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19-12-13
人工流產是健康議題,不是犯罪!
本週四(12日)英國大選登場,日前英國工黨及自由民主黨的選舉宣言都提出要將人工流產除罪化,這對英國女性來說是令人高興的好消息!
人工流產除罪化不只是一個為贏得選票的政見承諾,而是對包括皇家助產士學院、皇家婦產科學院及英國醫學會等組織做出了明智的回應,更將使英國與其他文明國家,如加拿大,站在同一行列。
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成年女性終於擁有自己身體的主體性。人工流產是一個醫療議題,而非犯罪行為!我們不會強迫女人把她的腎臟捐給她生病的小孩,不是嗎?但現今的法律卻仍然強迫女人在違反其意志下,繼續懷孕妊娠直到生產,讓女人的身體變成只是一個容器。
英國現行人工流產法律
英國現行的《人工流產法案》(Abortion
Act)僅微調1861年《侵害人身罪法》(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
Act)內容,並在1967年開始施行至今。其規定人工流產僅能在妊娠24週前,並且需有兩位醫師的同意許可才可進行。唯二不受前述限制的例外狀況是,胎兒有重疾或身心障礙、或是母體因懷孕生產有生命危險時可人工流產。
法律要求應該經由醫師同意的部分,將可否人工流產的同意權從女性身上奪走,交由醫師掌握。若觸法,最重可罰終身監禁。同時,法律亦規定人工流產藥物不可在一般外科手術時取得,僅侷限在可進行人工流產的醫療院所,這往往導致女性需等上好幾周,而延遲了人工流產的時間。
放寬人工流產,不代表數量會增加
英國工黨的政見承諾要將人工流產除罪化,取消周數的限制,而民主自由黨則保留24週的限制。事實上,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女性會因為人工流產變容易後就去人工流產。在加拿大,人工流產於1988年除罪化後,數量並未增加,甚至在過去十年中,人工流產比率呈現逐漸下降。
然而,支持生命權的陣營不願意將人工流產除罪化,更進一步希望把可施行週數限縮至妊娠12週之前。這是在誤導視聽!有時候女性知道她有時間可以做決定,代表著她可以選擇繼續懷孕妊娠,而不用倉促地在法定的週數期限內去人工流產。因為實際上,有許多女性可能是在懷孕晚期階段才會發現出了什麼狀況,人工流產週數限制愈嚴格,將使她們在不知道胎兒是否可健康存活之前被迫做出決定,有可能因此就阻止了一個健康寶寶的誕生。這是為什麼人工流產不該有時間限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懷孕晚期階段,胎兒因健康因素無法存活而須人工流產,是很殘酷又可怕的經驗。女人只有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才會那麼做,這絕不是因為她們對懷孕改變了心意,況且也沒有醫生喜歡執行晚期的人工流產。數字可以說明一切─在2018年,英國國民健保署(NHS)補助的人工流產,有80%都是在妊娠10週內進行的,超過24週以上的,僅佔0.1%。
所以,女性不該再因為想要獲得完全掌控自己身體的權利而被視為罪犯了!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12.0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60429172218_Aspirin-1200x600.jpg)
2019-12-12
治療糖尿病藥物含致癌物?!
近日,美國食藥局正在調查治療第二型糖尿病藥物
「Metformin」是否含有「亞硝胺」類的致癌物「NDMA」,以及其含量是否超過了每日可接受的96毫微克。
他們與業者合作檢驗目前在市面上的Metformin是否含有致癌物,如果發現高含量的NDMA,將建議召回,屆時將即時提供患者及醫事人員最新消息。
美國食藥局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主任Janet
Woodcock博士表示,已有國家查出某些治療第二型糖尿病藥物的成分Metformin含有少量的NDMA,雖然其含量並未超過某些食品和水中自然存在的含量,但一些國家,如:新加坡的監管機構,正在召回某些Metformin。
針對這起事件,台灣食藥署日前召開記者會,表示國內含Metformin成分之降血糖藥共有140款,其中110款有實際生產,已要求生產Metformin的藥廠Metformin原料藥必須檢驗合格,才可輸入台灣;同時針對市售降血糖藥產品的原料藥進行回溯性檢驗,但因檢驗量相當大,並未訂定檢驗期限。
在調查結果出來以前,美國食藥局建議有在服用Metformin的患者應繼續服藥以控制糖尿病,醫師也應繼續在需要時開立Metformin,因為沒有其他藥物以相同的方式治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未與醫師討論即自行停藥可能是危險的。
過去一年半已發現幾種藥物,包括:降血壓藥「血管張力素II型受體拮抗劑(ARB)」和胃藥「雷尼替丁(ranitidine,如:善胃得)」,含有少量的致癌物,如NDMA。這類致癌物會損害細胞中的遺傳物質。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12.0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11
