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528

2020-06-15
中選會駁回人工流產強制思考與諮商公投...
由彭迦智領銜提出的「人工流產前強制思考與諮商」公投提案,因領銜人屆期未補正,中選會予以駁回。
屆期未補正 提案駁回
基督教政黨「合一行動聯盟」主席彭迦智提出於去年11月提出修改優生保健法之公投提案,欲增訂條文要求女性於施行人工流產前,應有六天思考期並強制諮商輔導。
此案於今年3月27日舉辦聽證會,會後中選會因違憲之虞等原因要求領銜人限期補正,但屆期未補正,此案予以駁回。
人工流產公投案 引發婦女團體反彈
彭迦智於去年提出兩項與人工流產有關之公投提案,為因應宗教勢力對女性身體自主的侵害,台灣女人連線等婦女團體組成行動聯盟,關注公投案發展,並研議行動策略。2020年1月發起連署,對中選會提出「人工流產前強制思考期與輔導諮商」公投提案之聲明,此聲明後為聽證會參考資料之一。
為了讓社會更瞭解女性的聲音與需求,台灣女人連線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針對人工流產議題的不同面向進行討論並蒐集意見,包含「面對人工流產抉擇心路歷程徵文」以及四場網路直播座談會:「人工流產法規總體檢」、「女人在人工流產前應被強制諮商與思考嗎?」、「曾經在人工流產決定上徘徊的那些身影」與「Pro
Life or Pro Choice:尊重生命,尊重誰的生命?」。
2020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以「人工流產」為題,對政府提出政策建言與訴求。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陳書芳表示,宗教團體提出公投目的是在阻卻女性進行人工流產,而非為了女性健康。其實國內外反人工流產的人士,想方設法都是要讓人工流產更困難進行。這個公投提案雖被駁回,但宗教團體還是會持續透過各種可能的管道提高人工流產門檻。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5-28
第23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圓滿落...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國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今(28)日舉行第23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因應武漢肺炎疫情,首次進行線上會議。與會者熱烈討論,對婦女健康相關政策有深入的對話。
因應宗教團體提出之公投案,本屆會議以「我的身體是我的,人工流產與否我決定」為題,聚焦人工流產相關議題的討論,表達女性的需求與意見。
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醫美診所管理、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HPV疫苗施打政策、母嬰親善與母乳哺育等議題進行討論,並就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提問與回應,由衛福部代表帶回繼續研議。
針對今年的主軸議題:「人工流產」,台女連於行動會議前有一系列的行動,由不同的面向討論人工流產議題,並蒐集相關意見,會中由秘書長陳書芳進行報告。為提供政府相關建言,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3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因為武漢肺炎疫情,今年無法拜會衛福部並遞交行動宣言。台女連會正式行文將建言交予衛福部,做為政策修改與執行的參考。
以下為第23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之訴求:
一、檢討《優生保健法》中已婚婦女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規定之合理性,並做必要修正。
二、政府應該提供諮詢及支持的服務或管道
三、人工流產是法律授予的選擇,不應被污名,政府應採取措施或宣導去污名化。
四、為處理未成年人難以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其施行人工流產之情形,政府應研議合宜機制
完整宣言內容請見
第23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 read more

2020-02-22
黃體素救流產?
黃體素是否能預防流產的爭論已持續數十年,迄今都還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佐證。英國最近有兩項研究,分別發表於《美國婦產科期刊》和《國際婦產科期刊》,指出懷孕初期服用黃體素可預防流產,並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發表於《美國婦產科期刊》的研究:每天服用黃體素可能可以預防流產
伯明翰大學及湯米國家流產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名為Promise和Prism的兩項研究。
Promise研究顯示,英國和荷蘭的45家醫院836名原因不明習慣性流產的女性,以陰道環方式將賀爾蒙置入體內,出生率提高了3%。
另一項Prism則是在英國48所醫院中,4,153名懷孕初期出血的婦女接受了黃體素或安慰劑治療。結果顯示過去至少流產一次,接受實驗治療後成功產下嬰兒的數量增加了5%,而過去至少流產三次的女性,則增了15%。
共同作者Aam
Deval博士表示,黃體素在治療高危險妊娠中的作用已爭論了數十年。但是分析Promise和Prism的研究顯示,這種藥物可能對早期出血和有過流產史的女性有益,治療效果很小但很正面,這取決於過去的流產次數。我們認為,懷孕早期出血及習慣性流產一次或一次以上的的女性可以從黃體素受益,癥結點在於臨床上如何操作。
發表在《國際婦產科期刊》上的研究:黃體素具有成本效益
評估了上述研究的經濟效益,研究者認為,可節省政府每年因流產而產生的支出。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副校長Pat
O'Brie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令人開心,增加了成功分娩的機會,並且對政府似乎具有成本效益,希望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在下次的指南中考慮這項重要的研究。
負責監管藥物的英國國家衛生與醫療研究院的發言人說,目前正在更新流產和子宮外孕的診斷和初始管理指南,以考慮有關孕激素治療的新證據先兆流產,這些更新的建議將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討論。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1.31)、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2020.01.3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60429172218_Aspirin-1200x600.jpg)
2019-12-12
治療糖尿病藥物含致癌物?!
