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20-09-02
女人要注意,口X增加細菌型陰△炎風險!
細菌型陰道炎是由陰道內正常存在的菌落產生不平衡所導致,可能沒有症狀,但是有些會有味道強烈的分泌物。孕婦如果有細菌型陰道炎,會增加早產及羊水感染的風險。
過去科學家已經發現的口交與細菌型陰道炎之間可能有關聯,但不瞭解其中的機制。
最近一項加州研究顯示口腔的細菌「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陰道微生物群中某種細菌的互利關係,使菌落失衡,導致細菌型陰道炎。這個發現不但挑戰了既有的認知─病菌只有在缺乏健康細菌的菌落才能生存,也解釋了口交與細菌型陰道炎之間的關聯。
研究者推測在口交過程中可能把該菌引入陰道中。而在一些臨床研究中已將其視為細菌型陰道炎的風險因素。
外來細菌如何引發陰道炎:互利關係
為了分析細菌群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瞭解外來的細菌在既有的的微生物環境中如何獲取所需營養,研究團隊對人類陰道樣本和老鼠進行了實驗。
研究人員在老鼠的陰道微生物群中加入了「具核梭桿菌」,發現與細菌型陰道炎相關的生化活動增加,例如:增加唾液酸酶。
此後,研究人員從21名女性的陰道進行採檢,培養出陰道微生物群,並在其中加入「具核梭桿菌」。
研究發現,同樣的陰道微生物群有加入「具核梭桿菌」和沒有加入者相比較,前者的陰道微生物群出現更多細菌型陰道炎的生化活動,如:唾液酸酶增多。
研究也發現「具核梭桿菌」與其他細菌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單向關係,而是可能形成互利關係,因此可能影響發生陰道微生物群失衡的現象。
根據研究,細菌型陰道炎的微生物群裡面,加德納菌(Gardnerella
vaginalis)被認為在細菌型陰道炎中扮演關鍵角色。
具核梭桿菌以某種未知的機制大大地幫助加德納菌生長,而這種細菌會產生唾液酸酶,幫助具核梭桿菌從宿主產生的黏液上面吸收唾液酸。
研究顯示,細菌之間的互惠互利可能促進病原體在陰道中叢生,引發陰道微生物失衡,導致宿主生病。目前,我們需要其他研究來開發預防或治療女性細菌型陰道炎的模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8.2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8-28
美國第一位黑人女性副總統候選人─貝絲(...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上周宣布,他的搭檔將是前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全國大多數民主黨人聽到這一消息時都非常高興,並稱讚拜登的選擇。除此之外,許多媒體都認為賀錦麗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女性副總統候選人,但這並非完全正確。早在前半世紀就已經出現了第一位黑人女性副總統候選人—貝絲(Charlotta
Bass)。
儘管Bass勝選機會很小,但她堅持不懈,此舉為後來的黑人女性參選鋪下了道路。
貝絲於1952年以進步黨(Progressive
Party)身分競選,當時她在芝加哥舞台上表示自己是第一位黑人女性副總統候選人。
她說:「我非常自豪能站在大家面前。這是美國政治歷史性時刻。不僅對我自己、對我的人民也對所有婦女都具有歷史意義。這個國家首次有政黨選擇了一名黑人婦女擔任該國第二高的職務。」。
儘管她成為第一位黑人女性副總統的可能性很小,但她為全國的黑人女性樹立了先例。
貝絲也是第一位創立報紙的非裔美國女性,該報名為《加利福尼亞之鷹,California
Eagle》,從1912年開始發行到1952年,成功營運了40年。它涵蓋了當時的所有民權問題,在奠定許多重大革新的基礎方面有重大貢獻。
勝利或失敗,倡議,我們就贏了!
她的競選口號是「勝利或失敗,我們倡議就是贏了」,並一直堅持此理念。她的政黨最終輸給了共和黨的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但她的競選活動始終被人們銘記為全國黑人女性歷史性的時刻。
貝絲還是《國家真理與正義俱樂部, National Sojourner for
Truth and Justice
Club》的創始人,該俱樂部幫助改善了黑人女性在職場的工作條件。
匹茲堡大學歷史副教授K.N.
