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 2007/02/06 誰是2006婦女健康新殺手?(新聞稿) [記者會] 2007/02/06 誰是2006婦女健康新殺手?(新聞稿)](https://twh.org.tw/uploads/7.食物、飲食、運動/post_default_2.jpg)
[記者會] 2007/02/06 誰是2006婦女健康新殺手?(新聞...
「誰是2006婦女健康新殺手?」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4年10月成立「台灣女人健康網」(www.twh.org.tw)以來,除了每日翻譯國外新聞、藉由網路提供具有性別觀點、從女性生命經驗出發的婦女健康相關資訊之外,也到全國各地舉辦座談會,更與其他20個婦女及病友團體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一同落實「男女大不同」的健康新概念。
繼台灣女人健康網在2005年年度記者會提出被忽視的婦女健康死角為HIV/AIDS後,我們發現2006年最被大眾所忽略的婦女健康新殺手應為「瘦身美容」。除了因為浮濫且常誇大不實的瘦身美容產品廣告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讓女性暴露於不友善的環境之外,在整型美容手術規範的缺乏、瘦身美容機構及器材亦無管理的情形之下,所隱藏對女性的健康風險更是不可忽視。
瘦身、整型等美容手術毫無規範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指出,美容整型手術的人數每年不斷攀升,已經成為醫療中炙手可熱的行業,但依照目前現行法規解釋,只要取得醫師執照,則無論其專科為何,都可以任意的進行各種醫療行為。也就是說,只要是有醫師執照的醫師,即便原專科是骨科或復健科等,皆可施行整形用植入劑、脈衝光、雷射去斑、施打肉毒桿菌、甚至開刀整形等美容手術。如此寬鬆的美容醫療環境對於女性健康無疑是一潛在危機。
瘦身美容機構及器材亦無管理
2006年1~2月消保會曾抽樣全國159家瘦身美容機構,抽檢公安(建管、消防)、定型化契約、衛生、商業登記等五個項目,結果顯示所有項目完全合格的僅有3家,其餘業者68%未使用定型化契約、70%公安(建管、消防)不符規定,甚至民眾耳熟能詳的知名業者連最基本的公安問題都未達標準。除此之外,這些機構所使用的瘦身美容器材,目前並無任何管理規範,本次抽檢行動不僅凸顯出瘦身美容機構暗藏危機,就連瘦身美容器材本身是否安全,都有問題。
由於衛生署認為瘦身美容器材不會造成人體健康之虞,所以不納入「醫療器材」管理範疇中,因此這些宣稱具有瘦身、美容效果器材被歸類為電視機、冷氣機…等電器用品類別,然而負責檢驗這些電器的主管機關—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並未檢驗這些商品是否安全無虞,例如:是否會漏電?可以直接接觸人體嗎?適合每個人使用嗎?這些器材除了沒有合格檢驗證明,更無法證明瘦身、美容效果,顯見消費者除了可能花大錢卻毫無效果外,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健康風險的重要因素。
英國的借鏡
台灣女人健康網顧問同時也是立法委員黃淑英表示,反觀國外,英國每年有將近100,000人使用肉毒桿菌美容,更有開業醫師曾表示,光是矯正先前失敗手術的民眾,平均每週就會有10人左右。為保障人民安全,英國已在2005年1月公佈指導手冊,針對肉毒桿菌及所有美容手術,誰有權施行以及手術的地點等嚴格管制。英國健康醫療委員會(the
Healthcare
Commission)也開始推動立法,防止沒有註冊的手術提供。此外,英國整形美容外科學會(BAAPS)更將「從心理觀點看整形美容手術」訂為2006年主題,於會中討論制訂心理狀態檢核單,增進醫師對於病人的瞭解,如部分病人可能不適合進行整形美容手術等,進行深入的探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
我們的呼籲
台灣女人健康網一向致力於從性別角度重新省思女性健康問題,清除因為性別盲所造成的女性健康死角。然而「美麗」一直是社會難以破除的迷思,美的形象也不斷地經由媒體的生產、再製造而被扭曲。從2006年下半年起,國際上禁止過瘦(BMI<18)的模特兒走秀的風潮,延燒到今年。繼西班牙、義大利之後,美國時尚界、政界亦開始討論是否應訂定相關的規範,以減少過度瘦身導致的厭食症等飲食失調問題。由此趨勢可見,多年來主流文化所認定的「瘦=美」的單一標準已逐漸被鬆動。其實回歸到最根本的概念,美麗不是只有一種形象,也不應該只有一套標準。我們除了要求政府為民眾的健康把關、確保消費者權益以外,同時也要呼籲女性朋友特別注意,在不實美容廣告充斥之下,追求美麗的同時,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與生命安全,才不會得不償失!
