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03.27
談情說愛,降低膽固醇
膽固醇指數過高是慢性病的因子之一,雖然現在已經可以透過許多藥物來控制,但是,一份發表在"人類溝通研究期刊"(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的研究發現,透過書寫的方式,表達對愛的人的情感,也可以降低膽固醇、促進心臟健康.研究人員請參與者每次花20分鐘的時間,書寫他們對其所愛和關心的人的情感,在五個星期的研究期間內,總共書寫三次,結果發現這些參與者的膽固醇指數比一般人低.這份研究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強調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和影響,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病患若感受到他人的關懷和注意的話,對病情是有幫助的,再加上這份研究的結果,顯示付出和接受情感對健康都是有益的,而且是一種不需要藥物的治療的方式.
+ read more

2007.03.23
吃蘋果能保護心臟
英文有一句俚語是這麼說的"Anappleaday,keepthedoctoraway."(一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我),看來這句俚語是真的!根據最近一份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的研究發現,由於蘋果含有豐富的類黃酮素(flavonoid),最能有效降低更年期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而過去也已經有研究指出,類黃酮素有抗氧化劑的特性,可以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假設類黃酮素的攝取和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便從政府資料庫中篩選富含類黃酮素的食物,再追蹤34,000名更年期婦女的飲食攝取和健康狀況近20年;結果發現蘋果、紅酒和洋梨都富含類黃酮素,能降低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其實許多食物都含有類黃酮素,例如,水果、蔬菜、茶、酒、核果、豆類、藥草、香料等,只是其中的含量不同,這份研究則發現蘋果含有最豐富的類黃酮素.
+ read more

2007.03.20
肥胖≠心血管疾病?
在2005年11月時,女性健康研究協會(SocietyofWomen’sHealthResearch)舉辦了有關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工作坊,並針對美國健康與肥胖研究協會的工作小組報告(U.S.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ObesityResearchTaskForcereport)提出建議,整份工作坊完整的結論報告發表在今年3月份的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ofInvestigativeMedicine).學者於工作坊中表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一直以來都被劃上等號,但是,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其對健康的影響也是很廣泛、甚至個別差異性很大,而我們對其間的瞭解卻很貧乏;因此,應該要有更多的研究來釐清其相關性,尤其是針對男性和女性生理上的不同,將性別納入研究分析將會是未來很重要的方向.此外,學者也針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未來的研究應該要多瞭解男性和女性的脂肪組織,其形成與分佈有何不同.二、男性和女性生命週期的不同,研究其差異有助於瞭解,為何女性心臟疾病的好發年齡通常比男性晚十年.三、計算熱量攝取、消耗和定義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工具應該要重新定義,並且針對不同性別發展.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肥胖一直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今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同時,也強調過去研究中性別分析的不足;究竟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有多高?其間有沒有性別差異?有關疾病的研究、風險測量的工具夠不夠客觀?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 read more

2007.03.13
放射治療增加心臟風險?
美國的國家癌症學會期刊(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在三月份的報告指出,乳癌的放射治療可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實早在1970年就有研究發現這個現象,但是隨著科技進步,近日的儀器是否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尚未有研究結論.研究人員檢視了4,414位在1970至1986年曾接受放射性治療的乳癌患者,且這些女性後來的存活期都超過十年,研究人員持續追蹤了18年,總共有942位罹患心血管疾病,相當於每一萬個病人就有超過62.9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研究結果發現,如果放射線治療僅限於乳房部分的話,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若治療擴及乳房周圍的組織的話,則會增加其風險.根據1970年代的統計數據,發現後者會使心肌梗塞的風險增加2.55倍、心臟衰竭增加1.72倍;但是,1980年代的資料卻顯示,心肌梗塞的風險已經降低了,但是心臟衰竭的風險卻增加為2.66倍、心瓣膜疾病的風險增加3.17倍;若放射性治療和化學治療一併進行的話,則會增加1.85倍心臟衰竭的風險;此外,研究也發現抽菸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危險因子,有抽菸習慣的病患罹患心肌梗塞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由於研究對象的存活期都超過十年,因此,醫師應該要特別注意長期乳癌病患,在進行放射性治療後,伴隨而來的潛在風險;此外,由於目前所使用的儀器和1970、1980年代所使用儀器不盡相同,因此,其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還有待觀察,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相信其風險是逐漸降低的,且使用放射性治療的益處應該會大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醫事人員在進行診療時,還是必須將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納入考量.
+ read more

2007.03.05
中風症狀,女男不同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Association)的會議中,有一份研究發現,女性中風病患所出現的症狀常和教科書上所舉的例子不同,也就是說,女性中風常出現的都不是典型的症狀.過去醫學研究及臨床實驗都是以男性為主,因此,所謂"中風的典型症狀"就是指"男性中風的症狀",而女性的症狀就只能被歸類為"非典型症狀".這份研究包含了16個醫學中心的急診室資料,其中中風病患有1724位,醫護人員將病患所轉述的中風症狀登入資料庫中,研究人員再將資料庫中的紀錄和典型的中風症狀做比較.結果發現其中女性出現典型中風症狀的機率,比男性低三分之一.因此,若女性出現非典型的中風症狀,醫護人員便有可能認為病患不需要做腦部掃瞄,而錯過了後續的重要治療.研究人員相信,這有可能是女性的中風病患較容易接受不積極的治療的原因.根據這份研究,女性最常出現的五大症狀為:1.失去意識或是昏厥2.呼吸困難3.常跌倒或是發生意外4.身體不適或是疼痛5.抽筋而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典型的中風症狀為:1.臉部、手臂和腳突然的麻痺或是無力,這個症狀女性和男性反應有出現的機率大致相同.2.突然暈眩,有言語和理解上的困難,這個症狀女性和男性反應有出現的機率大致相同.3.突然視力變差,這個症狀較少出現在女性身上.4.突然頭昏,失去平衡或協調,而無法行走,這個症狀較少出現在女性身上.5.突然因為不明原因頭痛的很厲害,這個症狀女性和男性反應有出現的機率大致相同.
+ read more

2007.02.16
女性心臟病的新指標
早在1956-1966年,醫學人員就已將高血壓、抽菸、糖尿病、高血脂視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但是,在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女性中,有20%的女性沒有出現這些情況,而有出現這些情況的女性,卻又沒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雖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認知,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有了巨大的改變,但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卻沒有重新修訂過.成人治療準則第三版(AdultTreatmentPanel-III)是目前用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引;根據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裡的一篇研究表示,為了確保女性心血管的健康,這個準則加入了兩項新的參考指標,但是這兩項新的參考指標僅限於用來評估女性十年內的短期心臟病風險,將40%-50%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女性,分為高風險群和低風險群.為了重新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特別是瞭解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從24,558位45歲以上的美國健康女性身上,紀錄了35項因子,並追蹤了平均約10.2年的時間,再將這些因子和參與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成人治療準則的指標做分析和比較;結果發現:和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有相關性的因子有:C反應蛋白(C-reactiveprotein)的濃度及心臟病家族史.因此,成人治療準則第三版便加入了這兩項新的參考指標:C反應蛋白的濃度過高,以及家族史中有人在60歲前就診斷出冠狀動脈心臟病.研究人員表示,這兩項新加入的參考指標,在預防女性心臟病上,一定會有立即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有多大?哪一個參考指標準確度較高?是否適用於男性?都還值得觀察;此外,這次的研究結果也帶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例如,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指標是否應該修改、是否應該讓病患使用阿司匹靈、是否應增加其他新的指標?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