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記者會

2015-12-28
【政策】從性別觀點看健保
背景
1995年3月台灣開始實施全民健保,1996年政府提出健保民營化政策的構想,引起社會非常大的討論。婦女團體擔心民營化後,將可能危及婦女的就醫權益,因而開始關心健保議題,並與其他社福團體、學者組成「搶救全民健保聯盟」,在各界壓力下,成功阻擋健保民營化政策,社福團體亦確立健保永續發展的基本立場--反對民營化、堅持總額。
2002年健保署為控制健保支出費用,實施總額制度。2004年醫界認為實施總額制度,導致醫療支付從原本1點1元變成1點0.8、0.9元,醫界不滿要求廢除總額聲浪不斷,行政院也喊出設立千億健保基金擬貼補醫界損失。眼見全民健康保險的重要財務調控機制—總額制度精神即將瓦解,且健保制度缺乏醫療使用者的聲音,台灣勞工陣線與台灣女人連線討論後,深覺民間團體應該再次發聲,因此結合長期關心民眾健康權益的社運伙伴,包括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殘障聯盟等十三個團體於2004年11月16日組成「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簡稱督保盟),針對健保重要議題提出民眾觀點。
自2004年成立迄今,督保盟定期針對健保各項議題舉行內部討論會議,每年舉辦年度會報,並透過媒體訪問、記者會及公聽會監督健保政策之執行,目前督保盟成員有三個團體為健保會第二屆委員。
一代健保
1995年3月台灣實施全民健保,提供醫療保健服務。主要是將公保、勞保、農保、軍保的舊有保險體系整合納入全民健保中,故採取依「職業別」6類14目作為保費計算基礎,不同職業別的人繳交健保費的自付比例、政府補助比例也都不同,眷屬則依附在投保人之下,與投保人繳交相同保費。這樣的制度造成了多眷口數負擔過重、失業者繳的保費比有工作者多的現象,違反「量能負擔」原則。
健保修法
健保匆促開辦後,社會一直有檢討、改革聲浪,2004年起,歷經百餘位專家學者與民間團體的討論,提出二代健保—以「家戶總所得」為計算保費之基礎,所謂「家戶總所得」是指取消職業分類,以每一家戶成員的總所得作為保費計費基礎,以達到「量能負擔」、「永續經營」
的目標。
健保開辦後,醫療支出大幅增加,健保署開始以調整保費、部分負擔等財務調控方式企圖解決健保財務問題,直到開辦15年後--2010年3月衛福部才宣布將進行二代健保修法,意欲改革保費收取方式,健全健保財務。
2010年4月立法院終於審議「家戶總所得」二代健保草案,然在12月7日院會表決前,國民黨團推翻原先規劃之「家戶總所得」制,而改以現行制度加上徵收補充保費的方式,在沒有任何民主審議的程序下,於2011年1月4日強行表決通過,並於2013年實施。
現行健保的問題
1.6類15目的問題
現制6類15目(二代健保將受刑人納入多一目),肇因於當時健保開辦前,台灣已有公保、勞保、農保等職業保險,在倉促上路前提下,以「職業」類別作為投保基礎,然卻產生許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問題。
一、虛擬所得導致多眷口數負擔過重:一般受雇者依其薪資投保,其沒有工作的眷屬,如配偶、父母和小孩則按人數(上限為3人)加計同樣的保費,沒有收入的眷屬要繳一樣的保費,這對眷口多又只有一份普通收入的人而言,負擔很重。
二、失業者負擔過重:失業者的保費以全國平均保費60%計之(目前是749元),形成失業者沒有收入卻要和收入4萬多的人繳一樣多的保費,違反量能負擔原則!
