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2016.04.12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死亡的女性也逐年增加。面對這樣的趨勢,過去30多年來女性心臟健康的倡議團體不斷努力讓社會重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但效果始終差強人意。有鑑於此,學者開始探究是什麼原因阻礙了女性及醫生重視女性的心臟健康。   此份研究由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Barbra Streisand Women's Heart Center)進行。主持人Noel Bairey Merz博士說明,依據指引,任何人若出現心臟病的症狀就應接受定期的血脂與血壓檢查,並且獲得戒菸等其他對心臟健康有益的建議;因此研究以問卷方式了解女性在就診時所獲得的任何與心臟病有關的檢查與建議,共有1,000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種族及地區的女性參與。   研究結果發現,74%的女性至少有一項心臟病風險,包括:經期不規律、心臟病家族史、糖尿病和高血脂。然而,只有16%被醫師告知可能罹患心臟病,34%被醫師建議要減重。此外,對心臟病的危險及其主要症狀最缺乏警覺的女性,多屬年輕、非白種人或社經地位較低者。針對研究結果,Bairey Merz博士指出,女性最常被建議減重而非定期檢查血壓及血脂;雖然肥胖確實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但是若女性僅被告知要減重,卻未被提醒有心臟病風險,甚至還被社會及醫師告知只要體重下降就會沒事,自然使得女性較不會主動做心臟檢查,同時,也使得女性獲得適當的追蹤與諮詢的機會降低。   此外,研究團隊在2015年也調查了心臟科醫師與主治醫師在面對有心臟病風險的女性患者時所給予的建議,結果發現這些醫事人員傾向於將減重作為第一優先的建議,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最近亦研究發現,超過75%的女性不會討論心臟病,部分原因是女性的體重問題被過度放大,再加上社會對肥胖及過重的汙名,以致於女性容易過於專注於體重問題,而不容易看到肥胖或過重與心臟病的關係。研究認為,若要改變女性的對心臟病的迷思,就應該要給予他們具有實證基礎的建議,並改善她們對心臟病風險的認知。   目前台灣尚未有研究探討在心/血管疾病上女性主要獲得的建議為何,但是現今已經有醫事人員開始看到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嚴肅性,台灣女人連線今年度也邀請到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博淵醫師合作製作了心/血管疾病Q&A供民眾閱讀及分享,藉此讓更多女性能了解自己的風險並保護心/血管健康。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更聰明更苗條更健康?吃巧克力就能達成?
2016.03.17
更聰明更苗條更健康?吃巧克力就能達成?
巧克力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甜甜的口感總是會讓人忍不住想要多嚐一口。事實上,除了充飢或是當作小點心之外,巧克力本身的益處似乎也不少。近來有研究發現吃巧克力可以增進我們的認知能力;另有研究指出巧克力可以預防心臟病並且幫助減重。不過,在吃巧克力的時候我們其實同時吃進了不少的糖與脂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關於巧克力的神奇功效究竟值不值得參考呢?   雖然最近這份宣稱巧克力有助增進認知能力的研究在紐約有將近1,000人參與,不過結果跟過去那些關於巧克力和大腦作用相關的研究一樣,都未能明確的說明其中的因果關係;人們無法得知究竟是聰明的人喜歡巧克力,還是巧克力會讓我們變聰明。   另外,在去年(2015年)廣為人知的「巧克力能幫助減重」的報導最後被視為一場騙局;一位科學期刊的編輯John Bohannon驗證了媒體釋出的這則偽科學,經確實檢驗後,他稱這只是一些僥倖出現的影響:「我們又怎麼知道剛好吃巧克力的人開始減重,而不吃巧克力的人沒有?」   而關於巧克力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報告堆積如山,像是2012年瑞典有一份看似可信賴、涵蓋37,103位受試者的統計數據資料指出:在中老年人中,吃較多巧克力者的中風機率低於17%。不過有學者認為這項數據不夠顯著,並且強調吃太多的巧克力會讓人變得肥胖、不健康。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暗示巧克力會造成一種類似興奮劑的效果;2011年有一項研究主要是針對巧克力當中一種叫做表兒茶素的合成物進行,研究人員發現表兒茶素增加了老鼠的耐力,使老鼠在跑步機上更持久。不過,研究人員尚未肯定人體也會出現相同的反應;就算結果相同,也要吃掉一個廣場那麼多的巧克力才能夠攝取到足夠的表兒茶素,同時,也必須要是黑巧克力才行,因為牛奶巧克力的製作過程會破壞表兒茶素。   綜上所述,目前許多關於巧克力的「神奇功效」都有可能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畢竟在實驗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是受到研究人員控制的,且多少都會遭遇研究限制。在更完整的研究結果問世之前,奉勸大家還是把巧克力當作是偶一為之的小確幸吧!   資料來源:Guardian
