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14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台灣女人連線、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 聯合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2022.11.14
國內首例因HPV疫苗不良反應向衛福部提告的痛痛女孩Bella,2019年一審勝訴,但衛福部持續上訴。上個月,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的訴訟案獲判勝訴。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14日)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不要再上訴。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台灣女人連線累積接獲30多起HPV疫苗不良反應申訴,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免疫相關疾病。多位痛痛女孩向衛福部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審議小組認定不良反應跟HPV疫苗無關。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對衛福部提起訴訟。
確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Nichole,案件歷經長達兩年半審理,獲判一審勝訴,衛福部應於近日決定是否上訴。
婦團呼籲 回歸預防接種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是利他的社會性行為。但疫苗接種風險仍有醫學難測的一面,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情況跟疫苗無關,是因為她們本來就有病,而且大規模研究也指出疫苗不會增加疾病發生風險。但這次Nichole案勝訴,法院主要的見解是:第一,政府應負舉證的責任說明疾病發生可能的原因;第二,審議小組以大數據法則或流行病學的機率觀點為論斷依據,犯了以群體推論個體的謬誤;第三,科學有其不確定性及侷限,除非有百分之百的「無關」確信,不應輕易否定有「無法確定」的關聯;最後,預防接種有「利他」的社會性,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予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傷害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宗旨。
家長沈痛聲明 應讓資訊透明 也請不要再上訴
痛痛女孩Bella的爸爸表示,這些風濕免疫疾病是不會好的,需要終身吃藥,對小孩及家庭都是沈重的打擊。他相信疫苗是安全的,也不是反對疫苗,但是政府在施打前應該提供資訊,可能會發生重大疾病的副作用應該要揭露,讓家長及孩子有資訊來做決定。訴訟過程中,衛福部光是Bella案就請了三、四位律師,自己是受到台灣女人連線的支持才有辦法打官司。但衛福部與其花納稅錢來打官司,不如想辦法讓這些小朋友回復正常生活,而不是繼續纏訟下去。
Nichole媽媽說,Nichole從小就很健康,接種疫苗後才生病,怎麼能說跟疫苗無關?當初因為沒有想到疫苗傷害的可能,不只延誤就醫,孩子確診後仍接種疫苗,每回思及此,她都心痛、懊悔不已。Nichole媽媽哽咽表示,法院判定勝訴,讓他們得到公道,但也開心不起來,因為他們最想要的是健康、是正常的生活。希望衛福部能看到這些孩子跟家庭的狀況,不要再上訴。
黃淑英理事長強調,原本健康的孩子,接種疫苗後成了痛痛女孩,在沒有答案下,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長期飽受身心創傷。現在,法院的判決讓孩子及其父母得到了安慰與抒解,衛福部不應再上訴,在痛痛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衛福部疾管署副組長鄭安華回應,會將相關的意見跟建議帶回去討論。
+ read more
/20221104.png)
2022.11.04
【專題報導】痛痛女孩訴訟案 衛福部還要繼續上訴嗎?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痛痛女孩」,稱呼的是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們。
這些女孩,接種疫苗後不久身體陸續出現不舒服,例如:肌肉無力、關節疼痛腫脹等情形,嚴重時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不斷跌倒、無法正常行走、上下樓梯需要他人背著、穿鐵衣、坐輪椅、臥床等。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的身心狀況,嘗試自殘、輕生。
台灣女人連線關注HPV疫苗相關議題許久,陸續接獲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的申訴,不只青少女,也有成年女性,累計超過30起。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關節相關疾病。
