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

佛羅里達州立法者限制兒童使用社群媒體
2024.01.31
佛羅里達州立法者限制兒童使用社群媒體
在美國,繼去年3月猶它州的禁令,佛羅里達州眾議院在今年一月也批准了一項旨在禁止 16 歲及以下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平台的法案,此前幾個州也採取了類似行動,限制青少年面臨的網路風險。   該措施要求社交媒體平台終止任何17歲以下人士的帳戶,並使用第三方驗證系統篩選未成年人。   還要求公司永久刪除從被終止的帳戶中收集的個人信息,並允許父母對那些未能這樣做的人提起民事訴訟。   該法案以106比13的兩黨投票獲得通過。現已提交佛羅里達州參議院審議。   佛羅里達州眾議院議長Paul Renner說:「我們必須解決社交媒體平台對我們孩子的發展和福祉造成的有害影響。」   「佛羅里達州有令人信服的國家利益和義務來保護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他們的童年。」   贊成VS反對 支持者表示,這項措施對於保護兒童免受憂鬱、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是必要的,他們認為這些問題與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有關,批評者稱社群媒體的成癮性使兒童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反對者認為該法案太過分了,有些人敦促減少限制性措施,例如讓父母選擇允許或不允許孩子使用社群媒體。   META,Instagram和Facebook的母公司反對這項通常被稱為HB1的立法,稱這將限制家長的自由裁量權並引發資料隱私問題。   社交平台的定義 佛羅里達州的措施並沒有指明任何網路公司的名稱。它將社交媒體平台定義為一個線上論壇,透過讓帳戶持有者創建用戶個人資料、然後上傳內容或查看其他用戶的內容或活動並與他們互動或追蹤他們來追蹤帳戶持有者的活動。   該法案強調的定義社交媒體功能包括「令人上癮、有害或欺騙性的設計功能」,或誘導「過度或強迫性需要使用或參與」該平台的功能。   但該措施排除了主要功能是電子郵件、訊息或簡訊的網站和應用程序,以及串流媒體服務、新聞、體育和娛樂網站,以及線上購物、遊戲和學術網站。   兒少的保護立法 根據為佛羅里達州法案準備的立法分析,猶他州於2023年3月成為美國第一個通過規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的法律的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俄亥俄州和德克薩斯州等其他州緊隨其後。   報告稱,其他許多州也在考慮類似的規定。   分析補充稱,2015年歐盟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兒童使用社群媒體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       編譯來源:Reuters(2024.01.31)      
+ read more
世人依戀狗多於貓?
2023.11.06
世人依戀狗多於貓?
科學家調查三個國家寵物的主人,發現比起貓,他們依戀狗更多,但不同國家之間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   狗得到較多關愛嗎?有些研究認為寵物主人情緒上比較不依戀貓,也比較不願意花錢照顧牠,可能因為貓的行為:貓被認為比較不理睬人類,所以得到的關愛也較少。但通常這些研究樣本都沒有代表性,也不考慮對寵物的態度可能有文化的不同。哥本哈根大學由Peter Sandφe博士領導的一組科學家決定做進一步調查。   關心狗多於貓是文化因素?   科學家假設都市化較晚的國家,停留在鄉村較久,人群和動物接觸較久,這一個文化因素可能影響今日社會對寵物的態度,於是選擇三個西歐和中歐國家:丹麥、奧地利和英國做為代表性的樣本。這三個國家在很多方面類似,但在歷史上他們都市化的時間點並不相同:英國最早,丹麥最晚,奧地利介於之間。   科學家發現三個國家在所有測量中:人們看起來比較關心狗多於貓。他們對狗的依戀較高,較常買狗保險,一般期待有更多給狗的治療選項,也會願意花費更多在這些治療。   然而國家之間在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英國對狗的偏愛只是些微,奧地利比較明確,而丹麥非常明確。   Sandφe說:「在所有的國家中,人們比較關愛狗多於貓,但程度上在國別之間有顯著不同。人們對貓的關愛程度遠低於對狗的關愛,這並非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認為這些不同可能是文化因素之故,包括動物花很多時間和主人在家裏。」   這個模式也重覆在其他的測量。貓和狗主人之間情緒依戀的不同在丹麥比其他國家大:而和狗相比,丹麥的主人較沒有意願為他們的貓買保險或治療付費。   人們對狗照顧較多也有其他因素,例如:因為狗的治療比較貴,照顧較多,可以確保牠的不生病;狗在日常生活中協助人類,如運動、看門等。   研究共同作者也是德州農工大學教授Clare Palmer 提醒,或許事實上,也許有些國家對於貓的照顧和依戀比狗高,而此研究只檢視中西歐的三個國家。若和其他國家做比較研究,可能有新的發現。   此研究共招募2,117寵物主人:844位狗主人,872位貓主人,以及401位擁有狗和貓。這些參與者回答「Lexington 寵物依戀量表」的問題,針對了解照顧上的各個不同的範圍,包括在獸醫服務上的花費,和他們期待所能得到的照顧。目地在了解主人情緒上的依戀。   研究發表在《獸醫學前沿》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3.10.23)、Frontiers(2023.10.23)      
+ read more
人們到了54歲就對生命失去熱忱了嗎?