Blain表示,Harris正努力建立與Biden的成功政治聯盟,此時貝絲的生活和事蹟對賀錦麗來說是個榜樣。Bass來往於激進與主流圈之間的能力及從這兩方獲得重要見解的能力都是賀錦麗重要的一課。
編譯來源:Fempositive(2020.08.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8-26
體重過重是嚴重COVID-19的高風險因子!
一項倫敦大學學院進行的研究發現,體重過高與住院風險相關,風險隨著身體質量指數體(BMI)越高而變高。過重可能使嚴重COVID-19的風險增加40%,而肥胖者因COVID-19而住院的可能性高出70%。此外,太瘦也增加了風險,不過幅度較小,為6%。
在這份研究報告之前,英國公共衛生署已著手調查,上個月的報告顯示,過重的人死於COVID-19的風險是體重健康的人的3倍以上。這一發現令人擔憂,因為英國人是歐洲最胖的國家之一,有64%成年人過重。而英國死於COVID-19的人數47,000人中,可能部分歸咎於肥胖。
此研究再次驗證了體重與感染COVID 19的相關性。
上月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為打擊肥胖提出了一項新戰略。根據該計劃,餐飲和外帶連鎖店將被要求公佈其所有餐點的熱量,並且店內販售的啤酒、葡萄酒和烈酒的瓶罐上也需標上類似的標示。此外,還將展開一項1000萬英鎊的廣告活動,以強調過重的風險並利用人們對病毒的恐懼進行宣導。
其他研究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該大學分析了英國生物資料庫中428,000人的資料,其中340人在醫院確診COVID-19。研究發現,體重過輕的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住院的風險比體重健康的人高5%,過重的人的風險高62%,肥胖的人的風險高129%。
一項文獻回顧研究發現,過重或肥胖會大大增加因新型冠狀病毒而住院和死亡的風險。BMI超過25的人死於COVID-19的風險是體重健康的人的3倍以上、需要呼吸器的風險是體重健康者的7倍。
為什麼肥胖會增加嚴重COVID-19風險?
英國公共衛生署指出,肥胖導致上呼吸道周圍堆積脂肪,而壓迫胸腔,會直接降低肺功能。對此,新研究的團隊表示,這樣的解釋過於簡化。
劍橋大學代謝科學研究所主任St.
O'Rahilly認為,沉重的胸腔是無關緊要的。他表示,使用呼吸器的COVID-19患者在透過機械呼吸時通常不會有困難,亦即呼吸道周圍的脂肪不影響使用呼吸器的患者。但是,使用呼吸器的肥胖者的結果仍然較差。
肥胖也與低程度的發炎有關,它可能加劇感染帶來的發炎,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英國公共衛生署指出,過多的脂肪可能會削弱人體免疫的功能。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整合分析了英國生物資料庫2006年至2010年間來自334,329英國人的數據。他們平均年齡為56歲,數據內容包括了他們的健康和生活方式。
研究將這些數據與「英國公共衛生」在3月16日至4月26日期間記錄的新型冠狀病毒住院病例的數據進行比較。
他們發現隨著BMI增加,因COVID-19而住院的風險呈線性增加。BMI大於25的人因COVID-19住院的風險高了40%,即使考慮了年齡和性別仍然一樣。BMI介於30至35的人(肥胖)風險高了70%,BMI超過35的人(嚴重肥胖)風險多了1倍以上。BMI低於18.5的人與體重健康的人相比,發生嚴重COVID-19的風險增加了6%。
研究提到,當考慮了吸菸、飲酒、教育、種族、糖尿病、高血壓和膽固醇指數等多種風險因素後,風險仍然存在,但沒有那麼高。
研究團隊還提到,他們沒有對全部樣本進行檢測,因此無法確定30萬人的COVID-19患病率。不過研究對象中的肥胖者因為可能有更多風險因子,因此可能早已被優先進行檢測。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8.1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8-17
原來精子是這樣游泳的!!