多位痛痛女孩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狀況跟HPV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多位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正與衛福部訴訟中,目前共有8件訴訟案進行中。
對家長而言,救濟金額從來都不是重點,而是孩子在接種疫苗後開始生病,人生路途丕變,卻沒人可以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醫療體系、衛生主管機關一直告訴他們這跟疫苗沒有關係,甚至說孩子本來就有病、或用「心因性」意指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們實在無法接受。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國內首位站出來呼籲社會關心HPV疫苗不良反應的痛痛女孩Bella,與衛福部的訴訟案自2017年纏訟至今。2019年一審判決勝訴,經衛福部上訴,2020年最高行政法院廢棄原判決,發回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更審,至今未有結果。
同樣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疼痛症狀的Sharon,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原本愛跳舞的她,病情時好時壞,每隔1到3個禮拜得去醫院抽血打針,備受折磨。Sharon對衛福部提起的訴訟於2020年一審敗訴,上訴後仍未有結果;另一位確診「風濕性關節炎」的Mina,於2021年提出訴訟,一審敗訴,目前仍上訴中。
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2015年於校內接種二價HPV疫苗,接種第一劑後就有疼痛不適情形,但未聯想與疫苗有關。接種第二劑後疼痛情形加遽,開始就醫,確診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但還是沒有想到可能與疫苗有關,仍接種第三劑。未發病前Nichole喜歡彈琴、練字,發病後無法進行。如今已上大學的她,每兩個星期要打一次針,看不見盡頭。
Nichole的案件經過長達兩年半審理,近日獲判一審勝訴。訴訟代理人方文献律師表示,此案三位法官一定經歷了激烈的討論,才得出這個結果,想必也會承受醫界很大的壓力。
方律師說:「這一案的法官比較站在弱勢的處境,看到科學上的侷限性與不確定性,強調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但衛福部應該還是會上訴。」
延伸閱讀:痛痛女孩Nichole的心路歷程
疫苗害救濟制度精神:從寬認定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但疫苗接種有風險,暫且不論人為操作的錯誤,施打於人體所引發的副作用、併發症及傷害,仍有醫學上難測的一面。有些副作用可能引發身體輕微不適,嚴重時卻可能導致死亡。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討論中,相信社會對這個議題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因為疫苗的公共性、社會性,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設計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來承擔科學上的侷限及不確定性。這並非孰對孰錯的賠償概念,而是給予為公共福祉特別犧牲之個人的社會救濟。其「從寬認定」的精神是為避免嚴格認定因果關係造成受害者負擔過重,求償無門的困境,正是社會補償法制中社會性思考的特質。
然而,目前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過程,因醫學門檻高,審議判斷結果多由醫事專業主導,傾向醫學上之科學因果認定方式,對預防接種與受害情況之因果關係態度趨於保守,從審議結果及幾次修法方向便可窺知一二。
此次Nichole案的判決,如同判決書所述,補償的要件應著重於防疫與生命、健康保障的社會性目標,而非機率式的大數法則、流行病學的一般性、抽象性因果判斷,或一般醫療訴訟中因果關係的審查方式。這對疫苗不良事件受害者來說,過於嚴苛,且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給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受害救濟制度宗旨。
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
根據目前全球HPV疫苗施打的情形來看,疫苗是安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副作用或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痛痛女孩們在沒有病史、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接種疫苗後不久出現症狀,確診疾病,時序上無法完全排除與HPV疫苗的關聯性。
