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跟勃起功能障礙有關?
2016.12.09
牙周病跟勃起功能障礙有關?
根據一份對現有研究的重新檢視,勃起功能障礙在罹患牙周病的男性中很常見。   研究人員分析了2009至2014年間發表之五項研究的數據,包括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總計涵蓋213,000名20至80歲男性的資料。   在每項研究中都發現,勃起功能障礙更普遍地出現在正在治療牙周病的患者中,特別是年齡小於40歲和大於59歲的男性。根據研究報告,罹患牙周病的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是沒有牙周病男性的2.28倍。   研究資深作者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趙志剛博士表示:「牙齦的慢性細菌感染或牙周炎是常見的,並且是成年人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而牙齦牙周的感染和發炎被認為與高風險的的心血管疾病、中風和動脈硬化有關,而中風和動脈硬化也與勃起功能障礙有關。」   「我們認為,對於罹患牙周病的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實際生物學機制仍然所知甚少。建議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檢查牙齒可能太早,但是告知慢性牙周炎患者關於兩個疾病之間的相關性是有益的。」   「由於慢性牙周病與幾種慢性疾病有關,建議每天進行牙間清潔以減少牙菌斑和牙齦炎症。慢性牙周病的治療可以控制或治癒炎症,並可以降低性功能勃起障礙的風險。此外,臨床醫生應該意識到牙周病在勃起功能障礙發展中的潛在作用。」   然而,這項新的研究檢視,有其局限性。包括勃起功能障礙和慢性牙周炎是由類似的危險因素引起的,例如老化,吸煙、糖尿病和冠狀動脈疾病。以及,雖然其中一些研究有考慮到糖尿病,但大多數沒有說明吸煙或飲酒習慣,這也是影響口腔健康和性功能的因子。因此牙周病和勃起功能障礙之間的連結還是有限的。。   來源:國際性無能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otence Research    
+ read more
人工生殖產下的男性很可能繼承父親的生育問題
2016.11.08
人工生殖產下的男性很可能繼承父親的生育問題
比利時教授Andre Van Steirteghemat和其團隊日前發表研究指出,証據顯示人工受孕生下來的嬰兒可能遺傳父親的不孕症。   ICSI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人工受孕技術一開始主要是幫助精子數量低或精子活動緩慢(指精子無法浮游到卵子)的男性;醫生選擇最好的一個精子直接注射進卵子,受精卵在實驗室六天以後,移植到子宮。   這項技術在20多年前由Van Steirteghemat教授首創;首位經由ICSI技術受孕的嬰兒則在1992年誕生;過去被視為無法生育者的最後選擇,但現在為英國半數以上人工受孕者所使用。2014年英國有超過37,000對夫妻(包括但不限於那些因丈夫精液問題而不易受孕者)接受ICSI;每年約有9,000名嬰兒因此誕生。   研究團隊找來54位於1992至1996年間經由ICSI誕生,現年18至22歲的男性,提供其精液採樣,並將之和57位經自然受孕所生的同年齡男性樣本做比較。結果發現經ICSI誕生者的精子濃度只有自然受孕者的一半,而精子總數和精子活動量則比自然受孕者少了兩倍多。   另一方面,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定義健康精液:一毫升精液的精子數量是一千五百萬或更多。經ICSI誕生者的精子低於一千五百萬的可能性多出了三倍。研究團隊也考量了其他可能影響精液品質的因素,如年齡、身高體重指數和生殖器畸形,但結果不變。   研究團隊一直以來就知道引起男子不孕的原因,通常是基因的關係,會延續到他們的兒子。但同時也指出,「雖然某種程度的低生育力會由父親遺傳到兒子,但研究發現接受ICSI的父親和其子兩者的精子濃度和其活動力並不一定相關;另一方面,存在相關性並不代表兩者間有因果關係。遺傳基因是男性不孕症的一環,但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可能造成干擾。」   研究團隊強調需要有機構和基金支持進行後續更多的研究,來追蹤人工受孕生下來的孩子,了解其生育力和一般的健康狀況。譬如父親和兒子配對樣本分析和擴大研究的對象;以及有關基因、受孕方式、胎兒成長類型與出生體重等影響ICSI男性生育能力的因素。   資料來源: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色情影像正在傷害孩子未來的性生活
2016.09.23
