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18-07-12
嬰兒為何多生在清晨4點出生?
新的研究發現,因為生產方式的不同,嬰兒出生的時間有差異。而多數嬰兒出生的時間落在清晨,研究表示,這可能是演化的結果。
研究對英國500多萬名出生嬰兒進行分析,發現71%的嬰兒出生在周間的下午5點到隔天早上9點之間,並且凌晨4點是最多人出生的時間,下午出生的人最少。
自然產、剖腹產及經過催生的生產(induced
labours),嬰兒出生的時間有差異。自然產多發生於半夜至凌晨6點之間,並且也較常於周間發生而非周末或假日。
選擇性的剖腹產則多集中在周間早上9點到中午之間。而經過催生的生產則多發生於周二至周六的半夜及假日的前一天,較不會發生於周日、周一及國定假日中或國定假日之後。研究也發現在聖誕節和聖誕節隔一天(12月26日),出生的嬰兒數量最少。
研究團隊表示,這是英國首次針對各種生產方式的出生時間進行的全國性分析,是與英國倫敦大學和英國國家分娩信託(NCT)合作的結果。
主要作者Peter
Martin博士表示,其他領域的長期經驗和研究表明,在沒有醫療干預下出生的人最有可能在夜間或凌晨出生。這可能是演化結果的一部分,人類祖先多於白天分散活動,於晚上聚在一起休息。因此,夜間生產可能為母親和新生兒提供了一些保護。
不過,這並不能解釋研究的其他一些發現。研究團隊對於計劃性的剖腹產比較不會發生在假期間並不感到驚訝,但是卻很難理解為什麼沒有任何醫療干預的自發生產的人在聖誕節及節日的隔一天最少。在預產期幾天前做選擇性的生產可以理解,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調查這一點。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6.14)、PLOS ONE(2018.06.14)
+ read more
2018-07-11
堅果提升精子品質!
一項來自西班牙的最新研究發現,在常規飲食中加入堅果能夠改善精子的質量和功能,原因可能與堅果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E)、硒及鋅葉酸等有關。
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這是一項為期14週的隨機臨床試驗,共有119名年齡在18至35歲之間的健康男性參與,研究人員在試驗開始和結束時採集精子和血液樣品進行分析。參與研究的男性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的人進行典型的西方飲食,而另一組除了西方飲食,每天補充60克混合杏仁、榛子和核桃。
研究發現了什麼
研究結果發現,每日補充60克堅果飲食的男性的精子數量、精子活力和形態水平明顯高於飲食不含堅果的男性。精子數量增加了約16%、精子生命力增加了4%、精子活動力增加了6%、精子型態增加了1%,這四個參數都與男性生育能力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儘管這些是具有科學證據顯著統計結果,但研究中的受試者都是健康、具西方式飲食習慣、有生育能力的男性。因此,結果還不能推廣到一般人群。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8.07.04)、EurekAlert(2018.07.04)
+ read more
2018-06-26
女生應對月經感到驕傲!
2014
年德國一個NGO組織將每年的5月28日訂為「世界月經衛生日」,希望能夠藉此引起大眾對於月經和經期健康、衛生等議題的重視,並呼籲女性對月經感到驕傲而不是羞恥。
對全球一半的人口來說,月經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月經是生命的象徵,為什麼月經需要被秘密地討論及被認為是羞恥的?幾乎所有女性都面臨過尷尬的月經情境,例如:在需要的時候沒有衛生棉或衛生棉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對求助於陌生人感到尷尬嗎?
