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
下降10歲 美預防工作小組新建議 女性40歲起接受乳癌篩...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 The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以下簡稱USPSTF)日前提出乳癌篩檢的新建議,建議女性從40歲開始,直到75歲,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檢查。
該小組在過去建議女性自50歲起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檢查,在40多歲時是否進行篩檢則「由個人決定」。
USPSTF這項新的建議,適用於所有出生時性別為女性的人,包括順性別女性、跨性別男性和具有平均乳癌風險的非二元性別族群,以及有乳癌家族史或緻密型乳房的人。
更新後的建議不適用於有乳癌病史、或可能使他們處於乳癌高風險的遺傳標記或綜合症狀者(例如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或有胸部高劑量放射治療史或高風險乳腺病變史的人。這些患者應該遵循醫生的計劃,或與醫生討論對他們最有利的方式。
USPSTF的決定是關於女性健康和對抗乳癌的重大變化,承認40多歲的女性將受益於乳房X光檢查,並向醫生和女性發出強烈的訊息,即乳癌篩檢應早於50歲開始乳癌篩檢的好處在於,可以在癌症擴散之前及早診斷病例,從而降低死於該疾病的風險。
為什麼不每年都進行篩檢?
然而,USPSTF因建議每隔一年,而不是每年進行篩,受到了批評。
匹茲堡大學醫學院Wendie
Berg博士說,「每年一次篩檢與每兩年一次篩檢一樣『有效』,但每年一次篩檢可以更大程度地減少晚期疾病和乳癌導致的死亡,並在挽救生命獲大的益處。、、、對於停經前、少數種族和族裔群體的女性尤其重要。」
美國非營利組織蘇珊科曼乳癌基金會乳房政策和宣傳副主任Molly
Guthrie表示,除了建議每兩年進行一次篩檢外,USPSTF的建議還存在其他問題,即如何為一般風險人群以及有乳癌家族史或緻密型乳房的人群提出全面建議。
Guthrie指出,因為不建議每年進行篩檢,擔心會降低篩檢的意願。這代表著很可能會出現晚期診斷增加的結果,而此時乳癌變得更難治療,對於醫療保健系統來說,治療費用也高得多。
Nicholson博士則指出,在對已發表的研究和數據進行審查時,USPSTF沒有發現任何證據支持每年進行篩檢。目前還沒有比較每年一次和每兩年一次篩檢的隨機試驗。然而,根據目前的證據,每兩年一次的篩檢與每年進行的篩檢比較起來,乳癌的晚期診斷率並沒有增加。
「當我們透過模型研究來評估利弊之間的平衡時,發現與每年一次篩檢相比,每兩年進行一次要有利得多。、、、每年一次的篩檢,偽陽性結果的發生率會高出50%。」
乳癌檢查的偽陽性意味著,在沒有癌症的情況下,乳房X光檢查可能被判定為異常。這可能導致患者需要進行額外的切片、重複的測試並承受長期的心理壓力。
根據USPSTF的一份患者情況說明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篩檢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篩檢的益處,同時盡可能地減少相關危害。這些傷害可能包括在沒有罹患癌症時被告知患有癌症,或者在患有癌症時卻被告知沒有罹患癌症,以及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與其他組織的建議趨於一致
USPSTF從主張女性應在40多歲時做出個人化篩檢決定,轉變為女性應在40歲開始篩檢,這似乎與其他一些組織一段時間以來的建議更加一致。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40至44歲的女性可選擇每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檢查、45至55歲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檢查、55歲及以上的女性可以改為每隔一年進行一次檢查。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的建議,具有一般乳癌風險的女性從40歲開始,每一到兩年進行一次篩檢,最晚不超過50歲。