+ read more
![[記者會] 健保開源節流處方二:合理給付學名藥 『藥』給民眾好品質 [記者會] 健保開源節流處方二:合理給付學名藥 『藥』給民眾好品質](https://twh.org.tw/uploads/10.女性/post_default_16.jpg)
[記者會] 健保開源節流處方二:合理給付學名藥 『藥』...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督保盟)繼上週針對健保提出開源處方後,今日再度召開記者會提出節流措施,亦即合理給付學名藥與確保學名藥品質,以善用健保資源,並且提高民眾用藥品質。
「藥價黑洞」的問題一直是民眾質疑健保資源浪費的主要項目之一,而健保局今年也透過調降藥價來回應民眾的質疑。然而,督保盟表示:根據2003年的健保藥品資料分析,當年藥品支出約計945億元,其中逾專利期學名藥給付約佔當年度之36%,總計約花費335.76億元,然我國在給付逾專利期學名藥品價格遠高於先進國家,使得不合理藥價差的情形更加惡化。舉例而言,同一藥品,以紐、澳、加、日或歐盟等國給付給學名藥均在原開發廠價格之4成左右,美國甚至在多元保險人的制度下,部分僅給付到1至2成,而台灣給付之價格竟高達9成,使得成本與售價之間利差過大,惡化藥價差。督保盟建議應當至少降低學名藥之給付至原廠給付之4-6成之間,以2003年為例,至少可為健保一年省下84億至167.88億之支出,若以2006年藥費1120億元計算,則至少省下99.5億至199億元之支出。
另督保盟同時提出,現行除了學名藥給付較其他國家高之外,另有品質的疑慮。以美國而言,學名藥之品質一律需符合BA/BE之要求,以確定藥效與原廠百分之百相同,且提出申請給付或上市均需附上相關資料及樣品供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查,並且同時建立查廠及抽驗制度,以避免廠商在送檢與上市時有品質上的差異。然台灣兩者皆無,直接衝擊台灣民眾的用藥安全,造成民眾『藥吃得飽吃不好』,或是吃藥天數拉長,甚而吃上五、六種藥品之情形,除了加重民眾身體代謝負荷,更嚴重危害民眾身體健康。因此,督保盟呼籲衛生署應配合提高逾專利期藥品之品質,建立抽查驗制度,要求學名藥需符合BA/BE之要求,健保局始得給付;將來對於新藥之給付價格,應比照澳洲或韓國同時考量藥物經濟學,以提高藥品支付效益,及民眾用藥品質。
督保盟認為,當給付價格趨於合理,價差惡化現象會趨緩,而學名藥之品質提升之後,不僅民眾用藥安全受到保障,醫師使用學名藥之信心增加,佔率亦隨即提升,對民眾、保險財務及國內廠商之發展均有正面效益。督保盟在此呼籲:政府應儘速調整學名藥的給付方式,以確保民眾的健康及健保永續發展的目標。
+ read more
![[記者會]「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新聞稿) [記者會]「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新聞稿)](https://twh.org.tw/uploads/10.女性/post_default_16.jpg)
[記者會]「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新聞稿)
「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
拋開處女魔 作自己身體的主人
