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記者會

2024-10-09
更年期「泌」碼 打通任督二脈:賦能女...
今(10/9)日國民健康署響應每年10月世界更年期關懷日,召開「更年期健康『泌』碼
5招向漏尿Say
No」記者會,針對更年期尿失禁問題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不適,提升生活品質,重拾健康自信。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代表婦女團體出席記者會表示,尿失禁並不是更年期必然的產物,但它的盛行率隨著進入中老年而增加,中老年和女性更年期重疊,所以就很自然落入更年期健康必談的議題。
目前有關女性尿失禁防治(原因及處理)的討論都聚焦在泌尿生理結構、懷孕、生產、更年期及生活行為上,比較沒有談到心理及社會文化的層面。事實上,許多國外的研究指出,心理壓力、焦慮、憂鬱是尿失禁的危險因子;也有研究顯示,婚姻及就業狀態,也會影響女性尿失禁的發生。
所以期待醫療保健提供者在為尿失禁患者治療時可以考慮解決這些心理及社會文化的因素,同時,應有一個跨科別的共照團隊,其成員除了婦產/泌尿科醫生外,也納入將骨盆底物理治療師、心理健康治療師以及任何其他可能幫助的專家。
今年3月醫學期刊THE
LANCET刊出一系列更年期研究。其中一個重磅研究指出,更年期的管理應翻轉傳統作法,以「賦能女性」的方式。「賦能模式」強調讓女性獲得知識、建立信心和擁有自我決定的能力,以對健康照護和生活方式做出適當的選擇及規劃。
目前,政府已委託婦產科醫學制作提供中立客觀、正確、容易理解的尿失禁相關資訊。今天在此召開記者會做相關的衛教宣導。這都是「賦能女性」重要的一環。
除了賦能女性,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超前部署」。所謂的「超前部署」是指更年期健康的維護及促進,都要提前,早於更年期。
就尿失禁的防治而言,尿失禁主要並不是更年期引起的。很多的風險因子,不論是生理上的,還是生活習性、行為都是在年輕時發生的。例如:懷孕、自然生產等可能造成的漏尿問題,習慣性憋尿,容易因膀胱功能失調。黃淑英表示,就個人而言,超前部署就是,在年輕時要有認知及採取行動,就可以減緩或防止更年期時健康不可逆的發展。例如:產後勤於骨盆底肌肉的訓練,防老來尿失禁;所以不要常憋尿,防止老來漏尿的狀況等。
就政府而言,超前部署就是更年期政策宣導超前擴及年輕族群。
今天的記者會是打通任督二脈:「賦能女性」及「超前部署」,讓女性及年輕人得到相關的資訊,引發他們對尿失禁的關注及力行,讓尿失禁不再是女人更年期困擾的議題!
+ read more

2024-08-16
【代理孕母議題專區】
★【立場聲明】代孕侵害人權,台灣女人連線反對代孕制度
★
台灣女人健康網長期關注「代理孕母」議題,因為這與女性健康密切相關,同時也涉及倫理、法律、人權等多個面向。在這個專區,彙整了相關討論,以多元視角探討代理孕母的迷思與現實,拆解常見的誤解,並呈現相關行動。
#1【代孕迷思小學堂第一課】代理孕母是什麼?
Facebook、Instagram
#2【代孕迷思小學堂第二課】代孕只是出借子宮?
Facebook、Instagram
#3【代孕迷思小學堂第三課】代理孕母除了代理懷孕還代理了什麼?
Facebook、Instagram
#4【代孕迷思小學堂第四課】代孕利他無償可不可行?
Facebook、Instagram
#5【代孕迷思小學堂第五課】欸?代孕是一種階級剝削?
Facebook、Instagram
#6【代孕迷思小學堂第六課】代理孕母是身體自主權的展現還是限制?
Facebook、Instagram
#7【代孕迷思小學堂第七課】代理制度VS.生育權 Facebook、Instagram
#8【代孕迷思小學堂第八課】代理孕母=文明進步?