從宏觀角度來看,人們不談論月經對世界各地的女性和女孩正產生巨大的影響。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沒有一個像樣的廁所,這對處於經期的女性是一個挑戰。如果學校裡沒有適宜的廁所,開始有月經的女孩更容易錯過上課或輟學。根據WaterAid和Unicef最近的研究,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有三分之一的女孩在她們的經期都會錯過上學日;柬埔寨學校沒有適宜的廁所,迫使孩子們經期時要待在校外隱密的地點或回家。這對她們教育必然產生影響,更不用說她們的健康和自信了。
圍繞著月經的污名和缺乏正確的衛教知識,意味著許多女孩必須從的家人或朋友獲得資訊,這些資訊往往是不準確的,並可能使月經汙名延續下去。即使在瑞典,仍有些人認為在經期女性不應該進入樹林,因為會吸引熊,但是這並沒有得到科學的支持。
在世界某些地方,月經的迷思對婦女和女孩的生活影響更嚴苛。許多人在經期不被允許參與日常活動,如喝牛奶、吃水果和撫摸花朵。在更極端的情況下,經期婦女可能因為被認為會帶來厄運而被趕出家門。
許多人無法負擔衛生用品或當地根本沒有提供,因此他們多用自製的替代品,但這些替代品無法保證其清潔及吸水性。就連已開發國家也有月經貧窮的現象,這個問題在英國正逐漸被重視,這要感謝一群無懼於表達意見的活躍人士。我們需要將這些行動變成全球的規模,因此WaterAid呼籲各地的女性和男性在每年5月28日「月經衛生日(Menstrual
Hygiene
Day)」上討論月經,以面對缺乏準確衛教知識的問題並移除月經的汙名及禁忌。
若對此問題繼續保持沉默,婦女和女孩將無法得到所需的設備和支持,讓他們能夠衛生且尊嚴地處理月經這個生命中自然的部分。我們都在開啟這方面的對話上扮演著角色。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8.05.28)
+ read more
2018-06-25
「防曬丸是騙局,應該下架!」 美國參...
2018年5月,美國食藥署指出市面上的「防曬丸」所呈現的訊息誤導民眾,讓人們置身於健康風險中,並要求廠商重新思考行銷產品的方式。近日,美國民主黨參議員Chuck
Schumer要求食藥署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讓廠商將產品從商店及網路下架。
參議員Schumer表示,「防曬丸」是一個騙局,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正在服用這些藥丸,可能誤信只要服用「防曬丸」,不用擦防曬產品就可以安全地在太陽下活動,這將危害到他們的健康。政府應該將被點名的四種「防曬丸」(Sunsafe
Rx, Solaricare, Sunergetic and Advanced Skin Brightening
Formula)下架。在台灣,這些產品可由網路購得。
參議員Schumer強調,食藥署無力管控不實行銷顯示政府的失職,因此政府應在民眾真的受害前以強硬的方式管理。雖然食藥署做出警告是好的,但仍不足以達到必要的改變。
廠商狡辯與謊言
被點名的防曬丸之一Sunsafe
Rx,其網站的「常見問題」中寫著「Sunsafe
Rx產品不僅有效也是完全安全的,產品所有成分被認為安全且被食藥署認可於美國銷售」。網站並未提及食藥署已警告該產品正將人們置於健康風險中,因為產品讓民眾誤信營養補充品可以避免曬傷。
在Sunsafe Rx的聲明稿中表示,Sunsafe
Rx是由臨床研究證明具有皮膚保護功能的成分組成的,但是該產品並非以「防曬產品」銷售,廠商也表示他們並未告訴消費者不需要再使用其他防曬產品。
不過,Sunsafe
Rx的網站卻呈現不一樣的態度。該產品的網站有一特別針對傳統防曬乳的網頁,網頁指出相較於他們銷售的口服產品,防曬乳效果不好且對人體有害。網站宣稱:「多數防曬乳並不穩定、有毒且只有些許抗UVA效果。Sunsafe
Rx則是健康且安全的。」。此外,雖然網站並未明確告訴消費者不要使用防曬乳,但是會使用文字如:「如果你一定要使用防曬乳」及「防曬乳可能實際上正在傷害你原本想要保護的皮膚」。
當被問及網站上對傳統防曬乳的文字敘述,Sunsafe
Rx發言人辯駁,該網頁的末端有呈現關於防曬乳最佳成分的內容,消費者也會看到在每一個網頁都寫著他們並沒有試圖取代擦的防曬產品。除此之外,廠商表示他們正與食藥署溝通,討論最適合用於產品的描述,討論結果也將一併整合到產品資訊中以協助消費者了解產品效果的科學根據。
過去幾年許多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了「吃」的防曬方法。2011年科學家檢視珊瑚礁自保於紫外線的能力,並發現珊瑚礁內部的藻類會產生一種化合物,可以透過合成再製成人類保護皮膚的產品。2016年一款新的飲料UVO宣稱是喝的防曬品,但之後飲料則變成強調對皮膚整體的正面效果,而非主打其防曬功能。事實上,目前沒有任何口服產品被美國食藥署認可能夠取代擦的防曬產品。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8.06.18)、Daily News(2018.06.17)
+ read more
2018-06-19
小心不要玩過頭!WHO將電玩成癮列為心...