日前王姓女子因婦產科內診導致處女膜破裂,因身心受劇烈創傷而向院方索取500萬元的賠償。其實類似的醫療糾紛在2003年年底也曾發生過:北市一婦產科黃姓女醫師,因業務過失破壞了患者的處女膜,被判刑6個月。更早在1999年時,一些沒有性經驗的女性因為資訊不足,作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造成處女膜破裂,更引起媒體一陣騷動,並出現「6分鐘誤一生」的報導。這些事件除了顯示出醫病關係連最根本的溝通及尊重都出現問題之外,更凸顯了當女性健康碰上「處女膜」時的尷尬處境。但是在我們對這些事件的受害者深表同情時,卻忽略了躲在事件背後真正壓迫女性的的元凶——根深蒂固的「處女情結」迷思。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表示:基本上,處女膜的存在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作用,對於女性身體的健康沒有任何意義,然而這層薄膜卻能夠在女性的心理造成如此巨大的約束及傷害,主要原因在於社會賦予它「神聖」的意義,讓處女膜凌駕女性本身的主體性,而成為女性最珍貴的東西,並藉此壓抑女性的情慾自主發展。
台北市女權會副秘書長張明怡也表示: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時至21世紀,從外籍配偶仲介公司的「處女品質保證」廣告;人造處女膜手術的出現,以及網路上一片一千元的處女膜,在在表現出這種壓迫女性的父權價值依然根深蒂固。追根究底,許多男人至今仍然視女人為自己所擁有的財產,而處女膜的「原封包裝」證實這個女人不是別人「用」過的「二手貨」。
立委黃淑英則認為「處女膜」對於男性與女性沒有實質的意義,但對於女性的身體卻會造成傷害與不便。許多女性因為怕破壞處女膜而不敢做內診、子宮頸抹片,直接影響到女性的健康。再者,處女膜情結還會造成女性在行動上的諸多不便,以衛生棉條為例,在國外,由於衛生棉條讓女性在經期時,擁有更多的行動自由,廣受女性的歡迎,而台灣女性卻因為「處女」情結而怯於使用衛生棉條。
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蔡宛芬委員認為:醫病關係簡單來說應該是一種伙伴關係,是互相信任與溝通的關係,病人有知的權利,而醫生有告知的義務。而這個事件從醫病關係的角度上,醫師並沒有盡到妥善告知及溝通;此外,當病人表示不舒服時醫師就應該停止當下的行為,而非只是一味要求病患不要亂動。但社會的「處女情結」觀念,的確也可能使男醫師面臨一個困境:到底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婦女充分瞭解卻不會造成女性醫用者有性騷擾或歧視的感覺?由護理人員告知或內診書面說明書的方式來處理應該可避免此種難處。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醫師認為,這次事件其實也是醫療品質的問題。醫師也是人,如果在門診量大、看診時間太短的情況下,有些醫師態度不佳甚至出錯多少是難免的,但醫師自己本身還是要先學會道歉。針對此次事件,醫生應該顧及病人的感受,當病患感受不舒服時要尊重病患的感受,畢竟病人是有感覺的人,而非機器。此外,謝卿宏醫師也提到了醫師法第11條: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身為一位婦產科醫師,謝卿宏表示如果不做內診檢查就做治療行為並不完整、且如同是亂槍打鳥,如果病患拒絕內診,以對醫療品質的要求,他會拒絕繼續該醫療行為、並建議病患退診。
此次事件再一次凸顯女性仍受傳統貞操觀念的箝制,因而造成其心理極大的傷害。事件中王女士長期生長在這種道德觀的社會結構之下,會因為自己的處女膜無故破損而心理受創,我們非常能夠理解,也深表同情。然而我們認為,事件背後真正的元凶其實是父權體制下千年戳不破的「處女情結」迷思。我們呼籲女性作自己身體的主人,更應以集體力量打破將女體商品化與壓抑女性情慾的枷鎖--「處女情結」。為了要戳破千年妖怪處女魔,我們發起台灣女性使用衛生棉條運動!鼓勵女性多使用衛生棉條,用具體行動拋開處女膜迷思
、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取回女性的身體自主權!
+ read more

荷爾蒙補充療法
什麼是荷爾蒙補充療法(HRT)?
