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最好何時開始餵牛奶?
2024.04.17
嬰兒最好何時開始餵牛奶?
在餵養嬰兒時,父母常常會面對好意的意見和相互矛盾的建議。   世衛組織(WHO)最近的推薦指南,已喝配方奶的嬰兒在六個月大時可轉換成牛奶。澳洲建議父母應該等到嬰兒 12 個月大。父母和給他們指引的醫護專業人員對此無所適從。究竟父母們需要什麼時候可以選擇牛奶?   世衛組織更新的建議 去年世衛組織更新兩歲以下兒童的全球餵養指南,包括推薦單獨餵養配方奶,或母奶加配方奶的嬰兒,從六個月大就可以用動物奶或配方奶來餵養。   這項指南經由世衛組織對研究做系統性的回顧,比較從6個月大餵養配方奶的嬰兒,和餵養殺菌過的或煮沸過的全脂動物奶的嬰兒。   研究發現,並無證據顯示餵養配方奶的嬰兒的成長和發展,比餵養全脂新鮮動物奶的嬰兒更好。   研究中發現餵養新鮮動物奶的嬰兒缺鐵性貧血確實有增加。然而衞生組織指出從嬰兒六個月大給他們豐富鐵質的固體食物就可以預防。   世衞組織表示給嬰兒的動物奶,包括巴氏殺菌的全脂鮮奶、再製蒸發乳、酸奶或優格。但不應包括調味或甜味的奶、煉乳或脫脂奶。   鐵質呢? 鐵質是每個人的基本養分,對嬰兒的成長和大腦的發展特別重要。通常嬰兒的身體在妊娠最後幾週儲備了足夠的鐵質,可維持到至少6個月大。然而早產兒的臍帶如果太快夾住,或者母親懷孕貧血,則會減少所儲備的鐵質。   牛奶不是鐵質的好來源。大部分的嬰兒配方奶由牛奶製成,添加了鐵質。母乳的鐵質也低,但比起牛奶中的鐵質,嬰兒身體更容易攝取母乳中的鐵質。   嬰兒六個月大以後不應該只依賴牛奶(包括配方奶)來提供鐵質。世衛組織最近的建議強調應該給予嬰兒鐵質豐富的固體食物。這些食物包括: * 肉類 * 蛋 * 蔬菜,包括豆子和綠葉蔬菜 * 豆類,包括小扁豆 * 絞碎種子和堅果(如花生醬或其他堅果醬,且無鹽無糖)   你可能聽過全脂牛奶給嬰兒會引起過敏。事實上,全脂牛奶不會比牛奶製成的嬰兒配方奶更容易過敏。   很重要的也需知道最近餵養建議未改變的部分。世衞組織仍然推薦嬰兒出生後六個月內只攝取母乳,可繼續長達兩年或更久。不滿6個月大的嬰兒,沒有哺餵母乳或需多些奶,應該以嬰兒配方奶來餵養。超過12個月大的兒童,不建議使用幼兒配方奶。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4.04.05)、WHO(2023.10.16)      
+ read more
研究:母乳哺育與成人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有關
2023.09.08
研究:母乳哺育與成人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有關
自1990年代初以來,年輕人的結腸直腸癌(CRC)發病率一直在上升。在結腸直腸癌的研究裡,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這可能和患者在周產期和早期生活暴露有關。而嬰兒期的母乳哺育與成年期的結腸直腸癌風險是否有關,目前尚不清楚。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嬰兒時期母乳哺育與以後患結腸直腸癌之間的潛在關聯。該團隊評估了護士健康研究和護士健康研究II收集的158,696名27-93歲女性數據。   研究發現,嬰兒時期接受母乳哺育會導致日後罹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23%。在一組出生於1947年至1964年間年輕女護士的分析顯示,母乳哺育與50歲之前患高風險結直腸腺瘤,以及55歲之前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了解潛在的機制。   影響 然而,這些發現不應阻礙母乳哺育,因為母乳哺育為母親和嬰兒提供了許多好處。相反地,這項研究強調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瞭解母乳哺育與結腸直腸癌風險之間關聯的生理機制,包括微生物組或其他途徑的作用以及潛在降低風險干預措施的制定。   該論文發表在《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3.09.06)、AGA(2023.05)      
+ read more
為什麼嬰兒從媽媽身上生出來時會哭?
