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明HPV疫苗10年有效
2017.12.05
研究證明HPV疫苗10年有效
根據有史以來最長的一項調查,HPV疫苗在預防人乳突病毒方面是有效的。   自從2006年在美國和英國推出疫苗以來,每次研究都成功地佐證了效益,但是醫學界一直熱切地等待長期研究數據顯示其益處。   11月30日發表在兒科醫學期刊上奧古斯塔大學的10年期研究,顯示了和其他短期報告中都一樣的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樂見有臨床數據證實HPV疫苗的10年有效期,但是否持續有效,應有更長的追蹤,因為10年後這些接受接種者才25歲左右!日前衛生福利部為了推動公費施打疫苗政策,提出「以數學模式推估,HPV疫苗的有其可達20年」的說法,實質上卻是在為藥商背書他們都不敢承諾的東西,係無必要。衛生福利部應該要做的,是做好公費施打的規劃,建立有效的不良反應通報系統、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整合本土資料庫以利追蹤及監管。   研究內容 此份研究追踪了9個國家34個地點的1,661人,評估三劑疫苗的有效性。 起初,三分之一的受試者接受了安慰劑。但在30個月內,他們也接受了疫苗。從三年半的開始評估患者是否有HPV-生殖器疣,癌前病變或癌變和其他感染的跡象。   這些評估在接下來的七年中每年進行兩次。研究結束時,所有參與者仍然無病。   值得注意的是,早些時候接受疫苗的人對病毒具有更強的適應力,這取決於血液中感染細胞的數量。   數據還支持這樣的觀點:即儘管以前只向女孩提供疫苗,但應該對9歲以上的男孩和女孩施用疫苗。   專家說,他們希望這一發現有助提高兒童接種疫苗的比率,從而保護人體免受HPV感染,進而保護HPV相關的癌症,如咽喉,頭部,頸部,陰莖和子宮頸癌。   國際施打現況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稱,幾乎所有男性和女性都會患上一種形式的HPV,估計有150種類型。   儘管大約三分之二的感染者最終可以清除病毒,但是病毒仍然存在,並可能導致其他疾病,包括大量的癌症。   在美國每年平均有38,000例HPV相關癌症被確診。其中59%是女性,41%是男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展出一種頭頸部癌症,稱為口咽鱗狀細胞癌。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所有美國兒童接受九至十二歲的疫苗。該組織發現,40%的女孩和22%的13歲到17歲的男孩已經完成了三劑疫苗系列。   相比之下,英國的國家衛生服務機構只建議女性接受12至13歲之間的疫苗接種。目前還沒有計劃將疫苗擴大到男性,根據疫苗和免疫聯合委員會的解釋,這是因為它不太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日本因為去年發生的接種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集體訴訟,政府維持公費施打,但是並不推動。目前施打率由70%的施打率,降到近乎零。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1.30)    
+ read more
懷孕婦女應排除在臨床實驗外嗎?
2017.11.16
懷孕婦女應排除在臨床實驗外嗎?
長久以來,由於擔心藥物對於懷孕婦女的影響,因而在藥物臨床實驗中,將她們列為弱勢群體,並排除於臨床實驗外。但許多藥物,諸如:抗生素、治療氣喘或是反胃的藥物,越來越多使用於懷孕婦女身上。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打破這種惡性循環以蒐集懷孕婦女使用藥物的有力證據。   事實上,雖然以懷孕婦女是「弱勢群體」為由將她們排除於臨床實驗之外,但何謂「弱勢群體」卻沒有一個普遍可以被接受的定義。   為瞭解懷孕婦女被視為弱勢群體的這個假設,研究者尋找了將「女性作為弱勢群體」這個假設,提出證據的所有論文。   在65篇相關的論文中,有13篇在最後分析中討論了「女性作為弱勢群體」這個假設,主要呈現4個主要的主題::知情同意(9篇)、易受脅迫的程度(susceptibility to coercion;7篇)、因缺乏科學知識增加的風險(7篇)以及發展中胎兒的弱勢(6篇)。   由於懷孕婦女必須同時衡量臨床試驗對於她們自身與胎兒的利弊得失,特別是在缺乏資訊的情形下要做決定,因此無法做到知情同意。但作者認為,沒有直接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懷孕婦女在懷孕期間是無行為能力者。再者,也有其他只能有少數或沒有資訊以確實做到知情同意的情況,像是罕見疾病或是老人病患。   其次,我們也會假設,由於女性自身以及社會的期待,懷孕婦女會保護發展中的胎兒,因此她們可能會受脅迫。但這樣的說法其實只是一種父權家長式的想像,而非實際上的正當理由。   