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528

2022-08-23
「好」姿勢並不能防止背痛,「壞」姿勢...
背痛是人們一生中幾乎都會有的經驗。它在青春期就可能出現,而在成年人中更為常見。
人們普遍認為,背痛是因為姿勢不良引起的。「良好」的姿勢可以保護脊柱免受損傷以及預防和治療背痛。它通常被定義為坐或站的時候「挺直、對齊」以及舉重時要「直背、蹲舉」。因此,我們經常被警告不要「猛然癱坐」、「懶散站著」和「圓背舉重」。
令人驚訝的是,事實上,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良好」姿勢與背痛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對「良好」姿勢的看法其實是源自於社會的期望和毫無根據的假設。
坐姿和站姿
研究者進行了幾項研究,探索脊柱姿勢與背痛之間的關係。
他們以青少年為調查對象,想瞭解「不良坐姿或立姿」是否與或可預測未來的背痛有關。研究結果無法支持這種觀點。
此外,無論是有或沒有痛的人,他們之間的坐姿或立姿並沒有一致的差異。
在一系列不同脊柱姿勢和背痛關係的研究顯示,沒有一種單一的姿勢可以保護一個人免受背痛。懶散和挺直站立的人都會背痛。
舉重姿勢
在舉重方面,全球公認的「良好」或「背部安全」的舉重姿勢也缺乏證據。統合性研究指出,沒有證據顯示圓背舉重與背痛相關或可以預測背痛。
最近的實驗室研究發現,從事體力工作五年以上且沒有背痛的人更有可能以更彎腰、圓背的姿勢提抬重物。
相比之下,背痛的體力勞動者更傾向於採用背部挺直的蹲舉。
換句話說,背痛的人傾向於遵循「好的」姿勢建議,但不以「好的」方式舉重的人不會有更多的背痛。
如果不是姿勢 — 那是什麼?
人的脊椎有各種形狀和大小,所以姿勢是極度因人而異的。維持動態對背部健康很重要,因此學習如何改變和採取不同的舒適姿勢,可能比嚴格堅持特定的「良好」姿勢更有幫助。
雖然背痛可能是劇烈和痛苦的,但對於大多數人 (90%)
來說,背痛與可識別的組織損傷或病理無關。背痛可能是因為背部承受突然、沈重、不當的負擔而扭傷引起的,也可能像沒有受傷的嚴重頭痛一樣發生。
重要的是,當人們的健康受到損害時,人們更容易受到背痛的影響,例如,如果有人:感到壓力、情緒低落、疲倦或疲倦、睡不好或不那麼活躍。
如果一個人出現以下情況,背痛更有可能持續存在,如:變得過度擔心和害怕他們的背痛,或是過度保護他們的背部,避免運動、身體活動、工作和社交活動。
對於背痛,人們能做些什麼?
在一小部分 (1-5%)
中,背痛可能是由包括骨折、惡性腫瘤、感染或神經受壓
(後者與腿部疼痛、肌肉力量和感覺喪失)
等病理引起的。在這些情況下,請就醫。
對於大多數人 (90%)
來說,背痛與背部結構的敏感性有關,但與可識別的組織損傷無關。
在這種情況下,過分關注保持「良好」姿勢,可能會分散其他已知對脊柱健康重要因素的注意力。
這些包括:移動和放鬆你的背部、參加您喜歡的定期體育活動、建立信心、保持健康和強壯以完成日常任務、保持健康的睡眠習慣和體重。
有時這需要熟練的臨床醫生提供一些支持和指導。
因此,如果您是坐著或站著,請找到舒適、放鬆的姿勢。如果你在舉重,目前的證據顯示,自然地舉重是可以的
—
即使是圓背。但請確保您身體健康且足夠強壯以完成這項任務,並注意您的整體健康。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8.17)
+ read more

2022-08-02
第二十二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研習...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以來,為響應「528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每年召開「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提出具體政策建議,促進女性健康議題的公共參與,由下而上地影響國家政策之擬定。在每年的「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聯合研習營」進行性別健康議題研討,提高知能,並共同討論來年528行動主題。
今年(2022)研習營預計安排4場女性健康與權益相關的專題演講,包括「2022熱門健康新聞」、「認識失智症」、「中高齡婦女健康」及「性別健康
COVID AND
GENDER」,歡迎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報名參加,詳細活動內容請見下方資訊。
活動內容及議程
* 時間:2022年9月30日(五)至10月1日(六)
*
地點:台北公務人力發展學院(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30號)
*
對象: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
(一個團體以2人為限;以曾合辦528相關活動之網絡成員優先)
* 費用:
1.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不需報名費,另補助雙北市以外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2人住宿費及1人交通費。交通費說明:
(1)搭乘飛機、高鐵、船舶、火車、捷運及計程車之費用,請提供票根或購票證明。
(2)搭乘飛機者須檢附登機證存根。
(3)搭乘計程車者限市區短程,應註明乘車日期、搭乘者姓名、事由、起迄地點、金額。
2.個人及一般民眾(報名以團體代表為優先):不需報名費,食宿及交通煩請自理。
* 議程(暫定):
9/30(五)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13:00-13:30
報到
13:30-13:50
相見歡
13:50-15:20
【專題研討】
2022年熱門健康新聞
台灣女人連線 陳書芳秘書長
15:20-15:30
茶敘
15:30-17:00
【專題研討】
認識失智症—
預約一個不失智的未來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陳俊佑主任