Facebook、Instagram
【代理孕母新視角 沒想過的那些事】系列直播
#1【探討代理孕母的迷思】(2024.08.01) Facebook、Youtube
#2【代孕只要雙方同意簽好契約就可以了?】(2024.08.08)
Facebook、Youtube
#3【廢除代孕公約說了什麼?】(2024.08.15)
Facebook、Youtube
#4【反對代孕行動小組在做什麼?】(2024.08.22)
Facebook、Youtube
#5【代理孕母在台灣可能發生什麼鬼故事??】(2024.08.29)
Facebook、Youtube
#6【代孕子女是「訂製嬰兒」嗎?--談代孕子女的權益】(2024.09.05) Facebook、Youtube
【代理孕母行不行】系列直播
#1【懷孕外包?借腹生子?什麼是代理孕母?】(2021.03.17)
Facebook、Youtube
#2【代理孕母 不只是出借子宮!】(2021.03.25)
Facebook、Youtube
#3【最佳利益可能嗎?代孕制度對兒童的影響】(2021.04.23)
Facebook、Youtube
#4【懷孕義工?代理孕母可以有酬嗎?】(2021.04.29)
Facebook、Youtube
#5【關於代理孕母 我們需要想更多...】(2021.05.06)
Facebook、Youtube
【其他相關影片】
【代孕制度下,真正坐實的得利者是誰?】(2024.12.12)
Facebook、Youtube
【再談代理孕母合法化的爭議與立法院的審查進度】(2024.12.05)
Facebook、Youtube
【「代孕侵害人權! 停止代孕立法!」記者會直播】(2024.12.03)
Facebook
【若把懷孕當一回事,就不會輕言代孕!】(2024.11.28)
Facebook、Youtube
【請問婦產科醫學會:為何支持代理孕母制度?】(2024.07.11)
Facebook、Youtube
【在代理孕母的討論裡,誰把不孕的女人變成了受害者?】(2024.06.13)
Facebook、Youtube
【傳宗接代?─好處你得!風險我擔?】(2024.05.30)
Facebook、Youtube
【發言稿】「反對剝削女性!退回代孕法案!」抗議立法院強審代孕法案公民行動(2024.12.05)
【記者會】代孕侵害人權! 停止代孕立法!(2024.12.03)
【立場聲明】代孕侵害人權,台灣女人連線反對代孕制度
(2024.11.28)
【投書】代理孕母合法!?衛福部你在急什麼?(2024.05.16)
【發言稿】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出席立法院「人工生殖法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2024.04.03)
【發言稿】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陳書芳出席衛福部「人工生殖法修法議題」第二次公聽會(2024.03.29)
【發言稿】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出席衛福部「人工生殖法修法議題」第一次公聽會(2024.02.27)
【社會團體聯合聲明】先行開放單身女性與女同志配偶使用人工生殖技術
代理孕母不應急就章(2024.02.20)
【相關主題文章】
*
盧郁佳/代理孕母:孕產風險人命值幾何? (2024.07.22)
*
陳昭如/「嬰兒市場」會帶來更多自由、正義與平等嗎?參考《國際女性主義廢除代孕公約》
(2024.02.05)
* CIAMS/《國際女性主義廢除代孕公約》(英,2020)
【相關健康新聞】
* 義大利通過到國外尋求代孕的禁令 (2024.10.17)
* 人工生殖的孕產婦發生嚴重併發症風險較高
(2024.10.01)
* 人工生殖出生的嬰兒患心臟缺陷風險更高
(2024.09.30)
* 代孕比自然受孕有較高的嚴重妊娠結局風險
(2024.09.25)
* 不孕症治療會使產後心臟病風險增加一倍
(2024.05.20)
* 人工生殖與分娩時女性較高的心臟風險有關
(2022.11.16)
* 人工協助生殖 可能增加兒童罹癌風險 (2022.09.06)
* 做試管嬰兒的女性健康「心」風險 (2022.03.04)
+ read more

2024-05-16
婦團投書 譴責衛福部罔顧社會共識強推...
