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1
在家生產的新生兒 死亡率較高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在家生產,新生兒在醫院分娩後存活率更高。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分析來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比較在2010年至2017年間,滿37周、體重在2499克以上的由助產師在家中或在醫院接生的新生兒,出生27天內的死亡率。結果發現,在家生產的新生兒中,每一萬名活產有近14名新生兒死亡,是在醫院出生的四倍以上。
研究指出,類似美國這樣在家與在醫院出生的新生兒存活率出現差異的情形,在荷蘭、德國、澳洲等已開發國家中並未出現。可能是因為在這些國家,助產師已融入了當地衛生保健系統,會對孕婦進行年齡或肥胖等風險因子進行篩檢,排除高風險群在家生產。但在美國並沒有此種在家生產的指導原則。
生產地點 影響新生兒死亡率的關鍵
在美國,負責進行在家生產的助產人員大多都沒有獲得符合國際助產師聯合會教育標準的執照。但是,經醫院認證的助產護理師擁有大學學位,並且接受了嚴格的培訓,以診斷和處理併發症。不過,目前的研究指出,助產師的類型並不是新生兒死亡率的決定因素,生產地點—家中或是醫院,才是關鍵。
經過認證的助產師,在家接生的新生兒死亡率約為萬分之9.28,是在醫院接生死亡率(萬分之3.27)的三倍。而由沒有認證的助產人員,在家接生的新生兒死亡率為萬分之12.44。
Grunebaum博士表示,在家生產缺乏相關的醫療設備與人員,難以充分監控分娩過程,也無法緊急照顧有併發症風險的新生兒,女性更被剝奪無痛分娩或剖腹產的選擇。緊急情況還意味著,在家生產的女性中將近一半最終不得不轉院,這可能進一步危急新生兒。
美國波特蘭健康與科學大學A.
Caughey博士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研究的結果「與我們所知道的非常一致。美國沒有像其他國家對孕婦以單一方式進行指導,決定分娩地點的原因通常是孕婦的偏好,但經濟因素有時會起作用。」
編譯來源:BBC NEWS(2020.03.0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12
指引:孕婦感染新冠狀病毒不會垂直感染
女性懷孕時免疫系統會改變,如果暴露於流感等病毒中,可能使她們有較高的風險出現嚴重併發症。一些呼吸系統疾病也可能在很小的嬰兒身上引起嚴重的疾病。那麼,目前難纏的新冠狀病毒的感染會發生這些現象嗎?
根據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等共同發佈的新指引,孕婦不會比較容易出現嚴重的新冠病毒症狀,也沒有證據指出該病毒可能在懷孕期間傳染給嬰兒。
皇家婦產科學院的院長E.
Morris說:「由於這是一種非常新的病毒,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它,因此,隨著新證據的出現,該指引將會有定期的檢討。」
指引的科學基礎
該指引主要是以對中國的觀察為基礎。其中包括兩個研究。一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該報告檢視了147名孕婦的數據,其中64名確診患有新冠狀病毒,82名為疑似病例和1名無症狀病例。其中,8%有嚴重症狀,1%為重病。
另一為發表在《刺胳針》的一項追蹤9名孕婦的研究。該研究發現,在生產時(剖腹生產)所有嬰兒都是健康的,沒有證據顯示母乳、臍帶血或羊水中存在病毒。
皇家兒科與兒童健康學院院長R.
Viner教授說:「根據目前的證據,不建議將嬰兒與染病的母親分開。這種分離,即使作為預防措施,對嬰兒和母親都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Viner教授補充:「接下來的幾周和幾個月,隨著我們看到更多證據我們將檢討此建議。關於病毒通過母乳傳染給嬰兒的證據也很少,根據我們現在的了解,我們認為母乳哺育的好處大於任何潛在的風險。」
編譯來源:
* The Guardian(2020.03.10)
* Coronavirus (COVID-19) infection and pregnancy. Information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Version 1: Published Monday 9 March, 20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26
原來懷孕與否要看初一,還是十五!
你知道伴侶可能於何時節嘗試懷孕最容易受孕嗎?
