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Apple Watch真的能告訴你是否有高血壓嗎?
2025.10.13
Apple Watch真的能告訴你是否有高血壓嗎?
Apple隨著新款Apple Watch Series 11的發表,推出了一系列健康功能,其中包括提醒佩戴者「可能患有高血壓」。   全球約有13億人患有高血壓,但將近一半的人未被診斷。主因包括缺乏定期檢查、症狀不明顯,以及單次測量可能忽略問題。   若能更早發現,有助於預防心臟病、中風、腎臟疾病和失智症。   但是,Apple Watch真的能告訴你是否有高血壓嗎?   它是如何運作的? 目前公開的細節有限。但我們知道Apple Watch的高血壓提示,利用手錶背面的光學感測器,偵測心跳時血液流量的變化。當演算法辨識出異常血流變化時,使用者會收到「可能高血壓」的通知,全程不需使用傳統會收緊手臂的壓脈帶。   這並不是新技術;其他一些公司,例如三星(Samsung)和Aktiia,也使用類似的方法。   然而,但這項通知並非診斷,因為根據目前所知,Apple Watch不會提供具體血壓數值,也未經專業測量確認。使用者若收到警示,仍需由醫師以袖帶式血壓計檢測。   科學證據怎麼說? 「無袖帶」血壓監測裝置比傳統方式更舒適、可長時間監測,但目前證據顯示,其準確性仍有限。這些裝置缺乏統一的驗證標準,難以確定不同品牌間的準確度是否一致。   準確性也可能受到皮膚顏色、姿勢、活動狀態等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儘管如此,部分公司已獲得監管單位許可,Apple的高血壓功能也取得核准。不過,臨床指引仍未建議依賴此類技術監測血壓。   因此,定期由醫療專業人員檢查血壓,並在家中使用經過驗證的袖帶式血壓計,仍然很重要。   目前尚無證據顯示這些技術在臨床環境、真正患者身上運作的效果如何。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   有哪些挑戰? 這項功能雖有助於提升高血壓的早期發現,但也可能帶來壓力。大量使用者若收到「可能高血壓」通知,可能湧向醫療院所檢查,增加醫療系統負擔,同時造成部分人不必要的焦慮。   隨著這類裝置普及,醫療體系可能需要調整,以應對更多因穿戴裝置提醒而尋求診斷的民眾。   如果你想使用它怎麼辦? 如果你開始使用新款Apple Watch並收到高血壓通知,你應該在三到七天內使用袖帶式血壓計測量血壓,並將這些數據帶給醫生評估。   Apple網站上的說明指出,此「可能高血壓」功能不適用於22歲以下人士、孕婦或已確診高血壓的人。   無袖帶血壓技術的確有助於改善高血壓的早期偵測,這對全球健康是迫切需求。但在成為可靠的臨床工具之前,仍需更多研究來驗證其準確性與實際應用價值。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5.09.18)      
+ read more
2025諾貝爾醫學獎 破解「免疫不自攻」之謎!
2025.10.09
2025諾貝爾醫學獎 破解「免疫不自攻」之謎!