17:00-18:00
Check in
18:00-20:00
餐敘
10/1(六)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07:30-08:50
早餐/退房
08:50-09:00
報到
09:00-10:30
【專題研討】
中高齡婦女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 劉蕙瑄醫師
10:30-10:40
茶敘
10:40-12:10
【專題研討】
性別健康 COVID and GENDER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理事長
12:10-13:30
午餐
13:30-15:30
【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
歷屆宣言執行進度報告與檢視
2023年528主題與計畫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理事長
15:30-
賦歸
報名方式
*
請於8/31(三)前填寫線上報名表單,同一團體請填寫於同一份報名表。
*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 劉怡顯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電話:(02)2392-9164 傳真:(02)2392-9165
+ read more

2022-05-27
婦團推處女膜正名 獲衛福部正面回應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來,每年召開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蒐集在地女性的需求與意見,提出具體行動宣言作為國家政策參考。
今日舉辦第二十五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包括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思樂醫之友協會、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高雄市晚晴協會等團體代表出席。
於上午會議中,與會者先就歷屆宣言執行情形與衛福部代表進行討論,包括HPV疫苗公費接種、母乳哺育、乳房植入物登錄系統、生產事故通報、優生保健法等女性健康議題,除了追蹤執行情形,也督促政府政策貼近女性需求。
接著由陳書芳秘書長針對今年會議主題「讓陰道自己說」報告執行情形與意見。經討論後,與會者共同擬定行動宣言,共有四點具體訴求:
一、建請衛生福利部主導研議適當名稱取代「處女膜」及「惡露」。
二、教育部將字典及教科書中的用詞隨著衛生福利部的正名而順修,並在教學中澄清相關迷思,導正視聽。
三、請衛生福利部積極檢視女性私密處醫美療程廣告宣傳,確保當中沒有不實及誤導訊息。
四、請衛生福利部訂定私密處醫美療程手術說明書,詳列療程風險、潛在併發症等內容。
下午團體代表與林淑芬立法委員共同拜會衛福部,表達行動宣言。林淑芬委員表示,雖然看來只是名詞修正,卻是社會性別往前走的重要一步,名稱代表文化上的進步,應該從名詞開始擺脫不公平的處境。
衛福部薛瑞元次長表示「處女膜」及「惡露」正名是必要的,要形成共識應該沒有特別困難,但要改成什麼還需要討論。薛次長承諾,衛福部將邀集會議,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研議適當名稱。女性私密處醫美療程廣告的部分,則預計朝研擬相關規範指引的方向進行。
完整行動宣言內容見:http://twl.ngo.org.tw/article/diershiwu-528tai-nvjiankangxing-daoziji
+ read more

2022-05-26
走出迷思 調查近9成贊成「處女膜」正名
台灣女人連線與林淑芬委員辦公室今(2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處女膜正名」徵名及連署行動成果,近九成回覆者支持改名。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戴浩志表示,醫學會支持正名,因為處女膜與是不是處女毫無關係。
「處女膜正名」徵名行動約有1220名民眾參與,88.9%贊成重新命名、6.3%不贊成。贊成重新命名者中,38.9%認為應正名為「陰道冠」、27%認為應改為「陰道膜」或「陰道前膜」,另有15.8%支持改為「陰道瓣」。另外也有「不要有『膜』就好」這樣的意見,因為有「膜」就有「破」的意涵。回覆者中生理女性佔76.97%、20-29歲佔了45%,顯示女性及較年輕的族群對自身權益的關注及重視,也更願意付諸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數十個團體支持處女膜正名,涵蓋婦女、性別、勞工、新住民及醫事團體等類型,代表著「處女膜正名」有社會共識,期待政府正面回應。教育部於5月開會討論辭典中「處女膜」的處理方式,令人遺憾的是,並未移除「處女膜」,而是在解釋中增加「陰道前膜」等說明。黃淑英理事長指出,這項更名應由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決定最合適的醫學名稱,教育部再修改辭典,將「處女膜」三個字移除,並於新的名稱項下說明「舊稱處女膜,因涉歧視及物化女性故更名」等具性平意涵的解釋,而非自行定義。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戴浩志理事長表示,「處女膜」並沒有什麼功能,但這個名詞非常容易造成誤解,「處女膜」是否完整與是否為「處女」也沒有關係。為了「處女」這個意念去進行「處女膜修復」更是沒有意義,因為醫生不知道原來長什麼樣子,也無法保證性行為會落紅。
明(27)日台灣女人連線與婦團代表及林淑芬立法委員將於第二十五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後拜會衛生福利部,提交行動宣言,表達社會對處女膜正名的支持與意見,再度要求政府積極回應與處理。
+ read more
2022-05-24
【姑嫂玩健康報】BMI值沒有告訴你的事...