2021.03.01
人們到了54歲就對生命失去熱忱了嗎?
人生中很多原因讓我們懶散,年記大讓我們變得不積極了嗎?? 你需要熱情與毅力的結合,才能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但是挪威的一項研究發現,我們到50歲時,似乎沒了熱情,也沒了毅力。   一項挪威研究調查了人一生中,熱情、毅力和正面心態之間的關聯。研究顯示,在17至53歲之間,毅力和熱情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很強,但在54至69歲之間,關聯性卻是「微不足道」。   「毅力」和「熱情」之間相互交織的特性是達成高成就的必要條件,然而53歲以後的人,似乎無法同時兼有兩者。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有很高的毅力,但熱情卻很低落,或是相反情況。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心理學系的Hermundur Sigmundsson教授,也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表示:「對於50歲以後的人來說,即使有熱情,要動員毅力和意志力也會變得更加困難。或是我們可能很有毅力和意志力,但是對事物的熱忱卻沒那麼高了。」   然而,一切都不嫌晚。人們可以藉由培養新興趣或維持就嗜好來重拾過去的熱情和火花。   Sigmundsson教授也說:「大家不都這樣說嗎?要嘛就用它(毅力和熱情),不然就失去它。這和神經心理學的觀念也是相符合的。」   此研究發佈在_New Ideas in Psychology_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20.10.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LGB族群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2020.12.08
LGB族群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LGB族群(同志、雙性戀)更容易罹患美國增長最快的健康問題之一:癡呆。該研究是首次採用國家樣本和篩檢工具來評估LGB族群與異性戀老年人之間認知健康差異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作者 Ning Hsieh 表示,此研究是為了探討LGB族群是否較易於年老時出現認知障礙等健康問題及其成因,她指出:「我們知道壓力和抑鬱是晚年生活中許多慢性健康問題(包括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而與異性戀者相比LGB族群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抑鬱指數也更高。」。   Ning Hsieh 的團隊使用篩檢工具和問卷調查比較了3500 位LGB族群和異性戀成年人各面向的認知能力。這些領域包括時間導向、語言、視覺、執行力、短期記憶、注意集中力和工作記憶。   抑鬱是癡呆的因子 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而言,與異性戀老年人相比,LGB老年人更可能被判屬於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癡呆。團隊深入檢測了特定的健康和社會因素,例如身體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交關係等,發現唯一造成認知健康落差的因素即是抑鬱!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其他檢測因素,例如:社交關係減少,飲酒或吸菸等,卻對其認知健康影響不大。   Ning Hsieh 的研究推測出抑鬱症可能是導致LGB族群認知障礙的重要潛在因素之一,他認為LGB族群所承受的各式壓力,比如:不被社會部分階層所接受、為自己的性向感到羞恥、必須隱瞞戀情或甚至在職場與學校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雖然研究人員認為需要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性少數群體在生涯早期所經歷的壓力是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導致認知障礙的發生,Ning Hsieh 希望這項研究結果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社會包容性,降低包括性少數群體在內的弱勢群體罹患「認知問題」的比例,以助於預防癡呆症並減輕社會照護的負擔。   該研究結果近期被發表於期刊 The Gerontologist。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年齡只是數字!高齡女性挑戰瘋狂髮色