圖片來源:Nobel Prize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三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對「免疫系統為何能攻擊外來病原卻不傷害自體組織」這個重大謎題的突破性發現。   本屆獲獎者為日本大阪大學的坂口志文教授,以及來自美國研究人員Mary E.Brunkow與Fred Ramsdell。三人共同分享1,1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新台幣3,400萬元)。   為什麼免疫系統不會攻擊自己? 人體免疫系統的首要任務是辨識並消滅入侵的病原體,例如各種細菌與病毒。但令人驚奇的是,它能精準避開自身組織、不進行攻擊。這項「自我識別」與「自我容忍」的能力,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基礎。   免疫系統依靠大量白血球(免疫細胞)來辨識與清除外敵,包含從未遇到過的病毒和細菌。這些白血球利用「受體(receptor)」尋找外來的病菌,透過隨機組合出上千兆種變化,使免疫系統能對抗從未見過的病原體。   但這樣的隨機製造,難免會產生「攻擊自己」的免疫細胞。過去的研究已發現,這些危險細胞中一部分會在胸腺中被破壞,而胸腺是白血球成熟的場所。   重大突破 「免疫巡守員」調節性T細胞現身 今年得獎的三位研究者,揭開了這項生理奇蹟背後的重要角色: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簡稱Treg)。這類細胞就像身體裡的「免疫巡守員」,四處巡邏,負責壓制或解除其他過度活躍、可能誤傷自身的免疫細胞。   這項發現不僅改寫了免疫學的教科書,也為多種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療視角。特別是自體免疫疾病、癌症治療與器官移植。   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都是因免疫系統錯把身體組織當成敵人。而癌症治療中,則是因為某些腫瘤會利用Treg壓制免疫攻擊,讓癌細胞得以躲避。科學家正研究如何降低Treg的數量,重新喚醒免疫反應。器官移植的部分,則期盼利用Treg以降低排斥反應,使移植手術更安全。   從老鼠到基因 科學家如何發現「免疫巡守員」? 坂口志文教授的關鍵實驗,是利用移除胸腺的老鼠,觀察其發展出自體免疫疾病。他發現,若將來自健康老鼠的某些免疫細胞注射回去,竟能抑制這種疾病,進一步推論出體內存在一套「自我抑制機制」。   Mary Brunkow與Fred Ramsdell則針對一種會導致遺傳性自體免疫疾病的老鼠與人類家族進行研究,發現某個基因(後來被命名為FOXP3)對調節性T細胞的正常運作有重要影響,進一步確認了Treg細胞的分子機制基礎。   生理學學會(Physiological Society)主席Annette Dolphi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清楚說明調節性T細胞如何調節免疫系統、避免錯誤攻擊自身組織。這是基礎生理學研究對人類健康產生深遠影響的最佳典範。       編譯來源:BBC NEWS(2025.10.6)      
+ read more
新的壽命預期不到百歲
2025.10.07
新的壽命預期不到百歲
對於想活到百歲以上的人是壞消息。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平均預期壽命在短期內無法超過百歲。   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導,20世紀前半期富有國家預期壽命的增長速度已明顯放緩。因而結論 1939 年之後出生的世代平均預期不會有人活到百歲。   資深研究員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公共事務副教授Héctor Pifarré i Arolas說:「20世紀前半期,我們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預期壽命增加,這個現象在可見的未來似乎不能再達到。」   他說:「在明顯的延長人類壽命上,沒有任何主要的突破,則無法達到20世紀初預期壽命快速增加,即使成人存活的改進比我們預估的快兩倍。」   從1900到1930年,每個新的世代,預期壽命增加了約五個半月。   研究人員分析23個高收入國家,1900年生在富有國家的人,平均可預期活到62歲,但到1938年平均預期壽命已急劇上升至80歲。   但研究人員估計1939至2000年間,這樣的增加減慢至每個世代約2.5至3.5個月。   研究主持人─德國Max Planck人口研究所博士生José Andrade說:「我們預期1980年出生的人,平均活不到百歲,而我們研究的群組中也沒有人可達到這個里程碑。」   他解釋,由於大多過去長壽的快速增加,是因為在年紀很輕時的存活率有很卓越的進步。而現在沒有,所以下降。   研究人員說,由於醫療的進展和生活品質改善,嬰兒死亡率在20世紀初快速下降。但現今嬰兒和孩童死亡率很低、預期壽命的進展速度也慢、老年人醫療的改善不足以維持之前長壽增加的速度。   根據美國疾病防控中心,美國預期壽命男性平均76歲以下,女性約81歲。   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英國男性預期壽命平均86.7歲,女性90歲。數據顯示兩性存活的差距正在減少,部分由於男性正朝向較健康的生活型態。   研究人員警告這些預測不可完全相信,因為無預期的大流行、醫學突破,或社會、或經濟上的波動,都可能在預期壽命上,以無預期的方式造成影響。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推測可以協助人們決定有關儲蓄、退休和長期計劃。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5.09.04)、Daily Mail(2025.09.01)、PNAS(2025.07.17)      
+ read more
你真的需要每六個月做一次牙科檢查與清潔嗎?
2025.09.30
你真的需要每六個月做一次牙科檢查與清潔嗎?