+ read more
還在斤斤計較BMI?體脂肪才是主要的死亡風險因子
2016.03.15
還在斤斤計較BMI?體脂肪才是主要的死亡風險因子
不論是基於身體健康、預防慢性疾病或是為了維持身材,許多人都把身體質量指數(Bady Mass Index, BMI)-以身高判別理想體重的數值-視為評判身體狀態的重要依據。不過,根據近日新發表的研究指出,在老化的過程中,維持低身體脂肪含量比斤斤計較體重計上的數字來得更重要。   日前有研究指出輕度肥胖(以BMI值為認定標準)與較低的死亡風險之間存在關聯,這項被稱為「肥胖悖論」的發現引發了一連串的爭論。因為在過去,醫界與學者多將肥胖視為對身體的危害,貼上「不健康」的負面標籤;醫生也多建議肥胖患者減肥,以減少他們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疾病)風險。   而在「肥胖悖論」引發的一連串爭論中,有學者開始注重BMI值與體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及根本差異。由於BMI值並不是一個測量體脂肪的理想方式,因此進行本次研究的學者推測,較大的體脂肪率應與死亡率增加有關,且這樣的關聯不會受到BMI值高低所影響。   這份研究總共有50,000明年過40歲的男性與女性參與,研究人員採用雙能X線吸收測量法(DXA)測量參與者的體脂肪並測量其身高體重以獲得其BMI值,以檢視BMI值與體脂肪之間的關聯。分析結果一如研究所假設那般,死亡率的增加與高體脂肪率相關,而非BMI值。   這些發現說明了,不僅僅是體重,身體的組成成分也是在評估病人的健康和死亡風險時必須被考慮的指標。研究人員舉例,對於那些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而言,他們較高的BMI值實際上是因為擁有較多肌肉而非脂肪組織。   資料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星巴克比可樂還不健康!?
2016.02.23
星巴克比可樂還不健康!?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指出含糖飲料會對於人體健康造成莫大傷害;不過,談論含糖飲料時,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多是汽水、奶茶,大概很少人會把咖啡歸類其中。現在,一份針對咖啡等熱飲的調查報告揭露了這些飲品當中所含的驚人糖份,其中有些品項的含糖量甚至遠遠高出惡名昭彰的可樂!   日前,英國組織「糖分行動」(Action on Sugar)檢驗了市面上131種熱飲,發現有98%的含糖量都嚴重的超標。其中有55%的含糖量相當於或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人糖分攝取建議:一日不超過6茶匙(30c.c.);有35%的含糖量與可樂相當-一份約含有9~10茶匙(約50c.c.)的糖,約等於7塊巧克力。   在這次的調查中,最糟糕的品項是英國星巴克所販售的特大杯熱果茶Mulled Fruit,一杯下肚就喝進了25茶匙的糖(相當於5個馬芬的含糖量)。許多店家販售的拿鐵與茶拿鐵也都含有11~20茶匙不等的糖。另外,過去也曾有報告指出咖啡連鎖業者所推出的季節性-如耶誕節期間限定-特調飲品多含有超量的脂肪與糖。   這分報告同時也呈現了飲品的容量與含糖量之間的關係。以星巴克的熱果茶為例,特大杯的含糖量是25茶匙,中杯的含糖量則為13茶匙;雖然仍超出WHO的建議量,但明顯減少許多。因此,「糖分行動」除了要求連鎖咖啡業者降低飲品中的糖分含量、改善其成分標示之外,也呼籲停止供應特大杯尺寸的飲品。   該組織提醒民眾,像榛果拿鐵、焦糖瑪奇朵這一類的花式咖啡,或像茶拿鐵、熱果茶這一類經調製過的飲品,可以偶一為之,但不應每日飲用。因為這些飲品當中的糖與熱量都多得令人不可置信,且人們往往會以高糖份、高脂肪的點心作為搭配。   最後,也再次提醒大家,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以及糖份過量攝取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除了讓人容易肥胖、影響口腔健康之外,還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與死亡風險;女性則可能因此面臨初經提前、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等問題。所以,若真的犯了咖啡癮或與好友們相約喝咖啡聊是非時,記得請店員調整甜度,並且酌量飲用噢!   資料來源:Action on Sugar、Medical News Today、CNN    延伸閱讀: 可樂下肚一小時 身體發生什麼事? 常喝含糖汽水恐增加慢性病風險 甜蜜的負荷:糖比鹽更易引起高血壓 新型殺手:全球每年超過18萬人死於含糖飲料 女孩!放下你手上那杯含糖飲料!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 read more
越不健康的食物越引人垂涎?!
