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9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2011/2/9
一般髖骨骨折的症狀在年紀低於七十歲的女性身上多半不常見,但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中年乳癌存活者卻可能面臨髖骨骨折的風險。芝加哥西北大學指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乳癌治療導致的提早停經,以及乳癌治療藥物的作用。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骨科健康與骨質疏鬆計畫主任暨醫學與整形外科手術副教授Beatrice
Edwards指出,從乳癌倖存婦女研究個案發現,被診斷出乳癌初期的女性,在她們的髖骨受損前的一至四年間,都做過腫塊切除術、雷射治療或化療等治療,且都是在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時發生骨折。此外,研究中的四位女性,為了抑制體內的癌細胞隨著雌激素增長而採取芳香脢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的治療方式,但近期研究卻發現芳香脢抑制劑可能與女人骨質的流失有關。Edwards提到,大部分的乳癌女性雖可被完全治癒,但化療、過早停經與乳腺癌的輔助治療所造成骨頭結構的快速變化,及但預防治療方式與藥物所引起的骨質流失問題是接下來需要被密切關注的問題。
註1 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指圍絕經期前後的一段時間,起於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至絕經後一年的生命時期。
資料來源:臨床癌症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2010.12.01
腹部脂肪是骨鬆的風險因子
肥胖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膽固醇、氣喘、睡眠呼吸中止、關節疾病等;但一直以來許多人都相信比較胖的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比較小,因為體脂肪被認為可以防止骨質流失;但是最近一份在北美洲放射學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年會上發表的研究指出:體脂肪並不全都一樣,有皮下脂肪、腹部脂肪(內臟脂肪)之分,而腹部脂肪對骨質健康其實是有負面影響的。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含50位身體質量指數(BMI)為30的更年期婦女,研究人員針對參與者的皮下脂肪、腹部脂肪、整體脂肪、骨髓脂肪、骨質密度進行測量。結果發現,女性的內臟脂肪越高,骨髓脂肪也越高、骨質密度就越低,而皮下脂肪、整體脂肪則與骨髓脂肪、骨質密度沒有相關性。
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也是哈佛醫學院的教授Miriam A.
Bredella表示,肥胖是非常重要的健康議題,這份研究也發現腹部肥胖對骨質健康是有害的,一般大眾應該要認知到腹部肥胖是骨質疏鬆和骨質流失的風險因子。
由於這份僅研究僅以女性為研究對象,因此,男性肥胖與骨質健康的相關性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
+ read more
2010.11.15
骨質密度胡亂測 衛生署放任不管
健保局將於12月起更改骨質疏鬆藥物的給付規定,新增需使用DXA(雙能量骨密度檢測儀)檢測結果達骨質疏鬆(T值-2.5以下)才給付藥物,第二線藥物需達-3才給付。此項變革引發醫界反彈,提出許多對於骨質密度檢測儀器的質疑,例如臨床發現脊椎骨折多處的病患,骨質密度檢測結果卻是正的;國內兩百多台DXA,只有一百台通過國際認證。
骨密檢測儀器準確度的問題受婦女團體詬病已久,2008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各地婦女團體於全台各地進行台灣骨質疏鬆防治政策檢視,發現骨質密度檢測儀器問題重重,一位婦女可能在衛生局/所做超音波骨密檢測結果是骨質疏鬆,隔天做另一台超音波變成骨質不足,到醫院做DXA結果卻正常!因此台灣女人連線與各地婦女團體集結檢視成果,拜會衛生署署長,希望衛生署能針對骨質疏鬆檢測的亂象作具體規範。
根據WHO的標準,骨質疏鬆的診斷應以DXA檢測,以美國20-29歲健康白人婦女的骨質密度作為參考值,骨質密度比參考值低2.5個標準差即稱為骨質疏鬆。但國內普遍用來測量骨質密度的超音波骨密檢測儀沒有公認的骨質疏鬆標準、沒有具公信力的參考值、機器未經校正,但衛生署對超音波骨密儀的審核僅有儀器的安全性、反覆測量的誤差值,不管儀器內骨質密度標準如何設定、參考值為何、是否經校正。衛生署在儀器把關上失職,檢測失準可能造成的醫療浪費、不必要的恐慌與焦慮,卻是由婦女來承擔!
台灣女人連線屢次與衛生署反應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測儀器的管理問題,衛生署的回應為超音波僅是初步篩檢的工具,需到醫院去使用DXA檢測才能確診。如今連DXA的準確性也受到質疑,擔憂自身骨質健康的婦女該何去何從?
此次健保對骨鬆藥物給付的改革,凸顯了我國骨質密度檢測的重大缺失。台灣女人連線呼籲,衛生署應儘速重新檢討骨質密度檢測儀器的審核標準及相關規範,包括訂定台灣本土骨質密度參考值、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測儀器及DXA的管理規範,不要再讓女人面對混亂失準的檢測結果,陷於無所適從的處境!