許多父母抱怨電玩就像是「數位海洛因」,讓小孩身陷其中。現在,家長們的擔心可能有了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在6月18日宣佈電玩成癮(gaming
disorder)為國際疾病(ICD)分類中一種新型精神疾病。
然而,並非所有心理學家都認為電玩成癮值得納入國際疾病的分類中。
電玩成癮的特徵
ICD定義了疾病、病症、傷害和其他相關健康狀況的範圍,研究人員用它來計算死亡、疾病、受傷和症狀,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則用ICD來診斷疾病和症狀。在許多情況下,保險公司使用ICD作為理賠的基礎。
向WHO建議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的Vladimir
Poznyak指出,這是希望衛生專業人員和整個體系更加注意這種情況的存在,同時提高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獲得適當幫助的可能性。
電玩成癮症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效果依然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而其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可能縮短。
Poznyak強調,即使是遊戲頻率很高的玩家,也不一定會電玩成癮。總體罹病率非常低。並且,這是一種臨床狀況,臨床診斷只能由醫療專業人員進行。
reSTART是美國第一個針對電玩遊戲成癮的住院治療計劃之一,Hilarie
Cash作為聯合創始人,他表示現在是時候將電玩成癮視為正式的精神健康狀況。他雖然驚訝於社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趕上事實,但他明白這需要有以研究為基礎的強大證據才能建立新的疾病。
WHO期待,在分類中納入電玩成癮可以刺激討論及更多的研究和國際合作。換言之,目的是在增加對電玩成癮行為本質及管理的知識。
WHO對電玩成癮的標準「太寬泛」?
具有執照的心理學家Anthony
Bean是反對在ICD中納入電玩成癮的人之一。
他表示,將電玩成癮視為一種病症還太早。作為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他看到玩電玩的人都相信自己已經在上癮的邊緣,但根據經驗,這些玩電玩的人實際上是透過遊戲來面對生活焦慮或抑鬱。
不久將公佈的研究指出,電玩成癮是一種次要症狀,主要症狀通常是焦慮和抑鬱。當焦慮和抑鬱得到處理時,電玩成癮的症狀便會下降。
Bean表示,WHO對電玩成癮的標準「太寬泛」,且輕度、中度或重度的失調症狀尚未被充分描述,這將使臨床醫師以非常主觀的經驗診斷患者。而大多數臨床醫生可能會同意他們不了解電玩遊戲的概念,因為他們並沒有沉浸在這個世界或經驗中。
Bean的病人包括了11至36歲的男女,他與他們密切互動並理解他們的遊戲,他看到病人們沈浸的遊戲風格及他們與世界實際互動的方式。這些知識可以用來幫助他診斷患者。
「如果我們明白患者受到哪種類型的遊戲吸引,這能讓我們了解他們及為什麼選擇這種類型。然後,臨床醫生可以推薦新的遊戲來引導患者有更健康的行為。」
Bean表示,對於擔心身邊的人是否電玩成癮的人而言,第一步就是「盡可能地了解」。許多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玩什麼遊戲,那麼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你對這遊戲感興趣?
Bean並不是否認電玩成癮的存在,他只是認為這樣的診斷不是個好主意,如果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不對問題進行更嚴謹的研究,幾乎任何數位活動,例如在電視上觀看太多足球賽、花太多時間研究足球,都可能被視為上癮。
編譯來源:CNN(2018.06.18)
+ read more
2018-06-11
再次證實沒有所謂「健康胖」!