[http://twh.org.tw/article/bmizhi-yougao-nideshi]
發報日期:2022年05月24日
熱門新聞
[http://twh.org.tw/article/zhongshizi-aiming-de][http://twh.org.tw/article/nvxingbinanxinggengduo-tong-shen][http://twh.org.tw/article/shiyongesipi-fangxinxueguanjibingdexinjian-chu][http://twh.org.tw/article/jie-na-yimiaozuibukenengdecovid19de-tupoxingganran]
[http://twh.org.tw/article/xibanya-yun-16-yishangnvhai-rengongliu]
近期直播
🎥
【528系列】處女膜正名:陰道冠還是陰道膜?
🎥阿嬤和阿孫一起談性
🎥什麼?!OMICRON並沒有比DELTA不嚴重!?
🎥文化產業也有性別隔離現象?
+ read more
2022-04-26
【姑嫂玩健康報】「處女膜」無關「處女...
[http://twh.org.tw/article/nvmo-bushi-mo-tuizhengmingpochumisi]
發報日期:2022年04月26日
熱門新聞
[http://twh.org.tw/article/nvxingbinanxingyougengduodecovid-19-qi-zheng][http://twh.org.tw/article/nannvtengtongganbutong]
[http://twh.org.tw/article/yujiaoyu-chenggongdexingjiaoyuyao-xingkuai]
近期直播
🎥【528系列】從落紅看處女膜
🎥【528系列】打破處女膜假象 正名一起來
🎥【528系列】私密處醫美?先聽聽醫師怎麼說!
🎥清明時節雨紛紛,已婚女子祭祖、掃墓心裡亂紛紛
🎥COVID-19對女性就業的衝擊
+ read more

2021-10-15
老年人不應使用阿斯匹靈來預防首次心臟...
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 (USPSTF)
12日宣布,大多數人不應該費心每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來降低首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
該工作小組發布了一項建議草案,該草案基本上推翻了2016年的指南的規範: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
(81-100 毫克/天) 來預防心臟病,其中50 多歲且未來10
年心血管疾病風險為 10%
或更高的人,建議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而 60
多歲未來10年有同樣風險的人則可由個人決定是否服用。
當時,有關40
多歲的人的證據被認為不足,而無法提出建議。
新的建議
現在,該工作小組建議,60
歲或以上有心臟病風險的人不應該開始每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來預防首次心臟病發作,因為內出血的風險大於其益處。
40 到 59
歲的人則是他們自己和醫生之間商量後,做出的選擇。但工作小組警告說,「在這個群體中使用阿斯匹靈的淨收益很小」。
這一變化反映了ASPREE
trial的研究結果。新數據指出,每天服用阿斯匹靈對預防首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幾乎沒有作用,但會大大增加出現潛在嚴重副作用(如出血)的風險。
此工作小組也表示,由於證據不足,因此不能說低劑量阿斯匹靈的使用可以減少結直腸癌的發生或死亡。
該建議如果最終確定,將取代該小組較早的建議。該小組在
2016
年表示,每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有助於預防因心臟病發作及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及死亡。
新建議不包括以前曾患心臟病或中風,每天服用阿斯匹靈以防止未來再復發的人。該小組表示,除非他們的臨床醫生另有指示,否則他們應該繼續服藥。
阿斯匹靈數十年來一直用於治療疼痛和發燒,無需處方即可獲得,被視為一種方便且廉價的選擇,可以幫助那些有嚴重心臟病風險的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Caleb Alexander
說:「很難知道任何特定的證據,無論是個人研究還是實踐指南,最終會有多大程度上改變這個領域。」
醫學會的看法
該建議草案不同於美國心臟醫學會/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後者建議在
40 至 70 歲的 CVD
風險升高但出血風險不增加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級預防。這些專業協會的建議一致認為,對於
70 歲以上的成年人,沒有常規的阿斯匹靈處方作為 CVD
的一級預防。
美國家庭醫生學會則支持先前 2016
年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關於阿斯匹靈的建議。
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是由 16
