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攝影無助於降低整體乳癌死亡率
2015.07.09
乳房攝影無助於降低整體乳癌死亡率
  在台灣,乳癌位居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統計中的第四名。目前,藉由早期檢測乳房細胞是否變異,有機會避免變異細胞惡化為乳癌,而最經常使用的檢測技術就是乳房攝影檢查。然而,最近有研究指出,雖然整體女性人口接受乳房攝影比率越高,越有機會檢測出變異的乳房細胞,但整體女性的乳癌死亡率並未因此降低,反映乳房攝影產出偽陽性結果的可能令人擔憂。 這項研究分析了於2000年美國癌症登記系統(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中來自547個郡,約1600萬名40歲以上的女性,其中有5萬多位女性罹患乳癌並在往後十年持續被追蹤。研究評估每個郡的乳癌發生率,並且根據乳癌大小、癌症轉移狀況與是否曾接受侵略性手術來分析與乳房攝影的關係。 分析結果發現,接受乳房攝影的人每增加10%,就會伴隨25%的人被認為罹患小型的乳癌(≦2公分),並且,美國所有的郡的乳癌發生率與乳房攝影的程度都有清楚的相關性。再者,即使在被確診為乳癌病患的人數是其他的郡的1.8倍的地方,乳癌死亡率卻並未因此高於其他的郡。此外,癌症轉移至相鄰器官或轉移至非相鄰器官的比率並不隨接受乳房攝影的程度增加而有變化。不過,原本認為透過乳房攝影可以降低女性接受侵略性手術,研究結果卻顯示雖然接受乳房攝影的人每增加10%,接受免於傷害性手術的人便增加24%,但接受侵略手術(如:乳房切除)的人的比率卻未因此下降。 為避免這種以整體人口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出現一概而論的缺點,研究團體還以個人為分析對象,仍發現9個州及2個都會地區的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程度與乳癌發生率具有與上述分析相同的關連性。此外,研究團隊說明,研究結果並未因各地區的總人口數相異而有不同。 研究的協作編輯,哈佛大學的Richard Wilson博士說明,從乳房攝影程度增加、被檢測出有小型乳癌者亦增加,但乳癌死亡率卻未見下降且並未降低接受侵略性手術的可能性的結果來看,乳房攝影不僅產生偽陽性結果可能性高,還可能讓女性因此接受不必要的侵入性手術。但研究團隊也表明,他們仍無法建立乳房攝影產生偽陽性結果的頻率,因此再次強調女性應重視與醫療提供者的溝通機會,並且呼籲乳房攝影技術應積極改善。唯有讓女性充分了解乳房攝影的好處及風險,才能讓女性有效評估是否要接乳房攝影。   資料來源: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乳房攝影檢查,好?不好?
2015.06.30
乳房攝影檢查,好?不好?
