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5
美國兒科醫學會:應教導青少年男女事後避孕藥知識
11月底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提出一項政策,建議小兒科醫師應教育美國青少年男女與其家長,有關事後緊急避孕藥的使用、取得管道、禁忌症及副作用等資訊,同時,也強調任何事後避孕方法都無法預防性傳染病。
在該政策中,除了告知病患緊急避孕藥的使用,小兒科醫師也應鼓勵男女病患接受性傳染病篩檢與治療,且與病患討論在使用緊急避孕藥之後還有哪些其他的避孕方法。另希望小兒科醫師持續提倡不論青少年男女年紀大小,都應增加他/她們能以非處方籤方式取得事後避孕藥的機會,並以保險給付降低取得的困難度。
針對美國兒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該項政策,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美國對於使用保險套及避孕藥的教育比台灣更為健全完整,才進一步開始討論向青少年男女傳遞事後避孕藥的使用與注意事項資訊。但以目前台灣民眾進行安全性行為的習慣,仍不宜馬上提倡使用事後緊急避孕藥,忽視保險套才是避孕及防止性傳染病的最佳方式。再者,事後緊急避孕藥的作用在於干擾女性體內的荷爾蒙,幫助女性避免發生意外懷孕,長期使用此方式避孕是否可能會對正在發育中的青少女造成健康傷害,也是為何我們會對於大力推行事後避孕藥仍存有疑慮的原因。
資料來源: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2.11.26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 引起骨盆腔發炎的風險低
淋病或披衣菌感染是骨盆腔發炎(PID)的風險因子之一,因此無症狀感染的女性裝置子宮內避孕器(IUD)可能會增加骨盆腔發炎風險的問題,受到普遍關注。但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卻指出,在裝子宮內避孕器之前無論是否已做過淋病或披衣菌篩檢,發生骨盆腔發炎的風險都非常低。
這項研究共計有57,728位女性參加,年齡在14-49歲,她們在2005-2009年間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研究將這些女性以裝置子宮內避孕器與最近一次進行淋病與披衣菌篩檢的間隔時間區分為四組。
結果發現,女性在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的九十天內,被診斷出有骨盆腔發炎的風險為0.54%,其中以在裝設的前一天及前八周進行淋病或披衣菌篩檢者的風險最高,而沒有篩檢者則最低,顯示女性有無篩檢並未影響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後發生骨盆腔發炎的風險。
研究強調,女性會否發生骨盆腔發炎主要與從事高風險性行為有關,而非受使用何種避孕方式影響。同時,研究結果支持美國疾管局有關裝置子宮內避孕器須篩檢的建議,並認為女性在裝置避孕器的當天進行篩檢即可,若發現陽性結果應立刻給予適當治療。
資料來源:美國婦科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2.10.31
提供免費避孕可降低人工流產率
在美國,非預期懷孕是一些地區嚴重的議題,國家除了每年花在100萬件的非預期懷孕之相關費用高達11億美元,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美國非預期懷孕率也明顯高出許多。一篇刊登於12月份婦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的報告顯示,提供婦女免費長效的避孕方式可降低無預期懷孕及未成年懷孕,更大幅降低人工流產率。
研究者Peiper及其團隊設計一個前瞻性世代研究,提供St.
Louis
10,000名高風險女性免費的子宮內避孕器及避孕藥。同時測量2008-2010間當地9,256名14-45歲間女性未成年生產及重複人工流產率。在與2008年區域及全國資料庫比較時,被提供免費長效可逆的避孕方法(LARC)之St.