乳房X光篩檢的益處和缺點
USPSTF每五年審查一次建議,以更新或重申這些建議,工作組還「始終如一」地尋找新證據來為任何更新提供資訊。為了提供更新的篩檢建議,USPSTF分析了7項隨機臨床試驗和13項非隨機研究以及一項新模型研究的數據。
USPSTF發現,40至74歲女性每兩年進行一次乳癌篩檢有利於降低乳癌的風險,但證據不足以確定75歲或以上女性進行篩檢的利弊間的平衡。工作小組也發現證據不足以評估對緻密乳房女性進行補充篩檢的益處和危害。
更新後的建議,將傳統的乳房X光檢查、乳房斷層合成與「3D乳房X光檢查」作為有效的篩檢方法。
對於新建議,USPSTF發現了「明確的證據」,表明40至49歲女性的侵襲性乳癌發病率每年增加約2%。首次獲得了黑人女性的數據,白人女性相比,黑人女性死於乳癌的可能性高出近40%。
更新後的USPSTF建議指出,乳癌存在「明顯的不平等」。與白人女性相比,黑人女性更有可能在晚期才被診斷出來,並且更有可能死亡,儘管整體上被診斷出患有該疾病的可能性較小。USPSTF呼籲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這些不平等現象,並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Joann
Elmore博士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Christoph
Lee博士表示,修訂後的USPSTF建議闡明了兩個主要問題:解決乳癌方面的健康不平等問題,以及確保所有女性都能從篩檢技術的進步中受益。
「鼓勵從40歲開始進行早期篩檢只是乳房連續性照護的一個面向。這些假設包括女性使用最新技術的篩檢設施、接受及時的診斷評估以及獲得高品質的確定性治療。但現實並不總是成立,特別是對於屬於傳統上服務不足和資源不足的群體和社區的個人,Elmore和Lee博士寫道。
他們進一步指出,整體而言,更新後的USPSTF建議突顯了本已複雜的醫療保健生態系統中技術和公平的快速發展,其中差異仍然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重要的是,醫生要繼續實踐醫學藝術,以確保女性做出符合她們偏好的明智決定。
編譯來源:CNN NEWS(2024.5.1)、STAT NEWS(2024.4.30)
+ read more
2024.05.07
睪丸素改善更年期症狀?
有些醫師將睪丸素荷爾蒙(睪固酮Testerone)處方給婦女,而其他人則要求提供更多數據。在醫界中,是否應該處方睪丸素給更年期和前後的婦女一直有爭議。
理論上,更年期時雄激素不足和荷爾蒙變化會引起性功能失調,所以將睪丸素恢復到生育期水準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泌尿科醫師和更年期專家Kelly
Casperson說:「女性的體內睪丸素多於雌激素。所以在更年期時,因為卵巢功能下降時減少了睪丸素和雌激素的製造,所以,給女性睪丸素是合理的。」
但其他的醫師認為,在這個患者人口中,缺少長期數據來支持睪丸素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前,醫師都不應該開出處方。
有些人特別嚴厲批評,網紅和其他媒體人物吹捧睪丸素是萬能特效藥,可治療情緒和認知改變、疲勞、肌肉無力和其他更年期的相關症狀。
雖然有研究正在進行睪丸素對後更年期婦女骨骼密度的影響,但其他方面則缺少研究。
2019年一組醫療學會,包括國際更年期學會、研究婦女性健康的國際學會(ISSWSH)和內分泌學會發現有足夠的證據支持睪丸素療法的只有罹患性慾低下失調症(HSDD)的婦女。
梅奧診所更年期學會的醫學主任Stephanie
Faubion說:「如果有一些長期的數據,我們比較能多了解睪丸素對婦女的風險和益處。但不幸現在仍缺少,所以也是FDA不能批准的部分原因。」
幾個睪丸素的配方設計已送交FDA,都是治療HSDD。自從威而剛在1998年被批准後,製藥商一直在尋找婦女性功能失調的類似療法。雖然有些人爭議,仍不清楚婦女性慾的「睪丸素正常值」,而製藥商為了利益,正試著疾病化她們。
2004年食藥署審查Procter &
Gamble的睪丸素貼片Intrinsa。雖然這個貼片可以改善婦女性經驗的次數。但因為缺乏長期數據和安全的顧慮,沒有被核准上市。2010年BioSante製藥公司申請批准睪丸素凝膠LibiGel,但並未被批准,因為安慰劑的反應高於預期。
