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22-05-27
婦團推處女膜正名 獲衛福部正面回應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來,每年召開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蒐集在地女性的需求與意見,提出具體行動宣言作為國家政策參考。
今日舉辦第二十五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包括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思樂醫之友協會、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高雄市晚晴協會等團體代表出席。
於上午會議中,與會者先就歷屆宣言執行情形與衛福部代表進行討論,包括HPV疫苗公費接種、母乳哺育、乳房植入物登錄系統、生產事故通報、優生保健法等女性健康議題,除了追蹤執行情形,也督促政府政策貼近女性需求。
接著由陳書芳秘書長針對今年會議主題「讓陰道自己說」報告執行情形與意見。經討論後,與會者共同擬定行動宣言,共有四點具體訴求:
一、建請衛生福利部主導研議適當名稱取代「處女膜」及「惡露」。
二、教育部將字典及教科書中的用詞隨著衛生福利部的正名而順修,並在教學中澄清相關迷思,導正視聽。
三、請衛生福利部積極檢視女性私密處醫美療程廣告宣傳,確保當中沒有不實及誤導訊息。
四、請衛生福利部訂定私密處醫美療程手術說明書,詳列療程風險、潛在併發症等內容。
下午團體代表與林淑芬立法委員共同拜會衛福部,表達行動宣言。林淑芬委員表示,雖然看來只是名詞修正,卻是社會性別往前走的重要一步,名稱代表文化上的進步,應該從名詞開始擺脫不公平的處境。
衛福部薛瑞元次長表示「處女膜」及「惡露」正名是必要的,要形成共識應該沒有特別困難,但要改成什麼還需要討論。薛次長承諾,衛福部將邀集會議,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研議適當名稱。女性私密處醫美療程廣告的部分,則預計朝研擬相關規範指引的方向進行。
完整行動宣言內容見:http://twl.ngo.org.tw/article/diershiwu-528tai-nvjiankangxing-daoziji
+ read more

2022-05-26
走出迷思 調查近9成贊成「處女膜」正名
台灣女人連線與林淑芬委員辦公室今(2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處女膜正名」徵名及連署行動成果,近九成回覆者支持改名。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戴浩志表示,醫學會支持正名,因為處女膜與是不是處女毫無關係。
「處女膜正名」徵名行動約有1220名民眾參與,88.9%贊成重新命名、6.3%不贊成。贊成重新命名者中,38.9%認為應正名為「陰道冠」、27%認為應改為「陰道膜」或「陰道前膜」,另有15.8%支持改為「陰道瓣」。另外也有「不要有『膜』就好」這樣的意見,因為有「膜」就有「破」的意涵。回覆者中生理女性佔76.97%、20-29歲佔了45%,顯示女性及較年輕的族群對自身權益的關注及重視,也更願意付諸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數十個團體支持處女膜正名,涵蓋婦女、性別、勞工、新住民及醫事團體等類型,代表著「處女膜正名」有社會共識,期待政府正面回應。教育部於5月開會討論辭典中「處女膜」的處理方式,令人遺憾的是,並未移除「處女膜」,而是在解釋中增加「陰道前膜」等說明。黃淑英理事長指出,這項更名應由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決定最合適的醫學名稱,教育部再修改辭典,將「處女膜」三個字移除,並於新的名稱項下說明「舊稱處女膜,因涉歧視及物化女性故更名」等具性平意涵的解釋,而非自行定義。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戴浩志理事長表示,「處女膜」並沒有什麼功能,但這個名詞非常容易造成誤解,「處女膜」是否完整與是否為「處女」也沒有關係。為了「處女」這個意念去進行「處女膜修復」更是沒有意義,因為醫生不知道原來長什麼樣子,也無法保證性行為會落紅。
明(27)日台灣女人連線與婦團代表及林淑芬立法委員將於第二十五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後拜會衛生福利部,提交行動宣言,表達社會對處女膜正名的支持與意見,再度要求政府積極回應與處理。
+ read more

2022-05-17
喝外賣咖啡也喝到塑膠奈米微粒
新的研究顯示外賣咖啡杯含有另一種成分,幾兆的微小塑膠粒由紙杯釋入熱熱的咖啡。
一次用的咖啡紙杯內,有一層薄的塑膠塗膜,防止咖啡滲出紙杯,且保溫。根據最近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的實驗室結果,熱水倒入中杯
(360ml)
時,其內層會釋放出每公升超過5兆的塑膠奈米粒子。
液體不必是滾燙的,也一樣會釋出塑膠奈米微粒。微粒釋入水中的數目,隨著水溫由室溫直到攝氏37.8度快速增加,然後平緩,維持常態。
根據2019年《食品科學》期刊的評論,熱飲通常的溫度在華氏54.4和71.1度之間。
此一次性紙杯滲入熱水的微粒整體數量,遠低於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設定的安全食用標準。一位資深科學家Christopher
Reddy說:「是否應該重新衡量這個指南?」
看不見的健康傷害?
