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3.01
人們到了54歲就對生命失去熱忱了嗎?
人生中很多原因讓我們懶散,年記大讓我們變得不積極了嗎??
你需要熱情與毅力的結合,才能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但是挪威的一項研究發現,我們到50歲時,似乎沒了熱情,也沒了毅力。
一項挪威研究調查了人一生中,熱情、毅力和正面心態之間的關聯。研究顯示,在17至53歲之間,毅力和熱情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很強,但在54至69歲之間,關聯性卻是「微不足道」。
「毅力」和「熱情」之間相互交織的特性是達成高成就的必要條件,然而53歲以後的人,似乎無法同時兼有兩者。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有很高的毅力,但熱情卻很低落,或是相反情況。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心理學系的Hermundur
Sigmundsson教授,也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表示:「對於50歲以後的人來說,即使有熱情,要動員毅力和意志力也會變得更加困難。或是我們可能很有毅力和意志力,但是對事物的熱忱卻沒那麼高了。」
然而,一切都不嫌晚。人們可以藉由培養新興趣或維持就嗜好來重拾過去的熱情和火花。
Sigmundsson教授也說:「大家不都這樣說嗎?要嘛就用它(毅力和熱情),不然就失去它。這和神經心理學的觀念也是相符合的。」
此研究發佈在_New Ideas in Psychology_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20.10.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2.08
LGB族群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LGB族群(同志、雙性戀)更容易罹患美國增長最快的健康問題之一:癡呆。該研究是首次採用國家樣本和篩檢工具來評估LGB族群與異性戀老年人之間認知健康差異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作者 Ning Hsieh
表示,此研究是為了探討LGB族群是否較易於年老時出現認知障礙等健康問題及其成因,她指出:「我們知道壓力和抑鬱是晚年生活中許多慢性健康問題(包括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而與異性戀者相比LGB族群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抑鬱指數也更高。」。
Ning Hsieh 的團隊使用篩檢工具和問卷調查比較了3500
位LGB族群和異性戀成年人各面向的認知能力。這些領域包括時間導向、語言、視覺、執行力、短期記憶、注意集中力和工作記憶。
抑鬱是癡呆的因子
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而言,與異性戀老年人相比,LGB老年人更可能被判屬於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癡呆。團隊深入檢測了特定的健康和社會因素,例如身體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交關係等,發現唯一造成認知健康落差的因素即是抑鬱!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其他檢測因素,例如:社交關係減少,飲酒或吸菸等,卻對其認知健康影響不大。
Ning Hsieh
的研究推測出抑鬱症可能是導致LGB族群認知障礙的重要潛在因素之一,他認為LGB族群所承受的各式壓力,比如:不被社會部分階層所接受、為自己的性向感到羞恥、必須隱瞞戀情或甚至在職場與學校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雖然研究人員認為需要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性少數群體在生涯早期所經歷的壓力是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導致認知障礙的發生,Ning
Hsieh
希望這項研究結果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社會包容性,降低包括性少數群體在內的弱勢群體罹患「認知問題」的比例,以助於預防癡呆症並減輕社會照護的負擔。
該研究結果近期被發表於期刊 The Gerontologist。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8.25
年齡只是數字!高齡女性挑戰瘋狂髮色
常有這樣不以為然的話:年紀這麼大了,還穿得這麼暴露,還化妝得這樣花俏。年老可能讓我們健康不如從前,可能讓我們記憶衰退、但不應變成為我們想像自由展現的拘束。
隨著我們變老,頭髮也會老化,而我們經常將老年人與白髮聯想在一起。雖然擁有如睿智的巫師般的銀白髮非常自然且酷,不過有些人選擇對髮色做些瘋狂的事,嘗試過去從未嘗試過的顏色。
Patti
Smeed現年74歲的女性,過去30多年來一直留著紅髮。她過去的工作保守,不允許她的髮色「太瘋狂」。但是,她最終決定嘗試一些更多彩的顏色,由她的兒子—一位染髮大師操刀。
她現在有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看起來超酷。她決定發幾張她的新髮型照片來慶祝結果,結果吸引了超過370多萬個讚。此外,還激起許多高齡者以紛紛分享自己勇敢嘗試的髮型照,促成了「高齡者勇敢的髮型」挑戰。
PATTI SMEED
響應「高齡者勇敢的髮型」挑戰的女性:
編譯來源:Fempositive(2020.08.17)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5.21
電玩會成癮嗎?
最近一項長期研究探討了玩電玩的影響及成癮的軌跡。
對於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電玩是一種有趣且具社交功能的娛樂。儘管玩電玩是一種有趣的消遣,但人們越來越擔心,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與負面的發展結果有關,並且會成癮。
最近一項為期6年的研究是第一個電玩成癮研究時間最長的研究,發現大約90%的遊戲玩家的遊戲方式並不會有害或帶來長期負面影響。不過,少數人可能會真的變得沉迷於電玩,並導致在精神、社交和行為上遭受痛苦。
研究作者S.