代理孕母合法!?衛福部你在急什麼?
文: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黃淑英2024.05.15
國民健康署(國健署)在13日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除了鬆綁人工生殖技術適用者,也納入「代理孕母」。國健署此舉令人震驚且不解。
首先,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違反了政治常規。一個負責任的看守內閣在新舊政權即將交接時,不會也不應去推動一個重大或有爭議的政策或法令。這是基於對新政府的尊重,因為新政府的國家治理理念及立場和舊政府不一定一致。
然而,再7天就是新政府上任,國健署卻在此刻急急忙忙推出20幾年來無法形成共識的代理孕母制度,這是因為有「業績」壓力?還是將新政府一軍,趕鴨子上架?真是令人難以理解。
其次,將代理孕母納入此次「人工生殖法修法」是罔顧社會對「脫鉤」的要求。在此次的修法有兩種討論,一為此次修法先處理人工生殖技術的適用對象,之後再討論代孕的問題;二為代孕納入修法。
代孕涉及委託者、代孕母及代孕子女的權益以及親子關係的建立,更影響人的價值、社會倫理,且與現行的法律多有扞格。議題的複雜性加上這20年來社會有諸多變遷,我們需要更多時間來討論、對話及研議,以形成是否要有代孕的共識。而擴大人工生殖技術適用對象對少子女化有正面的影響,且幾無爭議。若將兩個議題綁在一起,將延誤修法。因此,近30個婦女、勞工及社福等社團於年初連署召開記者會,要求將這兩者脫鉤,修法優先處理「人工生殖技術的適用對象」。在衛福部及立法院的公聽會中大多數發言也是支持脫鈎處理。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健署至少應同時提出兩種草案版本—不納入或納入代孕—來回應社會。然而我們的國健署卻僅提出納入代孕的草案,完全無視社會對脫鉤處理的呼籲,豪不避諱地彰顯了行政的官僚與傲慢。
最後,代理孕母在國際間也一直是具高度爭議的議題。台灣要不要建立這樣的制度,必須是社會有充分理解,形成共識。一個負責的政府,應該提出「代理孕母」整體的評估報告,說明對當事者權益、性別、人權及社會倫理的影響,分析利弊,讓社會有充分的瞭解,再由立法機制做出最後的抉擇。
但是,近幾年來,國健署除了找學者專家閉門討論,開了兩次有預設立場的公聽會外,沒有提出任何相關的實證研究及政策評估報告,也不見和社會充分對話及溝通,然後就有了這樣的草案內容,真是不負責任!!
我們呼籲國健署回應民意提出沒有代理孕母章節的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讓有需要的女性都能早日使用人工生殖技術。
+ read more

2024-03-08
婦女節,著紅齊護女人心
台灣女人連線在今天(3/8)「為女著紅日」,也是婦女節召開記者會,大力呼籲社會重視女人的心血管健康。「Taiwan為女著紅行動」邁入第9年,除了各界於網路社交平台著紅響應之外,今天立法委員黃珊珊、林宜瑾、范雲、黃捷、林淑芬、鍾佳濱、林月琴、張雅琳等人也特地穿上紅色衣飾出席記者會齊心呼籲。
為什麼要特別重視女人的心血管健康?