一直以來有一種「健康胖」的理論,認為體重過重或肥胖但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多餘的體重並不會造成傷害。2017年荷蘭的研究指出,只要每天保持身體活躍4小時以上就能排除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
但是最新的研究顯示,不論運動達到什麼程度,體重過高就有害健康。
研究人員Matthias
Schulze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證實了代謝功能正常的肥胖並不是無害的,即使這樣的人維持多年代謝功能正常仍然面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在追蹤20多年後,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仍較體重及代謝皆正常的女性高57%。此外,不論BMI值是多少,多數健康的女性隨著時間推移也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使他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研究是這樣做的
為了檢視肥胖及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分析了1980-2010年參與「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的90,257名30-55歲的美國女性。在1980-2010年間,參與研究的人每兩年就會收到一份問卷以更新他們的BMI值及代謝功能狀況,還會記錄他們的生活習慣、健康行對及醫療紀錄。研究人員根據她們的BMI值、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與代謝功能狀況分組。
在追蹤24年後,有6,306例新的心血管疾病,其中有3,304是心臟疾病,有3,080是中風。研究發現在追蹤20多年後,即使肥胖女性保持代謝功能健康,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仍較體重及代謝皆正常的女性高57%。這個發現即使在考量了年齡、飲食方式、吸菸習慣、身體活動、酒精攝取、種族、教育程度、停經狀況、阿斯匹靈的使用情形及糖尿病或心臟疾病家族史後仍然不變。
研究指出,不論女性的BMI值,所有代謝功能不健康的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高。相較於體重正常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代謝功能異常且體重正常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高2.5倍、代謝功能異常又過重的女性風險高2.61倍、代謝功能異常又肥胖的女性風險高3.15倍。那些代謝功能正常但過重或肥胖女性整體來看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比體重正常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高1.39倍。
此外,有84%肥胖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在過程中變得代謝功能異常,而68%正常體重且代謝功能正常的女性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Matthias
Schulze教授表示,維持代謝健康對過重或肥胖的人來說是一項挑戰,對正常體重的女性也是。研究結果強調了預防代謝性疾病發展的重要性,並建議即使是具有良好代謝的個人也可以從改善他們的飲食和增加身體活動受益,以防止進展到不良代謝狀況。
研究結果的社會回應
美國新奧爾良昆士蘭大學醫學院的Carl
Lavie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體重變化及代謝狀況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研究在解釋上仍有一些限制,這是因為「護士健康研究」的資料並沒有身體活動、心肺功能或心臟衰竭的精確資料,而心臟衰竭是肥胖最容易有的心臟疾病。
Carl
Lavie博士等也認為,肥胖者活躍身體很重要。他表示,那些代謝健康的肥胖者和心肺功能正常的人,心血管疾病預後狀況和存活率都較佳。不過最先要做的是投入大量精力預防肥胖,尤其是要避免肥胖惡化成嚴重的代謝症候群。公共健康政策鼓勵人們透過身體活動來增加心肺功能,這將有助於改善人們的健康。
2017年一份涵蓋350萬名英國人的大型研究已指出,「健康胖」的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比體重正常且健康的人高。此研究則以針對女性的探討,再次支持了沒有所謂「健康胖」的事實,並建議不論代謝是否異常,過重或肥胖者仍應減重。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8.05.30)、Daily Mail(2018.05.30)
+ read more
2018-06-07
每天快走10分鐘可延年益壽!
快走可以延長壽命,雪梨大學的研究顯示。
走路速度和死亡的風險有關。相較於慢走,以一般速度走路降低全因死亡風險20%,快走則可將低風險降低24%。走路快慢對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有相似影響,相較於慢走,以一般速度走路能降低24%疾病風險,快走則會降低21%疾病風險。
步調快慢的保護作用對老年人更明顯。年齡在60歲或以上的人以一般速度步行,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46%,快步步行者減少53%。
一般而言,快走指的是每小時走5-7公里,但實際上要取決於健行者的體能。另一個快走的指標是,持續走路時會讓人微喘或稍微流汗。
研究是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是由不同大學的研究者組成,包括雪梨大學Charles
Perkins中心和醫學與健康學院、英國的劍橋大學及愛丁堡大學、愛爾蘭的利默里克大學及阿爾斯特大學,他們合作以確認走路快慢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的關係。
研究團隊將死亡紀錄與1994-2008年英國與蘇格蘭11個人口調查資料結合(人口數總共約5萬人),這些人口調查的資料包含參與者自行報告的走路速度。研究者接著考量其他會影響結果的因素,如所有身體活動強度及程度、年齡、性別及BMI值。
研究作者Emmanuel Stamatakis教授表示,步行速度與全因死亡風險有關,但其具體作用(排除了個體所有身體活動的影響)迄今尚未受到重視。雖然性別和體重指數似乎沒有影響結果,但一般或快速步行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降低有關。沒有證據表明步調快慢對癌症死亡率有顯著影響。
根據調查結果,研究團隊呼籲公共衛生教育中要強調步行速度。Stamatakis教授表示,針對某一方面的身體活動並了解其與較早死亡的風險之間潛在的因果關係是複雜的。
假設研究結果反映了因果關係,這些分析顯示,增加步行速度可能是人們改善心臟健康和過早死亡風險的直接方式。研究結果為促進公共衛生的單位提供了可以推廣的簡單的衛教知識。因為時間壓力或不適合步行的環境而無法行走更多的情況下,加快步行速度可能是增加心率很好的選擇,這是大多數人可以輕鬆融入他們生活的活動。
這項研究支持了最近對英國生物銀行420,000名參與者的分析結果,該分析發現較快的步行速度與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死亡風險降低存在顯著的關聯。
2017年,英國公共衛生組織鼓勵中年人加快行走速度以保持健康。他們表示,每天定期快走十分鐘可以降低15%過早死亡的風險。不過,英國公共衛生組織估計,每十位40到60歲的人有四人連一個月走一次都不願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6.02)、Daily Mail(2018.06.02)
+ read more
2018-06-04
肉毒桿菌可以減少眼袋嗎?