臨床挑戰:女性的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基因缺陷的疾病。因缺乏某些凝血蛋白,而無法或較不易凝血。凝血蛋白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因為它是隱性的,因此,男性(XY)的X染色體,只要有缺陷基因,其特徵就會表現。而女性(XX)則在兩個X染色體上都要有缺陷基因,該疾病特徵才會表現出來,但這種情況極為少見。因此,血友病一直都被視為男性的疾病,常忘了帶病原(有一個血友病基因)的婦女,同樣也會有流血的問題。
事實上,根據在多倫多的血液科專家Sholzberg,30%以上帶病原的婦女,有流血問題的經驗⋯⋯和一般所假設的明顯相反。這種假設以為婦女是「沈寂」病原者,不會有血友病的症狀。但數字顯示這類的婦女也有不正常流血的風險。因為帶病原者流血問題,缺少明確性地描述,「帶病原者」的名稱,幾乎意指並無臨床症狀。
因此,需要將血友病帶病原者重新做正確的歸類。
如果凝血因子低於40%或50%,是血友病的標準,則可使用男性的系統:如果凝血因子是6%到40%─50%,表示婦女有輕微的血友病;凝血因子是1%到5%的婦女,則屬中度血友病;少於1%的則是嚴重的血友病。如果高於50%,我們即可合理的使用「無症狀」的名稱,或基於異常流血的程度,稱其為「有症狀的帶病原者」。
除了命名術語的議題之外,要充分診斷婦女流血的議題也很有挑戰性。
婦女流血失調最普通的症狀是大量的經血。Sholzberg指出,婦女不討論她們的月事,也不清楚什麼是正常月事,和經血相關的污名化使得一般人通常不會去探討。即使向醫護人員提起,通常這些人對正常經血的知識也是不足的。
所以必須教育這些婦女有關血友病帶病原者的知識,當她們遇到因為醫師不熟悉其處理的方式而受到阻礙時,她們可以有能力為自己爭取適當的治療。
嚴重的月經失血,必要的標靶治療包括荷爾蒙為基礎的療法;避孕藥和子宮環也可以用來控制流血;促血液凝集劑,促進凝血穩定性,和減少經血。
懷孕對婦女是高風險期,分娩以及產後,都有可能大量的失血。新生兒如果有血友病或是帶病原者,也可能有很高的風險,特別是男嬰生下就有比較嚴重類型的血友病。
通常和血友病相關的其他不正常流血的類型,例如關節流血,這是男性血友病典型的類型,會導致病人關節受損毀壞,在女性帶病原者也會發生。女性是長期微失血而導致關節損壞,和男性血友病關節損壞方式不同。
根據Scholzberg最後的分析,醫護人員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血友病帶病原者也會異常流血
* 要瞭解並認同女性病人的經驗
*
需要教育婦女,了解血友病帶病原者,也為自己爭取治療的權益
*
需要教育婦女和醫護人員,有關正常經血和陰道流血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12.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10
染髮劑、直髮劑增乳癌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使用永久染髮劑和化學直髮劑的女性比不使用這些產品的女性有更高的乳癌風險,並且越頻繁使用風險越高。
研究人員分析「姐妹研究(Sister
Study)」中46,709名婦女的資料,發現那些在參加研究前一年經常使用永久染髮劑的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比沒有使用的婦女高9%。使用暫時染髮劑或半永久染髮劑的人乳癌風險則幾乎沒有增加。
研究還發現,在非裔美國女性中,每5到8周使用一次永久性染髮劑的人,乳癌風險增加60%,白人女性使用相同頻率者風險則只增加8%。
此外,每5到8周使用一次化學直髮劑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約30%。
研究作者表示,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染髮劑與癌症之間可能的關聯,但結果總不一致。這份研究顯示,染髮劑使用可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這種影響在經常使用這類產品的女性中更明顯。
若女性擔心是否應該停止染髮或使用直髮劑,研究人員提醒,生活中有許多因子可能增加乳癌風險,沒有任何單一因子可以完全解釋女性面臨的風險,因此雖然在提供堅實的建議方面還太早,但儘量少用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是另一個女性預防乳癌的方法。
未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提醒,這份研究的分析對象的姊妹都患有乳癌,因此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及一般人口,還需要更大的研究樣本中進行確認。
更多相關閱讀
染髮劑過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2.04)、Daily Mail(2019.12.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09
刷牙和心臟病有關?