三、政府補助不一:政府針對一般受雇者補助10%,有工作而無固定雇主者(投保職業工會)補助40%,失業或無業者(投保區、鄉公所)補助40%,自營商、專門職業或技術人員沒有補助。問題在於補助40%的人口中有許多是地下經濟的人口或高收入者(如:退休月領6萬元的退休族),相當不合理。
* 補充保費的問題
所謂的補充保費是指除了現制的保費之外,如果個人有超過4個月的獎金、房租收入、股利及利息等收入,其金額超過5000元者及兼差金額超過基本工資者,需要繳交補充保費,其費率為2%,若單筆超過1000萬者最高以1000萬計算,例如有單筆利息收入10000元,需繳200元的補充保費。
觀其內涵,補充保費的所得項目違反水平公平。股利、利息計入,退職金、房屋等財產交易所得不納入;公司行號的商業租賃加計,排除住宅的租賃。其理由部分是選票的考量,部分是方便保費收取的行政作業,並不是站在公平的立場上思考。
「補充保費」是政府對於額外收入加收健保費,然「所得」對於每一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房租、利息對一些老人是賴以維生的所得,兼差是家庭負擔重者必要的所得,但是政府擅自給了一個「額外」的定位,並收取高於一般費率2%的補充保費。
另外,政府對於補充保費的收取,一樣有職業別差異,加入職業工會的人,工作所得收入都不用繳補充保費,但一般勞工只要有打工收入,就要課補充保費;有些退休老人領優渥的退職金卻不用繳補充保費,顯見補充保費的設計亦違反「量能負擔」之原則。
3.健保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
藥價差是社會大眾對於健保資源浪費最為熟知的議題。藥價差的產生源自於健保給付醫院的價格高於醫院實際採購價,國際上一般藥價差範圍介於2%-15%之間,但依據健保署的調查,目前台灣的藥價差高達25%,顯然已屬於不合理藥價差。雖然健保局採取多項措施,如:同成分給付相同價格、逾專利藥五年內調降給付價格等,但在醫界長期「以藥養醫」的陋習下,藥價差問題仍無法解決。
再者,因為給付標準的不公平,造成部分科別逐漸式微的現象,以婦產科為例,健保給付剖腹產點數比割盲腸還要低、割陰道給付比割睪丸給付低等不合理現象,並導致婦產科醫師人力不足之現象。健保署雖已於102年支付標準調整方案中增加生產給付之點數,並於103年調整部分婦產科檢查與手術的給付點數,加上其他配套措施,暫時緩解婦產科人力不足之現象,然在健保資源配置仍然不公平的情形下,未來仍須觀察。
補充保費目前狀況
自2013年補充保費上路後,社會各界有非常多的批評聲音,因此,健保署陸續更改了相關規定:
*
單筆所得下限從原先預定之2000元調高為5000元,105年1月1日起將再調高為20000元
* 兼職所得扣取由下限之5000元調高為基本工資
我們的主張:
一、支持「家戶總所得」,反對虛擬所得
家戶總所得的計費方式符合「量能負擔」之精神,可減輕虛擬所得對多眷口數弱勢家庭的負擔,解決同樣收入卻因不同職業,繳交不同保費之不公平現象。
二、反對差額負擔及過高的部分負擔
過高的費用負擔會造成經濟相對弱勢的女性就醫上的障礙,直接影響婦女就醫意願,損害其健康權。
三、要求健保資源公平有效的分配
不合理的醫療資源分配及不同科別間給付的不公平,將造成高風險的婦產科醫師人數逐漸下降,使得婦女的就醫權益受損。
初版:2011.08.24
延伸閱讀
拼湊當改革--粗糙立法民眾受害
健保給付不合理,婦女健康被排擠!
+ read more

2015-10-08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記者會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
10/8(四)台灣女人連線與病友團體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及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召開記者會,強調政府應正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需求。會中病友團體現身說法,分享政府未重視他們的疾病所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會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內科張博淵醫師也說明,台灣醫界至今對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敏感度仍不夠,容易使女性因為誤診或延誤就醫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並且在所有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中,女性缺乏對疾病的警覺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最後,與會團體與醫師一同要求政府響應婦女團體所推動的「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呼籲政府、醫界加強對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宣導,以提升女性對疾病的警覺並降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
詳細新聞稿如下所述:
台灣女人連線、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
聯合記者會
9月27日是世界心臟日,但我們看到政府的宣導仍強調男性的心/血管健康,忽視女性。事實上,它一直是女性前二、三大死因!根據衛福部統計,2014年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有12,670人,遠多於死於婦癌的3,259人!近20年來,眾多的研究指出女性由於和男性有生理的差異及不同的生命經驗,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及診斷/治療上也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今天記者會與會者特別身著紅色上衣及領帶,以響應國際關懷女性心臟病的「Go
Red」行動,希望讓社會看到女人的「心」,提醒女性對自身心/血管疾病的認知及警覺,更呼籲政府更要有性別差異的防治政策,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層面確實照顧女人的「心」!
女人的風險:更年期及特殊疾病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生命過程,而此時,女性面臨了多重心/血管的風險:首先,雌激素減少降低對心/血管的保護,使女性血壓上升;其次,此時期女性易罹患糖尿病,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是男性患者的7倍;再者,更年期也正值女性離婚好發年齡(45-55歲),離婚女性因為心理壓力,其罹患心臟病風險是未曾離婚的女性的1.24倍。
以女性居多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乳癌,其心臟病的風險也較高。紅斑性狼瘡患者好發於年輕女性且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而國外文獻指出,患者之主要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原因是除了體內常有變異且容易發炎的高密度脂蛋白外,腎臟疾病、肥胖及患者長期服用的類固醇也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但是目前針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仍不多,思樂醫之友協會理事長龔麗娟表示,從她們服務的經驗來看也的確發現有許多個案是腎炎所引發的心臟病。