Coyne表示:「這個特定的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與電玩建立特殊關係的長期影響,以及隨著時間它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為了觀察其影響,我們花了6年觀察病理性遊戲玩法的軌跡,從參與者的早期青春期到初期成年期。」。
這項研究除了發現成癮的遊戲玩家會有的長期不良後果外,還打破了社會對遊戲玩家的刻板印象,並發現病理性遊戲玩法是有多元樣態的病症。
病理性遊戲玩法的特點是花在玩電玩上的時間過多、難以脫離電玩以及健康功能因電玩受到干擾。
只有大約10%的遊戲玩家屬於病理性遊戲玩法類別。相較於非病理性的人,他們在初期成年期表現出較高的抑鬱、攻擊性、羞怯感、焦慮和使用手機時出現問題。研究參與者的這些面向在研究初始時都一樣,這表示電玩可能在產生這些負面結果上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結果
為了瞭解電玩成癮的預測因素及結果,Coyne研究了
385名青少年,一直研究到他們長大成人。每位參與者在6年內每年一次完成多份問卷。這些問卷測量了抑鬱、焦慮、攻擊性、犯罪、同情心、利社會行為、害羞、感覺反應,財務壓力和手機使用問題。
研究發現電玩成癮有兩個主要預測因素:身為男性和利社會行為程度低。利社會行為(或使他人受益的自願行為)程度高,往往是預防成癮症狀的因素。
除了預測因素外,Coyne還發現了電玩遊戲方式的三種不同軌跡。72%的青少年在6年內相對較少出現成癮症狀,另有18%在研究開始時有中度症狀的青少年6年內沒有出現變化,只有10%的青少年在整個研究期間病理性遊戲玩法的程度越來越高。
研究也打破了社會對遊戲玩家的刻板印象,包括:生活在父母家的地下室、因為他們專注於電玩而無法自給自足或無法找到工作。至少那些病理性遊戲玩家20歲初時,似乎跟沒有成癮的玩家一樣,在財務上穩定且具行動力。
Coyne說:「我確實認為電玩具有一些很棒的東西。重要的是要以健康的方式玩它們,不要陷入病理狀態。」。
編譯來源:Eureklaert(2020.05.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6
男性小心!傳統男性角色容易讓你變孤獨老人!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認同男性性別角色的男人容易感到痛苦並在晚年孤立。
研究發現,有毒陽剛氣質(toxic
masculinity)─即傳統反映「真男人」信念的態度,會影響男人的社會關係、健康、福祉和整體幸福感。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家S.
Shuster表示,當出現諸如健康或財務等問題時,男性向家人或朋友透露的可能性較小。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晚年心理健康造成破壞性影響,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退休,他們變得更加孤立。
有毒陽剛氣質是指負面影響他人─尤其是女性的陽剛氣質。研究顯示,這種氣質也對擁有這種信念的男性產生有害影響。
帶有支配性質的陽剛氣質在某些方面來說其前題是孤立,因為它的重點是自主,不能表現出太多的情緒。以這種方式生活很難發展友誼。
陽剛氣質越強的男人越沒有朋友
研究分析了威斯康辛縱向調查中近5,500名年長男女,並依這些男性在陽剛氣質光譜中的位置作分析。
研究發現,相較於女性,男性擁有任何知己或將親朋好友視為知己的可能性顯著較低。
Shuster說:「擁有能夠與我們一起討論個人事務的人是一種社會支持。如果一個人只有一位可以分享訊息的人,或者有時甚至沒有人,那麼他們實際上就沒有機會進行反思和分享。」
研究人員表示,出生於194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的人們(稱為「嬰兒潮」)多已退休,他們在尋找和維持健康的友誼面臨挑戰。
喪偶或遷居等晚年生活中常見的變化也會破壞他們現有的友誼,而「有毒的陽剛氣質」的信念會使情況更糟。
Shuster說:「當我們變老時,有些方法可以確保我們維持自己的健康和福祉。抱持『有毒陽剛氣質』信念的老年男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孤立無援。但並不是所有的老年男人都處於危險之中–只有那些偏愛特定信念的人。」
若男性在支配性的或陽剛的男性氣質上得分越高,他們改變觀點或尋求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了解如何提供他們不受社會孤立的方法,並幫助他們發展能力,讓他們認識到當個『真男人』時所堅持的所有思考及行為方式將不會對老年生活有幫助。
研究聲稱他們是最早將陽剛氣質視為「光譜」的研究之一,已發表於《性角色》(Sex
Roles)期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3.1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25
嬰兒天生就有道德觀念嗎?
早期的心理學家主要認為嬰兒出生時沒有任何道德感,道德感是隨著年齡增長習得的。如今儘管我們已知德觀念直到青春期或更晚道才會完全成熟,但事實上嬰兒早有分辨基本道德的跡象了。
耶魯大學在2010年進行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對象為三個月大的嬰兒,研究人員請這些嬰兒觀看現場表演:不同形狀的積木在山坡上的互動。不同形狀的積木對應著不同的角色:會幫助或阻礙想要上山的積木的角色。研究人員發現,嬰兒更喜歡看那些幫助其他積木的角色,這顯示人類早期就比較偏愛利他的社會行為。
對五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的類似研究顯示,這些嬰兒有一種「應得的報應」的意識,也就是,他們喜歡的角色是去阻礙而不是去幫助那些先前妨礙他人者。
公平的意識也在早期就已出現。去年華盛頓大學一項研究中,13個月大的嬰兒看著一位研究人員公平地或不公平地分配餅乾給另外兩位成年人。當嬰兒與研究人員互動時,他們比較喜歡跟公平的研究人員互動,這顯示他們偏愛公平。
最後,一項研究探討嬰兒是否會回應他人的需求,結果顯示,到一歲時,嬰兒就會安慰受傷的人,或者嘗試幫助某人取得拿不到的物品。
這些行為的自發性使科學家相信,對與錯的感覺並不是完全透過學習而來的,人類本身就有往道德善良發展的傾向。
編譯來源:Science 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