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0.11
子宮內膜癌警訊:別輕忽陰道不正常出血
台北市議員許家蓓今(2024)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積極接受治療,仍不敵病魔於9月病逝,享年48歲,令人不捨。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影響子宮內膜的癌症,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約佔95%,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通常在停經後的女性中發病,但也有年輕女性可能受到影響。
根據台灣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頸癌因抹片篩檢推廣略有成效,發生人數逐年下降,反觀子宮內膜癌發生人數持續攀升,近十年從1936人成長至3181人,上升了64.3%。
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
衛福部提醒,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除了服用相關含荷爾蒙成分藥品或保健品外,也應警覺可能是宮內膜癌徵兆。惟目前國際間尚無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若婦女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阻斷疾病進展。
然而,究竟要如何發現身體的警訊呢?
偵察子宮內膜癌:321口訣
日前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黃閔照醫師於訪談中提出321口訣提醒女性朋友,如月經有:3–不到3個禮拜就來;2–2個月沒來;1–月經來潮超過1星期,就是月經異常的警訊,千萬不要輕忽,更別因害怕內診而延誤治療,務必盡速就醫。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可治療的癌症,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女性應對自己的健康保持警覺,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識別任何不正常的徵兆。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擔憂,請及時就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檢查將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維護您的健康。
相關國際新訊:
* 過重是子宮內膜癌明確的風險 (2022.05.02)
* 直髮劑易罹子宮體癌 (2022.10.23)
+ read more

2024.09.16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心臟風險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是一種讓婦女身體痛苦且變虛弱的疾病,而新的研究指出有更嚴重的結果: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機率較高。
根據Mayo
Clinic稱,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是通常長在子宮內的組織,卻長在子宮外面附近的器官,導致疼痛,和生育困難。
這項新的研究由在哥本哈根的Rishospitalet哥本哈根大學醫院Eva
Havers-Borgersen醫師主導。她的團隊在歐洲心臟科學會的倫敦年會發表其發現。
她在會議的新聞發布中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十分之一的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的結果顯示,現在是我們應該開始常規地考慮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了。」
這個研究檢視丹麥數據庫的資訊,追蹤1977-2021年間超過六萬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團隊將這些婦女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比例,和超過242,000位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年齡相符)的婦女相比較。他們這追蹤些婦女的健康平均16年。
結果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比較沒有這個狀況的婦女,其心臟病發作機率高出35%,血栓引起的缺血性中風風險高出20%。
丹麥團隊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顯示心律不整的機率增加21%,心臟衰竭的機率增加11%。
Havers-Borgersen說:「這些結果提供更多的證據,女性特有的風險因素和婦女的心血管疾病需要更多的關注。我們建議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接受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女性特有的風險因素,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妊娠期糖尿病和子癲前症,現在應是時候,以心血管風險預測模式來看待。」
此研究在醫學會議上提出,尚未發表在同儕評論的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4.09.02)
+ read more

2024.08.28
如果您懷孕了,您的「預產期」有多準確?
據報導,南澳有1,700多名孕婦由於電腦醫療記錄中的技術錯誤而被告知了錯誤的「預產期」。這引起了人們的擔憂,有些婦女可能因此而提前引產。
目前正在進行調查,以查明錯誤是如何發生的以及錯誤的預產期是否影響了護理。
但預產期到底有多準確呢?當我們弄錯時會發生什麼?
如何確定預產期是哪一天?
人們通常所說的「預產期」其實是寶寶的預計出生日期。有許多線上工具可以根據稱為「內格萊氏法則」的方式來計算該日期,該規則以德國產科醫生Franz
Naegele(1778-1851)的名字命名。
內格萊氏法則透過將末次月經的第一天加上7天,然後加上40週(九個月)來計算預產期。
但內格萊氏法則有其限制。首先,它假設所有月經週期都是28天,排卵發生在第14天。
醫生和助產士仍然使用這種方法來計算預產期。
然而,人們越來越依賴在8至16週之間使用超音波來預測預產期。這可以測量胎兒的大小和發育情況,以計算其胎齡。接下來,超音波檢查師使用該數據來計算嬰兒的預產期。
還有一種趨勢是確定日期範圍而不是確切的截止日期。
一項針對德國超過100萬新生兒的大型回顧性研究發現,90%的分娩發生在預產期前19天到預產期後7天之間。這是懷孕37週到41週的範圍。
為什麼預產期很重要?
出於多種原因,您的預產期很重要,除了讓您和您的家人能夠為未來幾個月做好計劃之外。這是助產士或醫生用來監測您懷孕、評估一切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建議介入的關鍵資訊。
與您的預產期密切相關的一項介入措施是,如果您「逾期」,則提供引產。對於預產期計算不正確的女性,引產的時間可能會早於要求的時間。
使用超音波預測比使用內格萊氏法則可提供更準確的日期,如果婦女沒有真正逾期,也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引產。不過,還需要更多證據來證實這一點。
為什麼我們如此關心引產?
在澳洲,與等待自然分娩相比,接受引產的婦女人數不斷增加。現在,34%首次懷孕的女性採用了引產。
引產會增加分娩期間更多介入措施的使用,例如硬脊膜外和連續胎兒監測。它還會增加剖腹產的機會。研究也發現,女性希望避免引產。
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無妊娠併發症的婦女在41週以下進行常規引產。
寶寶留在子宮裡的每一週都很重要,因為在懷孕40週期間寶寶仍在生長和發育。寶寶出生越接近40週,就意味著他們不太可能需要花時間在加護病房。
我可以自己計算預產期嗎?
如果您被告知預產期計算有誤,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自行解決:
* 將您的末次月經日期輸入線上計算器
* 查看妊娠16週期間超音波檢查計算出的預產期。
但請記住,當您考慮寶寶預產期的37至41週範圍時,準確性會更高。
最終,您的寶寶並不總是遵守規則。很少嬰兒能夠準確地在預產期出生。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4.06.28)
+ read more