被問到為何不能批准這兩個產品,FDA指出,他們一般不能討論現存或潛在的申請,因為都是機密的商業資料。兩家製藥公司也無任何回應。
FDA發言人說:「以未被批准的藥來治療患者(適應症外使用),是由醫療專業人員來決定的。一般來說,醫療的作業並非由FDA來規定的。」
2002年的「推動婦女健康研究」發現,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這些發現也使得一些醫師猶豫是否對停經後婦女不在適應症範圍開出睪丸素處方。
讓事情更複雜的是列入睪丸素是管制藥物附表III(如同氯胺酮),意指醫師處方時,必須遵循額外的配藥法規。
另外,正確檢測婦女的睪丸素值也充滿挑戰性。雖然「液相層析法-質譜聯用」夠敏感檢測較低的睪丸素。但比較普遍且經濟的實驗室放射免疫分析,在敏感度上受到挑戰。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婦女性健康專家,十年來撰寫婦女使用睪丸素的文章,James
Simon也指出,睪丸素目前並無所謂「低指數」的標準,可以幫助醫師診斷婦女是否需要治療。
有人說,缺乏食藥署批准的產品,促使婦女自己出錢去調製藥房購買使用男人的配方。劑量上可能難以算計,導致不預期的副作用,如毛髮生長或嚴重的案例,陰蒂腫大或聲音改變。
因為給後更年期婦女的睪丸素是適應症外的治療,不淸楚在美國最近幾年的處方模式有何改變。然而英國的國家數據指出在2015-2022年間,50歲以上的婦女睪丸素處方增加了10倍。
澳洲是批准睪丸素產品給婦女的唯一國家。
雖然更年期已經受到重視,但大多被誤解,且在醫界裏裏外外多年來研究不足。2023年《細胞》發表的評論發現,在高收入國家85%的婦女沒有接收到更年期症狀的足夠治療。而2022年在《更年期》發表的文章發現調查駐院醫師訓練中,2/3沒有更年期的課程。
編譯來源:Med Page Today (2024.04.16)
+ read more
2024.05.06
研究稱乳癌患者罹患第二種疾病的風險更大
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乳癌倖存者罹患第二種癌症的風險「顯著」較高。
先前已經有研究指出,乳癌倖存者的女性和男性罹患非乳癌第二原發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4%和27%,但原因尚不清楚。
而此研究是迄今探討乳癌倖存者罹患第二種癌症風險規模最大的研究。
研究分析了1995年至2019年間英國60萬名被診斷出罹患乳癌的患者記錄。
風險和性別/年齡相關
研究人員發現,乳癌倖存者的女性罹患對側乳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高出87%、罹患骨髓性白血病的風險高出58%、罹患卵巢癌的風險高出25%。男性乳癌倖存者罹患對側乳癌的風險是一般男性族群的55倍,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也比一般男性高出58%。
診斷年齡也很重要,與同齡一般人群相比,50歲以下被診斷患有乳腺癌的女性患第二原發癌症的可能性高出86%,而50歲以後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的女性這一比例為17%。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大量年輕乳癌倖存者可能因遺傳基因改變,增加了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例如,具有BRCA1和BRCA2遺傳基因改變的女性罹患對側乳癌、卵巢癌和胰臟癌的風險增加。
經濟弱勢的風險更高
社會經濟貧困程度較高地區的人們被證明面臨更高的風險。
與來自社會經濟弱勢的女性相比,社會經濟最底層女性罹患第二原發癌症的風險高出35%。這些差異主要是由非乳癌風險造成的,特別是肺癌、腎癌、頭頸癌、膀胱癌、食道癌和胃癌。
研究稱,這可能是因為吸煙、肥胖和飲酒等各種癌症的既定危險因素,在較貧困的群體中更為常見。
該研究由英國癌症研究中心資助,並獲得國家健康與護理研究所劍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支持。
該研究發表於《柳葉刀區域健康 - 歐洲》期刊。
