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生命是人生大事,對身體必須承受一系列變化的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在歷經長達10個月的懷胎與生產過程後,女性在面對接踵而至的嬰兒哺育甚或親友探訪時,若未獲得良好的協助,往往容易感到壓力或產生負面情緒。這些產後心理上的徵狀與變化往往被判定為是「產後憂鬱症」,但近日一篇發表於精神生理婦產醫學期刊的研究對此提出不同的反省。
這份研究邀請到17位在過去一年內有過生產經驗並遭遇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女性進行深度訪談,以利研究人員了解產後婦女經歷壓力的狀況、徵狀與所能獲得的支持。
訪談結果指出,易哭與焦慮是最常被提及的徵狀,其他還有感到壓力、孤立、孤單、生氣、情緒低落、慌張、挫折、擔憂、害怕與多慮。儘管經歷了這些徵狀,這些女性其實並不認為自己是產後憂鬱症的患者,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她們所能獲得關於其他壓力與情緒相關的資訊、建議及支持都非常的少。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女性感知到健康照護人員只將焦點放置在產後憂鬱症上,而且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的選項,未被歸為產後憂鬱症的情緒反應也多未獲得更進一步的關注與解決。
研究人員Rose Coates認為,現存關於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分類與評估方式皆無法適切的反應母親們實際上經歷的情緒變化幅度與交互影響。研究團隊呼籲,關於產後憂鬱症與其他產後情緒反應的識別及鑑定方式亟待改進,必須要有不同的評估取向,以適應女性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女性或由於生理構造、社會文化的影響因而對於情緒的感知能力較強,不應因此就將女性的各種情緒表現疾病化。產後婦女要同時面對身體的復原與嬰幼兒的照護,在台灣或許還會收到傳統習俗的諸多規範,本來就會容易感到壓力,親友應尊重產後婦女所做的決定與情緒反應,並在此前提下分擔照護工作與家務,給予陪伴、支持,而非直接認定其精神狀況不穩定需要醫療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 Gyn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