根據環境工作群組的資深科學家David
Andrews表示:「由塑膠汚染所引發可見到的全球性環境危機。這個新的研究指明無形的塑膠奈米微粒,由普通的塑膠釋出進入我們的食物和飲料,可能漸漸的在傷害健康。」
Andrews認為:「食藥管理局應該盡快的要求更多的測試,且公開和食物接觸的塑膠材料所釋出的化學物和奈米微粒,採取必要的行動以確保這些物質不會傷害健康。」
阿里桑那州立大學環境健康工程的主管Rolf
Halden指出,這些奈米微粒小到足以滲入血液中,可能停留在身體所有的組織和器官中。「我們真的不知道這些微粒的影響。人類暴露正在增加,我們缺少工具來測量我們身體收到了什麼,存放何處和其作用。」
他指出石棉引發傷害,因為吸入其微小的纖維,累積在肺部組織,引起發炎導致結疤和癌症。「石棉本身是良性的,非有機物質。它之所以成為毒性,造成每年90,000人死亡,是其纖維嵌在人類的組織。」
如何減少暴露?
此研究者Christopher Zangmeister
說,人們若擔心這些,可以考慮將一個金屬或陶磁的旅行杯帶去咖啡店。就個人來說,我嘗試在生活中減少將食物和水暴露於塑膠。但是現代社會中大部分的水管是塑膠,濾水器也是塑膠材質,所以去除塑膠的暴露真的是一個挑戰。
Reddy認為紙杯製造商可以將其工業流程做些簡單的改變,讓人們不必接觸這些顆粒。業者是否在杯子未送到顧客前,可以先將這些杯子用熱水來處理,把顆粒先洗掉?是否有一個簡單解決問題的方式?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05.03)
+ read more

2022-04-22
運動是憂鬱症的特效藥
大部分人都聽過運動有益健康。一項新的研究,站起來活動一下
—即使是小小的體育活動,例如快走,也可能大大降低患憂鬱症的風險。
研究團隊指出,運動對於精神健康顯著地有益,即使運動量低於公共衛生部門的推薦。運動並不需要太多。一週快走2.5小時,比完全沒運動的人,憂鬱症的風險較低。
研究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週進行相當於 1.25
小時快走活動的成年人患憂鬱症的風險降低了
18%;提高到相當於每週快走 2.5
小時的活動量與憂鬱症風險降低
25%。但是,運動超越2.5 小時的活動量,益處減少。
每一步都有幫助
加拿大神經科學家Jennifer
Heisz說,有憂鬱症的人有時難以鼓勵他們運動,所以任何行動、每個行動,每步有益的訊息對這些人可能有幫助。
Heisz建議人們每天試著動一動,也許5分鐘或10分鐘的走路,對於整天坐著的人,也可以每30分鐘做兩分鐘的活動。
先前的研究
201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了類似的結果:每週進行 3
到 5 次每次 45
分鐘鍛鍊的人,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天數減少了約
