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30年,心理健康專家不斷強調新手媽媽發生產後憂鬱的危險,卻忽視其他周產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父親的角色,最近一項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認為,我們應該要提升所有新手家長,包括新手爸爸在內,與周產期有關的心理健康意識。
研究作者為美國堪薩斯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Carrie Wendel-Hummell,她首先提到媽媽與爸爸都應該注意周產期階段的心理健康,如憂鬱症、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精神病及躁鬱症,這些心理問題都與新生兒的來臨有關。研究作者對17名新手爸爸及30名新手媽媽進行深度質性訪談,這些參與者包括來自低收入與中產背景家庭。雖然作者沒有對這些參與者的周產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診斷,但每位參與者都經歷過前述之中至少一項疾病的症狀。
Wendel-Hummell表示,由於過去新手媽媽的產後憂鬱討論都僅歸因於荷爾蒙變化,但實際上相關證據非常有限,而生小孩是生命中的重大變化,也是生活壓力的來源之一,因此有更多證據顯示生活中的諸多風險才是造成產後憂鬱的主因。根據研究訪談,有憂鬱傾向的父母所舉出的困擾包括:社會文化對育兒工作的期待標準過高、與另一半關係緊張、在家庭與工作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以及環境貧窮,都對他們造成莫大的壓力。
低收入的家長多面臨低薪與工作不穩定,使他們難以負擔有品質的托育照顧、以及安全的交通與居住環境,同時他們也無法支付出心理問題的治療費用。相對來說經濟狀況較佳的家長則反映,必須成為「完美爸媽」給他們很大的壓力,因為常須奔波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盡力想要在兩者間尋求平衡,當這些新手爸媽若無法達到社會期待,會感覺挫敗與罪惡。研究特別提到,大多數人都只重視母親與寶寶,卻忽略父親的角色與他們的情緒問題,尤其是這些新手爸爸常因工作場域未有家庭照顧假的親善政策、及父職準備教育而產生壓力。
Wendel-Hummell最後認為,我們應在懷孕晚期與產後一年之間讓高風險的新手媽媽與新手爸爸一起接受周產期心理健康的篩檢,同時改善育兒假、病假工資及健康照護補助等政策,調整完美父母的育兒文化期待,並鼓勵周遭的親友與社區能提供支持,將被視為個人責任的育兒工作,在社會及家庭政策面上著手進行改變,才會對新手爸媽的心理健康有益。
資料來源:美國社會學協會109屆年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s 109th Annual Me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