發起推動「Taiwan為女著紅」的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一直以來心血管疾病被認為是男性的疾病,忽略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死因。同時,男性與女性因為生/心理、生命經驗的差異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及風險很不一樣。如以照護男性的方式照護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易造成誤診或延誤診斷,危及女人的健康及生命。
有鑑於此,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意識,2006年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發起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行動,在特定的日子穿著紅色衣飾,呼籲大家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至今已有超過50個國家響應。因此2016年台女連響應國際的為女著紅行動,訂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
從無到有的台灣為女著紅─促成各界為女性的心健康把關
這8年來在婦女團體、醫事團體、政府及企業的合作推動下,我們看到了努力的成果:
政府的投入─推動政策去除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指出,在女性主要死因中,心血管疾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佔了大約五分之一,因此衛生福利部也特別關注,於2018-2022年「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1期計畫」中的防治指引、人力培訓等皆已納入性別的觀點,完善女性特殊照護的需求,從女性生命經驗去關注並呼籲民眾女性心血管健康。
醫界的看見─正視性別差異照護女性健康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陳嬰華醫師出席記者會分享,因為看見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台北榮總在2023年成立了台灣首間「女性心臟醫學中心」,身為發起人的陳醫師呼籲,台灣女性心肌梗塞死亡率是男性的2倍,就是因為不易察覺容易被忽略,並提醒女性因懷孕、憂鬱症或特殊疾病都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且女性可能較易出現不典型的症狀,因此提醒女性若有上腹痛、噁心、想吐等症狀也應多加注意,以免影響治療時機。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補充,鑑於乳癌治療會影響心血管,近年透過為女著紅的推動,2021年起各醫療院所陸續將心臟科醫師納入乳癌防治團隊,建立乳癌與心血管疾病的跨科共同照護機制。
此外,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指出,女性因為孕育的生理機制,會產生許多男性不會面臨的風險,可以說女性生命週期從初潮、避孕、懷孕到更年期都和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提醒女性朋友要注意自己的飲食、運動、體重控制,以避免在生命歷程中日積月累的風險,影響自身的健康。
社會的參與─網路著紅行動吸引社會關注
長期支持贊助「台灣為女著紅」的台新銀行公共關係部部長陳盈儒表示,台新銀行對女性不論是健康、運動等各項公益活動都非常支持且關注的,也希望拋磚引玉呼籲各界能一起支持推廣,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最後,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達,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政府單位、民意代表、各行各業開始關注此議題,加入響應「為女著紅日」的網路著紅行動。這8年來從無到有,開啟了社會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對話及行動。在這關注女性的日子,請大家共襄盛舉網路行動,一起「著紅齊護女人心」!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WLANDTWH/VIDEOS/300534743047270
+ read more

2024-02-21
近30個民團呼籲 脫鉤代理孕母 儘速放寬...
《人工生殖法》目前規定僅有不孕夫妻可使用人工生殖技術,隨著同婚合法等社會文化改變,衛福部著手準備修法,但其中涉及「代理孕母」,引起諸多討論。更隨著新國會的開議,陸續有立委對此提出看法,可能列為立院優先處理法案。
經過台灣女人連線的串連,包含婦女、性別、社福、勞工、醫事專業等近30個團體提出共同聲明,呼籲政府讓想生育的女性,不論其婚姻狀況都可使用人工生殖技術,保障女性生育自主。而對於代理孕母,因為意見不一,缺乏共識,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社會溝通與意見蒐集,以確定是否要形成政策。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理事長強調,《人工生殖法》規範的是生殖技術使用對象、程序及相關機構的管理,「代理孕母」則是涉及委託者、代孕母及代孕子女的權益,以及親子關係的建立等,更與現行多項法律有所扞格,兩者有完全不同的面向及層次,放在一起修法並不適合。
婦女救援基金會杜瑛秋執行長表示,女性應有決定自己是否生育的權利,不應以結婚與否或婚姻對象的性別有所區分。彭婉如基金會林綠紅副執行長指出,《人工生殖法》立法當下將「婚」與「育」綁在一起,但時代變遷,婚育脫鉤是趨勢,應儘速開放單身與同婚女性使用人工生殖技術,若將「代理孕母」包裹討論會拖延修法進度。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陳玫儀秘書長亦表示,《人工生殖法》的立法意旨是為解決已婚夫妻的不孕症,至今已無法滿足多元家庭的孕產權利,修法刻不容緩。
彩虹平權大平台翁鈺清主任說明,因為同婚通過與權益的保障,同志族群開始能想像並規劃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孕育有下一代,且台灣社會對女同志生育的支持也越來越高。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李欣專員更直指,開放女同志使用人工生殖技術,對於現今的法規與醫療技術幾乎沒有任何挑戰,這樣的排除既不平等且荒謬。婦女新知基金會覃玉蓉秘書長則表示,人工生殖技術停留在異性戀婚姻的框架下,是很明顯的單身歧視,開放人工生殖技術給身女性與女同志配偶很早就有共識,但政府一直沒有啟動修法。對單親家庭子女的擔心在國內外研究上都沒有看到,比較重要的是政府怎麼看待多元家庭的型態,並保障其相關權益。