43%。即使是做家務,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天數也減少了約
10%。
2020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輕度運動也有助於保護兒童免於患上憂鬱症,亦即12
歲時每天 60 分鐘的簡單運動與 18
歲時憂鬱症的平均減少 10% 有關。
運動的類型包括跑步、騎自行車和步行,以及做家務、繪畫或演奏樂器等活動。
英國劍橋大學臨床醫學院由Soren Brave 和James
Woodcock領導的團隊的研究發表在4月13日《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JAMA
Psychiatry
編編來源:Health Day (2022.04.13)
+ read more

2022-04-06
「寓教於樂」:成功的性教育要談性快樂
快樂可以說是性行為最強大的動力,然而每年全球花費上億在性、生殖健康和權利的服務中卻避而不談。
如果你問大多數人,「你的性教育是否有助於你的人際關係和性生活?」 他們會說,「不」。
根據牛津大學主導的一個國際研究的結論,將性健康教育聚焦於歡愉,可以增加保險套的使用,加強安全性行為的正面態度。幾十年來有些專家倡議性教育應超越僅談禁慾或風險,以改善性健康的結果。這個研究驗證了這樣的方向是正確的!
樂趣是生活的一部分
性健康教育包括學校教育、或針對各年齡層人的促進健康宣導。通常是為了達到特定的健康目標,例如:增加性傳染病的篩檢,推動HPV疫苗,或者減少性傳染病的案例。
它們通常以健康風險的宣傳為主,性樂趣的考量並不被認為有關。然而性關係和樂趣是人類生活重要的一面,若加入考量可以使性教育的推動更有效。
於1980和90年代行動家和社區組織所發起的「HIV預防」活動就是引人注目的成功案例。很多這些活動被認為有爭議性,因為他們使用了高度性感的影像,且歌頌同性戀和雙性戀男子的性慾,被批評為面對HIV危機仍在不負責任的享樂。
可是正面的「性」宣傳
-將「性安全」自然地呈現在性的樂趣裡,正是這些活動成功的關鍵!
樂趣和許可
肯定性樂趣是性行為許可教育一個重要的部分。
30多年前一篇重要的論文中,美國學者Michelle
Fine明確而有力的指出,學校性教育中「缺少慾望的課程」如何傷害了年輕女性的「性」健康和安全。她指出在美國教育系統裡,學校的性教育否定了女性的性慾望,使得年輕女性更容易遭受性暴力及意外懷孕。
一個人在性關係中表達「不想要」的能力,需要這個人能夠認知到自己「想要」的,也需要有信心地說出這些慾望,而不會害怕被恥笑。
性教育應該建立人們對性的自我認知和信心,可以開放討論性的樂趣和風險。要能夠達成這些,我們需要肯定且尊重年輕人的性和關係。
性樂趣可以在課堂上談嗎?
學校性教育聚焦在樂趣的主意可能會有爭議性。那課堂上如何教性樂趣呢?
