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迷思(一):不吃早餐可以幫助減肥?
2021.02.27
減肥迷思(一):不吃早餐可以幫助減肥?
減少攝食來減肥比多運動來得有效,所以不吃早餐可以嗎?   俗話說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是不吃早餐可能有助於減肥嗎?   這項策略背後的基本原理是,每天少吃一頓飯會使卡路里的總攝取量降低。但是,事情似乎並非那麼簡單。   一項於2010年發表的研究分析了2,184位9-15歲的人的食物攝取資訊。20年後,研究人員又再次要求他們提供相同的資訊。   他們將在兒童和成年時期不吃早餐的人的數據與從未或僅在成年時期不吃早餐的人的數據進行了比較。   與其他組相比,在兒童和成年時期不吃早餐的參與者傾向於有較粗的腰圍、較高的空腹胰島素值,以及較高的總膽固醇含量。   有時候,不吃早餐的人在一天當中的剩餘時間裡會吃更多的東西,以彌補這一餐的不足。但是,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吃早餐並不會導致午餐時間吃得更多。研究作者們的結論是:「不吃早餐可能是減少某些成年人每日能量攝取的有效方法。」   但是,研究人員只有檢視參與者在午餐時(而非晚餐)的食物攝取量。而且該研究僅包含24名參與者,因此在從調查結果中得出可靠的結論方面,我們應該更加小心。   2007年有一項規模較大的研究(包含25,000多名青少年)試圖找出不吃早餐和超重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還評估了酒精攝取量和不活動程度的影響。   科學家發現,不吃早餐與超重的關係比飲酒或不運動程度還要大。   在_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_期刊上發表的2020年系統綜述與統合分析也同意這個說法。在分析了先前的45項研究結果之後,作者們得出以下結論:   「不吃早餐與超重/肥胖有關聯,且不吃早餐會增加超重/肥胖的風險。」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1.01.0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五個和肥胖有關的常見迷思
2021.01.04
五個和肥胖有關的常見迷思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數據,在美國有42.4%的成年人有肥胖症。以全球來看,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約有6.5億的成年人有肥胖症。   人們對於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的意識已經越來越高。然而,儘管有公共衛生活動的宣導,但相關的迷思仍然存在。許多最常見的誤解會導致羞恥感,而這會影響肥胖症患者的心理健康。   解決有關肥胖的迷思很重要。有鑑於這點,本文將會應對有關這項疾病的五個最普遍的誤解。   1.只要少吃多動就能減肥 多數情況下,長時間攝取比身體所需更多的卡路里是肥胖的直接原因。而確實絕大多數減肥的措施都是減少熱量攝取、增加體能活動量或兩者並用。   儘管飲食和運動是重要的因素,但有些不相關的因素也會在肥胖症中起重要作用。   這些人們通常會忘記的因素包含睡眠不足、心理壓力、慢性疼痛、內分泌(激素)干擾素,以及某些藥物的使用。   在這些情況下,就可能會有暴飲暴食的現象。   此外,這當中的某些因素會互相影響,而增加肥胖的機率。例如,壓力會增加肥胖的機率。由於體重污名如此普及,肥胖症對某些人可能會產生壓力,因而增加壓力程度並引發負面的反饋循環。   除此之外,壓力還會影響睡眠品質,可能進而導致睡眠不足,而這也是引發肥胖症的另一個因素。睡眠不足似乎也會增加壓力程度。正如一篇論文所述:「壓力激素的水平與睡眠時間的減少呈正相關。」   睡眠呼吸中止(一個人在睡眠期間短暫停止呼吸)在過重或肥胖的人中更為普遍。同樣的,這會形成一種循環:隨著他們體重增加,他們的睡眠呼吸中止可能更嚴重,這可能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導致體重繼續增加。   另一個例子,慢性疼痛和肥胖之間似乎存在著關聯。這個關聯性背後的原因肯定很複雜,而且因人而異,但原因可能包含化學因子、睡眠、憂鬱和生活型態。   因此,不難看出慢性疼痛如何增加壓力程度又影響睡眠,進而加深了上述提到的負面循環。   壓力、睡眠和疼痛只是三個可能導致肥胖的相關因素。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僅僅接受「少吃多動」的指示來減肥可能不是一個夠好的介入措施。   正如本文將繼續強調的,卡路里攝取量和運動是減肥的重要因素沒錯,但它們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問題。   2.肥胖症會導致糖尿病 肥胖症並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但並不是每一個肥胖症患者都會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也不是每個第二型糖尿病都患有肥胖症。   肥胖症也是懷孕期間會發生的妊娠性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它不是第一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3.