Louis女性其人工流產率比區域低了將近四倍 (4.4 : 19.6
/每千名女性),比全國低了將近五倍 (4.4 : 19.6
/每千名女性)。同時,在此世代的未成年懷孕也比全國平均低了五倍
(6.3 : 34.1 /每千名女性)。
然而由於此研究對於未成年生產及重複人工流產率是以間接測量方式而非實際紀錄,此外,研究環境及美國各地相關法規、醫療資源皆有所差異,因此也造成其外推性有所限制的問題。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2.09.10
公鼠研究顯示未來可能出現男性避孕藥
過去針對男性避孕藥討論已久,也有研究顯示若有男性避孕藥,有70%的男性表示有意願服用,但到目前為止一直都尚未出現男性專用的避孕藥。近日一項美國德州研究發現,一種原為抗癌用藥的複合物名為JQ1,它可以抑制公鼠的精子活動力,研究認為未來將有可能研究出男性的避孕藥。
研究使用注射方式將JQ1注入公鼠體內,結果發現JQ1對公鼠精子製造的抑制能力效果非常顯著,而且沒有發現出現任何的副作用,一旦只要停止對公鼠注射JQ1後,生殖能力馬上又回復到正常狀態,現階段都沒有發現會影響交配行為或後代的健康。
女性避孕藥常影響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而這項研究的作者Qinglei
Li表示,JQ1不會影響男性的睪固酮濃度,也不會有副作用,但未來還需要有更進一步的研究確認要在人類身上進行試驗的話,應該要使用的是哪一種特定的複合物。
資料來源:細胞期刊(Cell)
+ read more

2012.06.20
避孕藥增加動脈血管疾病發生機率
過去已有研究檢視荷爾蒙避孕藥與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之間的關係,但卻少有針對可能發生動脈血管併發症的研究,且結論不一。近日一項丹麥研究顯示,低至中劑量使用雌激素ethinyl
estradiol與黃體素progestins的口服避孕藥,將提高2.3倍發生血栓性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
這項研究檢視丹麥國家登入系統(Danish national
registry)中1,626,158位15-49歲未懷孕女性的資料,在1995年之前她們皆無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研究從1995年開始追蹤至2009年。
研究結束時,發現3,311例血栓性中風及1,725例心肌梗塞,發生率分別為每年每十萬人中有21.4人、10.1人。研究顯示,正在使用合併30-40mg雌激素ethinyl
estradiol與各類黃體素的口服避孕藥,罹患血栓性中風及心肌梗塞的相對風險在1.5-2.2之間;使用避孕環致血栓性中風的相對風險為2.2(95%
CI 1.4 to
4.4)。但是單獨黃體素避孕藥或皮下注射劑方式並未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風險。
這項研究出現以下幾項限制,包括診斷分類可能有誤、處方開立與真正服藥的時間可能存在誤差、以及缺乏評估BMI值與吸煙資訊。其他醫師評論認為,這項研究所發現的絕對風險增加非常小,且這些風險可以透過戒菸以及定時量血壓方式得到控制,或者當血壓升高時,避免服用避孕藥。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2012.06.04
服用雌激素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
一項美國波士頓研究指出,停經後的女性長期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HRT)、以及年輕女性使用避孕藥,會分別增加潰瘍性大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罹患機率,兩項疾病皆屬發炎性腸道疾病。
該研究檢視1976年開始的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針對HRT的分析共包括108,589位、年齡中位數為54歲的女性,且過去無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病史。
追蹤結果發現,正在使用HRT的女性發生潰瘍性大腸炎的風險增加74%(HR
1.74, 95% Ci 1.09 to
2.77),過去曾使用的女性風險同樣增加(HR 1.68, 95% CI
1.05 to
2.71),使用時間愈長,風險增加幅度愈大,但停止使用的時間愈長,風險也會降低。HRT的類型並未影響潰瘍性大腸炎的罹患風險。
有關口服避孕藥的部份,研究追蹤232,730位女性,結果發現,調整多項變項後,正在使用避孕藥(HR
2.66, 95% CI 1.52 to 4.64)及曾經使用(HR 1.40, 95% CI 1.06 to
1.86)都會增加克隆氏症的罹患機率。
研究團隊表示,兩項分析意味著雌激素可能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生物途徑產生影響,但確切的機制仍須靠進一步研究才能得知,另外,醫師可須對具有克隆氏症家族病史的女性建議使用其他的避孕方式。
資料來源:消化疾病週報(Digestive Disease Week)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