2024.08.12
卵巢是女性體內老化最快的器官,這很重要嗎?
由於卵巢的老化,女性的生育能力逐漸下降,最終進入更年期。更年期的到來使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等各種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較短的生殖年限與較高的多種疾病風險有關。
生殖相關因素對女性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已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焦點。先前的研究已發現卵巢是女性體內老化最早、老化最快的器官之一。這種老化過程會意味著女性進入更年期—通常在50歲左右。
先前的研究也探討了初潮和更年期年齡與女性健康結果的關係,包括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一項涉及超過12萬名停經後婦女的大型研究將生殖年限的長短與中風風險聯繫起來。
初經到停經的期間反映了暴露於體內雌激素的持續時間(即生殖年限)。一般來說,持續時間越長,患病的風險越低,女性壽命就越長。
研究發現了什麼?
這項新研究涉及1,300多名平均生殖年限為34年的停經後中國女性,是第一批研究生殖因素與多重疾病(指有兩種或多種慢性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先前的研究發現女性的多重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依據本研究的目的,參與者根據其生殖年限的長短分為四組,分別為:Q1,≤32年;Q2,33-34年;Q3,35-37年;Q4
≥38年。
研究結果證實,生殖年限越長,患有多種疾病的風險越低,因此,與生殖年限最短的Q1婦女相比,生殖年限最長的Q3和Q4停經後婦女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更小。該研究還揭示了一種線性趨勢,即生殖年限越長,多種疾病的風險越低。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建議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應篩檢和評估生殖因素,以識別高風險族群。
更年期協會醫學主任Stephanie
Faubio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女性生殖年限的長短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等健康結果有關。目前我們要釐清的是,究竟是多種慢性疾病的存在導致卵巢提前停止功能,還是慢性疾病是卵巢提前「超時」的結果?」
研究結果發表在《中國停經後女性生殖年限與多重疾病之間的關係》一文,刊登於更年期協會雜誌《更年期》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7.31)、NIH(2024.07.30)、Menopause(2024.07.30)
+ read more

2024.08.07
產後失禁和骨盆腔疼痛正常嗎?
長達十個月的懷孕期伴隨著逐漸增大的子宮,其重力對骨盆腔壁直接或間接的壓迫,有可能對骨盆腔的神經及肌肉產生傷害,發生尿失禁、子宮或膀胱脫垂等。
Orlando健康中心的一項新的全國調查發現,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女性在生完孩子後出現疼痛、壓力和尿失禁是正常的:71%的美國人認為生完孩子後漏尿是正常現象;51%的人認為產後性交疼痛是正常的。
這都是骨盆底損傷的明顯跡象
骨盆底是一組肌肉和韌帶支撐陰道、子宮、膀胱和直腸。當它們受損時—最常見的原因是懷孕、分娩或衰老—它們會導致尿失禁,或導致這些器官從正常位置滑落,發生疼痛和壓力,稱為脫垂。
很多女性對於發生這樣的狀況,以為是正常的,也羞於啟口,以忍受延宕就醫。
如果我們的膝蓋有問題,我們可以與任何人談論它,而不會感到羞恥,不會感到不舒服或奇怪。而每個人都有骨盆底肌肉,但許多女性迴避談論它的問題。
專家表示,這些骨盆底問題的跡象,雖然很普遍,影響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女性,但它們並不正常。
Orlando健康中心的職能治療師Tessa
Ladd說:「當我們說這不正常時,我們的意思是─這不是你應該忍受的事情。這是你可以康復和改善的」。
專家強調,骨盆底損傷儘早就醫,通常無需手術即可治療,女性不必忍受不舒服的癥狀。
調查還發現,71%的受訪者認為女性應該在分娩後儘快開始鍛練,以增強腹肌和骨盆底。
Ladd警告說,這可能會適得其反。要讓你的身體有時間癒合,不要做得太多太快。在產後早期,你可以開始做一些深呼吸並學習正確的健身操。
經驗分享
生下第二個孩子一個月後,Nicole發現自己承受著嚴重的骨盆壓力而回到醫院。
她被診斷出患有膀胱脫垂,這意味著她的膀胱由於骨盆底肌肉和韌帶損傷而滑脫。
她擔心自己需要手術,並且需要在家中帶著一個四歲的孩子和一個新生兒進行漫長的恢復。但而後,她被送到職能治療師Tessa那裡接受骨盆底治療以緩解疼痛。
在那裡,她學習拿起東西時如何呼吸,意識到在日常事物中對骨盆底施加了多大的壓力。她學會了如何緩解壓力並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差異。除此之外,她做一些伸展和放鬆骨盆底,加強和協調骨盆底肌肉骨盆底。
與Tessa合作後,Nicole現在可以抱起她的孩子,而不必擔心疼痛或滲漏。
她敦促其他女性認真對待這種情況並去看醫生。就像,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你可以盡可能地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4.07.15)
+ read more