2023.08.23
為什麼嬰兒從媽媽身上生出來時會哭?
當嬰兒出生時,他們似乎都會哭,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這種情況。 但並非所有新生嬰兒都會立即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出生時會發生什麼?   當嬰兒出生時,他們離開了媽媽溫暖的身體,離開了黑暗、水汪汪的世界,進入了一個更涼爽、更乾燥、更明亮的世界。   有點擠。當嬰兒從媽媽身上出來時,涼爽的空氣吹拂著他們潮濕的皮膚。   涼爽的空氣讓他們倒抽口氣。當助產士或醫生觸拍他們的身體以幫助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們也會喘氣。   那喘息是他們的第一次呼吸,通常伴隨著哭叫。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倒抽口氣或哭叫會引發嬰兒獲取氧氣並將其輸送到身體各處的方式發生驚人的變化。   有什麼變化?   在子宮裡,嬰兒依靠媽媽─通過胎盤和臍帶─獲取氧氣。   胎盤看起來有點像鬆餅,可以過濾媽媽體內富含氧氣的血液。然後經過臍帶輸送給未出生的胎兒。   但是,一旦嬰兒出生,他們的第一次呼吸或哭聲就會促發一系列改變,改由心臟輸送全身血液。因此,他們現在可以像我們一樣呼吸空氣並將氧氣吸入肺部,而不是從子宮裡呼吸液體。   出生的過程也會將嬰兒肺部的水分擠出,使肺部能夠正常工作。   新生兒的哭聲是父母和醫護人員非常高興聽到的聲音。這是因為這通常意味著寶寶狀況良好,不需要任何額外的呼吸幫助。   然並非所有新生嬰兒都會哭。但這並不是經常需要擔心的事情。   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嬰兒都會哭?   有時,像我們一樣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處的轉變並不順利。   寶寶的心臟可能有問題,或者可能難產。例如,嬰兒在子宮內可能非常缺氧,出生時需要一些幫助才能開始呼吸。   有時嬰兒的哭聲會延遲。   通過剖腹產出生的嬰兒(當醫生對媽媽進行手術將嬰兒從子宮中取出時)呼吸和哭叫可能會變慢。那是因為他們肺部的液體不像通過陰道出生時那樣被擠出。   有時剛出生的嬰兒根本不哭。   如水中分娩的嬰兒。在水中出生的嬰兒可能因周圍有大量溫水,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出生了。他們大多於水中依偎在母親的懷裡,並沒有感受到冷空氣。所以他們往往只是安靜地呼吸,然後變成粉紅色(表示他們獲得了足夠的氧氣),而不會哭。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3.08.18)      
+ read more
割包皮利弊須知
2023.06.13
割包皮利弊須知
很多父母在男嬰出生後,面臨要不要割包皮的兩難。   文化和宗教的考量使有些家庭認為這是正確的選擇。克利夫蘭醫學中心指出,割包皮由一個宗教儀式開始。現今,猶太人和回教徒仍然因宗教的原因而實行。猶太教特別培訓專人(mohels)執行割禮(bris:和上帝之約)。   割包皮除了宗教信仰外,也有醫學和文化的原因。   在此,專家說明割包皮的利弊、過程、復原和之後應注意的事項,以助解決爸媽的難題。   什麼是割包皮?   割包皮是去除蓋住龜頭的包皮,通常在男嬰出生後一兩天做手術。根據克利夫蘭醫學中心,較大的男孩和男子也可割包皮。   很多在醫院中由醫師操刀。事實上,估計在美國約60%男孩都割了包皮。   Cureus醫學期刊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63%參與者認為新生兒割包皮對孩子未來的健康十分重要。研究作者們指出,美國小兒科學會的指南中,割包皮的健康益處多於風險,有助於父母做決定。   然而這些健康益處仍不足以讓美國小兒科學會將割包皮推薦給所有的新生兒,所以割不割包皮的決定留給父母來選擇。   