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胖不胖非BMI說了算!
2025.01.21
胖不胖非BMI說了算!
臨床肥胖國際委員會指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判斷超重或肥胖並不可靠,並可能導致誤診_,_應重新定義肥胖。   委員會成員Robert Eckel博士表示,「身體脂肪過多的人,他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不一定會顯示出他們是肥胖或過重,這意味著他們的健康問題可能會被忽視,相反地,有些人的身體BMI和體脂肪較高,但器官和身體功能保持正常,沒有持續患病的跡像或症狀。」   委員會建議透過以下方法之一來診斷肥胖,而非僅使用BMI: * 除了BMI,同時使用另一種身體尺寸測量值(腰圍、腰臀比或腰高比)。 * 使用兩種不包含BMI的身體尺寸測量值。 * 使用複雜的掃描儀直接測量身體脂肪。 * 假設BMI高於40的人在臨床上屬於肥胖症。   Eckel博士說,「僅依靠BMI來診斷肥胖症是有問題的,因為有些人傾向於在腰部或器官內部和周圍儲存多餘的脂肪,例如肝臟、心臟或肌肉,與其他人相比,這與更高的健康風險相關。」   該委員會還建議醫生將診斷區分為臨床肥胖或臨床前肥胖,這兩者的差異取決於體重過重對健康的影響。   臨床肥胖與臨床前肥胖有甚麼不同? 臨床肥胖—當肥胖成為一種疾病時,就會出現影響身體器官的跡象,如透過心臟病、呼吸困難、2型糖尿病或關節痛等方式影響人的日常活動。這些肥胖已成為疾病的情況可以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臨床前肥胖—當肥胖對健康構成威脅但尚未引起任何疾病時,應向人們提供減肥建議、諮詢和監測,以減少健康問題的機會。   此外,醫生也應密切注意患者的家族史,看看他們是否有特定疾病的風險。   該委員會表示,其對肥胖的重新定義應該有助於患者從醫生那裡獲得更適當的建議和護理,也有助於消除導致恥辱的誤解,包括對體型較大的人其健康狀況做出錯誤假設。更了解肥胖的生物學和健康影響也意味著體型較大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狀況而受到指責或被歧視。     該研究由臨床肥胖委員會發表在《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該委員會由56名國際專家組成,涵蓋內分泌學、內科、外科、生物學、營養學和公共衛生等廣泛的醫學專業。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5.01.15)、BBC(2025.01.15)、The Conversation(2025.01.14)、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25.01.14)      
+ read more
自閉症的風險從何而來?
2024.12.25
自閉症的風險從何而來?
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以下簡稱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社交互動和溝通受損,以及行為、興趣和活動模式的受限和重複。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第2季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資料,台灣自閉症人數共21,594人,其中男性18,478人佔85.6%,女性3,116人佔14.4%。   先前曾有傳言施打疫苗會導致自閉症,已被證實為錯誤資訊。那麼自閉症的風險究竟從何而來?近日有兩項研究或可探知一二。   男性自閉症較多與Y染色體有關? 日前一項發表在《自然通訊》的研究發現,自閉症風險增加似乎與Y染色體有關,這為男性自閉症盛行率較高提供了新的解釋。   自閉症在男性的盛行率幾乎是女性的四倍,在台灣男性更是女性的近6倍,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試圖透過檢查X或Y染色體數量異常(一種稱為「性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遺傳疾病)患者的自閉症診斷,來確定染色體對自閉症風險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177,416名患者的遺傳和自閉症診斷數據。他們發現,擁有額外X染色體的個體,自閉症風險沒有變化,但擁有額外Y染色體的個體,患有自閉症的可能性是其兩倍。這表明Y染色體具有相關的危險因子,而不是X染色體存在相關的保護因子。   這項分析也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即X或Y染色體的缺失(稱為透納氏症候群)與自閉症風險的大幅增加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定與性染色體非整倍性相關的自閉症危險因子,是否可以解釋自閉症盛行率的性別差異。   媽媽肥胖會使小孩自閉症風險增加?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患有肥胖症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患神經精神和行為疾病的風險增加,包括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該研究對42個流行病學領域、超過360萬對母子/女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統合性分析。研究發現,懷孕期間肥胖使兒童罹患ADHD的風險增加32%、自閉症的風險增加一倍,品行障礙的風險也增加了16%。   研究還發現,母親孕前肥胖或超重與ADHD、自閉症、行為障礙和精神障礙的風險增加有關,且外顯症狀和同儕關係問題的風險增加30%。   長期以來,母親肥胖與多種不良妊娠結果有關,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死產,巨嬰或高出生體重等。該研究結果強調了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採取針對母親體重管理進行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這項研究為了解母親體重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提供了新的見解,可能有助於減輕兒童神經精神和行為障礙的一些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0.17)、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10.15)、EurekAlert!(2024.09.23)、Psychiatry Research(2024.08.15)    
+ read more
體重反彈竟是脂肪細胞「記憶」作祟!