胎兒的弱勢或許是一個議題,因為缺乏足夠的科學數據以了解藥物在懷孕過程中將帶來哪些潛在的影響,特別是新藥。但以胎兒無法為自己發聲作為其弱勢的理由,則有待商榷。事實上,胎兒只須有一位代理人—懷孕的婦女—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沒有理由以胎兒的弱勢將懷孕女性視為比一般研究對象更為弱勢。   懷孕婦女的弱勢處境是來自於對於她們研究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困境,就只能透過將她們納入臨床實驗中!   研究者認為,只有透過贊助者、藥物管理機構、研究者、方法論家、藥理學家、準則委員會等通力合作,將懷孕婦女納入臨床實驗,才能成功地減低懷孕婦女的弱勢處境。   研究者指出:在2000-2010年,美國FDA核准的172個藥物中,超過97%的藥物可能會損害懷孕婦女,而確切知道是否對懷孕婦女有害平均需要27年。我們迫切地需要改變目前範例,透過研究而不是排除在研究外,來保護懷孕婦女。   最近出現的茲卡病毒及疫苗發展的快速,讓我們有一個關鍵性的機會論證,蓄意將懷孕婦女排除於研發藥物之外,將會產生甚麼後果。我們已經開始了解排除懷孕婦女於研究外在科學上以及倫理上的重要性,現在是我們開始改變的時刻了!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07.19)    
+ read more
FDA核准肉毒桿菌用於治療抬頭紋
2017.11.01
FDA核准肉毒桿菌用於治療抬頭紋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上月初(10月)擴大肉毒桿菌的核准注射範圍,由原先的魚尾紋與皺眉紋,擴大至額前抬頭紋。   肉毒桿菌注射自2000年被批准後,多年來成為廣泛流行的抗老方式。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ASPS)最新數據顯示,每年有700多萬美國人接受注射,花費約26億美元。   除了臉部注射,也有腋下、頸部、胃部和頭皮等未經批准的注射,以治療過度出汗和頸部疼痛等症狀。   每次注射的肉毒桿菌藥物,包括一種稱為肉毒桿菌毒素的蛋白質,可使人的肌肉麻痹。注射劑中的毒素是由微生物產生的,其亦會導致食物中毒。   肉毒桿菌注射需要由合格醫師提供,醫師會使用細針將少量毒素插入肌肉,毒素阻擋從神經發送到肌肉的化學訊號,導致肌肉收縮。通常需要3到7天的時間才能注意到肉毒桿菌注射手術後的效果。   肉毒桿菌注射副作用仍包括注射部位周圍會有瘀血、腫脹和疼痛、頭痛、眼瞼下垂、流口水、乾眼症和多淚等。此外,毒素可能傳播到身體的其他部位,而引起類似肉毒桿菌中毒的症狀。這些跡象包括視力問題、肌肉無力、吞嚥或說話困難、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   醫師建議如果您正在哺育母乳、懷孕或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則不要進行肉毒桿菌治療。肉毒桿菌注射的效果將持續3至4個月,若想要保持無皺紋外觀的人,必須持續進行肉毒桿菌的注射。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0.04)    
+ read more
川普新避孕政策正當性被質疑
2017.10.25
川普新避孕政策正當性被質疑
美國川普行政團隊日前公布的新避孕規範被醫師及研究者質疑,他們認為川普行政團隊忽略了已知的避孕好處,而刻意引用對避孕效果及安全性有所疑慮的研究資料。   新避孕規範內容 歐巴馬健保(Obama health care law)避孕規範指出,為了提供女性預防性的措施,規範雇主應負擔女性避孕措施的成本。美國總統川普的行政團隊於2017年10月6日公布新避孕規範,指出基於保障美國人宗教自由,得因其信仰或倫理價值自由選擇是否提供特定的服務,亦即雇主可以因為宗教、價值理由選擇不提供女性避孕措施,如事後避孕藥。   為了加強新政策的合理性,川普幕僚引用2011年一份關鍵的報告,該篇報告顯示增加女性的避孕措施與降低非預期懷孕並沒有因果關係,並且也引據1960年及1990年的文獻,指出避孕藥與濫交之間可能有關係。   新規範還提到,由於食藥局指稱特定的避孕藥可能不只避免受精還可能會預防胚胎著床,讓許多人及組織相信緊急避孕藥有墮胎的疑慮。   質疑新規範的聲浪 凱瑟家庭基金會的主任Alina Salganicoff表示,政府引用的文獻相當片面,一個人可以因為其信仰及價值而表態不支持,但在引用參考資料時不應採取此態度,應考量研究的品質及是否有平衡地引用不同的研究結論。   對於新規範中提到特定避孕藥可能帶來墮胎疑慮,普林斯頓的研究者James Trussell指出,雖然多年前曾有研究表示事後避孕可能干擾受精卵著床,但近幾年的這方面研究都指出沒有這樣的影響。美國婦產科學會的執行長Hal Lawrence博士更說,事後避孕藥是在阻止排卵,沒有排卵就沒有受精,何來避免胚胎著床的疑慮。   針對2011年的關鍵報告,研究者Adam Sonfield表示,增加避孕措施與降低非預期懷孕有因果關係的證據是存在的,例如一份研究指出一年中持續服用避孕藥的女性,非預期懷孕機率只有5%。而前食藥局婦女健康主任Susan Wood表示,臨床證據很明顯地指出避孕藥可以避免懷孕,不然為何食藥局會核准避孕藥?   醫師及研究者認為,政府刻意誇大某些研究結論的重要性,同時忽視其他研究結論的存在,試圖正當化這項不符合女性及社會的最大利益的政策。   目前有許多人透過社群媒體表達對政策的抗議,並以關鍵字「#HandsoffmyBC」來串聯所有表達反對的聲音與意見。   編譯來源:STAT(2017.10.11)、The Departments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17.10.06)        