割包皮的利弊   西達賽奈泌尿科醫師Andrew Freeman說:「割包皮有些小小的益處和一些小小的風險。益處不足以說必需做,風險不足以說絕對不可以。」   根據西達賽奈醫學中心,割包皮的益處包括: * 減少新生兒第一年尿道發炎的風險 * 減少包皮感染的風險 * 減低未來陰莖癌的風險 * 減少性病的風險 * 預防包皮過長而無法拉到龜頭後面的症狀   割包皮的壞處包括: * 手術併發症,如流血和感染 * 喪失保護龜頭的包皮 * 減少觸摸的敏感度   割包皮的過程   割包皮時,嬰兒仰躺著,手腳被固定住,先清洗陰莖。再使用麻醉乳霜抹在陰莖周圍,才不會覺得痛。麻醉起作用後,一個塑膠環結或夾子扣住陰莖,最後用手術刀來割除包皮。   完成後,軟膏和紗布罝於陰莖上幫助復原,不需縫線,整個過程約20分鐘。   根據猶他健康大學,成人割包皮也類似,但可能會全身麻醉,切口需要縫線。   復原時間   根據家庭醫師,割包皮的復原通常約7-10天。每次換尿布後,輕輕用肥皂和水清洗部位,和使用軟膏舒緩任何疼痛,有助於嬰兒的復原。   Dartmouth健康兒童醫院推薦在割包皮之後5-7天,將一滴Aquaphor、凡士林或抗生素乳霜擦在陰莖上或尿布內。復原期間,可能會看見龜頭上一些白色或黃色的黏液。   根據Nationwide兒童醫院,割包皮後也可能看到陰莖上一些腫脹和瘀青。-天2-4次舒緩的擦澡也有幫助。也可和醫師商量使用「普拿疼」來緩解復原期的疼痛。   有關割包皮的訊息,也可查閱紐約-基督長老教會的「割包皮健康圖書館」。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3.06.05)      
+ read more
新生兒基因疾病的及時篩檢
2022.12.20
新生兒基因疾病的及時篩檢
基因疾病是由一種或多種基因組異常引起的健康問題。它可能由單個基因或多個基因的突變或染色體異常引起。它可能是遺傳來的,也可能是胚胎發育前自發性的。目前至少有7,000個單一基因的疾病,大部分在幼兒期就開始了。超過 600 種基因疾病是可以治療的。   英國在明年將開始一個「新生兒基因體篩檢計劃」。這個篩檢計劃將為十萬個新生兒做DNA完整的定序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罕見的基因失調可以在嬰兒期被診斷出來和治療。它將會篩檢約200個可以治療的基因疾病。是全球目前這類型最大的研究。   每年英國有幾千個兒童罹患罕見基因疾病,但在得到診斷確認之前,症狀慢慢發展的情況下,家人時時要忍受幾年的測驗和不確定。直到確診時,可以避免的傷害已經造成。   診斷的漫長驚險經歷   Owen在9歲時有十分稀有的基因狀況,稱為「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影響他的成長和發展,新的基因篩檢將會涵蓋這個在內。   他的父母Sara和Rob Everitt 在他一歲時發現他無法爬行或坐起來,但醫師都不當回事,直到他四歲半時才被診斷。   Rob說:「我回想在醫院候診室所等待的時間,被介紹到不同的部門,所有的測驗,有些侵入性很大,每次都沒有答案。我已經數不清看過多少醫師和專科,做了多少測驗。」   最後Owen做全基因體定序後,才指認出他的狀況,不是遺傳的,而是由於他 DNA 的自發突變。這個基因疾病是全球第30個可被診斷的疾病。在英國他是第六個患者。   Sara說:「有了診斷改變了他的人生,如贏了樂透獎。因為我們知道有治療的管道,我們可以為他找到支援,他也可以參與主流的學校。每天的藥物革命性的改變了Owen的生活。以前大白天他只會睡覺,沒有能量走路或説話。現在他的能量滿滿,我都跟不上他了。」   英國的基因體醫學估計這個計劃一定可以指認有基因疾病的幾百個兒童,以現有的篩檢測驗是常常會被忽略掉的。如果Owen若在一出生就及時做了全基因體定序,家人可以減少許多的壓力和不確定的擔憂。   道德   現在由腳跟抽血的檢驗可以篩檢9個罕見疾病,包括囊腫纖維症和鐮狀細胞貧血症。   全基因體定序也可以指認只發生在生命的後期,如一些癌症。每400人中就有一人遺傳到故障的基因BRCA1或BRCA2,會增加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和胰臟癌的風險。雖然基因體定序可以指認這些突變,但並非是「新生兒基因體計劃」的焦點。   計畫資料會是匿名的,且會儲存至參與者成人時。屆時,他們可以決定是否繼續留在研究中。   在生命後期獲取基因的資料,有助於改善某些治療,且避免傷害性的藥物交互作用。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2.12.13)      