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因心臟位居在其照射部位之後方,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如:動脈硬化、心包膜疾病或心衰竭等,特定的化療藥物更會惡化這些放射線所引起的副作用。然而,目前許多患者主要是從國外文獻了解到放射治療所增加的心臟風險,且乳癌病友團體表示當他們經心臟科醫師轉介至腫瘤科後,竟獲得腫瘤科醫師否定放射治療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答覆,顯示在缺乏心臟科與腫瘤科跨部門合作下,腫瘤科對乳癌患者心臟疾病風險的意識仍不足。
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中/高齡女性、自體免疫疾病及乳癌患者之心/血管健康的宣導,並提出合宜的政策。病友團體也強調需要醫療體系更關注疾病本身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並在治療上尋找能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策略。
心/血管疾病臨床上男女大不同
女性和男性在生理、結構上的不同,心臟病的呈現處置也不一樣。在病情上,有1/4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呈現特有的「非典型」的症狀,如: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在診斷上,以「踏步機測試」的女性偽陽性(10─40%)遠高於男性(10%-20%);在用藥上,阿斯匹靈可以預防男性心臟病,卻不能預防女性心臟病等;在治療上,支架對於男性的效果較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說明,至今美國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已20年之久,但台灣醫療領域仍缺乏心/血管疾病具性別差異的意識,再加上女性「非典型」症狀難以辨識以及繁忙醫療,台灣女性病患可能被診斷錯誤或延誤就醫,導致女性一旦罹患心臟性疾病死亡率就會比男性高。並且張醫師強調,除了男女共有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三高、吸菸及肥胖外,女性還有更年期、特殊疾病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女性缺乏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才是最大的風險因子。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李麗芬表示,雖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女性主要死因,但是,政府對於女性健康政策主要是「生育健康」及「婦癌」,忽視女性特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此疾病之男女性別臨床差異。因此,將推動三月的第一個禮拜五為「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以提醒國人、醫界與政府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藉此加強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宣導,並要求政府制訂具性別差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及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read more

2015-07-28
PRP盛行 政府擺爛 全民當白老鼠
PRP盛行 政府擺爛 全民當白老鼠
台灣女人連線與林淑芬委員國會辦公室今天舉辦記者會,指出近幾年來在台灣,富含多種生長因子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不斷出現在醫療廣告及媒體報導中,在醫美,宣稱讓皮膚再生、修補、撫平皺紋;在骨科,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或幫助運動傷害修復;甚至還可施打在陰莖讓性能力回春!PRP儼然成為醫學界的新興治療之星。其實,PRP療法的療效在目前仍在驗證中,我們擔心,民眾花了大錢,卻變成白老鼠,得到的可能是無效醫療,甚而可能徒增醫療風險。
PRP療效尚未證實 依法須申請人體試驗
對此,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歐美國家將PRP視為血液製劑,若使用在非血液相關的治療,必須做人體試驗。根據國外的臨床及回顧研究,PRP療法不論用在醫美或關節都尚屬實驗階段,無法確定療效,仍屬發展階段的新醫療技術。
依據我國醫療法施行細則第2條及人體試驗管理辦法第2條規定,新醫療技術或藥物在列入常規醫療處置項目前,應施行人體試驗研究。因此,PRP療法應要進行人體試驗才能在台灣宣稱療效及廣泛使用。早在101年衛生福利部就已針對PRP的醫美療效發文給各地衛生局,表示目前尚無完整堅實之文獻證明PRP具有回春效果。今年5月,衛生福利部召開專家會議也認定,PRP療法效果尚無定論,不論醫美或其他科別若有對外宣稱療效者,一定要申請臨床試驗,進一步將原先對醫美的解釋擴大至所有的PRP治療行為。但是這個國內、外都尚未證實的PRP療法卻已在台灣各醫療院所廣泛的使用,甚而在廣告中宣稱PRP在醫學學術上及臨床上都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水準!
違法PRP盛行 廣告氾濫 政府卻擺爛視而不見
然而,醫美使用PRP之情況並沒有因為衛福部101年的宣示而改善,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指出,該會雖多次檢舉,但地方衛生局行政效率緩慢、對PRP療法能否使用或廣告認知不足,無法遏止PRP的濫用。例如:桃園市政府針對PRP療法廣告竟僅要求不得使用高療效或高存活率等字眼宣傳,完全無視於衛福部已宣告PRP不得宣稱療效之規定。
而PRP注射在膝關節的治療上,可能因為已經行之有年,衛福部怕醫院反彈,竟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毫無管理,放任醫療院所不但公然違法廣告PRP,更明目張膽地向民眾收取昂貴的治療費用。根據台灣女人連線調查,至今年5月底,有近7成家醫學中心中(13/19家)、3成區域醫院(26/81家),宣傳該醫療機構有PRP注射治療,並收取昂貴的自費費用,其價格從15,000元至50,000元不等。一個未經人體試驗證實的違法醫療行為,竟然大辣辣的地在各大醫院施行,其中不乏隸屬於衛生福利部立的醫院!甚至有些醫療機構的自費標準還是經由當地衛生局核准!
對於政府的擺爛與無作為,讓人民不但當了冤大頭,又淪為白老鼠!為保障民眾安全及醫療權益,台灣女人連線要求衛福部應立即公告禁止在醫美或骨骼上任何宣稱療效的PRP使用,並訂定PRP使用之管理規範。任何PRP療法應經過人體試驗及主管機關核准,方可常規使用。同時加強取締並嚴處PRP療法之非法廣告,以避免民眾被誤導而受害。
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商東福表示,PRP不得使用於非治療疾病的醫美行為;若要用於治療疾病,例如注射在膝關節,醫師必須明確告知病患,且不得對外宣稱療效,如果對外宣稱療效者,一定要申請臨床試驗,否則地方衛生局可依醫療法開罰新台幣5萬至25萬元罰鍰,一年內若受處罰3次者,可吊銷醫師證書1年。
+ read more

2015-05-05
[記者會]等待12年了 不要再讓母親希望...