最近一份首次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指出,伴侶在深秋和初冬時更容易受孕。雖然北美洲和丹麥的伴侶最有可能在9月開始嘗試懷孕,但在11月下旬和12月初他們才有最大的機會受孕,特別是在低緯度。
目前有很多研究關注出生的季節性變化,但是這些研究沒有考慮開始嘗試懷孕的時間、嘗試了多久或孕期持續多久。這份研究發現生育力在春季末期下降,而在秋季末期達到高峰
(此處生育力指在一個月經週期內受孕的機率)。有趣的是,季節與生育力的關係在低緯度地區更高。
研究發現,人嘗試懷孕的時間在9月達到高峰。北美人比丹麥人更有可能在秋天開始嘗試懷孕
(可能是希望在夏天工作不那麼忙碌時生產),北美人在9月嘗試懷孕的人比在3月時多48%,丹麥人只多16%。
在考慮了嘗試懷孕的季節性變化後,研究看到生育力也稍微有季節變化。不論是北美人或丹麥人他們的生育力在深秋或初冬都達到高峰,只是北美人季節變化更明顯。
此外,當研究依據緯度分析北美洲的資料後,他們發現美國南部的季節性變化更大,生育力高峰出現在11月,而高峰與低峰的比值為1.45。
研究怎麼做的
這項研究分析了14,331名試圖懷孕不超過六個月的女性的數據,包括5827名美國和加拿大人及8504名丹麥人。研究對這些婦女每兩個月進行一次問卷調查,直到她們懷孕或過了試圖懷孕12個月經週期。問卷收集有關性行為頻率、月經、吸菸、飲食、教育和收入等資料。
研究的發現在控制了性行為頻率、喝了多少含糖飲料、吸煙和用藥等後沒有明顯變化。
研究作者表示,儘管這項研究無法確定生育力有季節性變化的原因,但他們將探討背後可能的原因,包括氣溫溼度的變化、暴露於維生素D的程度及空氣污染等。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02.18)
* Amelia K Wesselink etal. Seasonal patterns in fecundability in
North America and Denmark: a preconception cohort study. Human
Reproduction. 31 January 20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20
美妝用品可能讓孕婦生出超重小孩?!
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常被用作化妝品的防腐劑。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如果孕婦使用含有此類成分的化妝品,會通過皮膚吸收對羥基苯甲酸酯,可能會對孩子的體重發展有不好的影響。
在化妝品中對羥基苯甲酸酯常以以下名稱出現:對羥基苯甲酸甲酯(methylparaben)、對羥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及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paraben)
等。這類用於乳霜和潤膚乳中以對抗微生物的物質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
研究是怎麼做的?
這項新的研究是「LINA母嬰世代研究」的一部分,這份世代研究目的是要探討,兒童在發育的敏感時期接觸到的環境因素對以後發生過敏、呼吸系統疾病或超重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一開始想要了解世代研究中的孕婦尿液中的對羥基苯甲酸酯,對他們孩子的體重發展是否有影響。他們發現孕婦尿液中的對羥基苯甲酸丁酯濃度與他們孩子較高的BMI有正相關-尤其是當孩子是女性的時候相關性更高,直到孩子成長至8歲。
為了釐清孕婦尿液中對羥基苯甲酸丁酯的來源,研究人員梳理了LINA母嬰世代研究參與者所填寫的問卷,以了解懷孕期間使用的化妝品詳細訊息。再檢查孕婦使用的化妝品是否有對羥基苯甲酸酯成分。研究團隊發現,母親尿液中高濃度的對羥基苯甲酸酯確實與使用含此成分的化妝品有關,尤其是使用會長時間停留在皮膚上的化妝品,如乳霜或潤膚乳更是如此。
對羥基苯甲酸酯怎麼和後代體重有關?
不過,孕婦使用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乳霜如何與孩子未來的體重發展有關?為了了解潛在的機制,研究人員首先使用細胞培養檢查脂肪細胞自身是否對高濃度的對羥基苯甲酸丁酯起反應。結果顯示,對羥基苯甲酸丁酯不會增加脂肪細胞的大小,脂肪細胞也不會因此儲存更多的脂肪。很明顯,脂肪細胞的分化不受對羥基苯甲酸酯的影響。孩子們的體重增加背後必有其他原因。
研究團隊與萊比錫大學醫學院的同事合作,使用老鼠來模擬懷孕期間暴露於對羥基苯甲酸酯的狀態。結果就像「LINA母嬰世代研究」所呈現的一樣,後代的雌鼠也出現體重增加的情形,她們吃的也明顯比控制組的老鼠多。有鑑於此,研究人員認為對羥基苯甲酸酯可能影響大腦如何調節飢餓,於是他們更仔細地檢視掌管後代老鼠下視丘(hypothalamus)的關鍵基因。
很明顯地,在幼鼠的大腦中,控制飢餓感的基因POMC被抑制了,從而永久性地干擾身體對飽足感的調節。這意味著後代容易吃更多食物。因此,對羥基苯甲酸酯似乎是懷孕期間導致後代超重的風險因子。不過,其他因素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例如高熱量飲食和缺乏運動。
根據研究的發現,研究團隊做出明確的建議:考慮到孩子未來的健康,孕婦們確實應該在懷孕和母乳哺育期間使用不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產品。許多化妝品已經表明不含對羥基苯甲酸酯,如果商品上沒有標示不含此成分的話,可以從成分列表來確認。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1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10
所有女性產後應了解高血壓徵兆!