+ read more
嬰兒對疫苗的反應和他出生方式息息相關
2022.12.07
嬰兒對疫苗的反應和他出生方式息息相關
一個蘇格蘭和荷蘭的研究認為,剖腹產或陰道產會影響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 相較於剖腹產,陰道產的嬰兒接種幼兒疫苗之後,會產生兩倍的保護性抗體。   研究人員說,差異起因於在出生時,有好的細菌群移生在嬰兒身上。雖然剖腹產嬰兒也得到疫苗的保護,但仍需要有益生菌或額外的疫苗才足夠。   出生的那一刻,嬰兒由無菌的子宮進入充滿微生物的世界。如果是陰道產,嬰兒最先接觸的微生物存活在母親陰道中。剖腹產則有不同路線,最早移生在嬰兒身上的微生物來自於人們的皮膚、醫院或家中。   兩個生產的方式如何影響疫苗的反應   微生物群進入我們體內,其功能之一即在幼兒時訓練他們的免疫系統。   研究追蹤120位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群系。這些嬰兒在8-12星期大時接種抵抗肺感染和腦膜炎的疫苗,在12-18個月大時以唾液樣本測試他們的疫苗免疫反應。所有參與研究的嬰兒皆健康且足月,研究發現並沒有受到其他疾病或早產的影響。   結果顯示,陰道產的兒童有較高的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和大腸桿菌。這些微生物和肺感染疫苗、腦膜炎疫苗的高抗體反應有關;其他的微生物群系會影響疫苗包括流感和預防肺結核的卡介疫苗的效力。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小兒科主任的Debby Bogaert 說:「免疫系統最初和微生物的溝通很重要。腸道細菌釋出化學物質短鏈脂肪酸,指示免疫系統開始啓動。如果缺少,則產生抗體的B細胞活化就會少。」   研究的第一作者Dr. Emma de Koff說:「我們原先想理解腸道微生物和嬰兒疫苗反應的關連,然而從未期待會發現生命最初幾個星期的影響最大。」   研究團隊結論,嬰兒早期腸菌生態,有助於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對於抵抗幼兒期的某些感染建立了保護。   應對措施   最近有「陰道播植vaginal seedling」的趨勢,將母親陰道液體塗抹在剖腹產的嬰兒。最近的一項研究甚至執行「糞便移植」,將母親腸道細菌給予嬰兒。兩者皆是要補充缺失的微生物。   然而Bogaert教授說:「理論上,將缺失的微生物給剖腹產的嬰兒可能很理想,但執行上很複雜,也必須確認沒有危險。」   幼兒的疫苗時間表也可基於生產模式或未來嬰兒的微生物分析做調整。專家說,這個研究的發現可協助醫師提供剖腹產相關的資訊給孕婦,設計更客製化的疫苗計劃。   統計學家Dr. George Savva說:「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開始了解嬰兒疫苗反應的相關因素,和微生物的角色。但這是一個小型研究,需要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有確切的結論。」   此研究發表在期刊《自然溝通》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2.11.15);EurekAlert! (2022.11.1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