婦女進入更年期時,因為女性荷爾蒙分泌漸減、波動而引起不適,使用荷爾蒙來減輕症狀的療法。通常,荷爾蒙補充療法有兩種:單獨使用雌激素(雌激素補充療法)及合併使用雌激素與黃體素(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一般而言,如果婦女之子宮已被切除,只需單獨使用雌激素,子宮保留之婦女則多使用雌激素與黃體素合併之荷爾蒙補充療法。
更年期要使用荷爾蒙的主要目的在於減緩「更年期症狀」,包括全身或臉部熱潮紅、夜間盜汗、失眠、陰道乾澀等。荷爾蒙補充療法過去常被長期使用於預防更年期以後婦女時常發生的骨質疏鬆、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然而,最近美國國家衛生院公佈之研究報告(2002,
2003
WHI)顯示,長期使用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的風險大於好處,主要原因是增加乳癌和心血管疾病之發生風險;而單獨使用雌激素補充療法無法降低心臟疾病風險、並會增加中風機率,但不會增加乳癌的機率。
什麼是女性健康倡導計畫(WHI)?
由於婦女團體的遊說與國會女議員的批評,1991年美國國會決定撥款給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由「國家心肺血液研究中心」(NHLBI)進行全國婦女健康研究—婦女健康倡導計畫。婦女健康倡導計畫主要是瞭解更年期婦女死亡、失能與低落生活品質的原因,亦即瞭解心血管疾病、癌症及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及其預防策略。其中一個子計畫即是瞭解賀爾蒙補充療法與心臟血管疾病、乳癌等的關連性。
在進行5.2年後發現,長期使用複合式荷爾蒙療法將增加乳癌和心血管疾病之發生風險,且無法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會降低骨質疏鬆及大腸癌的發生率,在已證實弊大於利且考量實驗者之健康,宣布停止該項研究計畫。
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改善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嗎?
2003年三月美國WHI研究指出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對於更年期婦女的一般健康、活力、心理健康、沮喪或性生活沒有幫助。
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嗎?
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核准荷爾蒙療法可以用來防止骨質疏鬆,然而骨質疏鬆的成因相當複雜,荷爾蒙的減少並不是唯一的原因。更年期婦女可以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幫助減少骨質的流失,如:走路、跑步、舉重等運動;低脂、高鈣、高維他命D的飲食習慣;攝取足夠的陽光及減少飲酒及抽煙。骨質疏鬆嚴重者,如果在評估荷爾蒙補充療法的風險與療效後,決定不使用荷爾蒙,也可以使用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核准的一些非荷爾蒙藥品來防止妳的骨質繼續流失。事實上,要預防骨質疏鬆最好的方法應在女性年輕時就開始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儲存骨本。
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預防心臟血管疾病嗎?
由於一些流行病學的觀察研究指出荷爾蒙補充療法可能有益於心臟血管疾病,2002年之前,荷爾蒙補充療法就被用於預防更年期婦女心臟血管疾病上。近幾年來,不斷有正反聲音出現,根據2002年7月美國WHI及HERS的研究報告,明確的指出荷爾蒙補充療法不應被應用於預防更年期婦女心臟血管疾病;2003年5月的追蹤報告更明確的證實此看法。事實上,1990年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沒有核准惠氏藥廠申請PREMARIN用於預防心臟血管疾病,在其公聽會上,哈佛大學的史丹福教授說:「假如我們應用現有的知識,我相信,不需要雌激素,我們就可以減少90%的心臟病。」
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防止失憶嗎?
根據2003年5月美國WHIMS的研究報告指出65歲以上的婦女並沒有因為服用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超過五年,而減少發生輕微認知障礙,其得到失憶症之比例為未使用者的兩倍;2004年6月又指出,單獨使用雌激素可能會增加失憶症及老人痴呆症的風險。因此,在此刻不宜為了改善更年期婦女的記憶、認知能力而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
荷爾蒙補充療法會導致乳癌嗎?
根據美國2002年WHI研究指出,單獨使用雌激素並不會增加乳癌的機會,但是長期服用複合式荷爾蒙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明顯高於一般同齡層婦女,尤其是使用超過5年以上。2003年6月的的追蹤報告進一步證實:複合式荷爾蒙不但會增加乳癌得風險,使之惡化,
更影響乳房攝影的準確度。此外,2003年9月,英國的一項百萬婦女研究報告也有相同的結論。2010年10月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報告也再度證實複合式荷爾蒙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且其死亡率也較高。此外,使用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會影響乳房攝影檢查的偵測,進而導致罹癌婦女在被檢查出乳癌時,都已經接近末期。
目前國內未有相關研究,然國內婦女罹患乳癌的年齡層較國外女性年輕,因此,我們認為婦女應審慎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且正在使用的婦女應定期進行乳癌篩檢。
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預防氣喘嗎?