1678年,A.
Leeuwenhoek使用最早的顯微鏡,發現人類精子具有尾巴,並在游泳時會像蛇一樣擺動。不過300多年後,科學家發現這是一種光學上錯覺。
英國和墨西哥合作的一項新研究顛覆了一直以來我們普遍認為的精子游動方式!!
影片來源:Polymaths Lab - University of Bristol
3D顯微鏡重建精子的游動方式
研究團隊使用能夠在一秒內記錄超過8,000張照片的高速相機,並使用帶有壓電(piezoelectric)裝置的顯微鏡載物台,可以以極高的速率上下移動樣本,使研究團隊能夠以3D方式自由掃描精子。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揭示了精子的尾巴實際上是笨拙的,並且只會往一側運動。精子的單側運動應該意味著精子會不斷繞圈子,但精子找到了一種適應方式使它得以向前游泳。
Dr.
Gadelha說:「當用2D顯微鏡從上方觀察時,精子快速而高度同步的旋轉會產生一種錯覺—尾巴的運動似乎左右對稱地搖擺,就像在水中的鰻魚一般。如同Leeuwenhoek所描述的那樣。」。
此研究發現,精子已經發展出一種游泳技術來彌補它們傾向一方的運動方式。它們邊游邊旋轉,就像水獺螺旋式地在水中嬉戲一樣,它們即使只能單側繞圈子也能向前游泳。
精子尾巴的立體中心線顯示,尾巴移動的方向類似於植物卷鬚螺旋式的生長。而這種移動方式是因為精子的頭部同時在旋轉。
新發現的意義
Dr.
Gadelha指出,由於一半以上的不孕症是男性因素,因此了解精子尾巴對於開發診斷工具以辨識不健康的精子至關重要。Dr.
Gadelha過去的研究發現了精子彎曲的生物力學及精子在前進時的精確節奏。
研究作者G.
Corkidi博士說:「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驚喜,我們相信我們先進的3D顯微鏡將發現自然界中更多的秘密。有一天,這項技術將可用於臨床上。」。
研究作者A.
Darszon說:「這項發現將徹底改變我們對精子活動及其對自然受精影響的理解。目前我們對於女性陰道內復雜的環境以及精子游動如何影響受精知之甚少。這些新工具使我們看到了精子令人驚奇的能力。」。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8.1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8-11
這種降血壓藥可能讓女性較容易心臟衰竭...
新研究指出,沒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服用「β受體阻斷劑」類的降血壓藥,當因急性冠心病就醫時,女性心臟衰竭的風險比男性高5%。
「β受體阻斷劑」是成年人高血壓的重要處方藥,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β受體阻斷劑對有高血壓、無心血管病史的男女,在其出現急性冠心病後的影響。他們紀錄了心臟衰竭的後續,以確認藥物是否因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而造成不同的結果。
研究作者R.