色情影像正在傷害孩子未來的性生活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英國的統計資料指出,男孩第一次接觸網路色情影像的平均年齡是11歲。在3000個13至18歲的男孩中,有81%的人表示他們曾看過網路色情影像。   英國RAP計畫[1]的創辦人Allison Havey與Deana Puccio合著的《性、喜歡與社群媒體》[2]告訴父母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網路色情的問題。Allison指出,網路色情影像氾濫的狀況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在家庭裡與孩子溝通性行為的對話必須提早開始;第二,親子間關於性的溝通比過去更重要。   Allison與Deana表示:這是這個世代的危機,網路色情傷害了青少年對性的敏感度,以及他們未來跟伴侶之間的關係。男孩與女孩同樣處於風險之中,他們現在或未來的伴侶都可能錯將線上色情虛構內容當成性行為的參考。   這是多數家長不瞭解的事情,但卻有深遠影響。現在年輕人在網路上看的色情影像和70、80年代不同。當代的色情文化妄想地、不真實地強調男性的快感,特別是口交;多數女性有動過手術般的大胸部、沒有陰毛,這都可能讓男孩對性行為與女性身體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僅是圖像,色情網站的語言也很特別,出現許多與日常生活脫節的用字。   根據一份2014年的調查研究,77%的年輕女性覺得色情影像將帶給女孩或年輕女性壓力;75%年輕女性表示,色情影像已經導致她們以特定邏輯理解事情。   Allison與Deana也發現,在12、13歲的群體裡就已經流行著男性霸權文化,包括吹噓女朋友數量、性別歧視、厭惡女人、恐同、種族主義等態度都很常見。   在這樣情況下,家長應該帶給孩子們什麼樣的訊息呢?該怎麼做呢?Allison相信,在青春期開始時就與孩子們有開放的對話會是好的。「你需要讓孩子們知道:他們在網路上接觸到的性是很不真實的,那與現實生活很不一樣。」   而當父母有足夠的勇氣和孩子們對話時,他們的話是有份量的。具RAP計畫的經驗,如果父母曾經與男孩們討論過色情影像,男孩都記得他們被告知了些什麼。   Allison說:「事實是,所有的父母都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十多歲的男孩和女孩都一樣脆弱,他們成為網路色情影像的受害者。為年長男人設計的情慾影像,對一個在臥室中、從網路上看到這些影像的14歲男孩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同時身為家長與教育工作者,Allison與Deana認為另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在於「男孩間的文化」,特別是當他們的朋友說著關於強暴或性別歧視的笑話時,要站出來質疑、或表達不舒服是很困難的。   「我們需要讓年輕人知道,當你的朋友說了關於強暴的笑話,如果你保持沈默,你就是共犯。」任何在線上播放性別歧視影片或觀看有辱人格的影像、色情圖片的人,就是在支持性別歧視、就是在支持厭女文化。   面對這一切狀態,家長必須要扮演自己的角色,更要理解:線上色情的威脅離我們的孩子很近。   資料來源:Sex, Likes and Social Media;The RAP Project;The Guardian   [1] 提高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對強姦和性攻擊防範意識的計畫;同時也致力於檢視並改善當代色情文化和社交媒體對人們態度和期望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大眾媒體對民眾身體形象和自尊所造成的傷害。 [2] 原文書名:Sex, Likes and Social Media: How the digital age is affecting our teens - and what we can do to help    
+ read more
威而鋼不夠力?勃起功能障礙治療凝膠問世 數分鐘見效
2016.09.14
威而鋼不夠力?勃起功能障礙治療凝膠問世 數分鐘見效
自從1998年威而鋼Viagra上市後,許多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都仰賴這顆藍色小藥丸重拾雄風,而近日,一項名為MED2002(品牌名稱為Eroxon)的勃起功能障礙治療凝膠問世,似乎能帶來更大的效益。   根據製造商Futuru Medical表示,凝膠中的活性成分是硝酸甘油(GTN),此成分已被用來治療心絞痛,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GTN擴張陰莖動脈使動脈充血,隨著性刺激將出現自然勃起。   在232位男性試驗中,82%的受試者使用後10分鐘內可見凝膠發揮藥效。同時,製造商宣稱試驗過程中沒有發現什麼太大的安全疑慮、沒有記錄到嚴重不良的事件或反應,也沒有因為副作用中途停藥的案例。   在試驗成功的細節公佈之後,位於Guildford的參股公司股價翻了一倍多,該公司對表示:「MED2002能夠迅速發揮藥效,82%輕度勃起功能障礙的病患,在10分鐘之內有藥效反應;54%輕度勃起功能障礙病患,5分鐘內有藥效反應,這麼迅速的反應代表MED2002有潛力成為世界上對勃起功能障礙有最快治療作用的藥。」   這對威而鋼將是巨大威脅,因為威而鋼平均需要30分鐘時間發揮藥效。參股公司執行長James Barder也指出:「最核心的關鍵在於開始產生藥效的時間,其他產品都需要預先規劃,而且無法提供自發性。但是Eroxon可以作為性前戲的一部份,這對男性是很重要的。」   該公司正在和英國與美國的監管機構會談,計畫將產品推向市場。英國男性將可能成為首批購買者。   預期這個新的治療凝膠,將為英國製造商Futuru Medical在每年50億市場價值的勃起功能障礙治療中獲得巨大收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外用凝膠雖然是塗抹於男性生殖器,不過,在性行為過程中勢必也會與女性的身體直接接觸。然而目前藥廠並未發表任何相關的數據說明此項產品對女性而言是否安全。提醒民眾未來若有購買或使用此類外用藥品的需求時別忽視此等重要的訊息;台灣女人健康網也將持續追蹤相關產品的後續發展。   資料來源:DailyMail    
+ read more
產後施打HPV疫苗違法嗎?