2024.07.23
子宮內膜異位症增加卵巢癌風險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可能容易遭受另一種健康危險。新研究顯示,她們患卵巢癌的可能性是沒有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的四倍。
科學家已知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和卵巢癌風險增加有關連,但此研究詳地指出風險會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亞型而不同。
患有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兩者兼有的女性患卵巢癌的總體風險「顯著增加」,相對於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高出約9.7倍。
患有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兩者兼有的女性患第
I
型卵巢癌的風險似乎高出近19倍,而它的生長速度往往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卵巢癌慢。(深度浸潤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存在於組織或器官深處,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時稱為「巧克力囊腫」,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囊腫。)
相關聯的原因?
這個新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癌相關,但不是原因。驅使相關性的確切因素仍未明白。
紐約大學長Langone 醫院 Perlmutter
癌症中心的婦科癌症科醫師 Deanna Gerber
說:「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個還未能完全了解的診斷,使得和卵巢癌的相關性也難以完全理解。可能有基因驅動的相關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見的發炎,也會增加卵巢癌的風險,或者荷爾蒙的因素也可能在驅動這種關聯。」
根據 Cedar Sinai
的Rimel,「有幾個機制的建議,但沒有一個完全被證實。有些基因突變如
ARID1A
相關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內膜癌,也許連結了兩者。另外一個可能的機制,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形式和形成的過程中傷害了組織,從而創造一個更容易患癌症的環境—這需要更多的研究。」
風險仍較低
專家說,但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不應對新的研究發現而感到驚慌,因為卵巢癌本身仍然罕見。在台灣,患者應該記得:一般人群卵巢癌風險非常低,少於0.1%,這比乳腺癌等常見癌症要低得多。即使卵巢癌風險增加四倍,婦女仍維持著一個非常低的風險。」
「目前我們不建議對臨床護理或政策進行任何改變。預防卵巢癌最好的方式仍是建議要運動,不要抽煙、限制飲酒。」
除了年齡以外,有卵巢癌、乳癌或大腸癌的家族史更是卵巢癌的重要風險因素。
根據台灣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卵巢癌」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七位,死亡人數年增率更高達9.9%,為十大癌症之最!其發生率為1萬人1人。
Cedar Sinai
癌症臨床實驗辦公室的主任,婦科癌症專科醫師 BJ
Rimel
指出,整體來說,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應該覺知卵巢癌的警訊,包括脹氣、腹痛和腸道或膀胱功能的改變。「如果一個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醫師推薦以口服避孕藥做為治療或只是普通的避孕方法,我一定會考慮服用。口服避孕藥可降低卵巢癌風險
50% ,是很棒的消息。」
研究人員發現令人震驚的增加
新的研究,美國研究團隊分析近50萬位猶他州婦女年齡18-55的數據。數據來自於Huntsman癌症機構的「猶他州人口數據庫」。研究人員仔細檢視在她們的電子健康記錄上,有多少婦女被指認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基於「猶他州癌症登記處」,有多少婦女在1992-2019年間發展成卵巢癌。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卵巢癌類型的風險,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和沒有此症的婦女比較,高了4.2倍。根據研究,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患
I
型卵巢癌的風險「特別的高」,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7.5倍高,而患
II 型卵巢癌(可能更具侵襲性)的風險約為2.7倍。
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沒有任何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患有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總體上患卵巢癌的風險最高,大約高出18.8
倍,而患有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的風險排名第二。
研究數據並未指出那些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接受了口服避孕藥,或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可能會稍微扭曲了數據。節育藥丸相關於較低風險卵巢癌,仍不清楚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和癌症風險的相關性。再者,這些數據並沒有顯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有可能未被診斷或誤診。
此項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
編譯來源:CNN (2024.07.17)、JAMA(2024.07.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