黃淑英理事長呼籲,人工生殖技術應落實健康平權,讓所有女性都能使用,一項安全的技術不應因為單身或同婚而被限制無法使用。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wlandtwh/videos/775431020625929/
【先行開放單身女性與女同志配偶使用人工生殖技術
代理孕母不應急就章】
完整連署聲明書:https://twl.twh.org.tw/article/she-he-ming-xianxing-fang-shennvxing-nvtongzhipeioushiyongrengongshengzhiji-dailiyunmubu-jijiuzhang
連署團體
台灣女人連線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中華民國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台灣性別運動之家
台灣非二元酷兒浪子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
台灣勞工陣線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社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
社團法人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
社團法人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
社團法人新媳婦關懷拹會
花蓮縣助產師助產士公會
花蓮縣洄瀾婦女權益發展協會
高雄市晚晴協會
婦女救援基金會
婦女新知基金會
康寧大學多元性別關懷小組
彩飄性別權益推動聯盟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 read more
.png)
2024-01-22
【2024為女著紅】Let's Go Red for wom...
LET'S GO RED FOR WOMEN著紅齊護女人心
2024年「台灣為女著紅」邁入第九屆,這九年間,在政府、醫界、企業、民間的共同推廣下,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在政策及醫學上都逐漸獲得關注,包括推動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政策、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引、投入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機制等。由台灣女人連線於2016年發起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響應國際的「台灣為女著紅日」更已成為每年3月各界踴躍響應的活動。
今年,我們將延續八年的努力,邀請國民健康署和醫界等各界夥伴一起把這八年來的累積與成果完整呈現!同時繼續透過「多元衛教宣導」及「網路著紅行動」來宣傳並鼓勵民眾採取積極行動關心及保護女性心血管健康。
❣️想知道更多為女著紅源起及歷屆活動請見▶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女人心健康 妳不可不知的事】衛教宣導
* 心血管疾病男女不一樣!
症狀-男女臨床表現不一樣;檢測-女性準確度不如男性;藥物-女性較易發生副作用
* 女性風險別忽視!
初經年齡、避孕方式、貧血、更年期、糖尿病都對女性心血管健康造成影響
* 女人生育請注意!
早產、流產、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不孕症治療與人工生殖可能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 女性特有疾病要小心!
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乳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
❣️還想知道更多女人需要注意的健康心風險→完整衛教、FB圖文(歡迎分享)
❤【為女著紅直播間】心血管疾病 男女不一樣
* 播出時間:2024年3月7日(四)12:30 「心血管疾病
男女不一樣」
* 主持人:黃淑英理事長
來賓:北榮女性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呂信邦醫師
*
播放平台: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粉絲專頁
❣️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男女在心血管疾病上有甚麼不一樣~
❤【著紅護心記者會】3/8婦女節LET'S GO RED FOR WOMEN
今年「為女著紅日」正逢「國際婦女節」同為3月8日,為了讓社會大眾更加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我們將邀請國民健康署、醫界等各界夥伴一起來分享推動台灣女性心血管健康倡議的具體成果!
❤【著紅齊護女人心】全民3/8一起來著紅
歡慶「國際婦女節」與「為女著紅日」女人雙節日,邀請大家一起響應「Go
Red for
Women」,提升女性對自身心血管健康的意識,並採取積極行動保護自己的健康!
請於3月8日「台灣為女著紅日」(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
穿上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上傳臉書/IG等社交平台,同時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參加方式:
1.3/8(五)穿戴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
2.上傳至臉書/IG等社交平台,並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想知道更多▶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主辦單位】
台灣女人連線
【指導單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合辦單位】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 台灣更年期醫學會
【公益推廣】
台新銀行 福泰飯店集團
(本活動部分經費來自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read more

2023-10-05
腹膜外剖腹產加收費用違法!衛福部應有...