2016.07.26
產後施打HPV疫苗違法嗎?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醫事人員或醫療院所推薦婦女於產後接種HPV疫苗,但HPV疫苗經衛福部食藥署所核准的適用對象有其年齡限制,因此,若產後婦女的年齡已超過限制,醫事人員會以「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來進行施打。究竟這樣的操作方式有沒有問題? 【你可能會想知道】什麼是「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 簡單來說,就是拿政府核准用以治療A病的藥來治療B病。   目前在台灣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的HPV疫苗總共有3種,分別為二價、四價與九價,而其中針對適用對象的年齡與性別皆有限制;二價疫苗的適用對象為9~25歲的女性、四價與九價疫苗的適用對象則為9~26歲的女性。   而根據衛福部的「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原則: 1.需基於治療疾病的需要 2.須符合醫學倫理及臨床藥理(合理使用) 3.應據實告知病人 4.不得違反藥品使用當時,已知的、具公信力的醫學文獻 5.用藥應盡量以單方為主,如同時使用多種藥品,應特別注意其綜合使用的療效、藥品交互作用或不良反應等問題。 其中第一點指明「需基於治療疾病的需要」方可進行仿單核准適應症外使用。然疫苗並不具有「治療」疾病之功效,顯然是不能進行仿單核准適應症外使用的。   為求慎重,台灣女人連線於今年5月間發文請教衛福部「HPV疫苗是否適用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今日,台灣女人連線收到衛福部回文,確定了HPV疫苗之施打由於非基於治療疾病的需要,不可做「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   因此,醫療院所將HPV疫苗施打於非9~25(26)歲的女性或各年齡層的男性實屬違法。   而今年6月曾有媒體於HPV疫苗相關的報導中陳述「疾管署表示,疫苗的適應症外使用,如果發生副作用,一樣可以提出疫苗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如今經確定HPV疫苗做仿單適應症外的使用為違法行為的情況下,如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應無法如上所述申請疫苗接種受害救濟,民眾恐怕得自己想辦法了。   台灣女人連線在此提醒民眾提高警覺;特別是即將生產的婦女,若你的年齡已超過26歲,但你的醫師或護士仍推薦你於產後接種HPV疫苗,千萬要小心;這不但是違法行為,也會影響你的權益,萬一不幸遭逢事故將可能求助無門。   更多HPV疫苗的相關訊息請參見台灣女人健康網;台灣女人連線也會持續追蹤HPV疫苗的各項後續發展。    
+ read more
肥胖威脅生命!男性比女性更應小心!
2016.07.21
肥胖威脅生命!男性比女性更應小心!
肥胖一直以來都是女性的熱門話題,不過肥胖除了讓我們沒有符合現今的審美觀外,還會造成什麼影響呢?世界衛生組織依據身體質量指數(BMI)估計全世界有1.3億的成人過重、6億為肥胖。而近日更有研究指出男性因肥胖而過早死亡的機率是女性的三倍。   研究團隊從來自歐、美等國共189份研究中篩選出390萬名至少可再存活五年的20-90歲成人為研究對象,其中近乎40萬名的參與者在研究期間死亡。(定義過早死亡的歲數為35-69歲)   研究發現,在正常BMI值下,男性在70歲以前的死亡風險為19%、女生為11%;中度肥胖(BMI值介於30-35者)男女則分別增加10.5%、3.6%,且因肥胖或過重導致冠狀脈動心臟疾病、中風、呼吸疾病及癌症的風險皆增加。   英國牛津大學醫學統計和流行病學的教授暨研究主持人Richard Peto說明,在70歲前減去體重10%就能對死亡風險有所改變,女性可以降低10%、男性20%。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分會生物統計學的研究者Barry Graubard表示,我們從其他的研究中得知身體上的活動能夠減少死亡的風險。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的院長David Katz指出,這項研究得出一重要發現─肥胖增加人類過早死亡的風險;並且讓我們了解肥胖與過早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提醒人們重視肥胖並進行改善。   不過,研究團隊也說明了本篇研究的限制在於他們僅用BMI作為測量肥胖的工具,沒有評估身體不同部位的脂肪分佈、肌肉質量或與肥胖相關的血糖或膽固醇等新陳代謝因素。由於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人重新思考BMI作為評判肥胖標準的適切性,另外,本篇研究也未能說明何以肥胖所造成的健康風險有性別上的差異,因此,要徹底了解肥胖與死亡風險間的關係勢必需要更多的研究。   這項研究的資助者包含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英國癌症研究中(Cancer Research UK)、健康研究全國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Researc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資料來源:The  Lance   【延伸閱讀】 美研究:別再用BMI來判斷你是否健康! 還在斤斤計較BMI?體脂肪才是主要的死亡風險因子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