有肥胖症的人都很懶惰 較少活動量的生活方式是肥胖的因素之一,而多活動確實可以幫助減肥,但是肥胖並不只和低活動量有關而已。   一項2011的研究使用加速計測量年齡在落20-79歲的2832名成人4天內的活動量。他們行走的步數隨著體重的增加而減少,但是差異並不像人們所預料的那麼大,特別是對於女性而言。   下列顯示了在這項研究中女性的體重以及她們每天走的步數: * 健康體重者的步數:8,819步 * 過重者的步數:8,506步 * 有肥胖症者的步數:7,546步   當我們考慮過重的人或肥胖症患者在每一步伐上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時,可以發現有肥胖症總消耗之能量間可能更多!   但,這並不代表體能活動對於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來說不重要,而是說實際情況其實更為複雜。   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並非所有人都能進行體能活動。舉例而言,對某些行動不變的人來說,試圖活動可能很困難或甚至做不到。   另外,某些心理健康問題也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動力,而憂鬱症和肥胖症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關聯性,因而加深了事情的複雜性。   除了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外,某些肥胖者可能也會有負面的身體意象,這可能使走出家門的前景令他們更加畏懼。   4.如果你的近親有肥胖症,你也會有 肥胖症與遺傳學之間的關係很複雜。親戚有肥胖症的人不一定會患有肥胖症,但是他們的風險確實會比較高。   要分別理解基因和環境的個別作用很難。有相似基因的人通常會生活在一起,因此可能具有相似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1990年,有一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是環境或基因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被發表在_《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_。   科學家研究了一對沒有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雙胞胎與一對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雙胞胎進行了比較。他們得出以下結論:「 基因對BMI的影響很大,而兒童時期的成長環境則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1986年的一項雙胞胎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被領養的孩子的體重與其親生父母的體重有關聯性,但與養父母的體重則無關。   儘管近期有更多的研究指出環境造成的影響的重要性,但基因確實在肥胖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影響肥胖機率的基因。正如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解釋的,在大多數肥胖症患者中,「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遺傳原因可以被指認出來。自2006年以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已經發現了50多個與肥胖相關的基因,其中大多數的影響都很小。」   其中一個與肥胖有關的基因是稱為_FTO_的基因的變異體。根據2011年的一項研究,這個變異體與20-30%肥胖機率的增加有關聯性。   雖然遺傳學很重要,但這並不代表對親屬有肥胖症的人來說肥胖是不可避免的。 但還是要重申的是,僅透過這些介入措施來減肥可能對某些人來說並沒有幫助。   5.肥胖不影響健康 這是一個迷思。有多種疾病都與肥胖有關聯。例如,肥胖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骨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和一些精神疾病的風險。   也就是說,即便是適量的減肥也可以提供健康益處。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說法,「減少5-10%的體重可能會產生健康益處,例如改善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指數。」   此外,有項針對_BMJ_中現有文獻的回顧所得出的結論是,減肥介入措施「可以降低患有肥胖症的成年人的早逝總死亡率」。   肥胖症非常普遍。當前,圍繞於該疾病的恥辱是無濟於事的,而且可能造成損害。因此,在面對它時,我們應該要好好的處理和應付。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0.11.3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體脂肪的基因差異形塑男女的健康風險
2020.10.22
體脂肪的基因差異形塑男女的健康風險
