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有淚不輕彈?繪本中的性別疼痛劇本

從擦傷的手肘到瘀青的膝蓋,疼痛是童年生活中的常見經驗。

 

但幼兒究竟是如何理解與面對疼痛的?根據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的一項新研究,答案可能藏在他們閱讀的繪本之中。

 

繪本中的疼痛描寫與性別差異

這項分析了數百本受歡迎兒童繪本的研究發現,大約每五本書中就有一本描寫疼痛或受傷的情節,其中最常見的情況是碰撞、擦傷或跌倒。

 

然而,疼痛的呈現方式在男孩與女孩角色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顯示過時的性別刻板印象仍普遍存在於故事情節中。

 

例如,男孩角色比女孩更常經歷疼痛(53% vs. 29%);但當面對疼痛時,女孩更常被描繪為哭泣(78%),而男孩則僅有(22%)。

 

此外,當角色被描寫為幫助他人時,男孩傾向於提供建議或解決問題,而女孩則更常提供安慰與支持,進一步強化了「女孩富有同理心、男孩講求實際」的觀念。

 

研究還指出,像「幫助」或「安慰他人」這類利社會行為在故事中其實相當罕見。當出現幫助行為時,也多為實際的肢體協助,而非情感支持。更有趣的是,故事中有高達60%的角色只是被動地旁觀他人的疼痛,而只有28%的角色會作出反應。

 

繪本能啟發同理,也可能限制思維

研究主持人Sarah Wallwork博士表示,繪本為兒童理解世界提供了強大的學習契機,但若延續不良訊息,包括性別化的疼痛描寫,也可能造成侷限。

 

Wallwork博士說:「共讀能讓幼兒學習理解世界,包括在受傷或疼痛時該怎麼做,或學會同理與幫助他人。」

 

「然而,當繪本呈現男孩對疼痛無動於衷、女孩則照顧他人時,我們便有可能在強化狹隘的社會劇本,影響他們對同理心、韌性與關懷的理解。」

 

「孩子會內化他們看到的內容。當男孩被描繪為堅忍不表達疼痛時,這可能促使他們隱藏痛楚──而這種行為已被證實與未來更高的慢性疼痛風險相關。

 

「同樣地,當女孩被一再描繪為照顧者時,也會鞏固『同理與養育是女性特質』的社會期望。」

 

鼓勵家長與教育者以共讀挑戰刻板印象

共同研究者、南澳大學博士研究員Dur-E-Nayab Mehar指出,家長與教育者可以透過共讀,主動挑戰這些訊息。

 

Mehar表示:「只要更有意識地選擇故事,我們就能與孩子開啟關於同理、關懷與如何回應他人疼痛的有意義對話。」

 

「例如問孩子:『你覺得這個角色的感受如何?』或『他們還能怎麼幫忙?』這樣的提問能引導孩子思考身體與情感層面的支持方式。」

 

「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感覺疼痛是正常的,能夠以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並且學會關懷、體貼且實際地幫助他人,無論性別為何。

 

「或許這樣一來,我們與孩子分享的故事,將能真正培養出同情與共感。在那樣的故事裡,疼痛被看見、支持被給予,而孩子也能在其中學會如何以溫柔與實際的方式回應他人。」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10.27)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25.08.13)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