Bugiardini博士說:「過去關於β受體阻斷劑的研究大多數研究對象為男性,因此我們想要了解性別如何影響患者的預後。從歷史上看,大多數高血壓臨床研究中,女性的代表性不足。未來的研究納入等量的男女研究對象是很重要的,這可以呈現差異和可行的治療方法。」。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研究分析了2010年10月至2018年7月來自12個歐洲國家的13,764名有高血壓的成年人的數據,他們無心血管病史。研究按性別將他們分類,然後分為兩組:服用β受體阻斷劑的人和沒有服用的人。
研究人員發現,在服用β受體阻斷劑的人中:
*
當因急性冠心病就醫時,女性發生心臟衰竭的比率比男性高6%;
*
患有心電圖ST段上升心肌梗塞(STEMI)的女性比患有STEMI的男性發生心臟衰竭的可能性高1%;
*
沒有服用β受體阻斷劑的男性和女性的心臟衰竭發生率大致相同
Bugiardini博士說:「我們的發現顯示需要重新檢視女性使用β受體阻斷劑來治療高血壓。對於沒有心血管病史、只有高血壓的婦女,透過飲食和運動調節血壓非常重要。女性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可能是由於荷爾蒙替代療法和β受體阻斷劑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致,不過這點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因為在我們的研究中未收集或測試此訊息。」。
研究人員指出了一些局限性。由於研究是觀察性的,不同研究的結果可能會有差異,需要更多數據進行確認。不過,針對高血壓患者進行β受體阻斷劑治療的隨機對照試驗可能也不符合倫理,因為該試驗旨在確定風險而不是益處。其他限制包括:研究沒有患者過去服用β受體阻斷劑的時間長度及劑量的資料。
GO RED FOR WOMEN (為女著紅)
美國心臟學會透過「Go Red for Women (為女著紅)
」倡議活動,近20年來一直倡導增加婦女在心血管研究中的代表性。
台灣女人連線於從2016年開始每年響應「Go Red for Women
(為女著紅)
」,同年更集結各地婦團向政府建議在心血管健康宣導、研究、指引等方面應納入女性。2019年衛福部已於「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中以專章呈現「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07.13)
* Prior Beta-Blocker Therapy for Hypertension and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Heart Failure Among Patients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affaele Bugiardini et al. Hypertension. 2020;76:00-0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8-06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有什麼區別?
有氧運動是一種耐力型運動。在一段時間裡,肌肉持續以有節奏的、協調的方式運動。這種運動之所以稱為有氧,是因為過程中需要氧氣來產生能量,它透過增加心率和呼吸頻率來為身體的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氣。例子包括:快走、跑步、騎腳踏車、游泳、登山、跳舞等。
無氧運動是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它之所以稱為無氧,是因為這類運動不會增加需氧量和氧氣運輸。在無氧運動期間,人體在沒有氧氣的狀況中分解儲存的葡萄糖,導致肌肉累積乳酸。例子包括:衝刺、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伏地挺身、引體向上等。
差異性
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身體如何利用儲存的能量、運動強度及一個人能夠持續運動的時間長度。
有氧運動較有節奏、輕柔且持續時間較長。無氧運動往往涉及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運動。一般來說,有氧運動有助於增加耐力,而無氧運動則有助於增加肌肉量和力量。
好處與風險
一個2017年回顧研究指出,有氧和無氧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兩種運動類型都可以加強心肌、促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幫助體重管理。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這兩種運動均有助於降低以下風險: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失智症、焦慮、憂鬱。
除上述之外,有氧運動還有一些潛在好處包括:增加耐力和減少疲勞、降低血壓、刺激免疫系統、改善心情、改善睡眠、減慢骨密度下降。
2015年一份研究探討了有規律的有氧活動是否降低一個人的死亡風險。該研究發現,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週進行2、3次總共1至2.4小時的慢跑的人的死亡風險顯著降低。
但是,進行劇烈慢跑的人似乎與完全不運動的人有相同的死亡風險。這一發現顯示,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降低死亡風險,但是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可能不會帶來任何額外的好處。
有氧運動有該注意的風險。如果有以下情形,則在開始進行有氧運動之前,應該諮詢醫生:有心血管問題如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血栓;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及正從心血管事件恢復中。醫生可能能夠提出具體的運動建議或合理的限制,以幫助人們輕鬆進行有氧運動。
久坐不動的人也應漸漸地加強運動。突然進行長時間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雖然無氧運動跟有氧運動一樣對人的心血管健康有益處,但是無氧運動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消耗身體更多的能量。因此,無氧運動對於希望減少體脂肪的人可能特別有益。無氧運動還可以幫助一個人增加或維持肌肉量及增加骨密度。
