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01
台灣孕婦 每6人1人妊娠糖尿病
根據台灣孕產婦產檢資料,大約每6名孕婦,1名有妊娠糖尿病,孕媽咪不可不注意。
公費篩檢看到妊娠糖尿病盛行率提高
在台灣女人連線持續地推動下,國健署於2021年7月起擴大產檢補助內容,除了將產檢次數從10次增加至14次、提高超音波檢查至3次、1次貧血檢查補助外,也增加1次懷孕中期「妊娠糖尿病篩檢」。
根據孕婦產檢資料統計,從2021年7月開始實施至2023年6月30日,在懷孕第24至28週接受產檢妊娠糖尿病篩檢服務者超過23萬人次。初步發現異常率約17.2%,大約每6位孕婦,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從2017年的4.9%到2023年的17.2%,妊娠糖尿病盛行率大大提高。原因為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黃閔照醫師指出可能的原因是:1、高齡及肥胖產婦增加;2、檢驗方式的改變。國健署補助的是一階段篩檢,相較過去常使用的二階段篩檢,陽性率多出近一倍;3、因為政府提供補助,檢測人數增加。
不是懷孕結束就沒事!
醫師常告訴孕婦妊娠糖尿病在生產後就會好了。事實上,妊娠糖尿病不僅影響孕產婦、胎兒及新生兒的健康及生命,對產後女性健康的影響更是長達數10年。今年3月一項跨國研究指出,妊娠糖尿病等懷孕併發症,可能增加女性未來50年內的死亡風險。因此,藉著公費擴大篩檢讓孕婦瞭解自身的狀況,接受醫療處置,至為重要。
對於妊娠糖尿病如何影響母嬰健康以及女性產後健康,目前國內並沒有相關的研究及資訊。透過篩檢補助,除了能將篩檢方式一致化,更能全面系統性地蒐集資料。相關單位應定期檢視篩檢利用情形及成效、醫療處置介入之現況以及產後接受血糖監測及是否合併其他相關疾病,以保障女性的健康。
+ read more

2023.11.22
月經失調與心臟病風險增加有關
最新研究顯示,患有某些月經失調的女性患心臟病的風險可能更高。
兩種較常見的月經失調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經痛。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不僅僅是一種婦科疾病,這是一種代謝狀況。女性雄激素升高,導致胰島素阻抗,也阻止女性卵巢釋放卵子,導致月經週期不規律及不孕症。
經痛(極度痛苦的經期痙攣)通常是由潛在的健康狀況引起的,例如子宮肌瘤、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炎、子宮肌腺症或子宮息肉。
這兩種疾病最常見於年輕人。
因此需要了解下列有關這些月經失調與心血管健康的關係,以及如何緩解與這些失調相關症狀的資訊。
年輕女性經痛的心血管風險
第一項新研究對30,500名患有卵巢的經痛患者和25,300名沒有卵巢的經痛患者進行了觀察,以了解這種情況如何影響心臟病的盛行率。
研究小組分析了50歲之前被診斷出患有心臟病的參與者,還有那些患有心肌梗塞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各種心臟病的參與者,以及月經異常例如月經週期失調、大量出血和子宮內膜炎的參與者。
他們發現,患有經痛的參與者更有可能患有慢性或持續性缺血性心臟病(由於血管狹窄,心臟獲得的血液和氧氣較少)。
經痛和壓力增加和自主神經系統失調有關,也會增加某些與發炎相關的分子,會影響心血管功能。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高血壓和心血管風險有關
第二項研究對近17,000名有卵巢的年輕人進行了觀察,發現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參與者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沒有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參與者高30%。
研究人員還發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高血壓值超過130/80
mm HG的風險增加1.3倍有關。
專家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罹患肥胖、高血壓和其他疾病的風險較高,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為什麼這些月經失調似乎與心血管健康有關呢?