台灣女人連線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等待12年了不要再讓母親希望落空
----請盡速通過生產風險補償條例
新聞稿
近日「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醫糾法)草案遭到醫界大動作的反對,此法未來立法路途坎坷,而婦女團體長期所推動並希望獨立立法的生產風險補償機制,因為被併入此法也變得遙遙無期。
事實上,生產事故補償機制應獨立於一般醫療事故的處理,因為:生產和生病不同。女人生產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它和國家的人力、國民的健康與國家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女性於生產過程中不是沒有風險的,當女人背負這樣的使命而冒風險及付出時,國家應該要承擔這個風險;再加上因生產面臨的是兩個生命,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更容易造成醫療糾紛。產科醫生因此不願意接生或採取防禦性醫療,造成生產時有過度醫療化及浪費健保資源的現象。因此婦女團體自2003年起即要求政府編列預算設置「生產風險補償基金」,當發生生產事故時,即予婦女補償,以舒緩傷痛,降低與醫師的對立,避免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
在婦女團體多年的推動下,2012年衛福部推出「鼓勵醫療機構辦理生育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簡稱「補償試辦計畫」)。截至2014年10月底,試辦計畫成果如下:
1、核予補償案件數共計174件次,佔申請數的83%,沒有審核通過的事故皆與生產無關。
2、補償總金額為1億7000萬元,平均每年補償金額約為6千萬元,遠低於預期每年3-4億的預算規模。
3、產科醫療鑑定案件數下降70%,沒有檢察官提起公訴,而已補償案件僅有兩件再提出告訴。
4、婦產科醫師招募亦從101年招收比例72%上升到103年94%
然目前試辦計畫仍有下列的不足:
1. 計畫無法涵蓋所有婦女
受制於經費來源,申請與受償的主體是參與試辦計畫的醫療院所,而非婦女,導致某些狀況下發生的生產事故,婦女無法得到補償,尤其是偏鄉婦女,例如:在醫療院所以外的場所生產、就診的醫療機構未加入試辦計畫,或是醫療院所無意願與產婦/家屬調解等。此有違國家對於全體婦女生產風險保障的初衷。
2.
審議會不作有無過失的認定與鑑定,無法達到改善醫療品質之目的
由於擔心審議會之審查報告被當作法院裁判之基礎,審議會僅作是否「與生產有關」的給付認定,不作生產事故有無過失的認定或鑑定,因此無法由事故經驗來除錯,以達成「有效改善、促使醫療品質提升」之計畫目的。
3. 無法源基礎,試辦計畫財源不穩定
目前試辦計畫乃由「醫療發展基金」支應,然在政府財政困難下,多項原應公務預算之計畫改由基金支出,如:醫事人員教學訓練費用,排擠其他既定計畫的預算,也導致醫療發展基金將首次出現赤字的窘境。未來
無法源依據之「補償機制試辦計畫」,恐將面臨隨時停擺之不確定性。
綜上可見「補償機制」確有達到及時補償、降低醫病對立,減少訴訟,避免民眾免於訴訟之苦的目的,且對於解決婦產科醫師招募不足之情況亦有幫助。然因為沒有「法律的授權」,補償財源不穩定,且對於審議的內容無保密的保障,無法發揮「要真相,不責難」的精神及「惠及所有母親」的初衷。因此,應予與法源基礎,真正落實保障婦女的健康權益。
近幾年來,「少子女化」已成為國安問題,而產科醫師凋零、生產過度醫療化等問題亟待解決。目前生產風險補償機制已試辦三年,各界對於運作方式已有共識,因此,在「醫糾法」草案還缺乏社會共識時,我們呼籲這個等了12年的生產風險補償機制應分開單獨立法,並作為未來其他醫療事故補償機制立法之先驅政策!
附件一
依事故案發生日期
年度
件次
101
116
102
77
103
52
合計
245
附件二
核予救濟案之類別分析(至103年底10月底)
死亡
極重度障礙
重度障礙
中度障礙
未鑑定
累計
產婦
49
7
3
1
0
60
胎兒
25
0
0
0
0
25
新生兒
58
7
9
13
2
89
總計
132
14
12
14
1
174
延伸閱讀
衛福部「鼓勵醫療機構辦理生育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
生育風險補償基金
+ read more

2015-03-08
[記者會] 2015 V-DAY Taipei 10th 陰道...
