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狗狗成為家人!生育率下降與飼養毛小孩有關?

瑞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有四分之一的瑞典年輕女性不確定是否想生小孩,或明確表示不願生育。與2014的十分之一相比,此比例大幅增加,顯示女性的生育意願下降。另外,有一個研究顯示,在某些國家,養狗的數量大幅增加,甚至超過小孩!全球對狗的情感依賴正在上升,但這是否意味現代人正在「以狗代子」?或者這股趨勢背後有其他因素?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動物行為學系主任Enikő Kubinyi教授在全球頂尖的心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的理論。他認為養狗與生育率下降確實存在關聯—但關聯可能與我們所想的不同。

 

觀點一:養狗會降低生育意願?

許多人將自己的狗視為家人,甚至比人際關係還重要。狗的數量逐漸上升,而人類的生育率卻在下降。即便身為有孩子的父母,也有人認為自己的狗比任何人都更重要。

 

一項匈牙利調查發現,19%的無子女者與10%的父母至少部分程度認為狗比任何人更值得重視。Kubinyi試圖解釋這個令人意外的現象。

 

Kubinyi指出,有些人認為在現代狗已經成為新的「孩子」,也有人對這種說法感到憤怒。例如,教宗方濟各曾批評沒有孩子卻溺愛寵物的行為,認為是自私的表現。一些研究顯示,狗主人確實對母職持有較為負面的看法,而擁有狗的母親則認為養育孩子更加沉重,降低她們再生育的意願。

 

觀點二:養狗會提升生育率?

相反的觀點則認為,養狗實際上可能會提高生育率。有孩子的家庭更有可能養狗,而有些伴侶則將養寵物視為「練習照顧孩子」,作為建立家庭的準備階段。此外,女性往往會覺得養狗的男性更有吸引力,這可能會提高男性成為父親的機率。根據此觀點,養狗並非取代生育,而是與之互補,甚至可能成為育兒的前奏。

 

狗還可能成為社交催化劑,促進人際關係。例如,遛狗可以增加社交互動的機會。然而,某些狗的行為問題(如具有攻擊性或過度吠叫)可能會使社交互動變得困難,尤其當飼主依賴狗作為唯一的情感寄託時。

 

缺乏社會支持,現代人轉向依賴動物

人類的照顧本能和需求社會支持是天生的,但當人際關係受到損害或缺失時,這些需求便轉向可以與人作伴的動物。這就是Kubinyi的「伴侶動物逃避理論(companion animal runaway theory)」。在這個理論下,孩子數量的減少並不是因為狗的數量增加,而是兩者背後有相同的趨勢—社會支持網絡的轉變。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一種「合作育兒」模式,即社區內的成員共同分擔育兒責任。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這些支持網絡已經崩解,導致許多人覺得自己無法獲得育兒的協助。有些人則在人際關係中經歷了情感創傷,而狗提供了安慰與無條件的愛。當代文化進一步鼓勵人們將照顧的本能轉移到狗身上,這種趨勢反映在網路迷因上,寵物照顧產業蓬勃發展,飼主們也越來越常自稱為狗的「媽媽」或「爸爸」。

 

對於許多人來說,在缺乏支持的人際關係時,狗便成為最重要的夥伴,而牠們的思維與行為特質,也特別適合擔任這個角色。

 

應加強社會支持系統,養狗不應使人更孤立!

Kubinyi總結道,狗的角色變化反映了西方社會在照顧與社會支持上的巨大缺失—人們試圖用毛小孩來填補這種空白。我們需要加強家庭支持系統,減少社會孤立。當養狗能夠促進人際連結,而非讓人更加孤立時,它才真正發揮正向作用。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3.25)EurekAlert(2025.3.24)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