由於無氧運動通常對身體的要求更高,並且需要更用力,因此人們在進行激烈的無氧運動之前應確保自己具有基本的健康水準。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應在進行無氧運動前諮詢醫生。
第一次嘗試無氧運動時有私人教練陪同可能有益。私人教練可以確保運動方式正確,以減少運動過度或受傷的風險。
應該多久做一次有氧運動?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建議,成人每周進行150-30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如長跑或更劇烈地騎腳踏車。並且增加運動量將提供更大的健康益處,劇烈的有氧運動可使一個人更快地達到其每周有氧運動的要求。
應該多久進行一次無氧運動?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成人每周進行2次中或高強度的肌力訓練,例如舉重和阻力訓練。
在進行肌力訓練時,重要的是人們鍛煉所有主要的肌肉群,而不是僅僅專注於上半身或下半身的肌肉。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0.06.0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8-05
第20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
「婦女健康行動網絡」自2004年11月成立,迄今已有65個婦女、病友、醫事及新住民等民間團體參與。台灣女人連線每年定期舉辦網絡會議,會中針對婦女健康相關議題,進行現狀報導與討論,並討論來年的「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主題,集結各界力量向大眾與政府發聲。
今年因疫情之故,為避免群聚將改以線上會議進行。詳細會議資訊如下:
會議資訊
🔸時間:2020年9月11 星期五 13:30至16:00
🔸方式:Google Meet線上會議
🔸對象:婦女健康網絡成員及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一個團體以2人為限;曾合辦528相關活動之網絡成員優先)
🔸議程:
時間
活動
主講人/主持人
13:40-14:00
2020年熱門健康新聞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陳書芳
14:00-15:30
議題討論-代理孕母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黃淑英
15:30-16:00
第24屆528會議主題討論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黃淑英
報名
請於8/17(一)前至以下網址填寫線上報名表。網址:https://forms.gle/TRP5ksyNxPQe5NJi7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陳苡安
電話:02-23929164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 read more
2020-07-31
吃避孕藥會影響你的大腦!
全球有1.5億女性在使用口服避孕藥,但對於此藥如何影響女性健康仍所知有限。去年10月一本書討論了避孕藥可能左右大腦進而影響情緒與記憶等,最近渥太華心理學院的研究發現,口服避孕藥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
研究作者N.
Ismail表示,數以百萬計的婦女一直在服用口服避孕藥,但是人們還不甚了解口服避孕藥中的合成荷爾蒙是否對行為和神經生理學有影響,特別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青春期。
研究團隊比較了青春期或成年後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與沒有服藥的女性,了解她們在壓力反應及腦結構和功能方面是否存在差異。
他們發現了什麼?
研究發現,服用口服避孕藥的人與沒有服用的人在大腦結構和功能上存在差異。
首先,當大腦處理負面刺激如槍枝、車禍照片等時,口服避孕藥和增加前額葉皮質的活動有關。
其次,當有社交壓力時,在青春期開始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的壓力反應較遲鈍,也就是說,與成年後開始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相比,她們對壓力的反應不大。
再者,相較於成年後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在青春期開始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在大腦處理中性圖像時,也會有不同的大腦活動。
總之,服用口服避孕藥與負責記憶和情緒的大腦區域的重大結構變化有關,而且它還會改變壓力反應。
Ismail說:「我們的發現對女性健康提供了重要見解,使人們認識到服口服避孕藥的潛在影響。」
研究也呈現了一種神經機制,解釋為什麼某些婦女在使用口服避孕藥後會出現與情緒有關的失調如抑鬱。一些婦女在服用口服避孕藥期間抱怨抑鬱症狀。如果女性遇到這些症狀,需要意識到這一點並諮詢醫生。
研究不是要讓女性擔心或勸阻她們不要服用口服避孕藥,只想向她們提供建議,以便她們在需要時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
要充分了解口服避孕藥對婦女健康的影響,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編譯來源:
* Eureklaert(2020.07.28)
* Rupali Sharma et al. _Use of the birth control pill affects stress
reactivity and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_. Hormones and Behavior
Vol 124, August 202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7-26
每上升1℃武漢肺炎死亡率下降15%,引發...