2004年2月,美國內科醫學年鑑發表了一項從1976年開始的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的分析,該研究追蹤121,700位30-55歲已婚護士,發現單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當中,約有1%的婦女在晚年有發生氣喘的情形,其機率是其它未服用婦女的2.29倍,而服用複合式荷爾蒙的婦女也有類似的機率。2010年2月刊登於胸腔期刊的一份研究再度證實單獨使用雌激素會增加氣喘的風險,曾經使用或正在使用雌激素的婦女罹患氣喘的風險較一般婦女高54%,且對不吸煙的婦女和有過敏疾病的婦女來說,增加的風險分別為80%與84%,然此份研究結果認為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與氣喘沒有相關性。
荷爾蒙補充療法會導致肺癌嗎?
2009年一份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討會上發表的研究發現,抽煙和使用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都會增加非小細胞肺癌死亡的風險,因此,婦女不應該同時抽煙和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而不抽煙的女性也應該要謹慎使用,畢竟荷爾蒙補充療法仍有其他的風險。
此外,2010年也有兩篇研究發現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與肺癌有關,然HRT是否為導致肺癌的確實原因,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其兩者之關係。
荷爾蒙補充療法會導致卵巢癌嗎?
國外研究顯示服用雌激素超過十年以上的確會增加罹患卵巢癌的危險,至於更年期婦女長期使用複合式荷爾蒙是否會增加卵巢癌的發生率則尚無定論。然2009年一篇使用丹麥國家登記系統的大型研究發現,婦女只要使用過荷爾蒙補充療法,不論是複合式荷爾蒙還是單獨使用雌激素,也不論劑量與時間,罹患卵巢癌的風險都會明顯比一般女性高出許多,但是,罹癌的風險在停用荷爾蒙補充療法之後會逐漸下降,大約停用兩年之後,罹癌的風險會降至與一般婦女相同。
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改善聽力嗎?
美國羅契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在2004年2月發表,服用荷爾蒙治療可能導致後更年期女性的聽力減退。
一項在64位年齡在65歲以上之婦女所做的研究顯示,32位服用荷爾蒙補充療法女性的聽力,比另外32位沒有服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女性弱,差約10-30%。由於參與研究的人數太少,無法將此研究結果應用在每個人身上。還需要更大型的研究來證實荷爾蒙補充療法與聽力之間的關係。但此研究的另ㄧ重點是警告婦女們服用荷爾蒙治療可能會有其他更嚴重的副作用。
什麼是植物性荷爾蒙?
植物性荷爾蒙是存在植物內的自然荷爾蒙,它和人體內的女性荷爾蒙不盡然相同,但是有些有類似的功效。我們所食用的植物中,超過三百多種含有植物性荷爾蒙,例如:蘋果、紅蘿蔔、茶、咖啡等,其中以亞麻仁及大豆含量最豐富。它可分為兩大類:異黃酮素(isoflavon)及木質素(lignan)。
植物性荷爾蒙能否替代荷爾蒙補充療法?