2015 V-DAY TAIPEI 10TH陰道獨白公益演出記者會
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展翅協會
2015.03.08
為宣導終止對女性的暴力,台灣展翅協會、台灣女人連線共同主辦《2015V-Day
台北 10th 陰道獨白 直到暴力終止》舞台劇,將於4/10
、4/11、4/12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演藝廳)
演出,主辦單位於今(8)日召開記者會,宣布2015台北V-DAY活動正式起跑。
台灣展翅協會秘書長李麗芬指出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網站公布的統計資料加以分析,台灣平均每天竟有高達214名女性被暴力對待。在性侵害部分,自2008
年至2014年六月底有50,955名女性受害,平均每天約有22人遭受性侵害,當中受害最多的年齡層為12歲至18歲有28,011人,而六歲女童以下
有1,553人、65歲以上有160人受害;在家庭暴力部分,自2008年至2014年六月底有451,710名女性受害,平均每天約有191名女性遭受
家暴,其中又以親密關係暴力(如婚姻/離婚/同居)有283,988人為最多數,占女性全部受暴人數的63%,今年修法將男女朋友關係納入家暴法內,可預
期相關數字勢必往上爬升;在少女遭受性剝削部分,自2005年至2013年底接受安置的被害少女計有3,432人,平均每天有一名少女因遭受性剝削被安
置。上述資料顯示,台灣要成為女性友善的國家,還需要更多來自政府與民間的努力。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則表示除了受害女性人數未逐年減少外,事實上,女性一直生活在不友善的環境中。每天翻開報紙看到一幅幅讓人不舒服的性暴力示意
圖;舉頭是一幅幅紙片人麻豆的海報看板;上下班途中及職場隨時要擔心性騷擾;轉開電視,主持人或來賓正戲謔著女來賓的面貌與身材甚至穿著。這些無所不在的
敵意環境,讓女人每天活在減肥、注重美貌的日常生活;長期處在被各式騷擾及窺視的恐懼中,不斷影響女人的心理,甚至危害女性的身體。這也是這十年來,我們
堅持舉辦V-DAY的原因,因為唯有更多人參與,一起改變,女性才能生活在友善、沒有暴力的環境中。
今年是「陰道獨白」舞台劇在台北演出的十周年,2005年V-DAY台北活動發起人藍貝芝回顧2005第一次「陰道獨白」公演,緣起於一群在台北的外籍女
性,當時完全沒把握是否有觀眾願意買票進來觀賞,而時至今日已有超過百人參加演出與製作,更有萬人買票看戲做公益,足見戲劇與民間團體跨界合作帶動公益風
潮,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而大家也看見十年來陰道獨白也在全台開花結果,在許多縣市演出。導演林欣怡說明今年戲劇的主軸是「身體的革命」,她興奮地預告令人
期待的新嘗試與新突破,包括跨性別演員獨白、專為國內家暴婦女而寫的獨白、以及結合生產紀錄片的演出等。今年共有15位演員參與,年齡層由20到60歲,
交織出精彩的陰道生命故事,她提到此劇是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來呈現,女人的笑聲是顛覆世界的力量,希望大家來看陰道獨白,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一起歡笑
一起改變世界。這次的演員陣容中,賴佩霞、洪珮菁均是第三次參與演出,此外,從第一年開始即多次參與演出的外籍朋友韓荷麗,今年也將全程以中文演出。賴佩
霞分享她演出的心得,認為這不只是一項女權運動,更是一項人權運動!同樣是第三次演出的洪佩菁,請現場來賓一起說「機掰」,思考為何身體器官名稱會變成一
種語言暴力,呼籲大家一定要來聽陰道說話。韓荷麗也分享她曾遭受性暴力對待,而在接觸V-Day後,開始了解那不是她的錯,也得到了勇氣,更因此讓她決定
在台灣定居。
記者會特別安排前立委黃淑英分享一小段由她所構思專為國內遭受家暴婦女而寫的獨白,演員王珂瑤更與現場一百個陰道杯子蛋糕互動演出「因為他喜歡看」,為公
益演出揭開序幕。最後主辦單位也邀請大家一起現嚐陰道杯子蛋糕,代表陰道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擔心我們的陰道,更要捍衛她的權益。
本次公益演出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贊助支持,售票所得結餘除協助兩個主辦團體在國內延續對女性的服務之外,也會回捐結餘的10%給紐約
V-DAY總部,運用於世界各地婦女的援助工作。想要觀賞「陰道獨白」戲劇與支持公益的民眾,可至年代售票窗口、網站,或就近於7-11超商ibon、全
家FamiPort、萊爾富Life-ET等機器購買票券。
誠摯邀請有陰道的、對陰道友善的、捍衛陰道的,讓我們齊聚一堂聽陰道暢所欲言,直到暴力終止!
【2015V-DAY TAIPEI 10TH陰道獨白 直到暴力終止
公益演出】售票平台:
1. 年代售票購票網址(http://goo.gl/oL5qOy)
2. Flying V募資平台【2015 V-Day 台北 10th 陰道獨白
直到暴力終止】專案(https://www.flyingv.cc/project/5787)
3. 奇摩公益【2015 陰道獨白
直到暴力終止】勸募專案(http://goo.gl/Vu47Bk)
請上【2015V-DAY TAIPEI 10TH陰道獨白 直到暴力終止
公益演出】FB粉絲專頁追蹤演出相關消息--https://www.facebook.com/2015VdayTaipei10th?fref=nf
+ read more

2014-12-18
[記者會] 食藥署、健保署涉聯合圖利...