Alleva表示,「月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與多個生理系統有關,包括荷爾蒙、凝血、神經系統等,因此,月經特徵和月經失調值得研究,因為這些失調背後的機制可能會影響生殖系統以外的系統,包括心血管系統。」
了解您的風險並緩解症狀
Alleva表示,我們的結果表明存在因果關係,而不僅僅是相關性。然而,由於經痛增加心血管風險的機制仍不清楚,因此他們目前不知道降低風險的好策略。
改變生活習慣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緩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症狀。這包括多運動、優先考慮睡眠和均衡飲食。
Mirkin說:「目前,還沒有專門用於治療多囊性卵巢綜合症潛在病症的藥物,只有治療與該疾病相關症狀的藥物。」
他解釋說,檢測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監測血壓和體重也很重要。
上述兩項研究結果於本月稍早在美國心臟協會2023年科學會議上發表。
編譯來源:Health (2023.11.16)、AHA Scientific Sessions
2023-177(2023.11.13)、AHA Scientific Sessions 2023-176(2023.11.13)
+ read more

2023.10.31
馬克宏誓言2024年將婦女人工流產權寫入法國憲法
10月29日總統馬克宏承諾,到明年,將把婦女的人工流產權寫入法國憲法。
總統在社群平台X(以前稱為Twitter)上表示,將在今年年底前向內閣提交一項使這成為可能的法案,以便「到
2024年,婦女人工流產的自由將不可逆轉。」
在法國,根據1975年的一項法律,人工流產合法化,但憲法中沒有任何內容可以保障人工流產權。
正當去年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一項長達50年的裁決並剝奪了婦女對人工流產的憲法保護後,美國人工流產權的倒退,推動法國走上了無條件保障人工流產權的道路。
馬克宏在三月紀念女權主義者Gisele
Halimi時表示,他希望修改憲法,以「保障婦女人工流產的自由,莊嚴確保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或逆轉不可逆轉的事情。」
修改憲法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進行全民公投。但政府想出了一條捷徑。通過提出自己的法案,而不是立法者提出的法案,馬克宏可以召集兩院特別「代表大會」,如有以五分之三的多數支持,即可通過修正案。這似乎是可行的。此類代表大會在凡爾賽宮舉行。
協調各方的法案文本已經醞釀了數月。總統表示,該文件將於下週提交給法國最高行政機構國務委員會,這是必要的一步。然後在年底前將交給內閣。
馬克宏辦公室表示,憲法第34條將進行修改,加入「法律確定婦女行使人工流產自由的條件,這是受到保障的」。
男女平等部長Berengere
Couillard預計這一進程即將結束,他在X上表示,「這是所有婦女的勝利,也是向全球人工流產權利正在節節敗退的其他國家發出的強烈象徵。」
編譯來源:abcnews (2023.10.29)
+ read more

2023.09.25
經血多少是正常?哪一種生理用品好用?
多達25%正在經歷月經週期的女性有經期過長或經血過多的情況,對生活造成影響。長期經血量過多的女性常認為這是正常現象,或是可以忍受的事情。
傳統上,對經血過多的診斷是根據出血的性質。女性可能會描述血流出衣服、每兩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必須更換生理用品、或血塊大於10元硬幣等情況。通常經血量為30─50毫升,如果女性在月經期間流量經常超過80毫升,可能會被診斷為經血量過多,應就醫確定出血原因並接受治療。
比起過去 現在有更多生理用品可選擇
現在有多種生理用品可供女性選擇,包括一次性的衛生棉和衛生棉條,以及可重複使用的產品,例如布衛生棉、月亮杯和生理褲等。影響女性選擇生理用品的因素很多,包含舒適感、成本、容量、環境效益和潛在的健康風險等。
2022年法國對1,100多名女性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傳統衛生防護措施仍是最廣泛使用的方式(81%使用一次性衛生棉、46%使用衛生棉條),但16%受訪者正在使用替代產品;澳洲維多利亞州最近一項研究則指出,許多年輕人正選擇可重複使用的產品,環保是重要的出發點。
月亮杯或月經碟片可重複使用,另一個好處是它們可放置在陰道中長達12小時。月亮杯放置在子宮頸下方的陰道中;月經碟片則在陰道與子宮頸的交會處,貼在陰道穹窿處,性行為時可使用。目前月經碟片有可一次性和重複使用的選擇。
哪一種用品最能承得住經血?