名預防醫學專家組成,他們定期評估支持不同篩選工具和預防治療的科學數據。
建議草案將在 11 月 8 日之前公開徵求公眾意見。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1.10.12)、REUTERS(2021.10.1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8-04
COVID-19「突破性」病例很少見
台灣女人健康網日前報導,既使完全接種疫苗,仍有可能染疫COVID-19,病毒「突破」了疫苗的保護。近日,來自美國的統計,對這樣的情況做出反應。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數據,完全接種疫苗後感染COVID-19的美國人中,只有很小一部分重症住院或死於該病毒。
截至7月26日,根據最新統計,1.63億完全接種疫苗者中通報了至少6,587例所謂的「病毒突破」病例,其中有25%-26%沒有症狀或與COVID-19無關。
在這些病例中,6,239人住院,1,263人死亡。
這意味著完成疫苗接種的人中只有不到0.004%住院、不到0.001%死於該病毒。
更重要的是,將近四分之三(74%)的突破性病例發生在65歲或65歲以上的人群中。
數據顯示,儘管最近擔心疫苗無法預防Delta變種,但這些疫苗的是有效的。
未接種疫苗的疫情大流行?
美國政府一直敦促美國人盡快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免受病毒感染。
過去一個月,美國的武漢肺炎病例激增,拜登總統將這種情況稱為「未接種疫苗的疫情大流行」。
8月1日,美國記錄了25,141例新的冠狀病毒病例,7天滾動平均值為79,951,這是自2月16日以來的最高平均值。
這些病例中的絕大多數患者未接種疫苗。
突破性感染改變防疫策略
5月中旬,美國CDC修改指導原則,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可以不需戴口罩。上週,CDC修改該原則,要求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在高傳染或大量傳染地區的室內戴口罩。
該決定是因為美國麻州普羅溫斯敦鎮在7月初爆發了469例病例,這些人都與群聚有關。
令人震驚的是,74%感染的人已經完全接種了疫苗,其中4人住院治療,但他們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所幸沒有人死亡。
有89%的病例與Delta變種有關。
此外,接種疫苗的人在感染病毒時,鼻子中的病毒載量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同。
一份新的美國政府內部文件還發現,相較於早期的冠狀病毒變種,Delta變種將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尤其是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並且像水痘一樣容易傳染。
這種變種看來是迄今為止最危險的變種,這份文件敦促衛生官員「承認戰爭已經改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1.08.02)
+ read more

2021-06-23
哪種新冠病毒疫苗最好?
隨著COVID-19疫苗的陸續推出,越來越多人會問:哪種疫苗最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定義什麼是「最好」。「最好」是指疫苗更能保護你免受嚴重疾病的侵害?保護你免受任何變種病毒的影響?只需打一劑?適合你的年齡?儲存方便?還是其他?「最好」的定義可能有無數種。
即使我們可以定義什麼是「最好」,也不是說人們就可以任意選擇疫苗。在更多的疫苗問世之前,基於當前的臨床數據和衛生主管機構的建議,或者來自醫生根據個人健康狀況所提供的建議,全世界絕大多數人都將接種任何目前可取得的疫苗。
因此,哪種COVID疫苗「最好」的直白答案就是:「你現在可以接種得到的那個」。
為什麼比較COVID疫苗會如此困難呢?以下是幾個原因。
臨床試驗結果就僅此而已
人們可能以為疫苗的臨床試驗會提供關於哪種疫苗是「最好」的答案,尤其是全球衛生主管機構用來判斷是否批准使用的大型第三期臨床試驗內容。
這些試驗通常在數萬人中進行,比較接種疫苗者與接種安慰劑者罹患COVID-19的病例數。這可以提供療效的衡量標準,或者疫苗在嚴格控制的臨床試驗條件下的效能如何。
我們知道不同的COVID疫苗效能不同。例如,臨床試驗中指出,BNT疫苗(輝瑞)預防症狀的效能為95%,而AZ(阿斯特捷利康)的效能為62-90%,這取決於試驗過程中的給藥方式。
但直接比較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是複雜的,因為試驗進行的地點和時間都不同,這意味著社區的感染率、公共衛生措施和病毒的變種類型等背景可能有所不同。此外,受試者的年紀、種族、及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會有影響。
疫苗間的比較要透過「頭對頭」研究
比較疫苗效能的方法之一,是進行「頭對頭」研究。所謂「頭對頭」研究,是指在同一試驗中接種了不同疫苗的受試者結果比較。
在同一試驗中,如何衡量效能、研究體群和其他所有因素都是相同的,透過控制變因,可以確定試驗的差異一定來自於疫苗間的差異。
例如,英國正在進行一項頭對頭試驗,比較AZ和Valneva疫苗(法國Valneva公司研發中),第三期臨床試驗預計將今年會完成。
臨床試驗和現實世界的距離?