近日,美國食藥局正在調查治療第二型糖尿病藥物
「Metformin」是否含有「亞硝胺」類的致癌物「NDMA」,以及其含量是否超過了每日可接受的96毫微克。
他們與業者合作檢驗目前在市面上的Metformin是否含有致癌物,如果發現高含量的NDMA,將建議召回,屆時將即時提供患者及醫事人員最新消息。
美國食藥局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主任Janet
Woodcock博士表示,已有國家查出某些治療第二型糖尿病藥物的成分Metformin含有少量的NDMA,雖然其含量並未超過某些食品和水中自然存在的含量,但一些國家,如:新加坡的監管機構,正在召回某些Metformin。
針對這起事件,台灣食藥署日前召開記者會,表示國內含Metformin成分之降血糖藥共有140款,其中110款有實際生產,已要求生產Metformin的藥廠Metformin原料藥必須檢驗合格,才可輸入台灣;同時針對市售降血糖藥產品的原料藥進行回溯性檢驗,但因檢驗量相當大,並未訂定檢驗期限。
在調查結果出來以前,美國食藥局建議有在服用Metformin的患者應繼續服藥以控制糖尿病,醫師也應繼續在需要時開立Metformin,因為沒有其他藥物以相同的方式治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未與醫師討論即自行停藥可能是危險的。
過去一年半已發現幾種藥物,包括:降血壓藥「血管張力素II型受體拮抗劑(ARB)」和胃藥「雷尼替丁(ranitidine,如:善胃得)」,含有少量的致癌物,如NDMA。這類致癌物會損害細胞中的遺傳物質。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12.0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31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影響新生兒體重
最新研究指出,懷孕晚期平躺睡覺的孕婦可能生出體重較輕的嬰兒。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新生兒體重較輕但仍健康
來自美國奧克蘭大學的研究團隊,為了瞭解媽媽懷孕後期的睡覺姿勢是否影響新生兒體重,回顧了四項相關研究,對1,760名、平均年齡30.25歲、懷孕28週以上女性的睡眠姿勢與產下的新生兒體重進行分析。
有57名女性(3.2%)表示,在過去的1至4周,她們傾向平躺睡覺。結果發現這些媽媽的新生兒體重比其他新生兒輕,平均體重為3410公克,以其他姿勢睡覺(如側睡)母親的新生兒平均體重是3554公克,相差了144公克。不過兩組嬰兒的體重都是健康的,但差異在統計上確有意義。
除了平躺睡覺,往左或往右側睡則沒有明顯的差異,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研究規模相對較小。
為什麼平躺睡覺對新生兒造成影響?
科學家們認為,在懷孕後期,孕婦平躺可能和子宮的血流減少有關,可能會限制胎兒的生長。
輸送氧氣給胎兒的動脈是位於女性後腹腔沿著脊椎右側的血管,如果孕婦平躺,就會壓迫到背部的血管,可能導致血液循環減少和胎兒心率下降。特別是在懷孕後期,子宮、胎兒和羊水等越來越重的時候,被認為會壓迫下腔靜脈和主動脈,減少對胎兒的氧氣和營養供應。
孕婦側睡運動
2017年年底英國慈善機構TOMMY’S 發起「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並得到英國國家健康署NHS、皇家婦產科學院、皇家助產士學院和皇家醫師學院的支持,澳洲也響應。
台灣女人連線為響應此一運動,翻譯了相關影片、圖示與常見問答,可進一步瞭解側睡對孕婦及胎兒的好處。
更多相關閱讀
媽媽的睡姿會影響胎兒健康嗎?