婦女於產後出現高血壓其實並不少見,如果未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結果,包含中風或死亡。最近一份研究強調,不論婦女過去是否有高血壓,產後所有女性都需要了解高血壓的徵兆或症狀。
研究分析於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間產後因為高血壓再次住院的164名女性的資料。64.6%是在出院後七天內再次住院,其中有39%在出院前並未被診斷出有高血壓。
研究作者表示,身為醫師,他們不斷找尋方法來處置這個問題以降低死亡人數。在其執業的醫院中許多婦女在產後因為高血壓而再次住院,即使他們過去沒有高血壓病史。這份研究指出在婦女出院前醫師應該教育他們—不是只教育高風險婦女—關於高血壓徵兆及症狀的重要意義。
研究指出,目前對於導致產後高血壓的原因及誰是高風險者尚不清楚,故還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0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21
女外科醫師難生育問題在手術室?!
一項新研究指出,由於女性外科醫生在手術室中暴露於放射線與手術煙霧(surgical
smoke),她們比一般女性面臨更高的不孕或懷孕相關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已知女性外科醫生比其他女性面臨更高的風險,但減少這些風險的努力還不夠。研究團隊表示,醫院應該要採取措施,如:加註警告、建立通風系統等來保護女性外科醫師,而不是要她們不要做外科醫師。
許多國家,現在女性佔外科手術人力很大一部分,這群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年齡往往比一般女性大。根據梅奧診所(Mayo
Clinic)2012年的調查,女性外科醫生懷孕的平均年齡為33歲,一般女性的則為26歲。並且女性外科醫師困難懷孕的比率幾乎是一般女性的3倍。
延遲生育和長時間工作緊張導致不孕或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增加。在此之外,外科醫師又面臨著獨特的職業傷害。
手術室裡的風險
新研究確定了女性外科醫師總共可能面臨六種風險,包括:放射線、手術煙霧、外科醫師的工作特性、尖銳的手術器具、麻醉氣體及化療,其中前四種可能對想要生育孩子的女性外科醫生產生重大影響。
手術室中的放射線可能增加懷孕之女性外科醫生死胎風險,胎兒生長受限、有先天缺陷、小頭症、認知能力問題及於兒童期罹癌等風險也可能增加。為了降低這些風險,研究團隊建議,依據指引為不同的孕期設定放射線的上限。
手術煙霧—手術期間釋放到手術室空氣中的氣體,目前尚未有研究對此進行探討。不過,研究團隊將手術煙霧分解後確定其中含有25種化學物質,並找到許多研究指出這些化學物質與生育、懷孕有關的風險。
在25種化學物質中,懸浮微粒(PM2.5)可能增加新生兒體重過低或早產風險;甲苯(toluene)增加了婦女無法懷孕、嬰兒先天缺陷或認知問題的風險;苯類(benzene)可能增加新生兒成為兒童後罹患癌症的風險;1,2-二氯乙烷(1,
2-dichlorethane)可能增加不孕和流產風險。
女外科醫師每週工作超過40小時和輪班工作會增加早產、新生兒體重過低和流產的風險。
此外,尖銳的手術器具可能使外科醫師感染由血液傳播的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和愛滋病毒等。
研究團隊表示,工作場所至少需要遵守現有的準則或標準,並認知這些準則或標準可能無法真正改善職員的生殖健康,還需要更積極建立相關保護措施,如:安裝更好的通風系統以排出手術室中的有毒煙霧等。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20.01.02)
* Anderson M, Goldman RH. _Occupational Reproductive Hazards for
Female Surgeons in the Operating Room: A Review._ JAMA Surg.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02, 2020.
doi:https://doi.org/10.1001/jamasurg.2019.54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