2024.12.24
體重反彈竟是脂肪細胞「記憶」作祟!
對於減重者來說,這是一個長久的問題—好不容易減掉幾公斤,然後很快又長回來。   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80%到85%體重大幅減輕的人隨後又會復胖。有時,這是因為人們又恢復了舊習慣,但有時,似乎又沒有原因。   這個謎團促使瑞士研究人員研究基因。研究發現,脂肪組織會保留肥胖的「記憶」,即使在我們瘦下來之後,這種記憶仍然存在,這可能會讓體重回升。   解答減重「溜溜球」效應 科學家蒐集了18名體重健康者與20名肥胖者在減重手術前後,其身體脂肪組織的細胞進行分析。   他們發現,即使在體重大幅減輕後,脂肪組織的細胞內,控制能量的RNA序列(基因表現的序列)和減重前(肥胖時)的是一樣的,並沒有回到變胖前的RNA序列。也就是說,細胞保留了肥胖時的「記憶」。   研究作者Ferdinand Von Meyenn教授解釋說,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細胞已經習慣了肥胖身體所必需的處理食物和儲存脂肪的模式。這些變化抑制了新陳代謝,使減重變得更加困難,可能會導致減重後體重反彈。   因此,如果一開始就能避免肥胖,那麼細胞就不會被訓練成那個狀態,也永遠不會出現體重反彈的問題。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表示,減輕體重以改善代謝健康和相關併發症是治療肥胖的首要目標。   然而,保持減輕後體重是相當大的挑戰,特別是當身體似乎保留著......抗拒體重變化的記憶時。這些記憶,導致了減重時常見的「溜溜球」效應。   他們補充說,儘管研究重點是肥胖,但類似的細胞「記憶」也可能在其他情況下發揮作用,例如酒精或尼古丁成癮。   即使發生溜溜球效應 仍可以促進整體健康 先前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減重後發生溜溜球效應仍然可以促進整體健康。   University of Oxford的科學家發現,那些長期努力維持目標體重的人仍然比減肥前更健康,即使體重增加了一些。   對超過50,000名肥胖者的研究顯示,那些在減重後復胖的人,與體重減輕之前相比,血壓和膽固醇仍然較低。   研究結果讓我們相信,任何形式的減重都是有益的—即使只有一點點。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11.18)、Daily Mail(2024.11.19)、JOURNAL NATURE(2024.11.18)    
+ read more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2024.12.20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出生在性別歧視最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美國性別歧視最嚴重的州的女性在晚年記憶力衰退得更快,其認知老化之間的差異相當於九年。   越來越多調查結構性性別歧視與健康之間關聯,這項研究是其中之一。結構性性別歧視與結構性種族主義一樣,不是指個人層面的事件,而是指源自社會政策和社會規範的資源和權力不平等。仇恨犯罪或誹謗是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的個人歧視行為;不公平的貸款政策和在政府中的代表性不足是結構性的歧視。先前的研究發現,成年後遭受更大的結構性性別歧視,與「死亡率升高」、「慢性病風險增加」以及「女性難以取得或負擔得起醫療保健」有關。   這項首次研究「結構性性別歧視和認知健康」的新研究發現,在美國,與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嚴重的州的65歲以上女性記憶力下降速度更快。   研究也發現,結構性性別歧視與記憶力表現之間的關聯性在黑人女性中最高。對於黑人的女性來說,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交叉影響可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壓迫形式,這種壓迫對認知健康的影響比單純的性別歧視或種族主義更為顯著。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 目前,關於為什麼阿茲海默症對女性的影響比男性更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性別相關的生物差異上,例如荷爾蒙和基因。這項新研究表明,最重要且未被充分認識的風險因素之一可能是系統性性別歧視。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尚不清楚。   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所知道的是,結構性不平等透過為增進健康的機會和資源設置障礙,從而影響個人的健康結果,……最終,這些接觸會造成慢性身體健康狀況的差異,直接影響大腦健康、認知障礙的發生,並最終導致失智。」   研究負責人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可能是減輕女性阿茲海默症負擔的有效方法,」、「阿茲海默症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佔該病患者的三分之二的女性中。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以及對此可以採取的措施。   該研究題為「美國黑人和白人女性和男性的早年結構性性別歧視和晚年記憶軌跡」,於12月18日在線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雜誌》上。研究對象為華盛頓高地-因伍德哥倫比亞老化計畫和健康與退休研究中21,000人的結構性性別歧視程度與記憶表現之間的關係。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2.18)、NIH(2024.12.18)      