近年來出現不少對「腹膜外剖腹產」這項生產方式的討論,亦有醫療院所推行腹膜外剖腹產,向產婦加收20,000元不等之費用。近來頻繁映入大眾眼簾的「腹膜外剖腹產」對婦女的生育健康及權益有何影響,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於今日(10/5)召開記者會,並邀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一同關心女性生育選擇的重要議題,並要求主管機關有積極的作為。
醫學會建議以安全性較高的腹膜內剖腹產為優先選擇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同時也是台灣周產期醫學會副理事長黃建霈表示,「腹膜外剖腹產」為剖腹產手術的一種方式,與目前的常規剖腹產(腹膜內剖腹產)的差異是剖腹時不切開腹膜進入腹腔。但因腹膜外剖腹產切口較低,進入時必須撥離膀胱,且位置周邊血管較多,因此可能會發生膀胱沾黏、大出血等不可逆的併發症,未來對泌尿系統或有骨盆腔醫療手術需求都會受到影響。對於網路盛傳腹膜外剖腹產比較不痛、免排氣即可進食、不會沾黏等優點,黃建霈認為常規的腹膜內剖腹產及現今醫療技術皆已有完善處置。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亦表達,醫學會的立場是以產婦安全為最優先考量,近年與各大醫院婦產科醫師交流時發現,使用腹膜外剖腹產的併發症頻傳,不論是嬰兒受傷甚至死亡,或是產婦大出血的狀況皆有發生,因此基於目前腹膜內剖腹產安全性較高,站在產婦及胎兒安全的考量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在剖腹產術式上應以腹膜內剖腹產為優先選擇。
加收腹膜外剖腹產費用於法無據已違法!
立法委員林淑芬對於有醫療院所以「腹膜外剖腹產」名目加收20,000元不等之費用表示,醫療法原本就有針對醫療院所的定價權進行規範。醫療法第21條規定,醫療院所如有必要加收費用,必須經過地方衛生局核准。若經地方衛生局廣邀專家評估收取該項費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後,醫療機構要收取費用當然可行。然經查察目前並未有縣市衛生局核可此項目之申請,是以醫療院所以腹膜外剖腹產為名目向產婦額外加收費用屬違法行為。
女人生產應由國家負擔並提供友善生產環境
台灣女人連理事長線黃淑英表示,事實上女性對於腹膜外剖腹產的態度是開放的,我們不反對更好的生產方式,但基於對產婦權益及安全的保障,不論使用哪一種剖腹生產方式,產婦生產都不應該被額外加收費用,即使因術式不同有不同計費,也應由國家負擔,而非向產婦收取費用。然就目前台灣的醫療看來,腹膜外剖腹產並非優先選項,向產婦額外收費更不合法亦不合理。國家也應針對「腹膜外剖腹產」進行相關調查研究,提供女性更完整的資訊,建立女性友善生產環境。
林淑芬委員也認為,目前網路資訊都只看到腹膜外剖腹產的優點,風險資訊不足,因此強調主管機關應加強風險告知義務,對於頻傳的生產事故也應進行更多的研究及調查,不要讓產婦落入非預期的生產風險之中。
對此,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林右鈞表示,經專家會議共識及結論為,腹膜外剖腹產為剖腹產術式之一,成本與腹膜內剖腹產未有差異,健保對於剖腹產已有相關給付規定,故認為給付應為一致,且應依健保規定,若符合適應症不應再向產婦收費,若產婦為自願剖腹產,也僅需支付差額,不可額外收費。
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呂念慈則回應,醫療機構向產婦額外收取「腹膜外剖腹產」費用已經違法,民眾如有發現相關情事歡迎向地方衛生局檢舉,同時也會請地方衛生局進行宣導,以落實充分告知之義務,讓民眾在選擇上更安全。針對生產事故調查部分,或可透過生產事故救濟調查機制,將此因素納入生產事故報告項目中,未來即可建立相關統計資料。
