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衛生機關更改「女性」和「男性」的定義,遭專家與人權團體批評
2025.02.24
美國最高衛生機關更改「女性」和「男性」的定義,遭專...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在2/19發布了一份指導文件,更新了對性別、女性和男性等術語的官方定義。此舉是根據美國總統川普限制跨性別者權利的行政命令。   川普在該行政命令中表示,為了保護女性免於「性別意識形態極端主義」的影響,將「男性」與「女性」回歸到生物學中雌與雄的定義。該行政命令指出,用流動且主觀的自我意識(性別認同)取代生物學的事實(生理性別),允許男性自我認同為女性,並獲得進入女性單一性別空間和活動的權利,如家暴庇護所、淋浴間,因而侵犯了女性的權益。   川普政府的立場—男性和女性是唯二的兩種性別 HHS最新發布的指導文件認為「人類的性別,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是在受孕(受精)時從基因上決定的,在出生前即可觀察到」,並定義:   女性:具有產生卵子的生殖系統者的性別。 男性:具有產生精子的生殖系統者的性別。   HHS女性健康副助理部長Dorothy Fink表示,在醫療保健領域,性別差異可能影響疾病的表現、診斷及治療方式,且女性與男性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醫學與研究需要採取針對性別的措施。   其他推翻跨性別者權益的行政命令 HHS表示,為了遵守川普的另一項命令,也將採取措施防止對兒童進行「化學和手術的殘害」。這顯然是為了阻止性別轉換治療,也稱為「性別肯認醫療」(gender-affirming care),包括青春期阻斷藥物、荷爾蒙,有時也包含手術治療。另外,也將禁止生理男性參與女子體育運動。   專家與LGBTQ+團體批評:定義違憲且無視科學 喬治城大學健康法律教授、奧尼爾國家和全球衛生法研究所聯合主任Michele Bratcher Goodwin表示,這些定義無視科學,要求發布這些定義的行政命令本身就極具問題。Goodwin表示,川普政府提出的政策,往往是違憲的,甚至明顯違法,並已被多名聯邦法官駁回。這些新定義不只是「政治修辭」,而是會對醫療與科學領域產生實際影響,甚至改變醫生對病患的治療方式。   LGBTQ+民權組織Lambda Legal的健康法律專家Omar Gonzalez表示,此項指導文件「完全忽視了人類經驗的複雜性」。Gonzalez說:「這不過是政治表演,純粹是障眼法。這份網站公告的內容,實際上只是連結到那些我們已在法院挑戰過、甚至成功暫時禁制的行政命令。」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LGBTQI+政策主任Cait Smith表示,這些新定義「充滿惡意,毫無科學根據」。   新的定義忽視間性人 Gonzalez指出,新定義完全忽略了間性人(雙性人,Intersex)。間性人是指性別或生殖解剖特徵上不符合傳統男性/女性二元分類的人。在美國,據估計約2%的人口出生時具有雙性特徵。然而,在這份新發布的指導文件中,間性人根本未被提及。   Goodwin說:「間性人的存在已被記錄了數千年,這不是什麼『新現象』。這並不是總統可以說成『某種新潮流或時尚』的東西。然而,總統的行政命令和這份指導文件所傳遞的訊息是,間性人根本是『隱形的』,甚至不存在。這完全是詭辯。」       編譯來源:Reuters(2025.2.20)、HHS(2025.2.20)、CNN(2025.2.20)      
+ read more
WHO提醒,酒精政策需要更加關注性別議題
2024.03.18
WHO提醒,酒精政策需要更加關注性別議題
世界衛生組織敦促各國政府在制訂酒精政策時應考慮性別問題,並警告有越來越多針對女性的商業行銷,因為,她們即使飲酒程度較低仍比男性面臨更大的健康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有充分證據表明,男性、女性和少數群體受到酒精相關危害的影響不同,該行業也針對不同性別量身訂定了行銷策略來吸引消費者。正因如此,酒精防制政策跟上這些性別差異性及不斷變化的行銷策略至關重要。   在解決捲菸等其他產品對公共衛生的影響方面取得廣泛成功後,世界衛生組織將越來越多地注意力轉向解決與酒精相關的危害。   研究發現,該行業越來越多以女性為目標,透過包裝到廣告等各種方式強調女權自主或女性友誼等面向行銷。   以男性為目標時,則標榜飲酒是顯現傳統男子氣概的觀念來行銷。事實上,他們容易大量飲酒、出現酒精問題以及攻擊性或危險行為。   女性即使低度飲酒也會遭受更大的傷害。研究發現,女性酒精失調的發展速度更快;同時女性因伴侶、家庭成員或其他人飲酒而遭受更多二手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LGBTQ+群體也面臨不同的傷害,他們往往比順性別者和異性戀者消耗更多的酒精,並有更多的藥物使用問題。而殖民主義和經濟邊緣化的遺留問題也使原住民面臨更大的風險。   儘管存在這些差異,但性別對酒精控制政策的潛在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重要的是要了解減少酒精相關傷害的嘗試可能會對男性和女性產生不同的影響,並解決任何意外後果。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飲酒是200多種疾病和損傷的致病因素,其中包括一些癌症、肝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編譯來源:Reuters(2024.03.08)、WHO(2022.10.25)      
+ read more
《立院三讀通過》同性伴侶可共同收養子女
2023.05.16
《立院三讀通過》同性伴侶可共同收養子女
今(5/16)立法院三讀通過,開放同性伴侶可共同收養子女!台灣可謂繼2019年通過同婚專法讓同志伴侶合法成為配偶之後又向前一大步!   台灣在2019年5月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婚專法),讓同志伴侶能夠合法成為配偶,然據第20條規定,限制僅能收養「配偶的親生子女」,不准收養他方的養子女,亦不能如異性配偶共同收養無血緣的孩子。   事實上,在台灣,單身者不論其性傾向,皆可收養子女,而同性戀者一旦結婚就不能收養子女,這不但不合理,更是一種歧視。如今修法將開放同性家庭可收養無血緣的孩子,對婚姻平權是一大進展外,也是遲來的正義。      