2020.08.25
年齡只是數字!高齡女性挑戰瘋狂髮色
常有這樣不以為然的話:年紀這麼大了,還穿得這麼暴露,還化妝得這樣花俏。年老可能讓我們健康不如從前,可能讓我們記憶衰退、但不應變成為我們想像自由展現的拘束。   隨著我們變老,頭髮也會老化,而我們經常將老年人與白髮聯想在一起。雖然擁有如睿智的巫師般的銀白髮非常自然且酷,不過有些人選擇對髮色做些瘋狂的事,嘗試過去從未嘗試過的顏色。   Patti Smeed現年74歲的女性,過去30多年來一直留著紅髮。她過去的工作保守,不允許她的髮色「太瘋狂」。但是,她最終決定嘗試一些更多彩的顏色,由她的兒子—一位染髮大師操刀。   她現在有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看起來超酷。她決定發幾張她的新髮型照片來慶祝結果,結果吸引了超過370多萬個讚。此外,還激起許多高齡者以紛紛分享自己勇敢嘗試的髮型照,促成了「高齡者勇敢的髮型」挑戰。   PATTI SMEED   響應「高齡者勇敢的髮型」挑戰的女性:     編譯來源:Fempositive(2020.08.17)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電玩會成癮嗎?
2020.05.21
電玩會成癮嗎?
最近一項長期研究探討了玩電玩的影響及成癮的軌跡。   對於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電玩是一種有趣且具社交功能的娛樂。儘管玩電玩是一種有趣的消遣,但人們越來越擔心,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與負面的發展結果有關,並且會成癮。   最近一項為期6年的研究是第一個電玩成癮研究時間最長的研究,發現大約90%的遊戲玩家的遊戲方式並不會有害或帶來長期負面影響。不過,少數人可能會真的變得沉迷於電玩,並導致在精神、社交和行為上遭受痛苦。   研究作者S. Coyne表示:「這個特定的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與電玩建立特殊關係的長期影響,以及隨著時間它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為了觀察其影響,我們花了6年觀察病理性遊戲玩法的軌跡,從參與者的早期青春期到初期成年期。」。   這項研究除了發現成癮的遊戲玩家會有的長期不良後果外,還打破了社會對遊戲玩家的刻板印象,並發現病理性遊戲玩法是有多元樣態的病症。   病理性遊戲玩法的特點是花在玩電玩上的時間過多、難以脫離電玩以及健康功能因電玩受到干擾。   只有大約10%的遊戲玩家屬於病理性遊戲玩法類別。相較於非病理性的人,他們在初期成年期表現出較高的抑鬱、攻擊性、羞怯感、焦慮和使用手機時出現問題。研究參與者的這些面向在研究初始時都一樣,這表示電玩可能在產生這些負面結果上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結果 為了瞭解電玩成癮的預測因素及結果,Coyne研究了 385名青少年,一直研究到他們長大成人。每位參與者在6年內每年一次完成多份問卷。這些問卷測量了抑鬱、焦慮、攻擊性、犯罪、同情心、利社會行為、害羞、感覺反應,財務壓力和手機使用問題。   研究發現電玩成癮有兩個主要預測因素:身為男性和利社會行為程度低。利社會行為(或使他人受益的自願行為)程度高,往往是預防成癮症狀的因素。   除了預測因素外,Coyne還發現了電玩遊戲方式的三種不同軌跡。72%的青少年在6年內相對較少出現成癮症狀,另有18%在研究開始時有中度症狀的青少年6年內沒有出現變化,只有10%的青少年在整個研究期間病理性遊戲玩法的程度越來越高。   研究也打破了社會對遊戲玩家的刻板印象,包括:生活在父母家的地下室、因為他們專注於電玩而無法自給自足或無法找到工作。至少那些病理性遊戲玩家20歲初時,似乎跟沒有成癮的玩家一樣,在財務上穩定且具行動力。   Coyne說:「我確實認為電玩具有一些很棒的東西。重要的是要以健康的方式玩它們,不要陷入病理狀態。」。   編譯來源:Eureklaert(2020.05.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