2016.02.04
越不健康的食物越引人垂涎?!
一直以來,不斷有研究指出肥胖與許多疾病或身體健康狀況之間存在關係,例如增加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影響青春期發生的時間等;另一方面,全世界的肥胖人口近年來也不斷增加,因此,許多國家與相關組織都在努力解決與防止人們變胖。其中一個常見的方式就是提醒大家少食用不健康的食物。這樣的策略究竟是否有效?近日一份美國的研究報告指出這種方式非但無效還會造成反效果!   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學者提出3份實驗結果證實那些關於不健康食物的負面訊息反而會提升人們食用它的機會!在第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給予380名參與者關於點心的負面、正面或中立的資訊;結果發現那些看到負面訊息者對於不健康的食物反而展現了較多正面的看法,但對於健康食物的看法則沒有改變。   在另一個有390人參與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在給予關於甜點正面或負面訊息的短片後,提供了巧克力餅乾給參與者食用。結果,接收到負面訊息的參與者所吃的餅乾數量比那些接收正面訊息的參與者多出39%。   而最後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想要了解若是同時讓人們明白所有的利弊得失,是否有可能減少他們選擇不健康食物的機會;因此,研究人員給予324名參與者關於食物的正面、負面或兩者兼具的相關訊息,接著要求他們選擇一項點心。結果,接收到負面訊息者選擇不健康食物的狀況比接收到正面訊息者高出30%,不過,同時接收到正、負兩邊訊息的人選擇不健康食物的狀況比僅接收到負面訊息者低了47%之多。   根據這些實驗結果,研究人員指出:單方面的負面訊息無助於減少人們食用不健康的食物,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同時給予正負兩邊訊息,反而會是一個較有效的方法。   可惜現階段的研究只有辦法呈現出這種奇特的現象,但無法解釋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我們期待未來還有更多進一步的研究可以解答,不過至少現在我們知道該怎麼讓人放下手上的那塊蛋糕了!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 read more
胖就一定性早熟?對男孩而言並非如此
2016.02.02
胖就一定性早熟?對男孩而言並非如此
過多的體重往往會讓女孩的青春期提早開始,不過,發生在男孩身上的狀況可能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C.S.莫特兒童醫院的最新研究發現,雖然過重的男孩跟女孩一樣都較早步入青春期,但是,肥胖的男孩卻有青春期延後發生的現象。   這份研究總共分析了超過3600名年齡介於6~16歲男孩的資料,其中49.9%為白人、25.8%非裔以及24.3%西班牙裔;這些資料皆來自於美國小兒科醫學會臨床醫師的評估報告。資料內容包含身高、體重與青春期發展狀況的測量值,如睪丸的大小,以及於英國兒童發展學者James Mourilyan Tanner所提出之「青春期性徵分期(Tanner stage)」中所屬的階段。   研究人員將身高體重換算為BMI值,並依其將資料分為正常、過重以及肥胖3個組別,並以Tanner的發展階段比較分析不同組別男孩的發育狀況。   分析結果可以看到,與正常體重的男孩相比,過重的男孩較早步入青春期,而肥胖男孩的青春期卻開始的較晚。   不過,研究者補充,這樣的狀況雖然在白人與非裔男孩身上可見,但是在西班牙裔男孩身上卻不顯著。同時,研究者也強調此次研究唯一探索性研究,僅能呈現有這樣的差異,但尚未能探究原因。呼籲未來應進行涵蓋更多種族、性別、BMI值與青春期各發展階段的相關研究。   雖然這次的研究未涵蓋亞洲全體,也未能確定台灣的孩童是否會發生一樣的狀況,但過去確實已有研究證實:過多的身體脂肪會導致男孩的身體過量分泌女性荷爾蒙激素,研究者也推測這是導致青春期延遲的可能原因。而除了對於發育的影響之外,肥胖也確實會造成身體負擔,提高內分泌失調、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因此,仍要在此提醒大家多加注意家中孩童的身體狀況。     資料來源:Pediatr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