樂趣為基準的性教育並非有關性的技巧,而是肯定人們有性樂趣和滿足的權利。包括使用保險套時強調樂趣,而不是集中在警告,或者允許人們公開討論性取向或關係的複雜性。
教育者警告課堂上不應定義特定的樂趣,然後強加於人,因為不同的人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樂趣。
樂趣為基準的性教育在於開放教育空間,使年輕人可以安全的探索,發展對性和關係的批判性的思考。
性樂趣支持性權利和性健康
性權利的本質是認識到,性樂趣是人類關係中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健康和幸福的支柱。
性權利的基礎是讓每個人有機會追求滿意的性關係,不受傷害或歧視。
尊重性權利可以鞏固包容性教育、性和生殖醫療服務普遍化,以及免遭受性暴力和歧視的保護。
性權利的本質是認知性樂趣是維持健康、幸福的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一環。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2.12);BBC News (2022.02.14)
+ read more

2022-02-21
女人應該注意的三件「心」事
三月是台灣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行動「為女著紅」的月份
—這是提醒女性需要了解的關於心臟病的三件事的最佳時機。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心血管疾病是台灣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人數是婦癌的3─4倍。但是,社會對於這樣的現象並沒有應有的警覺。
近日,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女性做三件事。這對於台灣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女性應該注意的3件事
第一: 知道男性和女性的心臟病發作症狀可能不同。胸痛是兩者的主要症狀,但在女性中,它可能不是唯一或主要症狀。
胸痛是存在的。其他疼痛可能在下巴,放射到背部或頸部。女性可能會呼吸急促,可能會感到胃部不適或爆發汗流浹背,經歷心臟病發作的女性可能會感到疲倦,並且常常有一種壓倒性的不安感
—感覺有些不對勁。
女性經常忽略這些症狀,因為她們不會懷疑自己可能會心臟病發作。AHA
2019 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 44%
的受訪者知道心臟病是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第二: 了解您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這些包括年齡、高血壓、糖尿病、有關膽固醇的情況以及吸煙或吸電子煙。
「壞」低密度脂蛋白 (LDL)
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血液中的脂肪)含量高會增加男女患心臟病的風險。
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高血壓,所以她們應該注意變化,因為高血壓會給心臟、動脈和腎臟帶來更大的壓力。它還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患有糖尿病或吸煙的女性比男性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
對女性來說,注意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血壓升高或早產等並發症也很重要,因為它們會增加以後患心臟病的風險。
任何這些風險因素都應該與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分享和討論。
第三:降低風險。為了幫助預防心臟病,採取措施控制血壓、控制膽固醇、降低血糖,應進行日常體育鍛煉、健康飲食、減肥和戒菸。
最可持續的變化往往從小事開始。每天只需步行或活動
10
分鐘就可以提升情緒並開始養成健康的習慣。用更有營養的全穀物、水果或蔬菜代替加工食品;選擇橄欖油而不是氫化油隨著時間都有對心臟健康積極的作用。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2.02.12)
+ read more

2022-02-15
男女有不一樣的〝心〞情
女人都很擔心會罹患婦癌,卻不知道
心/血管疾病是女人健康主要的殺手,且男女因為生理、結構以及生命經驗的不同,心/血管疾病之風險及臨床表現會不一樣。
❤ 【男女〝心〞情 哪裡不一樣?】
你知道,女性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增加嗎?
你知道,懷孕會影響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嗎?
你知道,男女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和診斷會有不同嗎?
想知道男女在心/血管疾病還有哪些差異嗎?還有哪些平常沒有發現的事?
