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痛痛女孩訴訟案 衛福部還要繼續上訴嗎?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痛痛女孩」,稱呼的是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們。

 

這些女孩,接種疫苗後不久身體陸續出現不舒服,例如:肌肉無力、關節疼痛腫脹等情形,嚴重時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不斷跌倒、無法正常行走、上下樓梯需要他人背著、穿鐵衣、坐輪椅、臥床等。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的身心狀況,嘗試自殘、輕生。

 

台灣女人連線關注HPV疫苗相關議題許久,陸續接獲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的申訴,不只青少女,也有成年女性,累計超過30起。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關節相關疾病。

 

多位痛痛女孩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狀況跟HPV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多位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正與衛福部訴訟中,目前共有8件訴訟案進行中。

 

對家長而言,救濟金額從來都不是重點,而是孩子在接種疫苗後開始生病,人生路途丕變,卻沒人可以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醫療體系、衛生主管機關一直告訴他們這跟疫苗沒有關係,甚至說孩子本來就有病、或用「心因性」意指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們實在無法接受。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國內首位站出來呼籲社會關心HPV疫苗不良反應的痛痛女孩Bella,與衛福部的訴訟案自2017年纏訟至今。2019年一審判決勝訴,經衛福部上訴,2020年最高行政法院廢棄原判決,發回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更審,至今未有結果。

 

同樣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疼痛症狀的Sharon,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原本愛跳舞的她,病情時好時壞,每隔1到3個禮拜得去醫院抽血打針,備受折磨。Sharon對衛福部提起的訴訟於2020年一審敗訴,上訴後仍未有結果;另一位確診「風濕性關節炎」的Mina,於2021年提出訴訟,一審敗訴,目前仍上訴中。

 

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2015年於校內接種二價HPV疫苗,接種第一劑後就有疼痛不適情形,但未聯想與疫苗有關。接種第二劑後疼痛情形加遽,開始就醫,確診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但還是沒有想到可能與疫苗有關,仍接種第三劑。未發病前Nichole喜歡彈琴、練字,發病後無法進行。如今已上大學的她,每兩個星期要打一次針,看不見盡頭。

 

Nichole的案件經過長達兩年半審理,近日獲判一審勝訴。訴訟代理人方文献律師表示,此案三位法官一定經歷了激烈的討論,才得出這個結果,想必也會承受醫界很大的壓力。

 

方律師說:「這一案的法官比較站在弱勢的處境,看到科學上的侷限性與不確定性,強調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但衛福部應該還是會上訴。」

 

延伸閱讀:痛痛女孩Nichole的心路歷程

 

疫苗害救濟制度精神:從寬認定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但疫苗接種有風險,暫且不論人為操作的錯誤,施打於人體所引發的副作用、併發症及傷害,仍有醫學上難測的一面。有些副作用可能引發身體輕微不適,嚴重時卻可能導致死亡。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討論中,相信社會對這個議題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因為疫苗的公共性、社會性,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設計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來承擔科學上的侷限及不確定性。這並非孰對孰錯的賠償概念,而是給予為公共福祉特別犧牲之個人的社會救濟。其「從寬認定」的精神是為避免嚴格認定因果關係造成受害者負擔過重,求償無門的困境,正是社會補償法制中社會性思考的特質。

 

然而,目前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過程,因醫學門檻高,審議判斷結果多由醫事專業主導,傾向醫學上之科學因果認定方式,對預防接種與受害情況之因果關係態度趨於保守,從審議結果及幾次修法方向便可窺知一二。

 

此次Nichole案的判決,如同判決書所述,補償的要件應著重於防疫與生命、健康保障的社會性目標,而非機率式的大數法則、流行病學的一般性、抽象性因果判斷,或一般醫療訴訟中因果關係的審查方式。這對疫苗不良事件受害者來說,過於嚴苛,且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給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受害救濟制度宗旨。

 

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

根據目前全球HPV疫苗施打的情形來看,疫苗是安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副作用或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痛痛女孩們在沒有病史、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接種疫苗後不久出現症狀,確診疾病,時序上無法完全排除與HPV疫苗的關聯性。

 

回歸救濟審議的精神,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別繼續在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延伸閱讀

痛痛女孩Sharon的心路歷程

看見痛痛女孩的痛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