記者會完整新聞稿:腹膜外剖腹產向產婦加收費用
合理嗎?合法嗎?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wlandtwh/videos/267633245622223
+ read more
2023-09-11
痛痛女孩勝訴再三案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
多位接種HPV疫苗後確診風濕免疫疾病的痛痛女孩,因為無法接受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判定疾病與疫苗「無關」的結果,對衛福部提起訴訟。首位痛痛女孩Bella,2019年一審勝訴,衛福部上訴,2020年行政法院廢棄原判決,發回更審,今年6月再獲勝訴,至今仍在訴訟中;2022年,Nichole獲判一審勝訴,衛福部提起上訴,至今未有結果;另有Amber等3案於今年8月再獲勝訴。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11日)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不要再上訴。
家長淚訴孩子苦痛 請衛福部不要再上訴
Amber在國中二年級時接種了HPV疫苗,而後確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Amber每週都要吃滅殺除癌錠和止痛藥,造成她頭髮掉落、嘴巴破到沒感覺。更因外表看不出病況,無法出席體育課時還被同學霸凌。
Amber爸爸說:「我的家庭籠罩在這個惡夢四年了.....我知道我孩子的病是不會好的......」講到激動處,Amber爸爸一度哽咽,只要天氣變化,Amber的關節就會先知道,她的身體變得跟氣象站一樣。Amber爸爸強調,痛痛女孩不是只有一個,而是有數十位,有的孩子甚至自殘臥軌,只希望結束這一切。雖然他知道衛福部一定會上訴,還是希望能給他們一條路走。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我們誠懇、沈痛地呼籲薛部長停下來想,為什麼這些小孩會發生這些事?」對於衛福部一再以「以人口群體為研究基礎」的實證強調「HPV疫苗不會增加自體免疫疾病風險」的說法,黃淑英理事長強調對大多數人不會有影響,不能以此來推論對少數人不會有影響。痛痛女孩有多起的案例、發生的時序、症狀的相似性,所謂的醫學實證並非絕對,有罕見的例外,也時常在多年後被推翻。目前的案例,無法確認受害情形與疫苗「有因果關係」,但也無法說絕對與疫苗「無關」,應屬於「無法確定」。
立法委員林淑芬指出,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因預防接種而受害者,得請求救濟補償,立法精神是民眾因群體健康特別犧牲補償的精神。勝訴案件中,法官肯認個人因政府推廣、輔導、或強制接種疫苗發生無法預期的損害時,是屬於為公共福祉而產生的「特別犧牲」,不應由個人承擔,國家有制定法律給予社會補償的責任,受害者得請求救濟補償。但衛福部一邊打官司一邊修改遊戲規則,將審議辦法中受害情形與疫苗「無關」的範疇擴大,令人無法接受。
衛福部疾管署專委張育綾回應,不論是什麼制度,結果都未必能盡如人意。要上訴的原因是法官的判決理由會讓之後的審議滯礙難行,而不是針對個案。對此,黃淑英理事長及林淑芬委員都表示無法接受,Amber爸爸沈痛地說請衛福部來看看這些受苦的孩子,幫幫她們,讓她們的日子好過一點!
完整新聞稿:[記者會]
HPV疫苗痛痛女孩勝訴再三案!衛福部,你還要上訴嗎?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wlandtwh/videos/260457543563586/
+ read more

2023-07-14
消脂針違反規定 立委與婦團要求衛福部...