▶ 點選圖片看懶人包(影片)
▶
點選圖片看懶人包(圖文)
❤ 【男女〝心〞情不一樣】為女著紅直播間
* 3/3(四)12:30 「與婦產科醫師談心」
主持人:黃淑英理事長
來賓:黃建霈(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
* 3/10(四)12:30 「大家相揪來著紅」
主持人:黃淑英理事長
來賓:滕西華(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
❤ 【3月11日 一起為女著紅】
為了讓更多女性了解自身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關係,並提升女性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認知,邀請您參與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行動「Go
Red for Women (為女著紅)」。
請於3月11日「為女著紅日」(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
穿上紅色衣飾,拍照上傳臉書同時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參加方式:
1.3/11穿戴紅色衣飾👗
2.拍照📸
3.上傳至Facebook,並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歡迎大家來一起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想知道更多▶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本活動部分經費來自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read more
/RU4862.jpg)
2021-12-20
美國食藥署 放寬人工流產藥物限制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FDA)允許人工流產藥物RU486於藥局或網路販售,取消患者需親自取藥的限制,儘管某些州已經採取行動阻止。
過去,只能經由診所或醫院為患者提供RU486(Mifeprex),這是風險評估和減輕策略(REMS)計劃規定的一項要求。如今的這項改變,將讓患者更方便取得藥物。因故無法前往門診、或希望私密進行護理的患者可以這樣做,無需與醫療保健系統有互動。
這項政策是延續FDA疫情間不執行REMS規範的決定。去年4月,該機構表示,將在公衛緊急期間裡對親自取藥的規定行使「執法自由裁量權」。在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審查後,FDA決定取消RU486的REMS限制,理由是研究表明,遠距給藥時人工流產藥是安全有效的。
此為遠距醫療人工流產開了一條路,減輕患者就診和醫療保健提供系統的負擔。
人工流產藥物的作用
RU486是用來中止妊娠的口服藥物。患者首先服用RU486來阻斷繼續懷孕所需的激素─黃體素,2天後,服用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促使子宮收縮,從而排出內容物。
根據台灣的規定,使用RU486需在懷孕七週內。在美國,FDA建議於妊娠10週內使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轉向藥物流產而不是經由手術,RU486的供應變得更加普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最近的一份報告,2019年42%的流產是在懷孕10週內經由藥物進行。
儘管RU486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自2000年核准使用以來,該藥在美國受到嚴格監管。雖然目前取消了親自取藥的要求,但REMS仍要求患者在接受藥物後簽署同意書,只能由具有特殊認證的提供商執行。
背後的推手 醫療專業及婦女團體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與生育權利倡議組織等團體一再敦促美國聯邦政府,取消患者當面取藥要求。他們於2020年5月控告FDA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挑戰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期間RU486的親自取藥規定,指控政府讓需要人工流產照護的患者處於COVID-19風險中。
親自取藥的規定被暫停,但川普政府將這此案上訴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允許2021年1月恢復這項規定。隨後,FDA決定4月起不強制執行親自取藥。
ACOG首席執行長Maureen
Phipps醫師表示,FDA的決定是正確的方向,將對許多患者的生活和福祉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其餘的REMS要求,包括開立處方者證明和患者同意書「在醫學上不是必需的」。Phipps醫師更指出,ACOG將繼續倡導,促使法規更能符合真實需求。
仍有許多州不買帳
儘管FDA放寬了聯邦對RU486的限制,但這並不能阻止各地州政府的規定。例如,德克薩斯州最近將在懷孕7週後提供人工流產藥定為重罪,這甚至比FDA目前的建議早了3週。
根據Guttmacher研究所的說法,美國有19個州仍要求提供藥物流產的臨床醫師在分發藥物時必須親自到場,這讓居住在這些州的人們無法透過遠距醫療來獲得流產護理。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1.12.17)
+ read more
/1112.jpg)
2021-11-13
看見痛痛女孩的痛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痛痛女孩,稱呼的是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們。
這些女孩,在接種疫苗後不久身體陸續出現不舒服症狀,有身體各處疼痛、肌肉無力、關節腳踝膝蓋腫脹、疲倦等等情形,嚴重時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不斷跌倒、無法正常行走、上下樓梯需要他人背著、穿鐵衣、坐輪椅、臥床等。
丕變的人生 失色的未來
台灣女人連線關注HPV疫苗許久,這幾年陸續接獲多起痛痛女孩的申訴,其中不只青少女,也有成年女性,累計超過30起。
每回接觸痛痛女孩,聽著他們訴說經過,我們總是非常的沈重、無力。原本該是青春活潑的年紀,因為身體的病痛,不斷地就醫、吃藥、打針,無法正常上學、外出,心情也變得抑鬱。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的身心狀況,嘗試自殺,讓家人好不擔心,必須時刻陪伴。也有女孩擔心自己的病痛影響家中經濟,成熟地令人心疼。
這麼多人有類似的經歷 真的只是巧合?