最近一項韓國研究指出,每天刷牙三次以上可能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過去研究發現,不良的口腔衛生會導致血液中有細菌,引發人體發炎。而發炎會增加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的風險。此研究欲了解口腔衛生與發生這兩種心臟疾病的之間的關聯。
研究分析了161,286名40-79歲韓國人的資料,他們沒有心房顫動或心臟衰竭的病史。這些人的資料乃收集於2003年至2004年之間,紀錄包括:身高、體重、實驗室檢查、疾病、生活方式、口腔健康和口腔衛生習慣。
經過約10.5年追蹤後,有4,911名(3%)發生了心房顫動,7,971名(4.9%)出現了心臟衰竭。
研究發現,每天刷牙3次以上的人,心房顫動風險降低10%、心臟衰竭風險降低12%。在考量了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因子—性別、年齡、社經地位、運動習慣、飲酒習慣等後結果仍然一樣。
雖然該研究並未解釋背後原因,但一種可能是頻繁刷牙可減少牙齦生物膜中的細菌,從而防止其轉移至血液中。
研究作者表示,這份分析僅限於韓國,並且由於是觀察性研究因此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但這是對一大群人進行長期研究,其結果的可信度較高。
評論這份研究的文章指出,建議民眾勤刷牙來預防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還為時過早。雖然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口腔健康對心血管健康可能有影響,但仍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來支持公共衛生策略。
更多相關閱讀
女性牙周病恐增加癌症風險?!
男性患有牙周病較難勃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2.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07
母乳出現微量致癌物質
光引發劑(PIs,
photoinitators)常用於食品紙盒包裝上的印刷油墨,這些物質已經證明會滲透入食物,並在食用後進入人體。最新研究發現母乳中含有光引發劑,但嬰兒透過母乳攝入的光引發劑含量不太可能引起健康問題,不必過度驚慌。
研究人員蒐集了60名美國婦女的母乳,他們檢測了15種不同的光引發劑,濃度範圍很廣:從0.46ng/mL到81.7ng/mL。其中,二苯甲酮(BP,Benzophenone)是一種潛在的致癌物質,佔總光引發劑的79%,在97%的母乳中被檢測到。
研究人員指出,二苯甲酮是一種天然物質,也存在於葡萄等水果中。根據不同年齡嬰兒的平均母乳哺餵量,一個月以下的嬰兒每天攝入的光引發劑最多。但是,研究人員計算得出的二苯甲酮最大攝入量仍比歐洲食品安全局設定的安全水平低約4倍,顯示母乳餵養的嬰兒沒有或僅有很小的健康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應該對同時暴露於幾個光引發劑所引起的潛在風險進行研究。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19.11.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06
重視癌症患者的「心」事!
最近兩份研究指出,癌症患者或倖存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死於心血管疾病,某些類型的癌症可能會讓風險增加更多。
癌症患者容易死於中風
研究分析了美國超過750萬人,發現其中有1%的人死於中風,男女死於中風的風險相似,那些在年輕時即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人發生中風的風險更高。
此外,在40歲之前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中,大多數中風發生在接受腦癌和淋巴癌治療的人。40歲之後被診斷患有癌症的人中,中風風險則以前列腺癌、乳癌和結腸直腸癌患者為最高。
研究作者解釋,中風風險增加可能是因為許多癌症患者處於「容易形成血栓的狀態(prothrombotic
state)」。形成的血栓可能在肺部引起肺栓塞,或者在腦部引起中風。總而言之,這是許多癌症患者可能面臨的問題。而由於前列腺癌、乳癌和結腸直腸癌是一些最常見的癌症,因此可能可以解釋這種高度關聯。
神經外科教授提供另一種解釋,他表示原因可能是某些類型的癌症治療結果。部分癌症患者正在接受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這可能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血管,並可能增加中風的風險,而在腦癌患者中尤其如此。
癌症患者容易死於心臟病
研究比較了320多萬名癌症患者與一般人口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研究發現,38%患者死於癌症,11%死於心血管疾病。在死於心血管疾病的癌症患者中,有76.3%死於心臟病,多數發生於乳癌、攝護腺癌及膀胱癌患者。
此外,在35歲前被診斷罹癌的倖存者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最高;癌症患者被診斷罹癌一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死於癌症的風險高。雖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逐年降低,但是癌症倖存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仍高於一般人口。
英國癌症研究機構的護理師表示,癌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較高,可能是因為癌症治療方法,如胸腔放射治療及部分化療藥物等。此外,有些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是一樣的,如吸菸與肥胖等,可能解釋為什麼癌症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會上升。
降低癌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醫療主任表示,研究顯示癌症倖存者的心血管疾病高於一般人口。他認為需要有更多研究了解背後的原因,並且了解在癌症治療方法之外還有什麼因子會增加癌症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這份研究也凸顯出腫瘤科醫師與心臟科醫師共同合作照護癌症患者的重要性,在早期階段就開始合作以降低癌症倖存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此外,癌症患者的衛教也很重要,提升癌症倖存者這方面的警覺,能夠促進他們有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僅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能避免癌症復發。
更多相關閱讀
心臟病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
乳癌倖存者還得面臨心臟病的風險!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11.21)
* BBC(2019.11.25)
*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risk
in US cancer patient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ehz766, Published: 25
November 2019.