編譯來源:BBC News(2024.04.25)、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24.04.25)、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Europe(2024.04.24)
+ read more
2024.05.03
避孕藥三個常見的誤解
社交媒體上充斥了健康的不良建議。因為都是無醫學資格但有影響力的網紅創造了許多這類的內容,難怪網路上有關健康的不實訊息如此容易散播。
最近幾年,社交媒體有關荷爾蒙避孕藥的不實訊息正在增加。據報導有些婦女甚至因在TikTok和IG上面看到誤導的貼文,而停止服用避孕藥。
網路上冒出來有關避孕藥的三種常見誤解,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加以理解:
1)避孕藥引發憂慮症
社交媒體上有無數的影片,討論荷爾蒙避孕藥對精神健康的影響,有些人宣稱會引起情緒變化,甚至憂鬱。
但這些影片並非確定性的。雖然精神健康和某些避孕的形式有些關連,但其中仍有許多因素的作用。
證據顯示現代合成的荷爾蒙避孕藥(包括合成的黃體素和雌激素),在情緒或精神功能上並沒有任何影響。有些研究甚至強調案例指出,服用合成口服避孕藥的患者比服安慰劑的患者有較低程度的憂鬱。
但是已經有研究顯示,只含有黃體素的避孕方式(如迷你避孕丸和普維拉藥物或家用避孕注射)與情緒變化相關。這也是為何有些避孕藥將情緒變化列為「一般」副作用(依廠牌,10位或者100位婦女中有一位)。證據顯示青春期的女孩子服用這些形式的避孕藥比較會有憂鬱症,但在兩年後症狀會消失。
雖然這些關連已成立,但2018年大規模的評論對此有爭議,宣稱需要進行更高品質的研究。生殖和性健康學院(FSRH)的指引中也指出:證據並沒有直接證明迷你避孕丸和憂鬱症有關係,而只是顯示有關聯。
目前少有決定性的證據證明避孕藥(荷爾蒙和非荷爾蒙類型)會引發精神健康的問題。但如果開始服用避孕藥(特別是僅含黃體素),有情緒變化或覺得憂鬱,應和你的醫師溝通,他可能另外處方較適合你的藥物。
2)避孕藥引起體重增加
社交媒體另外一個普遍的宣稱是避孕藥導致體重增加,但這並非全然如此。
FSRH在2019年發表的報告中結論,沒有證據證明任何形式的口服荷爾蒙避孕藥(包括藥丸、植入物和子宮內避孕器)使體重增加。證據顯示大部分生殖年齡的婦女,年紀越大則傾向於逐漸增加體重,無論是否服用避孕藥。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而產生的荷爾蒙和代謝的改變。
其他評論也達到類似的結論。研究發現荷爾蒙避孕藥不太可能引發主要的增重,但這個評論的作者也認為,這些發現也未排除有些婦女體重增加的可能性,呼籲做更多研究,直接比較服用避孕藥和沒有服用的人。
有一個種避孕和增重有關聯。家用避孕注射(Depo-Provera
injection),已被證明會讓體重增加。而在開始注射前就已經肥胖的人,增重更普遍。根據一項研究,家用避孕注射的婦女在一年內,體重增加近5公斤。
增重可能由於注射中的黃體素,會使人覺得更餓,導致吃過多而增重。
如果你擔心增重,注射並非唯一的避孕方法。其他形式的荷爾蒙和非荷爾蒙避孕藥則未顯示影響你的體重。
3)避孕降低你的生育力
社交媒體上的另一個普遍的宣稱是避孕引發生育議題。這並非事實,研究顯示荷爾蒙避孕藥對生育力沒有影響。
網路上也有擔心子宮內避孕器會引起骨盆發炎,導致不孕。證據顯示對生育力沒有風險。一項系統性的評論指出,荷爾蒙和非荷爾蒙的子宮內避孕器,在生育力上沒有特別的不同。
社交媒體也宣稱家用避孕注射(Depo-Provera)會造成不孕,但沒有證據支持這一點。研究顯示婦女之前使用家用避孕針,比較使用其他類型避孕的婦女,懷孕率相似。
停止注射後,月經可能花幾個月才回復正常,這是因為身體中停止月經的有效成分累積,需經過一些時間消散。停止口服避孕藥之後,可能有二到四期之間的月經週期會不同。
避孕很少是任何問題的主因,很多有關避孕的誤解在社交媒體上被炒作。正如任何藥物,避孕藥可能和你身體已有的狀況相互作用。因此向醫生或護士尋求有關避孕的建議非常重要,而不是TikTok或任何社交平台。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4.04.09)
+ read more
2024.04.30
女性有不良妊娠問題,其死亡風險增加在產後數十年仍揮...