你是否曾被告知應該每六個月做一次牙科檢查與清潔?   在台灣,健保提供13歲以上民眾每半年一次的洗牙服務;懷孕婦女、糖尿病患者、口乾症患者、中風、洗腎患者、癌症患者等特定高風險族群,可享每三個月洗牙一次的健保給付。   但這樣的建議是有科學依據,還是僅是習慣?   為什麼需要定期檢查與清潔? 牙科檢查由牙醫或口腔健康專業人員進行,檢查牙齒、牙齦與口腔組織,以便發現蛀牙、牙周病或軟組織變化。   多數情況下會搭配「洗牙」(刮治與拋光)與X光檢查,以檢查肉眼看不到的問題。   雖然日常用含氟牙膏刷牙與使用牙線清潔牙縫很重要,但仍無法清除所有牙菌斑與牙結石,因此專業清潔能去除殘留的牙菌斑與牙結石(鈣化的牙菌斑),以及其中的細菌,避免蛀牙與牙周病。   研究怎麼說? 就檢查而言,2020年的一份Cochrane綜述發現,與依據個人口腔疾病風險(風險導向)的檢查相比,每六個月檢查一次,並沒有額外好處來預防蛀牙或牙齦出血。   「風險導向」是指牙科專業人員會根據個人口腔疾病的風險,來決定檢查的間隔時間。   這份涵蓋四年的研究也指出,對兒童與青少年檢查頻率的影響,目前缺乏高品質研究。   就清牙而言,2018年的一份Cochrane綜述顯示,定期進行專業清潔,對於牙齦疾病(牙齦炎或牙齦出血)跡象或牙菌斑的堆積程度,幾乎沒有差異。與較少進行專業清潔的成年人相比,效果並不顯著。   雖然牙結石略有減少,但是否有臨床意義仍不確定。參與者表示六個月或十二個月清潔後牙齒感覺更乾淨,但不同組別在生活品質的感受上沒有差別。   綜合來看,對成年人而言,六個月一次檢查與清潔並不一定比依據風險安排更有效。   那可以不用每六個月去一次牙醫嗎? 一生中定期牙科檢查仍然必要,應從第一顆牙齒長出就開始。但頻率需依個人口腔狀況而定。   * 高風險族群:若有嚴重牙周病或蛀牙,需要更頻繁看牙醫,每六個月甚至每三個月一次。 * 口腔狀況良好者:可能每一年或兩年一次即可。 * 追求安心者:即使風險較低,有些人仍願意每六個月檢查一次,只為了心安。   還能怎麼維持牙齒與牙齦健康? * 每天刷牙兩次:使用含氟牙膏,少於此頻率會增加蛀牙風險。 * 清潔牙縫:牙線、牙線棒或齒間刷比單靠刷牙更有助於減少牙齦問題與牙菌斑。 * 水牙線(沖牙器):對於手部不靈活的人與兒童,是傳統牙線的有效替代。 * 少吃糖:少吃含糖食品與飲料,包括蜂蜜、糖漿與果汁,可降低蛀牙風險。       編譯來源:Japan Today(2025.09.14)、The Conversation(2025.09.04)      
+ read more
關鍵2因素 增加失智風險
2025.09.24
關鍵2因素 增加失智風險
瑞士最新研究指出,聽力退化與孤獨感的交互影響,與記憶力衰退有顯著關聯,及早處理聽力喪失、維持社交關係,可能有助延緩失智症的發展。   早先已有研究顯示,大約四成的失智症病例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包括改善視力問題、治療憂鬱症、多運動等都有助於降低罹病風險。   即使不孤立,孤獨感也會放大聽力退化對認知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歐洲健康、老化與退休調查(SHARE)中的33,741位年齡50歲以上受試者,在長達17年的追蹤中發現,當聽力退化時,若年長者主觀上感到孤獨,即使社交互動頻繁,也會面臨更明顯的認知退化。   研究人員表示:「針對聽力受損與孤獨感同時進行干預,即使受試者在社交上並不孤立,仍可能對晚年認知健康帶來關鍵助益。」   又孤立又孤獨者,認知能力全面較差 若同時處於社交孤立與孤獨的狀態,參與者在所有認知測驗中表現最差,包含立即回憶、延遲回憶以及語言流暢度等項目。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與他人互動的頻率較高時,大腦會更常使用記憶功能,例如回憶資訊,因此能延緩退化。   此外,他們還發現,感到孤獨的人對聽力喪失的痛苦感受較強烈,這種心理壓力可能進一步加劇記憶能力的惡化。   此研究結果支持「客觀社交孤立」與「主觀孤獨感」兩者皆與失智風險有關的理論。   他們指出:「我們的設計揭示了孤獨感在感官(聽力)退化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連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也坦承,現階段仍無法證明這些因素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他們補充說:「我們的發現顯示,聽力障礙與心理社會因素,例如孤獨與社交孤立,可能都與晚年認知功能相關。」   「這凸顯出需採取整合性策略,結合聽力健康與心理社會支持,共同維護老年階段的認知健康。」   英國專家呼籲政府將聽力檢查納入健檢 針對此類研究,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機構(Alzheimer’s Research UK)專家呼籲政府,應將聽力檢查納入40歲以上成人的NHS健康檢查項目中。   