  乳房攝影的目的是要早期檢測出腫瘤,才能越早開始進行治療以降低死亡率。挪威乳癌篩檢計畫讓50-69歲的婦女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檢查,1995-1996年間只在四個行政區試行,到2004年則擴大到全國實施;近日這項實驗計畫的評估報告出爐,也呈交至挪威衛生部部長(Minister of Health and Care Services)。 評估報告指出:因為接受篩檢而過度診斷的可能性,比因為篩檢而免於死於乳癌的可能性高出五倍(這裡所提到的「過度診斷」是指婦女如果沒有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她不會發現、也不會死於乳癌)。此外,數據指出一萬名婦女、若每個婦女接受10次乳房攝影檢查,會有377個乳癌個案在病變前期就被檢查出來,大約有27位婦女因為早期發現而免於死於乳癌;但同時也大約有142名婦女被過度診斷。 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教授Roar Johnsen,同時也是這項計畫評估委員會的主席表示,研究追蹤這些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婦女到79歲,結果發現乳癌的死亡率下降了20-30%,但同時也伴隨著過度診斷的問題,每一位婦女在思考要不要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時,都應該評估自身的狀況和考量乳房攝影檢查的優點和缺點。 資料來源: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  
+ read more
乳房攝影檢查新指引 50歲以下女性篩檢具爭議
2015.05.25
乳房攝影檢查新指引 50歲以下女性篩檢具爭議
  上週美國預防保健服務工作小組(United States Preventative Services Taskforce, USPSTF)發布一系列乳房攝影檢查的指引,此為USPSTF自2009年發布具爭議性的指引後的首次更新。然而,女性健康研究學會(The 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SWHR)擔憂這份指引會限縮百萬女性接觸到乳房攝影篩檢的管道,並且此指引與大多數專業團體建議的40歲以上婦女每年應接受乳房攝影檢查不相符。 USPSTF所發布的指引中指出,50-75歲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對女性預防乳癌最有效,呼應了該會2009年的指引內容,認為40-49歲女性應先諮詢醫師來評估乳房攝影的好處及風險,並且針對75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的好處及風險,發現證據並不充足。 然而,SWHR的執行長及總理Phyllis Greenberger認為這份指引令人擔憂。原因在於在每年死於乳癌的40,000名女性當中,將近有10,000名其實可以藉由在50歲以前接受乳房攝影檢查而倖免。因此SWHR呼籲女性要主動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一同評估在擁有家庭病史的前提下是否有必要乳房攝影檢查。 Greenberger也提到,雖然乳房攝影並非乳癌篩檢的完美工具,但是仍使乳癌死亡率下降了三成。並且SWHR在2014年10月發布「乳房攝影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女性希望乳房攝影篩檢能更精準,讓女性不需要再回診進行更多的檢查。而SWHR擔憂USPSTF的指引將會減少女性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的機會。 除此之外,SWHR發佈的「乳房攝影研究」也發現阻礙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篩檢最大的原因在於高成本及準確性低,這解釋了為何即使女性認為乳房攝影篩檢很重要,但仍有近半數(46%)的女性並沒有每年進行一次乳房篩檢。 總而言之,USPSTF的指引會限縮40-49歲的約兩千兩百萬名女性可以接觸乳房攝影篩檢的管道,保險業者更會因此將50歲以下的女性排除在乳房攝影篩檢免自費的人口之外。   資料來源:The 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 read more
偽陽性乳篩結果及乳癌誤診的金錢代價
2015.04.30
偽陽性乳篩結果及乳癌誤診的金錢代價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每年因為乳癌攝影篩檢的偽陽性結果以及乳癌的過度診斷而帶來的金錢花費數目龐大,且被過度診斷和被檢測為偽陽性結果的女性,他們所花的醫療支出亦不少。 近年來,乳癌攝影篩檢的偽陽性結果以及乳癌的過度診斷已被完整記錄,然而因偽陽性及過度診斷而造成全國性的支出成本卻缺乏完整的資料。波士頓兒童醫院的Mei-Sing Ong、哈佛醫學院教授Ken Mandl以及波士頓兒童醫院資訊學學程的教授們於是在2011-2013年間調查了700,000名40-59歲的女性,他們因偽陽性結果以及誤診而有的支出。 平均而言,因偽陽性結果而產生的支出為852美元,因誤診為最普遍的非侵入性癌症原位導管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而來的支出為12,369美元。另外,作者也發現國家每年花約四億元在偽陽性結果以及過度診斷的支出上,這些花費突顯出乳癌攝影篩檢的指引是否要加入年齡之外的篩檢指標需要進一步的討論,讓偽陽性結果和過度診斷的可能性降低。   資料來源:Health Affairs  
+ read more
乳癌,不只一種!
2015.04.01
乳癌,不只一種!