* Stroke among cancer patie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10,
Article number: 5172 (20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05
避孕藥可能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過去研究證據曾指出,口服避孕藥可能會輕微影響身體在飯後代謝糖份的能力,日前一項研究的初步結果也支持了這個說法,指出女性吃避孕藥可能提高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對象與結果
研究團隊花了長達22年的時間對8萬名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女性有服用口服避孕藥比未曾服用過者,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風險提高了33%。研究的科學家將矛頭指向荷爾蒙因素,造成身體新陳代謝的能力變差。
再者,月經週期愈長,也就是一生中的月經次數愈少,也會增加約25%的糖尿病罹患風險。但是,初經來潮與停經的年紀較晚,以及一生中具生育力的時間較長者,該風險則會比較低。
避孕藥與糖尿病關係還須再釐清
格拉斯哥大學Sattar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雖未找到直接因果關係,但中間的生理作用似乎是可以成立的-避孕藥會使妳的新陳代謝功能出現壓力,導致胰島素抵抗未能發揮作用。不過女性並不需要停止吃避孕藥,如果妳是因為過重而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該做的是先減重才比較重要。
倫敦帝國學院生殖內分泌專家Jayasena博士則回應,合併型口服避孕藥含有高濃度雌激素,所以有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不過比起避孕藥,糖尿病的其他風險因子如體重、運動及家族病史會更重要。
英國糖尿病協會 (Diabetes
UK)Riley博士也補充說到,雖然這項研究有助我們開始瞭解荷爾蒙濃度變化如何影響女性的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但它並未指出兩者中間出現連結的真正原因,尚無法證明避孕藥會直接引起糖尿病。
研究在今年巴薩隆那糖尿病歐洲協會(EASD)上發表。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9.1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04
信用卡公司的演算法如何製造性別歧視?
上月11日蘋果公司Apple
Card遭爆提供男女不同信用額度,被質疑性別歧視,隨後美國開始對案件展開調查。
這個事件引起關注的重點是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與電腦計算規則的演算法(algorithms)在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顯然是帶有性別、種族歧視或其他形式的歧視。
社會往往會錯誤地認為電腦因為不像人腦一樣會思考,所以它不會造成歧視、是不偏頗的機器。但事實上,它所要處理的歷史數據資料、以及餵養或創造它的程式設計師們,可能本身是有偏見的,而且常常是無意識的。同樣地,機器會在沒有提出明確問題的情形下得出結論,例如,雖然沒有詢問性別的資料,仍然能夠區分男女。
我們是如何受到影響?
透過電腦演算法,從交通、科技到購物與運動都已獲得大幅改善。在我們的財務金融生活可以看到最明顯且直接的影響。
對消費者而言,演算法決定他們必須支付多少費用、或他們是否被允許購買某項產品。以保險為例,所謂的「郵遞區號樂透」會運用演算法決定兩個擁有相同財產和保安系統的人應付多少的房屋保險費。進行的方式是,使用郵遞區號進行演算找出那些區域裡的犯罪率,接著判斷財產被竊盜的可能性,並依此設定溢價。
有了信用評分,任何機器對於你還款能力可靠性的演算結論,都會影響你各個生活的層面,從簽手機合約到你能在哪裡租屋。在Apple
Card案例中,我們不知道演算法如何做出決定或使用了哪種數據,但這可能包括歷史數據資料,這些數據涉及哪些人被認為較有財務風險,或者一直以來是誰提出了信貸申請。
所以這些演算法有偏見嗎?
