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居家分娩事故爆爭議:制度缺口恐威脅母嬰安全

在英國孕產婦照顧包含產檢與接生第一線是助產師,產婦可以選擇在家或醫療院所生產。英格蘭與威爾斯目前約有2%的新生兒在家出生。

 

近年來英國接連發生居家生產的悲劇,最近的一件事故更引發了深度調查以及部分醫療機構近期更因安全疑慮與人力短缺,宣布「暫停居家分娩服務」。

 

專家呼籲:不是反對居家分娩,而是要求資訊透明與足夠支援

婦產科與公共健康專家強調,他們的立場不是否定居家分娩,而是要求有清楚透明的風險溝通,以及充分的助產師支援。對曾成功順產、條件符合低風險的孕婦而言,居家生產不一定比醫院更危險;真正的問題在於「是否有足夠的專業人力」與「是否能在緊急狀況下快速轉院」。

 

專家指出,孕婦在做出選擇前,應該知道:自己的助產師是否具備處理緊急狀況的經驗、如果突發狀況需要轉院,所需時間要多久、以及所在地區是否具備24小時備援醫療機制。

 

台灣產婦選擇居家生產:需要安全與制度作為後盾

在台灣,近年持續有關於居家生產的倡議,強調女性對生產方式的自主選擇,凸顯「生產選擇權」的重要性,也反映社會對多元生產模式的關注與需求。

 

然而,任何選擇的前提,都應建立在風險充分揭露與制度支援完備的基礎上。居家生產牽涉的不僅是個人自由,更是「如何保障母嬰安全」與「如何避免制度性不平等導致選擇權受限」的重要課題。當突發狀況發生時,是否有完善的急救資源與網絡?產婦是否在充分知情的基礎上做出決定?這些問題不僅是臨床醫療的挑戰,更反映整體制度設計的責任。

 

生產方式的自由選擇,不應以孕婦個人獨自承擔風險或以母嬰生命作為代價。唯有在制度保障下,讓孕婦與家庭清楚了解風險、獲得必要的支援與選項,才能真正實現「選擇的自由」。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11.04)BBC(2025.11.07)BBC(2025.11.12)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