  一項來自美國的新研究結果顯示,乳癌並非單一疾病,而是由四種分子類型(molecular subtypes)組成的疾病。不同分子對治療的反應各異,並且四種分子類型所表現出來的樣態會隨著年齡、種族等因素有所不同。學者認為,將乳癌分類有助於乳癌之診斷及治療,並且可幫助病患了解診斷對其健康的影響。 對美國女性來說,乳癌是僅次於皮膚癌最常見的癌症,今年美國預估侵入性的乳癌病患將會有231,840新的案例,並且會有約40,000名女性死於乳癌。鑒於乳癌研究之急迫性,Besty A.Kohler及其研究團隊利用北美癌症登錄系統(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gistries, NAACCR)的資料,並篩選出85歲以下且罹患侵入性乳癌的女性病患,展開分析調查。此登錄系統已依據荷爾蒙受體狀態(Hormone Receptor Status, HR)-即觀察細胞外層的蛋白質是否有和血液中的荷爾蒙結合,而讓乳癌可因荷爾蒙治療使發展變慢-以及依據製造乳房細胞的HER2基因是否讓細胞增生過多而加速癌細胞擴散,區分出四種乳癌類型: HR陽性及HER2陰性的管狀A型(Luminal A) HR陽性及HER2陽性的管狀B型(Luminal B) HR陰性及HER2陽性的HER2基因過度表現型(HER2 enriched) HR陰性及HER2陰性的三陰性(triple-negative)。 藉由資料庫之分類,研究團隊第一次能夠觀察不同因素對四種乳癌類型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最不具侵略性的管狀A型乳癌最常見於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女性,並且不論種族為何,貧窮指數越高,管狀A型乳癌越少見。另外,管狀A型乳癌在45歲以下各種族的女性中差別不大,但是45歲以上的女性中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女性較其他種族常見罹患管狀A型乳癌。至於最具侵略性的三陰性乳癌則被發現最常見於非西班牙裔的黑人女性,研究員認為這解釋了為何黑人女性死於乳癌的百分比最高。 針對這份分析報告,美國國家癌症署的Harold Varmus 博士認為,根據分子類型將乳癌分類為四種,有助於我們更精確地預防及治療乳癌,並且美國總統的「精準醫學計畫」(President’s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也已積極跟進,讓治療團隊擬定更具效果的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戰勝乳癌後,甲狀腺癌虎視眈眈?!
2015.03.12
戰勝乳癌後,甲狀腺癌虎視眈眈?!
  一篇發表於2015年美國內分泌學會年會的研究指出,乳癌倖存者擁有較高的甲狀腺癌罹癌風險,特別是在患者被診斷出患有乳癌的頭5年內。 由於過往的相關研究多由單一機構進行,所以,乳癌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係、診斷出乳癌後,患者罹患甲狀腺癌的發生率等,一直存在爭議。為解決這個問題,此次研究團隊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SEER9資料庫中的資料為分析樣本。範圍涵蓋了1973年至2011年期間704,402位乳癌患者、49,663位架狀腺癌患者,以及1,526位於乳癌診斷確診後又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 分析結果顯示,與僅罹患乳癌的患者相較,在罹患乳癌後得到甲狀腺癌的患者其確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輕;同時,其所罹患的乳癌類型更可能為侵襲性乳腺管癌,且在治療乳癌的過程中曾接受過放射治療。不過乳癌患者的激素受體呈陽性或擴散至淋巴結等狀況並未對於罹患甲狀腺癌的可能風險造成影響。 而與單純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相比,乳癌倖存者得到的甲狀腺癌可能有較為嚴重的病理表現,但癌細胞較小,且患者較少需要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另外,由於甲狀腺癌的平均發生年齡通常較乳癌早,因此,先經歷過乳癌才得到價狀腺癌的患者年齡較一般的甲狀腺癌患者來得高,平均年齡分別是62歲與45歲。 最後,研究結果指出併發甲狀腺癌的狀況最可能發生在乳癌確診的頭5年。研究主持人Jennifer Hong Kuo博士表示,此次分析結果驗證了乳癌與甲狀腺癌之間存在關聯;未來,醫療專業人員應提醒乳癌患者接受警惕篩檢,確診罹癌後的頭5年間,每一年都應接受篩檢,特別是有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倖存者。   資料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