以核磁共振攝影瞭解他們在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前12個月及接受診斷當時的腦部變化。分析的結果發現,在這兩個時間點女性的腦部灰質(gray matter)萎縮情形都比男性嚴重,且在這段時間過程中,女性腦部的灰質容積流失區塊也跟男性不同。女性一開始灰質萎縮比男性嚴重,但過一段時間男性就會追上,也就是說,男性的疾病惡化速度在短時間其實比女性要快。   研究團隊表示,灰質萎縮模式的性別差異對未來在臨床試驗要發展新治療藥物有重要影響,可幫助研究者解讀藥物治療在不同病患身上的不同反應。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    
+ read more
基因發現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2012.11.21
基因發現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全球大概有1%人口為患者,吸菸、飲食等生活型態、懷孕及感染都會影響發病,但基因也扮演重要角色,近日一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最新研究更進一步發現,造成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的原因是女性X染色體上的基因所致。   該校英國流行病學中心關節炎研究的科學家選取27,000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DNA樣本以及健康的控制組進行研究,結果發現14個新基因會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再加上先前同一單位已指認的32個基因,共計找出46個基因與類風性關節炎相關,而目前已有針對其中3個基因的治療藥物,未來將發展適合其餘43個基因的藥物。   這次發現的特別之處在於某些特定基因是只出現在女性X染色體上,這將可以解釋為何現今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高出男性患者三倍。且雖然臨床上的病患一開始有類似症狀,但疾病的發展路徑卻可能是不同的,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探究這些基因改變是如何影響生物程序進而導致該疾病,最終將有助於分類相似的病患,給予不同的治療。     資料來源:自然基因學(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骨骼健康的性別差異
2012.11.01
骨骼健康的性別差異
  一般人體的骨骼密度到18歲為止約有85-90%已生長完成,根據美國國家關節炎及肌肉骨骼和皮膚疾病機構(NIAMS)資料,骨頭細胞的成長會持續到30歲,骨骼發展完全後將會每十年進行重塑(bone remodeling)一次,骨頭的新陳代謝會淘汰舊的、更換新的骨頭,以維持骨骼健康。但隨著老化,汰舊與換新將失去平衡,影響骨頭結構與力度,導致發生如骨質疏鬆的疾病。   在骨骼發展的過程中男女之間有差異,雖然青春期之前男女生的骨骼密度相似,但進入青春期後,男性骨骼密度增加會比女性多。雌激素對骨密度具重要影響,女性發生初經時間愈早,骨密度會較高,但停經後荷爾蒙會改變,原先控制噬骨細胞的雌激素消失,導致女性的骨細胞流失量多過造骨量。男性骨質流失一般則是由於支持新生骨頭形成的睪固酮喪失及老化原因,但時間比女性晚。   除性別之外,其他如吸菸、缺乏運動或鈣攝取過少也會影響骨骼的健康。19-50歲的女性應每日攝取1000毫克的鈣及600 IU的維他命D3,50歲後鈣攝取量應增加至1200毫克/每日,此外,運動是最佳保持骨骼健康的方式,如慢跑、園藝或重量訓練等。如果有骨頭相關疾病家族病史者,可請教專家瞭解預防疾病的方法。      資料來源:美國婦女健康研究學會(The 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SWHR)    
+ read more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2012.10.25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法國研究檢視5,000位急性ST節段升高性心肌梗塞(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在症狀發作24小時內不同性別的處理方式,發現女性發生心肌梗塞的院內死亡率比男性高(9%: 4.4%, P<0.0001),原因可能是她們常延遲了治療心肌梗塞的時間。   這項研究還發現,所有病患的性別比例來看,女性只有佔其中的四分之一,且比男性年長9歲。女性出現高血壓的狀況比男性多,但血脂異常則比男性少。   以平均狀況而言,女性在症狀出現後尋求醫療協助的時間較男性延後16分鐘、女性入院後接受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流的時間也比男性慢5分鐘、女性的併發症比男性多且住院時間比男性多一天。此外,一般建議的治療藥物,女性被醫師開以處方的比率也比男性低。   研究表示,女性延遲就醫的原因可能是一般人會誤以為心肌梗塞是男性才會有的問題,這個研究結果提醒女性也應注意胸痛症狀並立即求醫。針對這項研究,Friederike Keating博士評論認為,延遲就醫並非造成女性罹患心肌梗塞後狀況較男性差的唯一原因,因為即使這個因素被調整後,心肌梗塞的性別差異仍然存在,她認為醫師應給予女性與男性相同的積極性治療。      資料來源:急性心血管照護大會會議(Acute Cardiac Care Congress meeting)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