維吉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脂肪組織中的162個基因在男人和女人之間的表達方式不同,這可能會影響疾病風險。   這162個基因中有些已經被認為與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相關。而這份新研究有助於解釋男人和女人面臨的不同健康風險,並且為更好、更針對性的治療奠定基礎。   研究員M. Civelek博士說:「肥胖與許多健康風險相關,而男性和女性將過多的卡路里存成脂肪的方式會讓男女罹患常見疾病的容易程度有所不同。我們研究了不同種族和健康狀況的人們,並發現了一組基因。這些基因的豐富程度在男女之間是不同的,不論其種族或健康狀況如何。」。   脂肪基因 基因研究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它產生的大量訊息。過去的研究在脂肪中發現了成千上萬的基因會因性別而有不同的表現,不過Civelek博士和他的團隊只在162個基因中發現了明確的差異。這個發現是研究人員分析了約3,000個人類樣本後得出的,這些樣本具有地理上和種族上的多樣性。   經過研究人員更深入的探索,他們發現6個特定的基因在調節脂肪組織的活性上特別有影響力。   這一發現特別引人注目,因為已經有許多研究在探討脂肪分布等方面的性別差異,但是遺傳的角色仍然獲得相對較少的研究。   Civelek博士說:「我們相信我們的發現將對精準醫療有所幫助,亦即找到藥物治療的靶點來幫助解決男女各自面臨的特定問題。例如:男性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女性更容易肥胖。我們辨識出的脂肪基因可能解釋這些疾病的嚴重性以及男女對治療的反應為何不同。」。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9.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脂肪人人皆有,影響隨分布部位而異
2020.10.06
脂肪人人皆有,影響隨分布部位而異
時值COVID-19大流行,人們容易忘記,我們面臨的最大健康挑戰之一仍然是全球的肥胖流行。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肥胖的人數增加了近2倍,目前全世界有約4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體脂肪高會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但是,會增加疾病風險的不僅僅是體脂肪的多寡,脂肪的類型和儲存的部位也很重要。我們知道皮下脂肪會增加身體發炎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近年來,研究人員瞭解更大的風險是來自於累積在重要器官周圍的深層脂肪。   內臟脂肪可能是「有毒的」 脂肪並不全都是壞的。事實上,某些脂肪會帶來很多好處。它有助於保護脆弱的器官和組織,並作為便利的能量來源。如果您在寒冷中外出,脂肪可以讓你透過發抖來使身體變暖。   但是過多的脂肪會增加血壓,並有可能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等併發症。許多臨床醫生使用BMI(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身體肥胖。但是BMI無法讓我們知道具有潛在風險的內臟脂肪的形狀和大小。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內臟脂肪會導致疾病以及好脂肪過多時會變成有害的脂肪。   許多內臟似乎會累積脂肪。這會是一個問題,因為它會產生有害的分子和荷爾蒙並將其釋放到血液中,透過血液運送,可能在身體其他部位引起併發症。   例如:有害脂肪會釋放出某種蛋白質,從而削弱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這會使血糖升高,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糖尿病。內臟脂肪還會刺激細胞過度生長和複製,可能引發某些癌症。脂肪肝與代謝疾病有關,而過多的腎臟脂肪會干擾人體的水分平衡。   油包心會「傷」心 內臟脂肪也會直接影響它包圍住的器官。9月發表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心臟周圍的脂肪會產生生化分子,這些分子改變附近細胞彼此之間「交談」的方式,從而減慢了細胞間傳遞訊息的速度。由於心肌中電子訊號的傳輸被延遲了,使心跳不穩定,導致嚴重的心臟病,稱為心房顫動。   儘管較高的BMI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但破壞心臟的電傳導和結構最關鍵的其實是心臟周圍的脂肪,而不是BMI本身。   這顯示從周圍脂肪釋放的有害物質可以直接傷害附近的器官,而無需通過血液運輸。   對於心臟病患者,可以考慮利用手術去除心臟脂肪,這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同樣地,發現心臟周圍的脂肪會分泌有害分子可能為未來藥物的開發鋪路,這種藥物可以抑制有害分子從脂肪中釋放出來。   不論如何,這些發現強調了「油包心」的危險,特別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肥胖是感染病毒時出現嚴重併發症的主要風險因素,而在心臟周圍的脂肪可能與此有關。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0.09.2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肥胖死亡風險高?端看你是蘋果?還是梨子?!