(台灣女人連線撰稿)
+ read more
2010.11.01
美FDA要求骨鬆藥加註大腿骨骨折警語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於今年10月中旬發佈警訊,要求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的雙磷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s)應於藥品包裝標示及仿單內加註警語--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可能會導致罕見的大腿骨骨折。但若該藥物用途不是治療骨質疏鬆,則不需加註此項警語。
雖然目前仍不清楚為何雙磷酸鹽類藥物會引發罕見大腿骨骨折,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罕見大腿骨骨折跟長期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有關,因此FDA認為有必要提醒此項藥物副作用,並要求藥品包裝標示及仿單要加註警語。FDA建議正在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以治療骨質疏鬆的民眾不需停藥,但也提醒民眾,要仔細閱讀藥物仿單,仿單上將列有罕見大腿骨骨折的徵狀,如果民眾有這些症狀,應通知醫生;如果民眾突然髖骨鈍痛或是對藥物有任何疑慮,都應該告知醫師、與醫師討論;如果有任何藥物副作用,應該通報藥物不良反應系統。
台灣女人連線亦提醒民眾,許多研究發現雙磷酸鹽類藥物還有顎骨壞死、肌肉骨骼嚴重疼痛、提高食道癌及心室纖顫風險等副作用,民眾在用藥前應與醫師審慎討論。用藥後若有任何副作用,也應通報藥物不良反應系統(台灣不良反應系統通報專線:02-2396-0100)。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2010.10.19
少女三成不運動,骨鬆危險群
許多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不喝牛奶,加上不運動,造成日後的骨質疏鬆。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有3成青少女不運動,5成青少女在過去3天內喝飲料,骨骼健康相當堪虞。
跟據國民健康局分別於民國96年與97年辦理的高中(職)、五專學生與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分析6,533位高中(職)、五專學生與4,856位國中學生資料發現,在含糖飲料與奶類製品的飲食習慣上,國中學生過去一週幾乎天天有喝含糖飲料的比例為22.7%、天天有吃奶(乳)類製品只有為18.6%,都沒有吃奶類製品的比例為16.9%。
高中(職)、五專學生喝含糖飲料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佔36.9%、吃奶類製品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只佔16.7%,都沒有吃奶類製品或只有1次的比例將近3成5,顯示國高中生攝取含糖飲料情形比攝取奶類製品多。
女學生平均一周3天內喝含糖飲料的比例高達49.6%,一周內3天沒吃乳製品的比例更高達45.9%,較男學生高出許多。
調查也發現,國中學生過去一週都沒有運動、或運動時間不到10分鐘的比例為7.5%,高中(職)、五專學生則增加到23.2%,尤以女生都不運動者高達31.1%。國中生及高中生運動項目以球類運動為主,分別佔43.4%、33.9%,跑步或健走的比例也不少,這些都是可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運動。所謂負重式運動,是指對抗地心引力或有阻力的運動,如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
國民健康局表示,人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
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會增加中老年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機會,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
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指出,青少年時期是骨骼大小與密度不斷增長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時期多運動、多吃富含鈣質之食物,如奶類製品、小魚乾等,就可增加骨骼最大量的1成,更降低成人時期以後發生骨鬆性骨折風險的5成。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表示,兒童或青少年鈣質攝取不足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含糖飲料對牛奶的替代效應,造成鈣質攝取減少。基金會呼籲家長,多鼓勵青少年子女運動以及攝取含鈣質的食物,才能為青少年存下日後的骨本。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
+ read more
2010.09.24
骨鬆藥物可能提高大腿骨骨折風險
近來許多研究發現,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可能會提高罕見的大腿骨骨折的風險。為對此副作用有更多瞭解,美國骨骼及骨密度研究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進行一項特別研究,針對過去所發表過、出版過的相關資料以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不良反應通報資料庫進行檢視,並且訪談藥廠和美國FDA的人員,以瞭解因雙磷酸鹽類藥物導致大腿骨骨折的癥狀及警訊。
研究發現,因長期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導致大腿骨骨折的病患,至少一半以上在骨折前有過鼠蹊部疼痛,時間長達數週甚至數個月;超過四分之一以上的病患在骨折後,另一邊的大腿骨也會骨折。
研究建議:藥物仿單應該要標明此一副作用,讓醫師及病患提高警覺;所有長期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又發生罕見大腿骨骨折的案例,都應該通報藥物不良反應系統;應發展罕見大腿骨骨折新的診斷及程序準則,以改善案例通報及病歷紀錄的品質;應該追蹤全球因長期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導致罕見大腿骨骨折病患,並建置資料庫,以利未來研究。
資料來源:骨骼及骨密度研究期刊(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