科學家警告今年夏天新冠病毒疫情減緩,但是今年冬天第二波COVID-19的流行是一大隱憂,因為在溫暖的月份,這種病毒活動力原本就較輕,因此,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緩解。
追蹤大流行的全球科學家發現,溫度升高1℃與冠狀病毒導致的死亡人數下降15%有關。
由此看來,夏季將應該是趕走病毒的「機會之窗」。
但是,研究主持人流行病學家Tim
Spector教授說,這對英國來說是一個
「特別的擔憂」,因為疫情已經在減緩,下降速度在7月初停止了。現在,
每天大約仍有2,000例病例在發生,而且夏末已經臨近。如果這些趨勢持續下去,這將令人擔憂。
再過一個月,天氣將開始變冷。科學家反覆警告過,由於冠狀病毒仍在傳播,寒冷的天氣又有危險,因為在冬季,許多其他病毒(例如感冒和流感)的危害要大得多。
專家說,氣管內的細胞在寒冷時復原力較差,人們在室內花費更多的時間,他們彼此靠近並接觸更多的相同表面,從而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
疫情降低是醫療有效?還是天候影響
Spector教授說:「在歐洲,有7家醫院記錄溫度和時間的數據,我們發現,每升高1℃,死亡率就會降低約15%。…因此一般而言,隨著天氣轉暖,疾病的嚴重程度降低,死亡率隨時間降低。 」。
Spector教授還使用他在英國設立的APP查看了37,000人的數據,發現由於天氣溫暖,人們似乎患病時間較短,病情較輕。
他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合作,研究了在克羅地亞、西班牙、義大利、芬蘭、波蘭、德國、英國和中國的因COVID-19而入院的近7,000名患者的數據。
儘管死亡率和嚴重疾病(通過重症加護入院來衡量)隨著歐洲的升溫而下降,但在中國卻沒有改變,因為大多數情況發生在冬天。
研究發現,最有力關聯是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那裡的死亡率在3月2日至5月19日之間每天下降了4.1%。
總體而言,歐洲的醫院發現,從2月下旬到5月下旬期間,重症加護的需求每天減少了2.2%。而每天將患者轉移到呼吸器上的需求下降了2.1%。
與此同時,1月17日至3月21日,在中國鎮江,在類似的時間範圍內,未發現任何變化。
他們說,這種疾病的減弱幅度似乎太大了,以致於無法僅僅以「更好的治療」來解釋。他們還指出,東亞炎熱潮濕的國家發生了COVID-19疫情,其死亡人數沒有像涼爽的歐洲那樣嚴重。
這可能是因為亞洲國家由於18年前爆發的SARS作了更好的準備,他們有更快速的測試和對這種疾病的更好的理解。但研究人員認為天氣也起了一定作用。儘管歐洲的溫度確實很高,但與亞洲空氣較潮濕的亞洲相比通常比較乾燥。而疫情的發展熱度與濕度同樣重要。
如果今年冬天英國確實有再一波的新冠病毒感染浪潮,那可能與每年的流感季節重疊,這將給NHS帶來了巨大壓力。
這項研究顯示了溫度與症狀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但沒有證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關聯。可能是因為低溫延緩了我們鼻道中感染病毒的正常粘液清除。
University of Reading細胞微生物學副教授Simon
Clarke博士說:「我們目前不知道COVID-19病例是否與季節有關。」。他指出,儘管氣溫升高,美國目前的病例仍在上升。
Spector教授和其他國際專家的論文已發表在MEDRXIV網站上,未經獨立科學家審查。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7.2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7-20
原來凍齡的秘密藏在骨子裡!
骨原蛋白(osteocalcin)是在骨頭內製造的荷爾蒙,是骨頭中最多的蛋白之一。它可是提供治療老化相關問題(如:肌肉和記憶的流失)的明日之星!