懷孕晚期側睡可降低胎死腹中的風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10.02)、JAMA(2019.10.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07
第19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
2004年11月,台灣女人連線偕同婦女團體病友團體共同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以平衡醫療體系的男性思考、提供國內婦女完整的健康資訊與促成具性別意涵的健康政策。自2005年起,每年定期於9-10月間舉辦網絡會議,會議中針對各項婦女健康議題蒐集資料,以專題演講方式,進行現狀報導、討論,使地方婦女團體得以結合自身經驗與資源,共同找出可行的合作方式,集結力量向大眾與政府發聲。
2019年,台灣女人連線於10月4日至5日假台中全國大飯店舉辦「第19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聯合研習營」,來自北、中、南及東部的婦女團體、專業團體及新住民團體等代表們齊聚一堂交流,共有23個團體參與。
活動安排了4場專題演講:「2019性別健康熱門議題」、「銀色海嘯,長照真的罩得住您嗎?」、「政府健康政策下的女性自主-從母乳哺育談起」及「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施行法」。最後,與會者就明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之主題進行討論,決定將以人工流產為主題安排相關行動,集結婦女等相關團體的意見以因應近日「Shofar
轉化社區聯盟」理事長彭迦智領銜提出全國性公投提案。
活動花絮
台灣女人連線洪芳婷執行秘書演講
「2019性別健康熱門議題」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滕西華秘書長演講
「銀色海嘯,長照真的罩得住您嗎?」
台灣女人連線徐佳青顧問演講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演講
「政府健康政策下的女性自主-從母乳哺育談起」
+ read more

2019-06-12
蘇院長拍板:生產事故救濟 產婦生產死...
昨日,在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大會中,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支持台灣女人連線的提議,提高「生產事故救濟」給付上限,將產婦死亡救濟由200萬提高至400萬。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推動生產事故救濟多年,2016年法案施行後仍不斷關注檢討。對於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始終認為有失公允。2018年5月的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提出「檢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救濟項目及給付金額的合理性,並做必要的修正」之建言,未獲回應;同年12月於行政院性平小組會議中,建議衛福部檢討救濟金額之合理性並調整金額。衛福部於今年5月初公告調高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各20萬元。
然而,這樣的微調還是無視給付的不合理,及缺乏對受害者的同理。因此,2019年5月甫落幕的健康行動會議,再度提出「再次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各項救濟金之合理性,並做必要修正」之建議。
昨日(11日)舉行之行政院性平會,台女連再度在大會提案檢討。蘇貞昌院長裁示,同意生產事故救濟給付額度朝增加的方向辦理,例如產婦死亡給付由最高新台幣200萬元調高至400萬元。並請衛福部設想各種狀況,減少爭議,全力辦理,如菸捐挹注經費不足,將編列預算支應。
擔任行政院性平會委員,並於會中提案之台女連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雖然一直推動救濟金額合宜的調整,但沒想到這麼快就有進展。感謝蘇貞昌院長看見女性生產的公共性,願意投注國家資源來支持。
什麼是較適當的救濟金額?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立法之初,其事故救濟金額是比照《藥害救濟法》而非疫苗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訂出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的給付比「藥害救濟」高出許多,原因是,接種疫苗的人是健康的人,很多時候更是配合國家政策接種,有「利他」意涵,而使用藥物是在治療「自己」的疾病。所以當發生疫苗傷害時,就可獲得較多救濟。
產婦多是健康的人,其生育子女除了是為己,也是延續國家的命脈,更有「利他」的意義。因此,若因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其救濟金額應比照疫苗救濟,而不是藥害救濟,才符合救濟精神!
+ read more

2019-05-28
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順利落...
台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國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今(28)日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本屆會議以「給女性安全友善的健康環境」為題,聚焦生育議題及醫療植入物管理的討論。
上午的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孕婦高風險用藥藥袋標示、HPV疫苗全面施打、母嬰親善與母乳哺育、醫美違法廣告查處、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等議題的現況、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進行提問與回應討論,會中團體代表們充分反應意見與需求,由衛福部代表帶回繼續研議。今年三大主軸議題-產科「開放醫院」合作模式、生產事故救濟及高風險醫療植入物,台灣女人連線則針對目前國內相關制度、法案與管理政策進行檢討,會中由秘書長陳書芳報告。最後,為提供政府相關政策建言,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一同拜會衛福部,遞交行動宣言,並就女性健康相關議題提出意見與建議。在衛福部陳時中部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將進一步研商相關政策落實的規劃,並在過程中邀請相關團體代表提供意見,召開會議蒐集相關意見。