回歸救濟審議的精神,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別繼續在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延伸閱讀
痛痛女孩Sharon的心路歷程
看見痛痛女孩的痛
+ read more

2022.05.02
過重是子宮內膜癌明確的風險
研究顯示,超重或肥胖會大大增加患子宮癌的風險。
他們發現BMI增加 5 點,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
88%,例如:如果一個165
公分的女性體重比健康標準高出12.7
公斤,她的子宮內膜癌風險幾乎翻了一倍。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 (CRUK)
資助的研究涉及英國、美國和其他五個國家的 120,000
名女性。這是研究脂肪與子宮內膜癌之間關聯的最大研究之一。
此項研究量化了高 BMI
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的增加,並提出了這種聯繫的機制。
BMI如何影響激素和癌症風險
研究分析長期過重的影響,發現兩種荷爾蒙
─即空腹胰島素和睾丸素─ 與肥胖和子宮癌有關。
一種理論是脂肪細胞可以發出信號,告訴其他細胞更頻繁地分裂,這可能導致癌症。一些乳腺癌的發生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有關,而脂肪細胞會產生這種荷爾蒙。
研究人員希望科學家們將來可以使用藥物來調節有患癌症風險者體內的這些荷爾蒙的數量。
CRUK 健康資訊負責人 Julie Sharp
博士說:「這樣的研究支持了一個事實,即超重或肥胖是英國癌症的第二大因素。這可以幫助我們開始查明相關的病理機制是什麼。這將在未來如何預防和治療癌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此研究發表在BMC MEDICINE
編譯來源:編譯來源:BBC News(2022.04.19)
+ read more

2022.04.15
世界衛生組織:一劑 HPV 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
4 月 11 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表示,只要一劑的HPV
(人類乳突病毒) 疫苗足以預防子宮頸癌。
目前HPV疫苗施打使用的是兩劑或三劑的方案,但世衛組織的免疫戰略諮詢專家小組
(SAGE)
評估了過去幾年出現的證據後表示:一劑同樣有效。
SAGE 建議更新 HPV 疫苗劑量方案如下:
* 9-14歲女孩:一劑或兩劑方案
* 15-20歲女性:一劑或兩劑方案
* 21 歲以上的女性:兩劑間隔 6 個月
世衛組織發表的聲明中說:「這將會改變預防這種疾病的遊戲規則;我們會看到這個挽救生命的疫苗惠及更多的女孩。」
世衛組織在2020
年啟動了「消除子宮頸癌倡議計畫」,以應對包括疫苗獲取不公平在內的若干挑戰,並訂下2030
年讓 90% 的女孩在 15
歲之前接種疫苗的目標。這一單劑量建議有可能使我們更快地實現那個目標。
編譯來源:REUTERS(2022.04.11)、WHO(2022.04.11)
+ read more
/1112.jpg)
2021.11.13
看見痛痛女孩的痛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痛痛女孩,稱呼的是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們。
這些女孩,在接種疫苗後不久身體陸續出現不舒服症狀,有身體各處疼痛、肌肉無力、關節腳踝膝蓋腫脹、疲倦等等情形,嚴重時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不斷跌倒、無法正常行走、上下樓梯需要他人背著、穿鐵衣、坐輪椅、臥床等。
丕變的人生 失色的未來
台灣女人連線關注HPV疫苗許久,這幾年陸續接獲多起痛痛女孩的申訴,其中不只青少女,也有成年女性,累計超過30起。
每回接觸痛痛女孩,聽著他們訴說經過,我們總是非常的沈重、無力。原本該是青春活潑的年紀,因為身體的病痛,不斷地就醫、吃藥、打針,無法正常上學、外出,心情也變得抑鬱。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的身心狀況,嘗試自殺,讓家人好不擔心,必須時刻陪伴。也有女孩擔心自己的病痛影響家中經濟,成熟地令人心疼。
這麼多人有類似的經歷 真的只是巧合?
讓我們不寒而慄的是,這些互不相識的孩子與家庭,卻有很雷同的經歷。當孩子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時,家長大多以為是成長痛或運動傷害,帶著孩子到國術館、中醫、小兒科等地方治療,花費了許多時間精力和金錢,症狀卻不見緩解。當情況越來越嚴重影響生活與就學時,才發覺情況比想像的嚴重,尋求其他醫療照護與資訊時,驚覺一切可能跟疫苗有關,卻可能因為這樣錯失了治療與診斷的時機。
當我們研究國際間的情況時,日本、英國、西班牙、愛爾蘭、哥倫比亞等地都有相似的情況,女孩們無法得到適切的醫療照護,政府單位也無法回應,受害者自主地形成組織,或告政府、或告藥廠,同時期待醫療體系能進行相關研究,提出解釋。
然而,這些真的只是巧合嗎?我始終相信,當這麼多人有類似的經驗,而且情況還在不斷複製,意味著現行體制或醫學有未看顧到或無法解釋之處。
亦或是,藥廠強大的遊說力量影響著醫療體系,讓大家不願正視痛痛女孩的存在?