2020.09.30
肥胖死亡風險高?端看你是蘋果?還是梨子?!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腹部儲存過多脂肪(中央肥胖)的人,不論其總體脂肪的多寡,都可能有較高的風險提早死於任何原因(全因死亡)。而臀部較大和大腿較粗的人風險較低。   研究人員表示,從研究的結果來看,中央肥胖是過重導致死亡最可靠的指標。結合身體質量指數(BMI),它可以作為評估提早死亡風險時的輔助測量。   眾所周知,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患心臟病、某些癌症、腎臟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還有證據指出,死亡風險跟中央肥胖的關係可能比跟整體肥胖的關係來得更大,但過去的研究尚無定論。   為了進一步探討此問題,一組國際研究團隊開始研究中央肥胖的測量值是否與一般人的全因死亡風險有關。   腹部肥胖 VS 臀部較大/大腿較粗 此研究對於72項研究的結果作系統性分析,涉及250萬以上參與者,以及3至24年的追蹤。   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腹部肥胖的測量指標(包括腰圍、腰臀比、腰圍身高比、腰圍大腿比和身體體型指數)與較高的全因死亡風險顯著正相關。   例如:腰圍每增加10公分,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1%有關,而腰臀比、腰圍身高比和腰圍大腿比每增加0.1個單位就與風險增加20%有關。   相反地,臀部較大和大腿較粗與較低的全因死亡風險相關。   例如:臀圍每增加10公分,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0%有關,而大腿圍每增加5公分,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8%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在考慮了身體質量指數(BMI)後,這些相關性仍然很顯著,這   代表不論整體肥胖情形,腹部脂肪分布與較高的風險有關。   因此,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央肥胖的測量方法可以結合身體質量指數,作為評估提早死亡風險時的輔助測量。   他們表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更詳細地評估這些測量方法與死亡風險的相關程度與相關形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9.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男性注射睾丸激素可以代替減肥手術
2020.09.24
男性注射睾丸激素可以代替減肥手術
長達11年的數據顯示,長期注射睾丸激素可媲美減肥手術且併發症風險較低, 可能是治療男性肥胖的一種新療法。   肥胖是個複雜的議題,其中包含醫學和社會的原因,要實現持久的減肥效果對許多人來是個挑戰。這意味著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新的策略來幫助治療肥胖症,而不僅僅是減少卡路里。   最近在「歐洲和國際肥胖症大會」線上會議中呈現的數據,支持使用睾丸激素療法來治療男性的肥胖症。   長期的睾丸激素治療可使體重平均減少20%。   11年的數據 這項研究由製藥公司拜耳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海灣醫科大學進行,他們利用11年的數據來進行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從2004年開始收集資料,這些資料來自於471名性腺功能減退(即睾丸激素水平低)且肥胖的男性。   在研究期間,大約58%的男性每3個月接受一次睾丸激素注射,其餘男性則選擇不接受治療。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1.57歲。   醫務人員在醫生辦公室進行注射及記錄,以確保所有參與者均以一致的方式接受治療,其中沒有參與者退出研究。   體重減輕20% 在研究期間,接受睾丸激素治療的男性平均減少23公斤(相當於20%體重),而未接受治療的男性平均增加了6公斤。   接受睾丸激素治療的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也跟著下降了平均7.6點,而對照組則增加了2點。   至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腰圍,接受治療的男性腰圍平均減少了13公分,對照組增加了7公分。   在研究結束時,接受睾丸激素治療的男性內臟脂肪也較少。與未接受治療的人相比,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更低。   整體而言,在研究期間,對照組中28%的男性患有心臟病,27.2%患有中風。接受睾丸激素治療的男性則沒有重大心血管事件。   同樣地,研究期間超過20%的對照組患有第2型糖尿病,但治療組中沒有人患此病。   拜耳公司男性科學醫務顧問F. Saad對結果發表評論,他說:「性腺功能減退的男性長期接受睾丸激素治療帶來的減重效果持續且深遠,從而有助於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   和減肥手術比較 研究人員還呈現了適合接受減肥手術的男性的數據。減肥手術是治療肥胖的外科手術,包括胃束帶手術、胃繞道手術和胃袖狀切除手術。   儘管減肥手術已被證明能實現減肥目標,但該手術仍存在嚴重的風險,因此不一定總能帶來正面的結果。   這一部分的研究包括76名屬於肥胖第3級的男性(BMI為40以上),可以接受減肥手術。其中,有59人接受了睾丸激素治療,平均減少了30公斤。   其中BMI低於50的男性接受睾丸激素治療後,其BMI也平均降低了10點,這足以使他們脫離最高肥胖等級。   Saad認為,這些結果指出,睾丸激素療法與減肥手術一樣有效,但沒有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我們認為應該與患者討論睾丸激素療法,以作為手術的替代方法,並且應該提供給無法接受手術的男性患者進行考慮。」。   這項研究樣本僅包含男性的數據,所有參與者的臨床睾丸激素水平平均較低。因此,科學家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驗證這種方法在其他人口群中的效果。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0.09.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