肉毒桿菌可以消除眼睛和嘴巴周邊顯現的皺紋,然而也可以減少黑眼圈和眼袋嗎?
肉毒桿菌是一個藥物,減弱肌肉收縮所引起的皺紋。它可以暫時減少眉毛之間,前額,眼睛兩邊和嘴巴周圍的皺紋。
然而美國食藥管理局並未批准肉毒桿菌可用於眼睛下方的美容作用,且很少有研究調查它的效益或副作用。
這篇文章裏,會談到目前所知使用在眼下方的肉毒桿菌,包括可能的副作用和其他替代的方法。
肉毒桿菌的作用
注射的肉毒桿菌有三種成分:A型肉毒桿菌毒素(最有效的成分),人類血清白蛋白和氯化鈉。肉毒桿菌注射進肌肉時,由神經脈動引起特定肌肉的伸縮會受到阻礙,使得肌肉無法活動,減少皺紋的顯現。
肉毒桿菌只能減少臉部活動部分的皺紋。醫師通常用在眉毛之間,皺眉頭的線條,前額皺紋和眼角的魚尾紋。然而肉毒桿菌並非能永久解決皺紋,在3-6個月後,它無法繼續阻擋神經脈動,肌肉會開始伸縮,需要更多的注射來維持。
肉毒桿菌也已成為其他狀況的醫療方法,由偏頭痛到過動的膀胱。
肉毒桿菌在眼下方的效果
肉毒桿菌注射來治療眼袋或黑眼圈,美國食藥管理局仍未核准,屬於適應症外用。因為如此,所以專家們進行了幾個有關使用的研究,但醫師仍不能確定其效用的多少。
一項2003年的研究探討注射在眼下方和周圍的肉毒桿菌,能否減少皺紋的出現。有19個婦女接受注射。發現注射眼下方和魚尾紋兩個地區,比只有注射在眼下方,效果更好。專家也測試不同劑量的效果,最有效的是接受八個單位的肉毒桿菌,但副作用也最強。這些結果表示肉毒桿菌注射可以使眼下方顯得飽滿,減少皺紋和眼袋。
但是,除此外,幾乎很少有這方面的研究。
副作用
眼下方是一塊脆弱的地區,注射肉毒桿菌在眼睛周圍的風險包括:難以閉上眼睛,眼下垂,眼麻木及眼下方腫脹。其他已知的副作用有流血,瘀青,暈眩,昏倒,注射處疼痛和紅腫。
結論
肉毒桿菌注射在眼下方是尚未批准的使用,其主要功能在一些肌肉活動很明顯的地方,可以減少皺紋的出現。
消費者應和有經驗的醫師詳細討論有關此項治療、其風險和好處。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05.24)
+ read more
2018-05-29
壓力讓女同志較易得糖尿病嗎?
近期發佈在Diabetes Care
上的研究指出,雙性戀女性與女同志(二者下文簡稱LB女性)比異性戀女性更容易罹患二型糖尿病,其可能的原因是「壓力」。該研究由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s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教授Heather L.