對不同生理產品的最大經血容量研究非常有限。製造商可以呈現產品吸收「水」等液體能力,但水與經血並不相似。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利用過期的捐血,更準確地測量生理產品的容量,因為這些血液更近似於經血。
研究測試了約21種產品,月經碟片的容量最大(平均61毫升),生理褲的容量最小,平均2毫升。衛生棉、棉條和月亮杯的容量類似,大約是20至50毫升。
經血量多的女性傾向將生理褲作為「備案」,但生理褲只能吸收少量血液,而且速度非常緩慢。
研究作者指出,由於快速血流和血塊,很難準確估計經血量過多患者所需的容量。
面對經血較多的小提示
1.嘗試不同生理用品
為了找到最適合的產品,可以嘗試不同類型的產品,甚至同一類別的不同產品。因為流量的性質(特別是流量較大或「湧出」時),每種產品所宣傳的容量可能與每個人的體驗不符。
2.尋求醫療建議
如果認為自己的經血可能較多,在月經期間感到疲倦或頭暈,或者覺得月經干擾了生活,應向醫師諮詢。醫師可以協助追蹤月經出血的嚴重程度以及更換生理用品的頻率,並討論治療的可能選項。
更多與月經有關的文章
注意!您的衛生棉條可能致癌
女性的月經週期會影響她的運動表現嗎?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3.09.05)
+ read more

2023.09.12
四分之一的停經後女性可能患有心臟病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大約四分之一的女性在更年期後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整的情況,其中失眠和生活壓力是促成因素。
這種健康問題被稱為心房顫動(AFib),是一種不規則、顫動或通常非常快的心律不整,由心臟的上腔室(心房)與下腔室(心室)跳動不同步引起。這些心房顫動發作也可能伴有頭暈或呼吸短促。
專家表示,這種情況不會危及生命,但會增加血栓、中風、心衰竭和其他心臟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因此確實需要醫療護理。
研究的主要作者─心臟病專家Dr. Susan
Zhao說道:「心房顫動是一種電傳導系統疾病,容易因壓力和睡眠不良而引起的荷爾蒙變化。這些常見途徑可能構成壓力和失眠與心房顫動之間的關聯。」
心律不整和社會因素有關?
關於停經後女性心理社會因素與心房顫動之間關係的研究一直是相互矛盾。最新研究的作者回顧了超過83,000名平均年齡為64歲女性填寫的問卷數據。1994年至1998年間,她們被招募參加美國婦女健康倡議研究(WHI)。
在大約十年的追蹤期間,作者發現25%的女性(23,954名)出現了心房顫動。當失眠評定量表上每增加1分,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就會增加4%。生活事件壓力量表每增加1分,發生心房顫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2%。
心臟病專家Nieca
Goldberg博士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表示,「這項研究表明,心房顫動與心腦之間存在聯繫。」
Goldberg補充道:「這很重要,因為當女性帶著心臟病症狀去看醫生時,她們常常被告知這只是壓力。」
保護您的心臟健康
Zhao表示:「我堅信,除了年齡、遺傳和其他與心臟健康相關的危險因素外,社會心理因素也是解開心房顫動起源之謎的一部分。」
Goldberg也提及,「女性比男性壽命更長。與男性相比,女性因心房顫動而出現的健康併發症更嚴重。」
Goldberg認為,無論如何,身體和心理健康是相關的,因此與醫生討論睡眠困難和生活壓力源非常重要。
治療心房顫動包括藥物、使心臟恢復正常節律的治療以及阻止錯誤心臟訊號的程序。定期鍛練和與親人聯繫也有助於減輕壓力。
Goldberg表示,「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這『只是壓力』」。「壓力、焦慮和抑鬱與你的身體健康有關。」
這項研究確實有其局限性:88%的研究參與者是白人,而且作者依賴於自我報告的問卷調查。
作者認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為什麼壓力和其他生活層面可能會影響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
編譯來源:CNN health(2023.08.30)、EurekAlert!(2023.08.30)
+ read more

2023.09.05
女性外科醫師醫術勝出
手術的領域長期以來是男性的天下,即使今天仍是如此。
但兩個新的研究顯示,如果患者想要安全有效的長期結果,選擇女性外科醫師可能是關鍵。
加拿大一個超過一百萬患者的一年手術追蹤研究顯示,女性外科醫師所治療的患者比較少死亡,重覆住院或重大醫療併發症的可能性較小。
另一個研究去除膽結石,是最普通的手術之一,發現女性外科醫師,平均來說,手術結果比男性醫師更好。
外科手術為何有性別差異?