在頭對頭研究結果問世之前,實際的施打情況也提供了許多疫苗如何作用的資訊。真實世界的數據告訴我們疫苗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而不是試驗中得到的效能(efficacy)。
藉由比較向相同人口施打不同疫苗的國家,可以比較疫苗的有效性。例如,來自英國的最新數據顯示,BNT和AZ疫苗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它們都能可靠地預防COVID-19症狀、住院和死亡,即使只接種一劑也是如此。
因此,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乍一看「最好」的東西並不一定適用於現實世界。
疫苗混打的未來
由於接種後的免疫力可能自然減弱,需要定期加強免疫力以維持有效保護,目前人們接種的COVID疫苗不太可能是最後一次接種。
一項來自西班牙的報告指出,混合搭配疫苗是安全的,可以產生非常有效的免疫反應。因此,隨著時間的演進,這可能是保持疫苗高效力的可行策略。
換句話說,「最好的」疫苗可能是多種不同的疫苗混合使用。
變種病毒已經開始傳播,雖然目前的疫苗對這些變種的保護作用較弱,但它們仍然有保護力。包括Moderna(莫德納)在內的疫苗公司正在迅速更新疫苗,以對付特定變種。
因此,雖然一種疫苗在三期試驗中可能具有更大的效能,但該疫苗在預防未來的變種病毒,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
最好的疫苗是現在就可以獲得的疫苗
想要「最好」的疫苗是非常合理的,但綜合各項現實與研究數據,最好的疫苗是現在就可以得到的疫苗,因為它可以防止感染COVID-19、減少高風險族群被感染,並大大降低罹患重症的風險,所有目前可用的疫苗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從集體的角度來看,這些好處是多重的。接種疫苗的人越多,社區就越有免疫力,也就是所謂的群體免疫,從而進一步遏制了COVID-19的傳播。
全球疫情大流行是一個高度動態的局面,隨時都有變化,包含新出現的變種病毒、全球疫苗供應不確定、政府行動不周全及許多地區有可能爆發疫情等,所以等待完美的疫苗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每一種推出的疫苗都是讓世界能常態運作的一小步,但這每一步都意義重大。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1.06.17)、The
Conversation(2021.05.07)、NATURE(2021.05.19)、The BMJ(2021.01.26)
+ read more

2020-08-05
第20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
「婦女健康行動網絡」自2004年11月成立,迄今已有65個婦女、病友、醫事及新住民等民間團體參與。台灣女人連線每年定期舉辦網絡會議,會中針對婦女健康相關議題,進行現狀報導與討論,並討論來年的「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主題,集結各界力量向大眾與政府發聲。
今年因疫情之故,為避免群聚將改以線上會議進行。詳細會議資訊如下:
會議資訊
🔸時間:2020年9月11 星期五 13:30至16:00
🔸方式:Google Meet線上會議
🔸對象:婦女健康網絡成員及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一個團體以2人為限;曾合辦528相關活動之網絡成員優先)
🔸議程:
時間
活動
主講人/主持人
13:40-14:00
2020年熱門健康新聞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陳書芳
14:00-15:30
議題討論-代理孕母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黃淑英
15:30-16:00
第24屆528會議主題討論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黃淑英
報名
請於8/17(一)前至以下網址填寫線上報名表。網址:https://forms.gle/TRP5ksyNxPQe5NJi7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陳苡安
電話:02-23929164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