+ read more
每日服用維生素D有助心血管健康
2024.12.09
每日服用維生素D有助心血管健康
現在,專家們發現了一種平價且低風險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心臟的血流問題,進而減少失智。   維生素D被稱為「陽光維生素」,一直被認為對骨骼健康有益。現在,一項研究顯示,一個月每天服用一顆維生素D錠劑,可降低血壓,從而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研究顯示,服用600IU(等於15毫克)劑量的效果最佳,增加劑量幾乎不會提升對健康的益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平均年齡71歲、BMI為30.2(屬於肥胖級別)的221名成年人分為兩組。第一組每天服用美國醫學研究所建議的每日服用劑量(600 IU)的維生素D補充劑。第二組的110名志願者則服用了超高劑量的每日3,750 IU錠劑。   追蹤一年後,研究團隊發現,兩組參與者的血壓平均下降了3.5毫米汞柱。這是血壓測量中的收縮壓。正常血壓通常被認為低於120 mmHg。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的群體,其讀數平均下降了4.2 mmHg,而低劑量組下降了2.8 mmHg。然而,研究結果發表在《內分泌學會期刊》上,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種差異很小,對心臟健康風險的影響有限。   在台灣,2017-2020國人營養健康調查的報告中顯示,國人最缺乏的營養素為維生素D。75%以上的男女性都呈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情形,其中又以13-44歲女性的缺乏最為普遍。根據此新發現,如果改善維生素D的攝取,將不但有利於骨骼,亦有利於心血管健康。       編譯來源:Mail Onile health(2024.11.12)      
+ read more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心臟風險
2024.09.16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心臟風險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是一種讓婦女身體痛苦且變虛弱的疾病,而新的研究指出有更嚴重的結果: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機率較高。   根據Mayo Clinic稱,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是通常長在子宮內的組織,卻長在子宮外面附近的器官,導致疼痛,和生育困難。   這項新的研究由在哥本哈根的Rishospitalet哥本哈根大學醫院Eva Havers-Borgersen醫師主導。她的團隊在歐洲心臟科學會的倫敦年會發表其發現。   她在會議的新聞發布中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十分之一的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的結果顯示,現在是我們應該開始常規地考慮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了。」   這個研究檢視丹麥數據庫的資訊,追蹤1977-2021年間超過六萬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團隊將這些婦女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比例,和超過242,000位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年齡相符)的婦女相比較。他們這追蹤些婦女的健康平均16年。   結果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比較沒有這個狀況的婦女,其心臟病發作機率高出35%,血栓引起的缺血性中風風險高出20%。   丹麥團隊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顯示心律不整的機率增加21%,心臟衰竭的機率增加11%。   Havers-Borgersen說:「這些結果提供更多的證據,女性特有的風險因素和婦女的心血管疾病需要更多的關注。我們建議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接受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女性特有的風險因素,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妊娠期糖尿病和子癲前症,現在應是時候,以心血管風險預測模式來看待。」   此研究在醫學會議上提出,尚未發表在同儕評論的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4.09.0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