瑞典一項研究發現,女性經歷過嚴重的不良妊娠問題,其幾十年後的死亡風險仍然增加。
在產後長達46年的追蹤中現,死亡率的增加與不良妊娠問題相關,包括:早產、小於胎齡、子癇前症、其他高血壓疾病和妊娠糖尿病。調整後的增加的風險比為
1.13-1.52。
即使僅觀察產後30至46年期間,此五個相關性仍然全部顯著升高,多重不良妊娠的風險更大,而此時女性通常為50或60多歲。
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及休士頓麥戈文醫學院的Crump博士補充說,「我們發現,女性妊娠不良較高的死亡風險可歸因於多種不同的死亡原因,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和癌症,這顯示存在多種不同的潛在途徑。」「未來的研究應該研究這些潛在的機制,為潛在的預防措施提供資訊。」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醫師David
Hackney博士稱這一發現「在某種程度上是預料之中的,因為我們廣泛知道,懷孕期間的一些併發症,特別是子癇前症和妊娠糖尿病,與晚年出現的健康問題有關,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
然而,Hackney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臨床需要認知到以不良產科病史作為醫療風險的總體警示。」
他說,非婦產科醫生並不會總是查閱產科記錄,因此他們「可能不知道長期發病和死亡的風險因素可能與懷孕或生產有關」。
此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有妊娠不良的女性需要做早期預防和長期追蹤,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與早死相關的慢性疾病。」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使用包含產前和出生資料的瑞典醫學出生登記冊來識別1973年至2015年的單胎妊娠。總共包括近220萬名女性懷孕持續時間和嬰兒出生體重的數據。出生時的中位年齡為27歲,追蹤結束時為52歲。
總共有4%的女性死亡(中位數年齡59歲),其中14%死於心血管疾病,49%死於癌症,4%死於呼吸系統疾病,1%死於糖尿病,32%死於其他原因。
研究發現早產、小於胎齡、子癇前症、其他高血壓疾病和妊娠糖尿病的死亡率過高。
全因死亡率經過同胞兄弟姊妹分析、調整後之風險比改變不大。這顯示,遺傳或環境只能解釋部分因素,不良妊娠結果和家庭內早期死亡可能是共同決定因素。
Crump指出,不良妊娠結果每年影響全球超過4,000萬名女性和美國100萬名女性。在該族群中,30%的女性經歷過一種或多種不良妊娠,8%的女性經歷過兩種不良妊娠,儘管不一定是在同一次懷孕中。Crump表示:「目前的研究結果可能對美國少數種族和族裔人口具有更高的公共衛生重要性,因為他們獲得產後護理的機會受到更多限制,不良妊娠反應和死亡率也更高。」
該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4.04.15)、JAMA(2024.04.15)
+ read more
2024.04.29
為什麼你需要一個女醫師
患者或許應該要求由女醫生看病。這個說法是根據一項新的觀察性研究的發現,接受女性醫師治療更能挽救他們的生命。
這項針對超過70萬名男性和女性患者的研究發現,與接受男醫師治療的患者相比,女醫師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較低。作者也發現,這些效果主要發生在女醫師治療的女性患者。
死亡及再住院率的差異是多少?
研究人員評估了2016年至2019年間超過775,000名65歲及以上住院並接受住院醫生治療的醫療保險患者,並記錄了就診後30天內死亡的人數。
其中在包含458,108名女性和318,819名男性的患者中,分別有142465名(31.1%)和97,500名(30.6%)由女醫師治療。
他們發現了一個微小但「顯著」的差異,由女性治療的女性患者死亡率為
8.15%。 當由男性醫生治療時,這一比例上升至8.38%,大約每1000人中多2人死亡。
雖然男性患者的總體死亡率較高,但差異較小,有10.15%的男性在接受女醫師看診後30天內死亡。 接受男性醫師看診後的死亡率為10.23%,相差約為千分之一。
病患的再入院率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如果由女醫生治療,女性患者在30天內再次入院的可能性較小。
約有15.23%的女性在經過女性醫師看診後再次入院,而經過男性醫師看診後再次入院的比例為16.71%。
科學家先前發現,心臟病發作的女性如果接受男醫師治療,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去年,加拿大研究人員還發現,接受女性外科醫生治療的骨折、髖關節置換和心臟病患者在手術後90天內出現內出血等併發症的可能性比男性外科醫生低將近
10%。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美國團隊承認他們不確定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效應。
但他們指出,可能是男性醫師較會低估女性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
也可能是由於女醫師與女性患者更好地溝通,最終促成更好的診斷和治療。同時,女性患者可能更願意與同性醫師進行詳細而敏感的對話。
資深研究作者 Yusuke Tsukawa
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指出,女性和男性醫生的行醫方式不同。這些差異對患者的健康結果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專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女醫生提供高品質的護理,因此,從社會角度來看,擁有更多女醫生對患者有利。」
他補充說:「進一步研究將醫生性別與患者結果聯繫起來的潛在機制,以及為什麼女性患者接受女醫生治療的好處更大,有可能全面改善患者的結果。」
然而,亦有專家認為這篇論文只是觀察性的,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紐卡斯爾大學實證研究方法專家Gavin
Stewart博士表示,「觀察性研究設計是這項工作的主要限制」。
英國女醫師約佔勞動力的一半,超過三分之二的醫學和牙醫學生是女性。但只有17%的外科醫生是女性。
在台灣,根據112年各類醫事人員性別統計,女性西醫師僅佔22.4%。
該研究發表於《內科醫學年鑑》。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04.23)、EurekAlert!(2024.04.22)、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4.04.2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