衛福部於2009年宣布藥廠必須於104年1月1日後符合『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簡稱PIC/S)之國際藥品優良製造標準(GMP)(註),方可在台製造及販售,且健保將不再給付。然日前衛福部因當初政策規劃粗糙,政策出爾反爾,又宣布將繼續支付未通過PIC/S藥品,無疑是健保署在幫藥廠「出清庫存」。
今(12/18)日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與立法委員林淑芬共同召開記者會,針對健保署及食藥署行政怠惰,未能積極輔導廠商,並自打嘴巴,繼續給付品質不符規定之藥品,恐有圖利之疑,故要求健保署應如期停止給付未取得PIC/S
GMP認證之藥廠之藥品。
以下為本次記者會新聞稿。
食藥署、健保署涉聯合圖利
7215張藥證未取得PIC/S 影響民眾用藥
為提升國人用藥品質,確保國人用藥安全及提升國內製藥產業國際競爭力,衛福部(前為行政院衛生署)於98年7月30日配合97年底全國藥政會議結論,公告藥廠必須於104年1月1日後符合『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簡稱PIC/S)之國際藥品優良製造標準(GMP)(註),方可在台製造及販售,健保為獎勵PIC/S
GMP,自98年10月起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提升民眾用藥品質方案』,並且於101年發布新聞稿稱:104年1月1日以後仍無法通過PIC/S
GMP的藥品,健保將不給付(見附件),五年來健保花掉近百億健保費,用以調升PIC/S
GMP之產品價格,然而,這政策即將跳票!
食安之後,藥品PIC/SGMP再度失靈?抑或食藥署縱容成性?
102年8月與12月,民間監督健保聯盟(下稱督保盟)曾與立法委員陳節如召開記者會,揭發市場上高達3841項藥品不符相關藥品查驗規定與藥事法,其中影響民眾重大用藥安全最甚者為至少33項藥品應做「生體相等性(BE)」臨床試驗而未做。由11家藥廠生產之此33項藥品中高達9家是PIC/S
GMP認證藥廠,令人駭然!當時食藥署更以『臨床五年沒有藥品不良反應通報』就能就地合法,來掩護廠商的違法事實。資料顯示,截至103年11月10前,尚未取得
PIC/S
GMP認證之藥品許可證竟高達59家藥廠(36家查核改善中,23家未提出申請或擬不持續)、7215張藥證,待改善的36家藥廠中,官股上市公司藥廠在列,23家沒提出申請的藥廠中,有股票上市公司(這家公司同時是違反上述BE規定的廠商之一)與疾病管制署所屬藥廠在列,食藥署竟欲再度縱容、圖利,屢屢維護廠商利益,聲稱這些藥品只是『停止製造』,並非不能『販售』,而且還同意廠商所有今年(103年)12月31日前生產製造的藥品所有庫存,通通可以『一直賣、一直賣』,除非廠商自己不賣了、藥證到期或是廢止GMP証明者,這不是縱容圖利,什麼才是縱容圖利!
健保署自打嘴巴,違法圖利品質不符規定藥品
健保署已於101年發佈新聞稿,預告於104年將不再給付仍無法通過PIC/S
GMP的藥品,然而健保署竟聯手配合食藥署,違背保險利益,於今年下半年作出『一直付、一直付』的決定,繼續給付這些依規定不能再給付的藥品,涉嫌以保費圖利品質不符規定之藥品!健保已經花掉百億加成給付通過PIC/S
GMP的藥品,如今竟還要拿數億民眾繳納的健保費去買這些品質不符規定的藥品,即使藥物共同擬定會議有委員一再反對,健保署仍然堅持己見,違法持續給付,這不是圖利,什麼才是圖利!
政府怠惰,恐以民眾『斷藥』為挾持理由,繼續圖利
令人不安的是,7215項藥品中,其治療適應症多為民眾常見用藥,如皮膚用藥、消化道及代謝疾病、抗生素、抗腫瘤與免疫調節、血液作用、心血管、泌尿道與賀爾蒙、骨骼肌肉、神經、呼吸、眼用等14大類適應症,其中國內抗生素九成以上使用學名藥,而心血管、神經、呼吸或腫瘤等等都是重要用藥,如今因政府怠惰,未能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不思積極預防之道,預料變相以『民眾恐斷藥』為挾持理由,持續圖利給付未能於年底取得相關認證,卻又無替代用藥之產品,民眾被迫將持續服用品質不符規定之藥品!
我們要求食藥署立即公布並發函全國醫療院所通知7215中不符規定之藥品明細,讓醫療體系及時因應,為民眾用藥把關,並於104年1月1日起禁止未取得PIC/S
GMP認證之藥廠繼續製造及販售藥品,健保署並應依原規定同時停止給付該等藥品,無替代用藥者應於一周內向國人公布限時補救方案,保障民眾用藥權益!
註:以下取自食藥署網站
為確保藥品之品質,防止藥品製造過程中可能產生之交叉汙染、及生產過程中誤用不當原、物料之情形,美國率先於1963年公佈實施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簡稱GMP),我國則於民國71年(1982年)頒布優良藥品製造標準,正式推動實施藥廠GMP制度。至民國96年12月19日公告推動實施國際GMP標準(PIC/S
GMP,即歐盟GMP標準)。
+ read more

2014-11-27
[記者會] 支持維持健保費率與調整平均...