過去荷爾蒙補充療法一直用來減輕更年期婦女燥熱、盜汗等現象。2002年,美國WHI的報告提出荷爾蒙弊大於利的結論,婦女轉而求助於植物性荷爾蒙,如大豆或紅苜蓿(red
clover)等植物性荷爾蒙。然而,當前市面上所謂的植物性荷爾蒙健康食品多為植物的萃取物(extract),到目前為止,尚未有正規醫學研究證明這些植物性萃取物如何在人體內被吸收並轉化,因此它們是否能夠提供人體所需之荷爾蒙,以及它們的療效及副作用為何,尚未有定論。2003年六月美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紅苜蓿的萃取物對於盜汗或燥熱並沒有幫助。2009年美國的研究發現植物萃取的異黃酮(isoflavones)對減少骨質流失的影響並不大。因此,我們對植物性荷爾蒙持保留態度。事實上,植物性荷爾蒙也可經由豆漿、豆腐、芝麻、當歸、銀杏等食物獲得,並不需要昂貴的植物性荷爾蒙健康食品。
我需不需要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
首先,你要問自己為什麼要服用荷爾蒙?如果你是因為不舒服的更年期現象或症狀而想服用,你可以有這樣的選擇,但需要檢視自己的病史、家族病史來評估是否適合使用及使用劑量;如果選擇使用,衛生署的建議為在最短時間內使用最低的有效劑量。如果是想「預防」疾病,看了以上的敘述,你應該很清楚,除了預防骨質疏鬆或大腸癌外,荷爾蒙療法是無法預防任何疾病的。即使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因為有副作用,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或其他替代方案。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4年2月10日於兩年內第二次建議製造商修改荷爾蒙產品的使用說明書內容。第一次是2003年1月9日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在所有含雌激素產品要有警告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乳癌危險的標示。這一次是增加可能導致的後遺症及建議,如:
1.
65歲以上及服用荷爾蒙四年以上之婦女有增加老年癡呆症的危險。
2.
使用荷爾蒙產品可能會使乳房X光攝影產生不正常之結果。
3. 65歲以上的婦女應特別注意氣喘的問題。
4.
只有在嚴重骨質疏鬆的情況下,且除了雌激素以外之藥物治療都不適當時,才使用雌激素。
5.
若只為治療陰道方面的症狀,最好只使用當前的陰道產品就好。
推廣荷爾蒙補充療法與藥廠間存在利益關係?
推廣荷爾蒙補充療法與藥廠的關係一直被婦女團體所質疑。2010年因為惠氏藥廠的訴訟案,使美國當局公布了上千份過去從未公開過的研究報告,從這些研究報告中發現惠氏藥廠曾經雇用槍手以每篇2萬─2萬5千美元的代價撰寫研究,為自家所生產的複合式荷爾蒙(Prempro)背書。槍手將藥廠所欲得到的研究結果和行銷訊息寫入研究報告中,並投稿發表於醫學期刊中。另一篇於2011年公布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於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發表的340篇相關文章中,發表4篇以上的10位作者中,有8位接受藥廠的金錢支付,代表藥廠提出意見,而在這些報告中,32篇推廣荷爾蒙療法文章中,有30篇文章的作者同樣也牽涉潛在的經濟利益。
此外,2008年5月更年期國際會議(Global Summit on
Menopause),在歐洲馬德里召開,國際停經學會(IMS)主席Amos
Pines於會議中指出,2002年WHI研究認為使用複合式HRT會增加多項疾病的罹患風險,此論點是有問題的。原因在於WHI研究採樣的女性多半年紀較大,身體上的健康問題才是形成疾病風險的主因,而非使用HRT。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Valerie
Beral則認為,IMS所回顧的研究佔過去研究數量的極小部分而已,且其他如美國、英國或歐洲已完成完整研究回顧的國家,都建議HRT只能短期使用(2008,BBC)。由於此次會議是由生產HRT的惠氏、拜耳以及諾和諾得藥廠所贊助的,因此會被質疑會議結論有廠商色彩在裡面。我們建議女性在閱讀相關醫療文章時,要審慎評估其可信性。
延伸閱讀
更年期
荷爾蒙療法對乳癌的影響大過預期
荷爾蒙療法與肺癌、氣喘的相關性
植物性荷爾蒙對骨質影響不大
+ read more

看病須知
誤診、醫療疏失的發生常是來自於不良的醫病關係,而除了要求醫生改善「三長兩短」的看病文化外,我們也應該負起責任作一個好病人,充分告知我們的身體狀況,而不是只將自己的身體交付予醫師。尤其是在目前看病時間很短暫的情形下,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醫師可以了解我們的身體,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事前寫下來:
在看病之前,為了讓醫師能更瞭解妳的身體狀況,除了應該先整理一下不舒服「症狀」,最好是將它寫下來,避免使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很多、很痛等。建議妳應該寫下來的事項有:
1. 哪裡不舒服?
2. 怎樣不舒服?