根據瑞典的 Martin
Almquist醫師在期刊上的評論,歸因於對採取風險的態度不同。瑞典團隊寫:「個人的特質和態度難以研究,但可能影響結果。研究的重要發現女性外科醫師進行較慢、較安全的手術,表示謹慎可能是較優良的特質。」
在這兩個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女性外科醫師和她們的男性同事,前者傾向於更有條理、花更長時間完成手術。
Almquist結論:「要能持續達到對患者有好的結果,準確和謹慎最有可能優勝於冒險和速度。」
Almquist承認仍未証實女性如何在手術房的表現比男性優秀。他說:「也許女性個性上普遍的特質促使手術有較好的結果。」雖然外科手術這個職業,大部分仍是男性為主,
無論原因是什麼,「外科醫師是單槍匹馬的牛仔形象已是陳年往事。」
加拿大研究
例如在加拿大的研究中,檢視2007-2019年間,25項不同類型,將近120萬的手術中,只有151,000個由女性來操作的。在此研究中,Wallis和同事們追蹤患者術後90天和一年的結果。
首先從「綜合的結果」中收集數據,包括死亡、重覆住院和併發症。根據研究,由男性外科醫師治療的患者中,將近14%在手術後90天內至少有一個上述事件,比較女性外科醫師的12.5%。
而在手術後一年,男性外科醫師的患者,有25%經驗了上述的事件,比較女性外科醫師的21%。男性外科醫師的患者,在手術一年後,死亡率2.4%,比較女性外科醫師的1.6%。
瑞典研究
第二個研究,聚焦在膽囊手術,由瑞典Mora醫院的外科醫師My.
Bloom主導。
在2006-2019年間,聚焦於超過15萬位擇期或緊急膽囊手術的患者。追蹤患者手術後30天的結果。
團隊再次發現,女性外科醫師花在手術的時間較長,在一項擇期手術平均100分鐘,對比男性外科醫師平均89分鐘。
Blohm的團隊指出,也許醫師多花的時間和注意力,結果對患者是好的:擇期手術中,男性外科醫師的患者和女性外科醫師的患者相比,住院期間多了28%,流血併發症機率高了66%。
鼓勵女性醫師選擇外科
然而女性外科醫師在瑞典和其他地方都是少數,瑞典團隊希望新的發現「能鼓勵未來女性醫師選擇外科專業。」
Wallis在多倫多的團隊也同意。數據顯示女性外科醫師和男性外科醫師不相上下,甚至勝出,他們結論:「在許多方面婦女持續在職場上被邊緣化。為了提供給患者最好的醫療服務,醫學組織應支持女性醫師,且學習她們如何達成這些較好的結果。」
這兩個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外科》電子期刊。
編譯來源: Health Day (2023.08.30)、JAMA
Surgery(2023.08.30)、JAMA Surgery(2023.08.3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