+ read more
流感疫苗增加流產風險?美疾管局調查中
2017.10.04
流感疫苗增加流產風險?美疾管局調查中
日前一份針對美國孕婦的研究顯示,在2010-2012年流產的女性有連續注射過含有豬流感病毒蛋白的流感疫苗。疫苗專家認為導致流產的原因可能是其他流產風險因子,並非疫苗本身。而美國官方認為流感對於孕婦及胎兒的危險性更高,因此沒有理由為此修正所有孕婦都應接種疫苗的建議。不過,婦產科醫師呼籲疾管局深入調查,避免越來越多女性因恐懼而不接種疫苗。   研究團隊依據是否有流產將產婦分為「流產組」及「對照組」,兩組同樣都有485名18-44歲的產婦。研究對這兩組進行比較,以了解曾在2010-2012年間接種過流感疫苗的女性是否有較高比例有流產。   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並且也在前一季接種相同疫苗的孕婦在接種後28天發生流產的風險較高。有一些在第一孕期流產,有些則發生在第二孕期,流產發生的時間的中位數是在懷孕第7周。   此外,研究也發現流產組也有較多流產高風險的孕婦,如年紀較高、有吸菸、有糖尿病等,研究試圖排除這些因素的影響,但是有些學者認為這份研究並未充分地排除混淆因子。其他學者表示他們不相信流感疫苗可能啟動孕婦夠強的免疫系統反應導致流產發生,但也有學者認為他們無法排除流感疫苗是導致流產的因素之一。   這份研究是由美國疾管局所補助,他們在研究發表後即聯繫醫療團體,提醒他們這份研究可能引起民眾恐慌,並協助醫療人員面對孕婦們的擔憂。此外,疾管局也公告,研究結果並沒有證明流感疫苗是導致流產的原因,過去研究也沒有發現流感疫苗與流產之間有相關。目前疾管局正針對這個議題對2012-2015年間接種疫苗的孕婦進行調查,結果預計在2018年底到2019年間公布。     編譯來源: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17.09.13)、Daily Mail(2017.09.14)        
+ read more
日常活動勝於健身房中的運動
2017.10.03
日常活動勝於健身房中的運動
根據一項發表在Lancet醫學期刊上全球性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將肢體活動變成我們每天的生活的一環,從爬樓梯到騎腳踏車上班,比購買健身房的會員卡,更可能保護我們預防心臟疾病和早死。   這項首度全球性的調查參與比較的國家有17個,人數130,000,從加拿大、瑞典等富有國家至最貧窮的如孟加拉與辛巴威。調查發現,如果人們生活中可以有更多肢體活動,可減少心臟疾病5%、早死8%。   大部分的指引推薦,每天運動30分鐘,一星期五天,可以減少心臟疾病和死亡的風險。此研究則指出,最好是每天有一至兩個小時的肢體活動。多數人以為每天工作已經很多壓力了,無法多花時間運動。但研究發現,運動量最多的人,是把運動融合為每天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偶爾到健身房或游游池,即使參與較溫和的肢體活動仍有好處。   如何將運動融入生活中的例行?買個計時器,提醒每20至30分鐘起來走動;一般開會的時間很多,如果只有兩三人,可考慮站起來「繞著走」開會;在公園裡不要坐著看孩子玩,和他們一起玩;搭公車時早一站下車;或是走路時加一點速度等   研究指出,在各個國家中,低收入的人們,心臟疾病也較多。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如水果、蔬菜和心血管藥物,是很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人無法負擔得起的,而肢體活動則提供了一種低花費的方法。低收入國家的人們耗費體力的工作,可減少心臟疾病,然科技的進步,讓他們的活動量也在減低中。一旦發生心臟病或中風時,其存活的機會較低,因為他們的醫療服務並不先進。    這項研究同時也鼓勵政府重新平衡健康的預算,遠離高科技的治療,推廣簡單、低成本的預防策略,如走路。專家認為西方國家生活越來越忙,然而卻多靜態,將運動編織入日常生活中更為重要,不只促進身體健康,也會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9.2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