3. 做過什麼事才開始不舒服?
4. 不舒服多久?是否在特定時間才會不舒服?
5. 之前是否有相同的經驗?
6. 之前是否有處理妳的不舒服?如何處理?
7. 有沒其他的疾病或做其他的治療?
8. 將妳的月經情形也記載下來
看診時講清楚、問明白:
對大家來說,這是一個困難的過程,但是妳要知道這是妳的權利,不管醫師的態度如何、其他病患是不是在瞪妳,一定要堅持將自己想要說的、想要問的全部說出來!
到了診間後,除了應該將自己的身體情況說清楚、講明白(包括目前服用什麼藥物或看什麼醫師),對於醫師所開的藥物或醫療處置也要問清楚,包括要服用多久的藥?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如果是要開刀,更要問清楚開刀的部位、什麼手術方式、手術的風險、有無其他治療的方式。如果怕到診間時會忘記詢問的問題,也可以事先寫下來或請一位信任的人陪妳一起去,幫妳問問題
,記得一定要問的問題包括:
1.我的身體哪裡出了問題?
2.應該要接受怎樣的治療?
3.治療方式是什麼?
4.如何治療?
5.治療方式的副作用?
6.有沒其他替代的治療方法?
如果是要使用藥物治療的話,則可以問以下的問題:
1.藥物名稱是什麼?
2.藥物的副作用是什麼?
3.如何使用?
4.如何保存藥物?
5.服藥有沒禁忌?
6.還有其他應該注意的事嗎?
至於手術前,除了要求醫院在手術前兩、三天就應該要給予手術同意書之外,在簽署手術同意書之前,要請醫師告知清楚,妳也可以藉由詢問以下的問題來釐清:
1.除了手術外,還有其他方式嗎?
2.對疾病的幫助多大?
3.手術將在哪裡進行?
4.手術需要麻醉嗎?以何種方式麻醉?
5.術後可能出現哪些併發症或後遺症?
6.手術後會有器官機能短暫或永久喪失的問題嗎?需要復健嗎?
7有沒類似的病友/病友團體可以介紹給我認識?
8手術後要多久才能出院?
9我還需要自行支付多少金額?
檢查要注意:
如果醫師要求妳做檢查,要仔細將檢查前的注意事項看清楚,如:多久前不可進食、尿液是要什麼時候採集等,如果是要做內診或觸診,記得一定要有護士陪伴在旁邊,以免有性騷擾的爭議與疑慮。
善用資源:
除了醫師之外,還有其他的資源可以獲得資訊,包括社區藥局、醫院也會有用藥詢問處、衛教室可以詢問相關問題,包括飲食的注意。
問清楚、講明白,堅持自己的權益!
在問診的過程中,常會因為候診的人過多或是因為醫師的態度讓妳無法或不好意思一直問下去,提醒妳:這是妳的權利,妳一定要堅持!除了妳還有誰會比妳更關心自己的健康?
另外,教育部與衛生署已於2007年擬定「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指引」,實習醫師需先經由妳的同意後,始可參與或見習診治過程,若發現實習醫師在未經妳同意下參與或見習的情形發生時,可隨時要求他們離開。
+ read more

三長兩短的看病文化
1999年「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成立婦女健康專線,接受女性醫療諮詢與申訴。這幾年來發現,女性除了醫療、保健知識的不足外,更深受就醫環境與醫療糾紛之困擾;而醫療糾紛的產生,往往是不良的醫病關係以及不完善的醫療環境所導致。本文即就困擾著女性的醫病關係作一檢視。
三長兩短,對女性尤為不利
三長兩短是台灣醫病關係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掛號排隊「長」、候診時間「長」、領藥等候「長」,以及看診時間「短」、醫生的話「短」。
醫生認為這是全民健保所造成的現象。但健保給付的設計,對開業醫生來說,是以給付遞減的方式限制門診人數,但對大型醫院則無此限制,因此形成大型醫院與開業醫生搶病患的奇特現象,也使得大型醫院看病越來越「三長兩短」。然而,三長兩短的現象並非在全民健保開辦後才有的,把罪全推給全民健保並不公平。醫院本身的管理,以及醫生的看病文化,都是有必要檢討的。
「三長」對女性的困擾尤其大,因為女性至今仍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一家老小生病,都必須由她帶去就診,長時間的排隊、等候,嚴重影響到她的工作及作息。
「兩短」則是醫療糾紛的最根本原因。保守估計,一位醫生通常要在三個小時內看五十位病人,平均每位病患只分得3.6分鐘。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醫生要聽病人的陳述、做診斷、解說病情、寫病歷、開處方,怎麼可能從不會有差錯呢?