經營Apple
Card的Sach先生在事件爆發後也遭到外界批評,但他表示,他們不會去詢問申請者的性別、種族、年齡等等資料,如果那麼做會是違法的,所以演算決定的結論並不是依據申請者是男性或女性而來的。
然而,應用數據資料倫理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Data
Ethics)南佛羅里達分部主任Thomas女士認為這樣的說法忽略了「潛在變項」,即便種族以及性別沒有被直接放入演算法當中,仍然會因為這些因素產生偏見。舉例來說,演算法不會知道一個人的性別是什麼,但是它可能知道你是一個國小老師,而國小本身就是個以女性為多數的領域。
在最具爭議性的犯罪與司法領域,歷史數據資料是選自過去某個時間階段,有可能在當時候警察或法官的人為決定是受到一個人的種族身分所左右的。機器因此學習和複製了來自過去可能帶有偏見的結論。
要處理以前從未見過的數據資料情況也將變得更糟。自動臉部或聲音辨識的軟體,由於幾乎都是使用白人、沒有地方口音的數據資料進行訓練,造成可能常無法正確辨識非白人或濃厚的地方口音,而這也是為何一些人打電話到呼叫救援中心會發怒的源頭。
問題該如何解決?
曾經在某一段時期,演算法公不公正的問題一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卻沒有達成什麼共識。
一種選擇是要企業針對演算法如何進行設定對社會大眾完全公開,但這些產品都是具有商業價值的財產,由擁有高度專業技術、薪資優渥的人才研發許久後才推出,他們不願意就這樣把自己的秘密洩漏出去。
另一種選擇是「演算法透明度」-告訴客戶演算最後做出決定的原因,以及他們的數據資料中哪些元素最重要。但是,關於提供這些資訊的最佳方法尚無共識。
答案之一可能是根據比較少的特定資訊發展出較多的演算法。為保險業提供軟體的Charles
Taylor
InsureTech公司執行長Sahota先生表示,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聯合保單。保險公司可以透過雇主為一個特定勞工群體提供團體健康保險,被保險人則不需要個別填寫個人表格,因為保險公司會以整體來評估風險。隨著保險承保流程的簡化,消費者對於更少的點擊次數和更快速付費的需求正在出現。
但是,排除太多數據資料將使區別申請人和保單變得困難,這將導致產品同質化,將會花更多錢。Sahota先生認為應該告訴人們為什麼要求提供個人資訊、以及這些資訊將如何被使用。最後他認為,如果發現某件事無意間存在偏見,做一些事找到克服問題的方法是重要的,而非只是去指責都是數據資料的錯。
編譯來源: BBC News(2019.11.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03
治療胃食道逆流反增急性腸胃炎風險?!
上月底研究指出,服用緩解胃酸逆流的藥物PPI(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可能增加死亡風險。最近研究發現,服用這種藥物的人罹患急性腸胃炎的風險增加80%。
常見的PPI類藥品如「耐適恩錠(Nexium)」,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非常安全的。不過,評論新研究的科學家表示,這種藥容易與很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並且它還可能引起營養相關的問題及增加骨折和感染的風險,它並沒有想像中得安全。
此外,雖然很少有人需要長期服用PPI,但是人們確實長期服用。人們在服用這些藥物時需要與醫生進行討論。在某些情況下,藥物的益處可能仍然大於風險。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利用法國國家資料庫的資料進行比較。他們調查了超過233,000名持續服用PPI的人,並將其與近627,000名未服藥的法國成年人進行比較。
當研究人員觀察2015-2016年病毒好發的季節冬季時,他們發現一直服用PPI的人患上急性腸胃炎的風險要高80%。急性腸胃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短暫疾病,症狀包括上吐下瀉、發燒等。
服用PPI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背後有很多原因,其中最有可能是因為PPI會減少胃酸,而胃酸可能能夠幫助人體免於病毒感染。如果胃酸減少,就會改變腸道菌群,讓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不過,一位腸胃病學專家檢視了這份研究後表示,這份研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研究判斷參與者是否罹患急性腸胃炎的依據是看這位參與者是否有被開立治療急性腸胃炎的的處方箋,但是這種藥也可以用來治療其他疾病,因此可能並沒有那麼多人罹患急性腸胃炎。
此外,研究假設持續服藥的參與者都是有PPI處方箋的,這忽略了PPI在法國也能在藥局取得的事實,若將這些人加入研究在進行比較,服用PPI與罹患急性腸胃炎的風險可能不會那麼高。
研究表示,可能需要長期PPI的人包括: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人以預防潰瘍、嚴重食道發炎的人、罹患食道細胞病變「巴雷斯特食道症」的人等。對於那些可能不需要PPI的人,改變飲食可以有所幫助,包括改變所吃的食物種類、何時吃及吃多少。
編譯來源:Healthday(2019.11.2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