Dr.G.Karsenty是90年代初一位年輕科學家,對於骨原蛋白很有興趣。他原本認為這個蛋白在骨頭的除舊布新,也就是骨頭的修整中扮演很關鍵的角色,使我們在兒童和青少年期間得以成長,受傷時得以復原。
為了證實這個想法,他進行了一項基因剔除實驗,將負責骨原蛋白的基因從老鼠的染色體移除。結果讓他非常沮喪,因為基因突變後的老鼠看不出有任何明顯的骨頭缺陷。然而,意外的是,他發現在骨骼正常發展的同時,老鼠很明顯地變胖,並有認知上的損傷,血糖也增加了。但其中緣由為何,當時並不理解。
15年後,Dr.G.Karsenty才發表了一系列的指標性論文,改變了我們對骨頭和骨架的認知。過去一直以為骨骼主要是支撐身體的機械性架構。事實上,骨頭更是一個活生生的器官,調節身體很多重要的功能,從記憶到食慾、肌肉健康、生育、新陳代謝等等。
Dr.G.Karsenty開創了一個新的概念,骨頭不只是一個組織礦物質化的簡單器官。骨頭和身體其他組織部位是有往來的,只是我們以前不知道罷了。
現在我們知道骨頭藉著自己製造的荷爾蒙(即是骨原蛋白)在血液中循環,加入信號網絡和其他器官連結。了解這些連結和許多功能的調整,有助於未來的公共衛生的措施。
後來,其他科學家也複製了同樣的結果,不僅如此,又發現骨頭還會製造其他新的荷爾蒙,打開了骨頭研究的全新領域。
返轉年齡相關的衰退
老化,不可避免地會流失骨質。人類在2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顛峯。之後慢慢衰退、變弱或發展至骨質疏鬆。
新的研究發現骨質疏鬆,不但引起肌肉衰弱,也和我們年紀大了以後的記憶和認知問題相關。這看起來和血液中骨原蛋白的量有關聯,因骨原蛋白「主導調節」的角色,影響身體許多其他荷爾蒙的作用。
骨原蛋白在肌肉中增加其製造運動燃料ATP的能力。在腦中,骨原蛋白調節大部分的神經傳導物的分泌,以便產生記憶。人類中年後,循環中的骨原蛋白衰退,這時候,生理功能如:記憶和運動也大致開始衰退。
近年來,Karsenty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將骨原蛋白注射給年紀大的老鼠,真的恢復了老鼠的記憶,連運動的能力也回到年輕的時候。
科學家發現人類自然維持骨原蛋白的方法就是運動。規律性的運動刺激骨頭製造更多的骨原蛋白,對肌肉和腦皆有益。活躍的人比久坐不動的人在認知上較不會隨年齡而衰退!
青少年期間運動多的人,在未來年齡大了以後,對保護骨頭和其他健康方面仍持續有效。
運用骨頭荷爾蒙發展新藥
骨原蛋白並不是唯一得到科學家青睞的骨荷爾蒙。Mayo
Clinic的研究醫師S.
Khosla正在研究一個由骨頭外層的破骨細胞製造的荷爾蒙,稱DPP4,可能是骨頭調節血糖功能的關鍵。
Khosla對於這個DPP4特別有興趣是因為一個治療骨質疏鬆藥物「保骼麗(Denosumab)」,暫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對DPP4也有正面的影響。他在服用保骼麗的骨質疏鬆病人身上,發現對於糖尿病症狀也有改善。
目前他正在進行這個藥物治療糖尿病及骨質疏鬆的人體研究。
然而,骨原蛋白有預防老化衰退的潛能,仍是骨頭研究的主軸。許多人輕忽公共衛生指引中所推薦的運動,2017年英國心臟基金會報導英國兩千萬的成人活動力不足,Karsenty正在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增加血液中的骨原蛋白,也申請了一個專利將它用來治療認知的疾病。
骨質疏鬆的藥只在於阻擋骨質流失,以骨原蛋白為目標的藥經由刺激骨質成長,可以達到更廣泛的健康效果。目前藥物研發仍有困難,尚在進行中。
Karsenty的研究發現,使科學家們思考著「骨頭為何要製造出如骨原蛋白的荷爾蒙?」
Karsenty相信答案深藏在過去的進化,進化為了生存而創造出骨原蛋白。為了逃避被捕食,骨頭必須傳送信號到肌肉去跑,這需藉由骨原蛋白來調節。而為了生存也要記得到哪裡找食物,或者一小時前捕食者的地點,這些記憶的過程也是由骨原蛋白來調節。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0.07.0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