支持維持健保費率與調整平均眷口數
健保會擬於11月18日召開103年第十一次健保會議,民間健保會針對本次健保會關於保費、費率與平均眷口數的議案,以及衛生福利部蔣丙煌部長11月26日對媒體回應三年之內不會調整(降)保費,提出建言。
事實上,健保法並無一般費率「調降」之概念,唯根據24條與78條,保險收支連動與安全準備金為保險給付一個月至三個月之金額之規定,因此超過三個月給付(依103年約為1300億),除非增加保險給付,否則邏輯上應調整保費收入。但,費率調降將對有錢人有利,對於絕大多數被保險人效益不大,每月僅僅少繳十幾元至數十元等,尚不足一個便當錢,加上因保費費基未能修正為相對公平之家戶所得,日後保費調漲更行困難。
因此,我們支持費率維持不變,但衛生福利部與健保署應有下列積極的配套措施,以回饋被保險人:
1.
改善急重症給付:包含急診、重症、五大科與器官移植等,過去因為財務拮据而無法適當給付之項目,應盡速改善以提升醫療品質。
2.
提高保險給付涵蓋範圍,降低民眾自費:民眾自費比例與金額年年攀升、薪資停滯、可支配所得下降,都惡化醫療貧富差距。而健保署不思改善,卻仍不斷研議調漲民眾部分負擔、特材差額給付品項數增加,並企圖新增藥品差額給付之規定,無不增加民眾負擔,特別是低所得者。且社區安寧療護顯然不足、中風等社區急性後期照護缺乏,使得病人與家屬必須自力救濟,或是往來醫院奔波,慢性病與老人整合性醫療嚴重不足與不佳….等等,都是亟待解決之事。我們應該用餘裕的保費來提高不足的健保給付涵蓋範圍,以降低民眾負擔。
3.
進行全民健保實質改革:在財務充裕之際,進行保費之改革,往更公平制度邁進。另,IC卡應該立即改革與擴充,依健保署估算,全面進行二代IC卡改革,約需40億,但卻使IC卡更加有效率,並且同時承載慢性病與過敏用藥與檢驗等紀錄,可以有效提高醫療利用效率,並且降低浪費與重複處方,對病人安全有重大貢獻,健保署不能將IC卡變成電子零錢包,在健保實施二十年之際,應該進行對民眾有利、對健保永續之健保實質性改革。
此外,此次健保會將討論調整平均眷口數之議案,我們認為:台灣邁向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二代健保已取消「退休後無職業者,及退休人員符合健保規定第6類第2目被保險人資格者,得於第6類投保之規定」,但目前仍有40萬退休無職業者,以第6類第2目投保(區公所投保)。因此,民間健保會認為政府應依法合理調整平均眷口數。
+ read more

2014-09-04
[記者會]人工生殖補助政策-補償「失敗...
台灣女人連線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
─人工生殖補助政策─
補助「失敗」 懷孕「醫療化」
新聞稿
日前衛福部公布將補助人工生殖以促進生育率。我們樂見社會福利的擴大,但是,政府要推出重大政策時,應與社會對話並且評估成本效益及可能的社會衝擊,讓國債高築的台灣,每分錢都花在刀口上。然而,我們發現這個政策的形成沒有社會的討論及共識,也不符合成本效益,更有負面的社會文化影響,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政策。
7成以上的經費在補助「失敗」,不符合成本效益
雖然台灣人工生殖技術漸趨成熟,但是這10年來,人工生殖的平均活產率一直在27%上下,平均一對不孕夫妻須作3至4次才會成功地擁有一個小孩。有些家庭在嘗試一次失敗後,可能因為補助不足或不堪醫療處置的傷害,只好放棄再度施術,如此一來,這一次的補助便完全沒有效益。由此看來,政府編列3年9.4億預算補助人工生殖,其中至少將有近6.7億是花在補助「失敗」的療程上。再者,衛福部預期3年後將有4,000個孩子因此出生,平均每個孩子要花掉政府高達23.5萬的補助。請問,在債留子孫的今日,政府這樣地花人民的血汗錢適當嗎?合理嗎?!
是幫忙還是幫倒忙?
衛福部在8/28回應社會的反對聲浪,稱國家已有托育的福利措施及少子化的7大對策,洋洋灑灑地似乎我國已經完備養育子女的優良環境,只要把小孩生出來就可以了。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我們的年輕人還是不生?為什麼國發會中推估未來兩年的總生育率還是不增反降?因為經濟困難、養家不易!近幾年來,油電雙漲,物價、房租也高漲,薪資倒退,當前國家提供的只是某些措施的部分補助,對於奶粉、嬰兒車、衣物、及居住空間等養兒育女必要的費用,政府並沒有著墨。所以,對即使享多種福利的中低、低收入戶而言,人工生殖補助並非全額,不但仍有費用差額負擔的窘境,更有長久經濟負擔的問題。所以,不但沒幫到忙,反而成了陷阱!這情境對一般家庭也一樣。結果是,養不起小孩的比較不會申請補助,經濟較好的家庭才有能力每年申請,造成財政逆分配的現象。
懷孕醫療化,傷害婦女及新生兒的健康
不孕的原因很多,特別是在台灣,過勞、超時工作、食品不安全等都可能導致不孕,這些非生理因素的不孕,其實以改變生活、穿著或飲食的方式、減輕工作壓力等都可以自然懷孕。但因為有補助的誘因,醫師可能會鼓勵不孕者使用人工生殖技術,並以「越年輕的成功率越高」為理由,說服年輕的族群不嘗試改善的途徑而直接施行人工生殖,將「懷孕醫療化」。
懷孕的醫療化讓原本可以自然懷孕的女性因此必須忍受荷爾蒙注射的種種不適及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冒著減胎感染及致死風險,再三進行人工生殖,最後身心俱傷。同時,即使在限制植入胚胎數及進行減胎的狀況下,仍有1/3的新生兒是多胞胎,他們較易有早產、低體重等併發症。
加深「傳宗接代」的父權思維
每個人都有生、或不生、在哪裡生、如何生的生育權。補助人工生產是社會福利,但是這個福利有些沈重。許多接受不孕而決定不生或想收養孩子的家庭,因為政府補助的誘因,導致公婆或丈夫軟硬兼施地迫使女人必須經歷這個過程,生自己的後代,女人實際上是因此失去生育的自主性。由此看來,補助人工生產不但危害到女人的生育人權,更強化傳宗接代的父權思維。
誰是肯定的受益者?