台灣女人連線與林淑芬立法委員於今(14)日召開記者會,要求衛福部說明消脂針等藥劑是否可以用在醫美療程上。
打消脂針 脂肪壞死只得動刀切除
為了想消除腹部脂肪,陳小姐2021年在醫美診所建議下注射「肝得健」。術後打針處持續紅腫漲痛,向院方詢問,被告知是正常現象,要持續「熱敷、按摩」,但狀況沒有緩解。同年9月接受診所注射「消疤針」,時間超過一年。腹部的紅腫漲痛逐漸形成4處腫塊,但院方不斷表示腫塊與個人體質有關、會隨時間消散。2023年3月陳小姐於新竹臺大分院診斷為「腹壁脂肪壞死併疤痕形成」,有兩處不僅壞死甚至鈣化,只能以手術方式切除。目前陳小姐與診所訴訟中。
陳小姐委任律師張佳瑋說明,在術前,院方完全沒有適應症外使用的說明,相關衛教不足,讓陳小姐飽受身心煎熬。醫療診所應該據實以告,並詳細說明「適應症外使用」的情況,以保護民眾健康。
消脂針違反規定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台灣常見消脂針劑有「肝得健」、「倍克脂」與「卡妮丁」等,只有「倍克脂」通過衛福部核可,用於下巴消脂。「肝得健」是核准用來治療「肝炎、肝硬變」,不是消脂。醫療院所以「肝得健」或「卡妮丁」減脂屬「適應症外使用」。但是,根據衛福部公告的藥品「適應症外使用」原則必須是疾病治療,且不得廣告宣傳,消脂針用於醫美多是違反規定。若是目前的使用原則脫離現實,衛福部應該重新檢討修正,而不是對這些違規情況視而不見,讓民眾自己承擔風險面對傷害。
立委林淑芬對醫美產業強調行銷,卻對療程風險避重就輕的現象感到憂心。「很多民眾不知道自己打了什麼!」林淑芬強調,政府應該負起管理責任,不應放任產業氾濫使用,「適應症外使用」的管理要有更積極的態度。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回應,將會召集專家進行討論「適應症外使用」原則,並處理違規廣告。簡任技正呂念慈呼籲,為了管理美容醫學的品質,衛福部對美容醫學醫療院所有認證制度。民眾若有需求,可尋找經過認證的機構。
+ read more

2023-06-01
凍卵是保險還是樂透?婦團呼籲女人想清...
近來,因為媒體的報導、名人的分享、業者的行銷,以及民意代表的質詢等原因,凍卵、AMH檢測及政府補助成為社會熱門的話題。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1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女性對相關資訊有更多理解後再做決定,而政府應該做更多以保障凍卵者的權益。
停止恐嚇!女性需要更多資訊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理事長指出,目前有關凍卵後的解凍使用率、解凍成功率、活產率等數據有限。並且,凍卵費用不是只有凍卵及「保存」,還有後續的相關檢測及人工生殖費用。如需要多次取卵或施行多次人工生殖,則費用會大大增加。此外,根據目前國內法規,僅有「不孕夫妻」可施行人工生殖。但是在生育力下降的壓力、業者的行銷語言包裝下,女性可能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凍卵。
20歲起一年一檢AMH?婦產科醫學會:沒意義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AMH數值在2到5之間屬正常,數值大於5有多囊性卵巢的可能、小於2則有可能是卵巢衰退。
黃建霈秘書長指出,AMH能作為卵子庫存量的參考,但無法評估卵的品質,更不能預測女性的生育力。AMH低並不表示不容易懷孕,高也不表示生育力強,懷孕還有許多其他因素要考慮,包含子宮、輸卵管等器官狀態,以及伴侶的健康情形等。美國婦產科學會曾建議不要對未診斷為不孕症的女性進行AMH檢測,並表示不應將其用於向女性提供「當前或未來的生育能力」的諮詢。英國生殖醫學會亦反對將AMH
檢測行銷為預測受孕的方法。
凍卵者權益誰來保障?
國內目前沒有法規規範社會性凍卵的保存、使用及棄用,而對於凍卵機構的設備及警示系統等部分更缺乏監管機制,凍卵者的權益缺乏保障。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承諾研議法規及資訊的補強。魏副署長強調,適齡婚育是政策目標,母嬰的健康更是重點。凍卵屬於醫療行為,有其副作用及風險,民眾考慮凍卵前要瞭解相關資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