讓我們不寒而慄的是,這些互不相識的孩子與家庭,卻有很雷同的經歷。當孩子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時,家長大多以為是成長痛或運動傷害,帶著孩子到國術館、中醫、小兒科等地方治療,花費了許多時間精力和金錢,症狀卻不見緩解。當情況越來越嚴重影響生活與就學時,才發覺情況比想像的嚴重,尋求其他醫療照護與資訊時,驚覺一切可能跟疫苗有關,卻可能因為這樣錯失了治療與診斷的時機。
當我們研究國際間的情況時,日本、英國、西班牙、愛爾蘭、哥倫比亞等地都有相似的情況,女孩們無法得到適切的醫療照護,政府單位也無法回應,受害者自主地形成組織,或告政府、或告藥廠,同時期待醫療體系能進行相關研究,提出解釋。
然而,這些真的只是巧合嗎?我始終相信,當這麼多人有類似的經驗,而且情況還在不斷複製,意味著現行體制或醫學有未看顧到或無法解釋之處。
亦或是,藥廠強大的遊說力量影響著醫療體系,讓大家不願正視痛痛女孩的存在?
沒有人願意一起找答案
近來,因為武漢肺炎疫苗引發社會關注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主要在處理疫苗接種受害的救濟。多位痛痛女孩提出了救濟申請,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狀況跟HPV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家長們無法理解、無法認同這樣的結果,正與衛福部訴訟中。
國內首例痛痛女孩與衛福部的訴訟案,一審時,法院著重受害救濟制度的「從寬認定」精神,判決痛痛女孩勝訴。但衛福部罔顧政府的責任並忽視救濟的核心精神,提出上訴持續與人民相告,令人寒心。
對家長而言,救濟金額從來都不是重點,而是孩子在接種疫苗後開始生病,人生路途丕變,卻沒人可以給他們一個解釋。醫療體系、衛生主管機關一直告訴他們這跟疫苗沒有關係,甚至用「心因性」意指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們實在無法接受。
但卻始終沒有專家願意試著找答案,甚至連聆聽都不肯。常見的狀況是,去就診時,醫師都還未詳細問診,便直接否定孩子的病況,說這跟疫苗無關,讓這些家庭被感孤獨,覺得被國家、被醫療體系遺棄。
對女孩們來說,她們只想回到那些不用吃藥不需打針,可以正常上學和朋友外出,自在地去運動的平凡日子。原有的充滿希望的未來也只剩下每天起床時身體不要疼痛、好好行動不要讓家人麻煩這樣微小的企盼。
我們盡力 但倍感無力
每當痛痛女孩與家長們見到我們時,眼中多少都閃爍著希望,期待能有些改變或進展。但我總會想,真的能為你們做到些什麼嗎?
我們會繼續陪伴與關懷,也支持他們的訴訟之路。但當所有體制與思考都否定這些存在時,我們究竟能做什麼呢……
+ read more

2021-11-03
更年期後骨質流失的特徵
更年期後婦女骨密度,發現骨質流失比先前認為的還要慢。
這是有關於研究更年期後婦女骨密度追蹤最久的研究。
芬蘭研究團隊為了瞭解更年期後骨礦物質密度 (BMD)
的長期變化和影響BMD的因素,追蹤686位婦女
(40─65歲),長達20年以上。
結果顯示,更年期後骨質的流失是一直持續著,在25年間大約只流失了10%,低於先前的假設。
使用補充荷爾蒙療法與減少更年期後的骨質流失有關。
研究開始時體重較低,追蹤時體重增加,也與減少更年期後的骨質流失有關。
骨密度基準線越高,骨質流失率也越高。
疾病和影響骨骼的疾病次數多寡、維生素D、鈣補充劑、皮質類固醇、吸煙或酒精的使用對每年的骨質流失率沒有統計學意義。
此研究發表在《骨與礦物質研究期刊JBMR》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1.10.2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