沒有人願意一起找答案
近來,因為武漢肺炎疫苗引發社會關注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主要在處理疫苗接種受害的救濟。多位痛痛女孩提出了救濟申請,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狀況跟HPV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家長們無法理解、無法認同這樣的結果,正與衛福部訴訟中。
國內首例痛痛女孩與衛福部的訴訟案,一審時,法院著重受害救濟制度的「從寬認定」精神,判決痛痛女孩勝訴。但衛福部罔顧政府的責任並忽視救濟的核心精神,提出上訴持續與人民相告,令人寒心。
對家長而言,救濟金額從來都不是重點,而是孩子在接種疫苗後開始生病,人生路途丕變,卻沒人可以給他們一個解釋。醫療體系、衛生主管機關一直告訴他們這跟疫苗沒有關係,甚至用「心因性」意指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們實在無法接受。
但卻始終沒有專家願意試著找答案,甚至連聆聽都不肯。常見的狀況是,去就診時,醫師都還未詳細問診,便直接否定孩子的病況,說這跟疫苗無關,讓這些家庭被感孤獨,覺得被國家、被醫療體系遺棄。
對女孩們來說,她們只想回到那些不用吃藥不需打針,可以正常上學和朋友外出,自在地去運動的平凡日子。原有的充滿希望的未來也只剩下每天起床時身體不要疼痛、好好行動不要讓家人麻煩這樣微小的企盼。
我們盡力 但倍感無力
每當痛痛女孩與家長們見到我們時,眼中多少都閃爍著希望,期待能有些改變或進展。但我總會想,真的能為你們做到些什麼嗎?
我們會繼續陪伴與關懷,也支持他們的訴訟之路。但當所有體制與思考都否定這些存在時,我們究竟能做什麼呢……
+ read more

2021.01.08
婦女可能在生產過程中將癌症傳播給嬰兒
一項新的病例報告顯示,在極少數情況下,在分娩過程中新生兒可能感染懷孕母親身上的癌症。
據日本研究報導,有兩個分別為23個月和6歲大的男孩皆罹患肺癌,而結果證明他們的肺癌與分娩時母親的子宮頸癌基因完全匹配。
東京國立癌症中心的兒科腫瘤學家,也是該研究的Ayumu
Arakawa博士說:「在我們的案例中,我們認為母嬰陰道傳染而引發的腫瘤是由於嬰兒在生產時吸入受腫瘤污染的陰道液體才導致的。」
研究人員指出,母親傳染癌症給孩子是非常罕見的事情,每50萬名罹患癌症的母親中只有1名嬰兒會發生這樣的事。過去曾經有18例母嬰傳播癌症的病例,據推測都是經由胎盤傳播。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有胎盤屏障和胎兒同種免疫反應,經由胎盤傳播(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癌症很少發生。
研究人員說,先前觀察的少數病例中,通常癌細胞會經過胎盤,進入仍在發育中的胎兒體內。白血病、淋巴癌和黑色素瘤是最常透過胎盤傳播到小孩的癌症。
癌症專家說,最新的這兩個案例是嬰兒經過是時,吸入子宮頸腫瘤的癌細胞而罹患肺癌的首例病例。
是經由陰道感染,而非胎盤
這名23個月大的男孩是因為咳嗽兩個星期都沒有好轉,被家人帶到醫院後,醫生才發現他的兩個肺都染上肺癌。而他的母親是在嬰兒出生三個月後被診斷出患有子宮頸癌的。
另一位6歲的男孩則是因為左側胸就醫,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他的左肺有一個6公分的腫塊。他母親的子宮頸癌在分娩時被視為是良性的,而她在孩子出生後兩年因為子宮頸癌去世。
在這兩個案例中,醫生都使用基因檢測將母親的子宮頸癌與兒子的肺癌做確切的基因比對。Arakawa博士是透過以下方式證明癌症的傳染途徑:兩名兒童患者的腫瘤都缺少Y染色體,而他們與母親的腫瘤有共同的體細胞突變(一種HPV基因組)及SNP等位基因。
此外,這兩個案例的癌症轉移都只有在呼吸部位,然而,胎盤傳播可能會導致癌細胞轉移至腦部、骨頭、肝臟和軟組織。這兩名男孩目前仍然活著,並且都在接受癌症治療。
子宮頸癌的孕婦考慮做剖腹產?
Arakawa博士和他的同僚們建議患有子宮頸癌的孕婦考慮做剖腹產,避免將癌症傳給新生兒。他表示:「在患有子宮頸癌女性群體中,母嬰傳播腫瘤可能是陰道分娩的風險。對於有子宮頸癌的母親,應該要建議她們剖腹產。」。
然而,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婦科腫瘤學家Shannon
Neville Westin博士和美國癌症協會的 Debbie
Saslow都不同意這個做法,她們認為目前了解得太少,不能立即針對這種特殊又罕見的情況改變建議作法。
該研究是於1月7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1.01.06)、MedPage Today (2021.01.0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