該機構的Isolde Radford博士表示:「我們尚未完全確定聽力喪失是否直接導致失智,還是會引發其他增加風險的疾病。」   「但我們知道,聽力喪失就像失智症一樣,並非老化的必然結果。」   「及早檢查聽力、配戴助聽器等措施,可能有助於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的風險,這是一個簡單卻能幫助數百萬人的步驟。」   將近半數失智症病例或可預防 去年的一項發表於《The Lancet》,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也指出,將近一半的阿茲海默症病例,可能透過改善14項生活習慣因子而預防。   該研究建議的13項預防措施中,包含:確保有需要者皆能取得助聽器、減少有害噪音暴露、並強化40歲以上族群的高膽固醇檢測與治療。   阿茲海默症在台灣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公布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失智症之類型以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占56.88%最高。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推估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其中女性盛行率(9.36%)高於男性(6.35%)。死亡人數3,768人,粗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6.1%。   這項研究刊登於《傳播心理學》期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7.18)、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2025.07.09)      
+ read more
科學家警告:熱髮工具暗藏健康風險
2025.09.23
科學家警告:熱髮工具暗藏健康風險
許多人每天早晨都會使用直髮夾或捲髮棒做造型整髮,但Purdue大學研究指出,僅僅10至20分鐘的熱造型,就會讓人暴露於超過100億顆奈米顆粒,等同於在繁忙高速公路車陣中呼吸到的污染量。   研究發現,當頭髮被加熱至150°C(300°F)以上時,護髮素、髮膠、造型霜等產品中的揮發性化學物質會被汽化,並以奈米顆粒的形式釋放到空氣中。這些顆粒會直接進入呼吸道,沉積在肺部最深、最脆弱的區域,可能造成呼吸道壓力、肺部發炎,甚至認知功能下降。   首席研究員Nusrat Jung博士表示:「這確實相當令人擔憂。過去並沒有類似研究,因此公眾對日常美髮習慣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幾乎毫無認知。」   為何髮品在高溫下危險 研究團隊特別指出,洗髮精、護膚乳液、髮膠、護髮油、髮蠟與噴霧等產品,本身就含有揮發性化學物質。   高溫不僅釋放出一團化學雲霧,還會促使產品發生化學反應,進一步生成新的顆粒,使原本安全的物質產生危險化合物。   髮品中常見的環戊矽氧烷(D5 siloxane)會在高溫下大量釋放。這種物質能讓頭髮更光滑有光澤,但被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列為「高度持久、高度生物累積」化學品。動物實驗顯示,它可能傷害呼吸道、肝臟與神經系統。   研究人員在先前研究就發現熱處理會釋放大量環戊矽氧烷,最新實驗更證實問題嚴重。   新研究揭露更嚴重的結果 在最新研究中,受試者攜帶自己的護髮產品與造型熱工具,進入特別設計的實驗室進行測試。受試者依照日常方式處理四撮頭髮。   隨後,專門的監測儀器測量一小時內空氣中的揮發性顆粒濃度。   結果顯示,熱處理不僅釋放環戊矽氧烷,還會產生新的揮發性有毒顆粒。檢測顯示,每立方厘米空氣可出現1萬至10萬顆奈米顆粒的爆發性濃度。   研究也指出,髮膠、護髮霜與造型凝膠等耐熱型的免沖洗產品排放量特別高。   研究結論與建議 這篇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指出,髮品熱處理是顯著且被低估的奈米顆粒污染來源。   為了避免吸入奈米顆粒的潛在危害,研究團隊建議: * 最好完全避免使用這類產品與熱造型。 * 如果無法避免,應盡量降低使用頻率,並確保空間保持良好通風。 * 即使不使用加熱工具,通風也能有效降低揮發性化學物質的暴露。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8.26)、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5.08.0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