以下為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之訴求:
*
訂定產科開放醫院試辦計畫,以公立醫院為對象率先施行,並將醫師及助產師納入合作對象。
*
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之法案精神的詮釋,並加強宣導,以完善對女性的健康照護。
*
再次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各項救濟金之合理性,並做必要修正。
*
建置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使用登錄」制度,追蹤個案健康情形與監測醫療器材風險。
*
為落實更周全的告知同意過程,對於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使用個案應提供「健康風險檢核表」。
完整宣言內容請見
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 read more

2018-12-21
生產方式影響尿失禁、子宮脫垂風險
骨盆底失常(pelvic floor
disorder)是中、老年婦女最難纏的厄夢。它包括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等。
骨盆底失常的生理因素並不確定。儘管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它可能與生產有關,但是目前對於生產方式如何影響骨盆底失常所知有限。
最近一項研究探討了生產方式與骨盆底失常的關係,並發現相較於自然陰道生產婦女,剖腹產婦女的尿失禁、膀胱過動症
(頻尿或急尿)
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較低;而器械輔助陰道生產(用真空吸引或產鉗輔助生產)的婦女肛門失禁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較高。
研究怎麼做的
該研究是「母親產後結果研究(MOAD)」計畫,一項針對產後婦女的縱貫研究,他們是從社區醫院招募首次生產後5至10年的婦女,並且連續進行追蹤長達9年。
研究檢視了1,528名婦女的數據,其中51%為剖腹產,37%為陰道生產,12%為輔助陰道生產。首次生產時的年齡中位數約為30歲,而參與研究時的年齡中位數約為38歲。28%的女性有一次生產,56%有兩次,16%有三次或更多生產。
他們每年對這群婦女做四項骨盆失常的檢查,包括: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並針對四種生產方式:剖腹產、自然陰道生產及或器械輔助陰道生產作分析。
研究發現
追蹤5年後,9%的婦女有壓力性尿失禁,8%有膀胱過動症,11%有肛門失禁,10%有骨盆器官脫垂。
不過,隨著生產方式不同這些骨盆底失常的風險也有所差異。相較於自然陰道生產的婦女,剖腹產的壓力性尿失禁、骨盆器官脫垂的危害顯著較低;器械輔助陰道生產與較高的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風險顯著相關,而骨盆器官脫垂與生產模式的關聯最為明顯。
不論生產方式是什麼,生殖裂縫(genital
hiatus)較大,其骨盆器官脫垂風險增加。
此外,研究還發現產後骨盆底失常的病程因不同的失常現象而異。產後發生骨盆器官脫垂的時間比發生尿失禁或肛門失禁還要晚。
研究表示,雖然這可能是目前關於骨盆底失常的最長的流行病學研究,但追蹤的持續時間不夠長,無法觀察對老年婦女的危害。
編譯來源:
* Medpage Today(2018.12.18)
* Science Direct
* Blomquist JL, et al "_Association of delivery mode with pelvic
floor disorders after childbirth_" JAMA 2018;
DOI:10.1001/jama.2018.18315.
+ read more

2018-09-28
嬰兒健康的關鍵在母親的照護,而不是母...
人們普遍認同母乳是嬰兒重要的營養來源,不過最近美國社會學家指出在嬰兒一歲前的健康,純母乳或配方奶哺育並非關鍵,重要的是媽媽能獲得醫療保健及與瞭解嬰兒健康相關的訊息。
嬰兒餵養實踐研究II
研究檢視了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和美國食藥局設計的「嬰兒餵養實踐研究II」中1,000多名參與者的資料。
研究人員發現,若懷孕期間媽媽打算純母乳哺育,即使嬰兒出生後變成喝配方奶,他們的孩子健康狀況與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相似。只有大約一半打算母乳哺育的母親最後能夠真正母乳哺育。母乳哺育的能力往往不是他們可掌握的,而且直到嬰兒出生後才知道這個事實。
然而,並不是光是打算母乳哺育這件事就導致這些健康結果。當國家推動母乳哺育政策時,有意願的母親就能獲得更多關於營養和飲食的資訊,他們更頻繁地諮詢他們的醫生,比那些不打算母乳哺育的母親更容易獲得與嬰兒健康有關的訊息。
研究結果也指出,過去絕大多數的研究所發現的母乳哺育益處其實可能是受到母親特質的影響,例如:他們對健康和營養的了解。這份研究的結果可以幫助決策者和醫療專業人員為孕婦提供關於餵養新生兒的重要資訊。
應該是嬰兒哺育政策,而非只有母乳哺育政策
雖然政府投入大量精力讓媽媽可以母乳哺育,但錯過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媽媽獲得醫療照護和接受醫療建議的能力對於母親和她的嬰兒來說至關重要。透過探索影響嬰兒健康結果的因素,這份研究有助於描繪出當母親在決定如何餵養孩子時必須做出的權衡取捨。
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兒科學會都建議純母乳哺育孩子六個月。這個信息過去曾被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今天這些機構在傳遞訊息時將母乳哺育的益處視為一種公共健康議題。
母乳哺育並不總是實用,可能不會產生母親所希望的健康益處。不過,「母乳是最好的」這樣的訊息如此強烈,以致於可能會給無法母乳哺育的母親帶來過度壓力和不適感。這個訊息成本很高,特別是如果母乳哺育的好處被誇大的時候。
有鑑於強烈的母乳哺育建議和許多母親面臨的現實挑戰,特別是對在職母親,仔細地量化母乳和配方奶之間的取捨是很重要。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9.25)
* Kerri M.Raissian, Jessica Houston Su. _The best of intentions:
Prenatal breastfeeding intentions and infant health_. SSM - Population
Health Vol 5, Aug 2018, P86-10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