醫師溝通及態度不良
語言及表達是溝通的基本要件。身為女性,面對婦產科醫生大都是男性的事實,加上有著專業的權威,使得原已不擅長言詞,又對自己身體不甚了解的一般女性,常常無法把問題表達清楚;遺憾的是醫生也不擅於表達,甚至不認為有必要向病人解釋清楚專業的診斷,因此常有病人從醫院或診所出來,卻仍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一位親戚很憂心的告訴我她要回宜蘭開刀,原來那幾個月來,她從宜蘭看病到台北,從婦產科看到內科、泌尿科,又回到婦產科,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只知子宮長了東西。疲憊、沮喪之餘,決定乾脆動手術解決了事。我找了一位熟識的醫生將病歷調出來複診,結果沒太大問題,根本不需要開刀!這是一個典型的溝通不良的例子,不但病人受苦,為了瞭解病情而看遍各科醫生,更浪費許多醫療資源。
另外,醫生不親切的態度也是許多女性病人所埋怨的。有的男婦產科醫生辯駁說,面對女性病患,他們該保持理性、冷靜,盡量不要感情涉入,以免影響醫病關係及判斷。事實上,關心、親切與理性、冷靜是不衝突的。猶記得我在美國懷孕、生產時,我的婦產科醫生叮嚀我的第一件事就是開車時一定要繫安全帶;而生產時他堅持我要自然產到最後每三分鐘痛一次,沒有去想到是否有醫療糾紛的問題;產後他還拿了一朵玫瑰花來看我……。這位醫生我永生難忘。但在台灣,許多醫生很冷漠、不耐煩,甚至還會斥責病人。朋友陰部感染,醫生竟幸災樂禍地怪她有性行為。這樣的醫生並不是少數。為何台灣醫生的態度會是這樣,實在有必要好好的思考一番。
女性的主體性被忽略
我們的醫療講究科技、效率,把人視為由各種器官、組織合成的機械體,因此醫生常運用其主觀的機械式認知對待病人,每3.6分鐘要修理完一個零件,缺乏以病人為主體的人性化思考,也忽略病人的經驗及感受,造成醫療的冷漠及疏離。一旦醫療糾紛產生時,醫生即常以醫療科技的極限及個體差異性來解釋。
在這種氣氛之下,加上台灣的醫療體系一向由男性來思考、主導,缺乏對女性經驗及需求的認識及敏感,導致女性健康被過度醫療化,甚至受到新醫療科技的傷害。
未善盡告知的義務
健康是基本人權。病人有知的權利,而醫生有告知的義務。「知」包括醫藥資訊、診斷結果、擬採行的醫療方式及理由、其間的過程及利弊等。許多女性在切除子宮時,常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同時被切除卵巢;一些更年期婦女對醫生荷爾蒙的處方不知所措。這些都是我們常聽聞的事。
病人希望醫生善盡告知的義務,但醫生則質疑「善盡」的程度及「告知」的範圍;是否每一種手術都必須告知「死亡」的可能,引起病人的焦慮?對於癌症病患,是否因家屬的反對而善意的隱瞞病情?甚至醫生是否應為醫療資訊的主要提供者?這些都是醫病雙方必須思考的。
基本上,一個合乎常情、常理的告知是我們期待的。剖腹生產時要同時做輸卵管結紮,必須事先告知,得到病人的同意;若醫生一邊接生,才一邊告知病人,徵求意見,就不能算是「善盡告知」。近年來,在爭取健康權的壓力下,醫藥界比較重視告知的義務。然而,若為了某利益而做選擇性的告知,則是欺騙的行為,不但誤導女性,並容易引發「利益輸送」的誤會。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