Corliss所主導,研究對象涵蓋全美94,250位女性長達24年的時間。
二型糖尿病的致因時常是可以改變的生活習慣,雖然部分種族或基因確實風險較高,例如非裔美國人、墨西哥裔美國人、美國印第安人、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島民和亞裔美國人,以及有遺傳基因的部分人口,但意識到自身處於危險之中,對預防疾病是十分有幫助的;而最新的研究結果則顯示,除了已知因素以外,性傾向也可能是一項值得考慮的風險因素。
Corliss與其小組分析了1989年參與Nurses' Health Study II
的女性,該研究是針對女性主要慢性疾病風險的最大研究之一。其中,所有受試者皆介於24~44歲,並從1989~2013每隔一年評估一次二型糖尿病,期間有1267位女性自認為LB女性。
結果顯示LB女性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異性戀女性高出27%。在2013年6399名罹患二型糖尿病的女性中,LB女性高出22%;其罹患二型糖尿病的年紀也較異性戀者為早;病情也更容易出現併發症;而其較高的體重指數(BMI值)可能是導致差異的重要因素。
Corliss解釋她的研究小組進行此研究的原因,乃因過去對LB女性二型糖尿病風險的研究一直沒有結果,然而卻有合理地懷疑LB女性在慢性健康問題上可能存在差異,
LB女性較容易因歧視、暴力受害和心理困擾產生壓力,使其更容易有肥胖、吸菸、酗酒等的狀況。
因此,Corliss與其同事強調,單純提高活動量、避免久坐或飲食均衡,對LB女性而言並非全面有效的,因此加強公共衛生和臨床的努力,從預防、檢測及管理LB女性的肥胖與二型糖尿病,是不容忽視的需求,並且應該做更全面性的研究以瞭解LB女性的整體健康狀況。
來源:Eurekalert!(20180509)、MedicalNewsToday(20180512)
+ read more
2018-05-11
運動為何能促進減重?
最近哈佛大學及俄州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首次發現,運動之所以能促進代謝和一種由棕色脂肪釋放的脂質荷爾蒙(LIPOKINES)有關。提高這種脂質荷爾蒙─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改善心血管健康及調節體重。
棕色脂肪不同於一般的白色脂肪,它會產熱,是熊在冬眠時能保持溫暖的原因。並且棕色脂肪也是很強大的燃燒熱量的物質,因此有些人稱棕色脂肪為「好脂肪」。
直至2009年,科學家認為棕色脂肪只有嬰兒才有,但近幾年在成人身上也發現一小部分的儲藏,於是成為科學家試圖更了解代謝作用的研究焦點。在這項發現以前,科學家將焦點放在白色脂肪組織–一種當人們想到肥胖及減重時會想到的脂肪。
研究是這樣做的
2017年此團隊曾經探討「低溫和棕色脂肪釋放的脂質荷爾蒙的關聯」。新研究則是探討「運動和棕色脂肪釋放的脂質荷爾蒙的關聯」。
他們將56位不同年齡及身體活動量的人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的運動是踏飛輪40分鐘,另一種則是在跑步機上跑45分鐘。在中強度運動前、運動結束時及運動後三小時檢驗他們的血液以評估脂質荷爾蒙的變化。
過去多數研究指出,處於低溫中會刺激棕色脂肪組織,運動則會降低人類及老鼠棕色脂肪組織的活動,顯示低溫及運動對棕色脂肪組織的影響是相反的。因此研究團隊表示這次發現在運動後及低溫中,棕色脂肪都釋放了12,13-diHOME(一種脂質荷爾蒙),是令人意外的結果。此外,研究也發現,整體而言一個人的身材越精實,處於靜態時12,13-diHOME的水平越高。
這項研究顯示,白色脂肪組織會分解儲存的脂肪使之成為流動於血液中的脂肪酸,而棕色脂肪會釋放脂質荷爾蒙來促進肌肉在運動時消耗這些脂肪酸。研究人員Goodyear表示,一種脂肪組織會提供燃料,另一種脂肪組織則會發出訊號要肌肉去消耗燃料,這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為了確認這些現象與棕色脂肪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也做老鼠實驗,發現當老鼠在運動時也會增加血液中的12,13-diHOME。若用手術移除儲存的棕色脂肪,就不再發現由運動引起的12,13-diHOME增加的現象,這個結果顯示棕色脂肪的確是12,13-diHOME的來源,而運動可以調節這些脂質荷爾蒙,這又更進一步顯示棕色脂肪在運動促進代謝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者Kristin
Stanford表示,未來將探討棕色脂肪運作的機制,並且希望有一天研究結果可以引導研發新藥,模仿運動時帶來的影響–強化肌肉功能、降低血脂及燃燒更多熱量,藉此治療肥胖及糖尿病。
編譯來源:Eurekalert-1(2018.05.01)、Eurekalert-2(2018.05.01)、Eurekalert-3(2018.05.0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