+ read more
加拿大禁止LGBT性傾向扭轉治療
2021.12.03
加拿大禁止LGBT性傾向扭轉治療
加拿大下議院12月1日一致投票禁止 LGBT「性傾向扭轉治療」,該療法旨在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並受到醫療專業人士的譴責。   「性傾向扭轉治療」是以談話、催眠、電擊和禁食企圖改變性別認同或性傾向的方法。   聯合國等附隨組織已經認定「同性戀或同志傾向並非疾病」,因此一切嘗試轉換性傾向的做法不可被歸為治療行為,而是「對人具有傷害及危險的行為」。   加拿大司法部長David Lametti 對記者說:「這是重要的一天……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並了解自己的現狀和想要成為的樣子。」   資深同性戀自由黨人強忍淚水,表示投票意味著 LGBT 社區的成員將永遠不必再面臨虐待。對於走過這條路的人來說,這是美好的一天,因為知道沒有其他人會再經歷他們所經歷的一切。   在台灣及全球   2018年衛福部確定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   2018年2月22日,衛生福利部發布函釋,表示醫療機構或任何人,若對他人進行「性傾向扭轉治療」,可依《刑法》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究責,輕則罰鍰,最高則面臨3年以下有期徒刑。   從 1999 年開始,巴西對於性取向相關的轉化療法實施了開創性禁令 —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轉化療法的禁令!   隨後挪威、薩摩亞、阿根廷和斐濟、瑞士、德國跟進。紐西蘭也在今年7月立法通過禁止這種治療。       編譯來源:REUTERS(2021.12.02)      
+ read more
LGB族群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2020.12.08
LGB族群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LGB族群(同志、雙性戀)更容易罹患美國增長最快的健康問題之一:癡呆。該研究是首次採用國家樣本和篩檢工具來評估LGB族群與異性戀老年人之間認知健康差異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作者 Ning Hsieh 表示,此研究是為了探討LGB族群是否較易於年老時出現認知障礙等健康問題及其成因,她指出:「我們知道壓力和抑鬱是晚年生活中許多慢性健康問題(包括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而與異性戀者相比LGB族群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抑鬱指數也更高。」。   Ning Hsieh 的團隊使用篩檢工具和問卷調查比較了3500 位LGB族群和異性戀成年人各面向的認知能力。這些領域包括時間導向、語言、視覺、執行力、短期記憶、注意集中力和工作記憶。   抑鬱是癡呆的因子 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而言,與異性戀老年人相比,LGB老年人更可能被判屬於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癡呆。團隊深入檢測了特定的健康和社會因素,例如身體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交關係等,發現唯一造成認知健康落差的因素即是抑鬱!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其他檢測因素,例如:社交關係減少,飲酒或吸菸等,卻對其認知健康影響不大。   Ning Hsieh 的研究推測出抑鬱症可能是導致LGB族群認知障礙的重要潛在因素之一,他認為LGB族群所承受的各式壓力,比如:不被社會部分階層所接受、為自己的性向感到羞恥、必須隱瞞戀情或甚至在職場與學校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雖然研究人員認為需要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性少數群體在生涯早期所經歷的壓力是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導致認知障礙的發生,Ning Hsieh 希望這項研究結果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社會包容性,降低包括性少數群體在內的弱勢群體罹患「認知問題」的比例,以助於預防癡呆症並減輕社會照護的負擔。   該研究結果近期被發表於期刊 The Gerontologist。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2020.12.04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Freddy McConnell是一名跨性別男性。他自2014年以來就一直服用睾丸激素,並接受了平胸手術,也已經合法註冊為男性,但是他還保有子宮。   Freddy於2018年懷孕,並生下了兒子Jack。他想在出生證明上登記為Jack的父親,卻被當局拒絕,認為他應該登記為母親,因此他向英國家庭法院提出訴訟。   他在高等法院的家事法庭爭辯說,被稱為孩子的母親違背了他的人權,也不尊重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但是法官裁定,根據英國普通法,母親的定義就是懷孕及分娩者,無論該人是男人還是女人。   今年稍早時,三名上訴法院法官皆駁回了Freddy的案子,稱該案涉及複雜的「相互關聯性」的立法,而任何法律的改革都必須在國會中進行。   據高等法院發言人所說,Freddy並沒有提出一個「應該被考慮」的「具有爭論性的法律要點」,因此他對法令的挑戰被拒絕。   LGBTQ +慈善機構Stonewall隨後表示,最高法院大法官「錯失了一個促進平等的機會」。   如果Freddy的法律訴訟成功通過,他的兒子Jack就會是第一個在英格蘭出生而沒有合法生母的人。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