扶助經濟弱勢者的政策一直是社會的核心價值,但是因為政府對於人工生殖技術之本質及養兒育女有不切實際的想像,不但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又將懷孕醫療化,讓女性身體及新生兒的健康暴露於風險,更強化傳宗接代的父權思維。一個政策沒有完整的成本效益及社會影響評估,在選舉前匆匆上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74家人工生殖醫療院所在未來3年內,將盡力地分享9.4億的政府美意及其所開發出來的商機!
目前國內產婦的生產環境並不友善,產檢門診費比健保門診費低、同樣的檢驗項目,產檢給付也比健保給付低,沒有全面提供衛教費用,加上工時長、風險高,產科醫師人數逐漸減少,全台至少有一半的鄉鎮沒有婦產科醫師。衛福部不思如何提供友善的生產環境,讓每個產婦都能得到完善的照護,卻將錢花在一個沒有效應的補助政策,令人不解。因此,我們呼籲:衛福部應將經費優先使用於增加產檢與生產的健保給付,提供產婦完善的生產照護環境。
+ read more

2014-09-04
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籲政府檢討人工生殖...
今天上午,台灣女人連線偕同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針對日前衛福部提出之人工生殖補助政策招開記者會。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當前人工生殖技術的成功率是27%左右,若此政策施行,衛福部編列的9.4億預算中將會有7成左右的經費是浪費在失敗的手術上。另一方面,在大環境經濟狀況不佳的今日,生兒育女所需負擔的龐大支出才是近年來生育率不升反降的原因。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指出:造成不孕的原因並非全然來自於生理上的限制,台灣有很多不孕的個案事實上是受到不友善的勞動環境影響,過勞、過長的工時還有經濟上的心理壓力,都易導致流產或難以受孕等狀況。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與其將經費用在成功率不到1/3的人工生殖手術上,不如用這筆錢來好好健全產檢給付、提升國內生產環境品質。強調在孕生養教四個部分都健全的情況下,才可能真正提升台灣的人口紅利。
參考資料:
[記者會新聞稿]人工生殖補助政策-補助「失敗」
懷孕「醫療化」
+ read more

2014-06-26
[記者會] 護理費補助要給對人
護理費補助要給對人
民間健保會針對護理費補助要給對人對即將於27日召開之103年第六次健保會議案,提出建言。其中最引發國人關切的便是補助已逾百億,103年編列20億之『提升住院護理品質方案』,由於屢遭各界詬病,指醫院未能將護理費補助用於改善護理勞動環境,因此該方案如何『給錢』,引發各界關注。民間健保會呼籲改善護理品質,『錢要給對人』!
應將12億用於三班照護比
健保署於健保會提出甲、乙兩案,大同小異,均以五項指標做為支付依據,分別為:品質指標報告、通過醫院人力評鑑標準、補助新增護理人員數、偏鄉醫院住院護理費點數加成與一般急性病房每月三班平均照護人數等,其中12億用於通過醫院人力評鑑標準,一般急性病房每月三班平均照護人數甲、乙兩案各為4億與3.5億元,民間健保會建議,『費用應該給對人』,應將12億用於『一般急性病房每月三班平均照護人數』,而非『通過醫院人力評鑑標準』。
無論甲、乙兩案或醫護各界之共識,均認為改善護理人力最有效的方式為三班護病比的改善,醫院符合評鑑標準C級,是醫院經營的基本要求,當三班護病比改善或提升之後,在非以五大科減床做為手段之下,醫院自然能夠符合較高之評鑑標準,並且容易有淨增加之護理人員,醫療品質亦能獲得改善,自然能夠符合五大指標的要求,然該等方案卻將六成的錢用於醫院最容易達到的目標,而這目標可能不必聘用任何護理人員即可達到,此舉等同送錢給醫院。
因此,我們建議應將12億經費用於『一般急性病房每月三班平均照護人數』,而非『通過醫院人力評鑑標準』。另,為鼓勵與支持偏鄉醫院,『偏鄉醫院住院護理費點數加成』所費0.5億元,不宜採浮動點值計算,以強化偏鄉聘人誘因。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