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男性也要小心低骨密度問題!
2019.06.07
青壯年男性也要小心低骨密度問題!
骨質疏鬆、骨頭易碎常被視為是停經女人健康的問題,不過最近一項研究卻發現,35-50歲中年男性出現低骨密度問題的盛行程度可能超過大家的想像。   骨質缺乏症(osteopenia)發生在骨骼密度低於正常值的時候,但還不到會輕易碎裂的程度。如果沒有測試骨密度,這個骨質疏鬆的前兆一般很難被發現。   研究對象與結果 研究團隊分析173位35-50歲成人的骨質密度,參與者被邀請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掃描股骨頭與腰椎,這兩個部位是容易發生骨折的位置。結果顯示,26%女性參與者有骨質缺乏症,而男性的比例還稍高於女性,有28%有相同狀況。   負重運動及鈣攝取有利骨骼強健 研究指出,維持骨骼健康需依靠做負重運動,像是走路、跑步、跳躍這類活動,才會訓練骨骼抵抗重力,藉由支撐體重變得更強健。研究中的大多數男性參與者雖有大量運動,但幾乎都是選擇騎自行車。這個運動跟游泳一樣,會讓心血管系統健康,卻對維持骨骼健康發揮不了效果。   飲食均衡、充足的鈣攝取也是重要的,但研究中的大多數參與者都表示他們每天攝取不到三份的乳製品。而重視均衡飲食的同時,研究也表示大家可能會高估鈣攝取對骨骼健康的重要性,事實上,只有在骨骼還在成長的階段,多攝取鈣才有意義,到30歲以後,骨骼停止成長,就必須仰賴負重運動才能讓它維持強健,結論是你要選擇使用它或者就是失去它。   男性骨鬆特殊風險因子:睪固酮減少與飲酒過度 美國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OF)董事Lewiecki博士針對此研究結果回應表示,男人一般出現骨鬆的時間比較晚,雖然他們不會經歷像女人停經這種快速的荷爾蒙改變,但睪固酮還是會緩慢減少,而低睪固酮就是男性骨鬆的風險因子之一。除此之外,喝太多酒也是會導致男性骨質流失的其一主因。Lewiecki博士建議除了負重運動之外,肌肉強化及訓練平衡感技巧的活動都對骨骼健康有益,並且要避免吸菸以及飲酒過度。   這項研究由於樣本數小,目前尚無法將結論沿用在一般大眾身上,未來還需有更多大型研究,以釐清骨質缺乏症的盛行程度。本研究5月28日刊登於《美國骨科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5.28)、Dailymail(2019.05.28)、HealthDay(2019.05.30)        
+ read more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2018.09.17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日前召開記者會,希望藉記者會讓民眾知道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通報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不要忽視打HPV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應提供更多協助,建立完整通報機制與本土資料庫。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HPV疫苗普遍被視為是安全的,然而,施打後嚴重不良反應的事件也時有所聞,並不是要否定目前這些研究所呈現的結論,但是,研究都有其侷限,例如:少見的個人特殊體質、發病時間點、研究的時間不夠長及其他因子等,可能使得不良反應的關聯尚未被看到。除非那些研究的結論是絕對的,否則不應該堅決地否定HPV疫苗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聯。   陳小姐在懷孕期間醫院推薦打子宮頸癌疫苗,產後因為已生完小孩,覺得可以增強保護力就打了嘉喜九價HPV疫苗第一劑。但卻陸續出現視覺不良與肢體麻木等症狀,一個半月後診斷出罹患了罕見的「視神經脊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嚴重可致眼盲、癱瘓及死亡。治療期間詢問醫師是否可以再接種HPV疫苗第二劑,得知HPV疫苗被形容為「黑名單」,才驚覺病症可能與疫苗有關。在跟診所提出接種疫苗疑似出現不良反應時,診所卻聯絡藥商,讓藥商與她聯絡,而藥商給的訊息是如何申請藥害救濟。如今,她每年得花36萬打標靶藥物,還面對著不知何時會再病發的壓力,她說:「不知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今天先不談疫苗的有效性爭議,許多民眾根本不曉得施打疫苗出現不良事件就可以通報,都等到嚴重不良反應才會通報。打了疫苗出現症狀,就必須要通報,至於是否是不良反應,還需要進一步醫學確認。台灣有這麼多人施打HPV疫苗,應建立本土的完整通報機制,鄰國日本的通報機制就比台灣完備。   黃淑英常務理事批評,醫師推薦產後婦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卻沒有說明清楚副作用及風險,也沒告知九價疫苗的適應症僅針對9歲以上26歲以下,政府應該要替民眾把關。但追問在場衛生福利部代表,對於疫苗非適應症使用規範卻得不到任何說法。   食藥署藥品組陳可欣簡任技正表示,根據統計,從民國95年起至今,子宮頸癌疫苗無論是二價、四價、九價的不良反應總計有167件。   國健署癌症組長吳建遠表示,國一女學生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政策是經過縝密的評估,認為沒有嚴重的風險才會有此決議。對於相關事件會再評估,但目前沒有要調整全面施打的時程或計畫。   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請衛福部應說明產後施打HPV疫苗是否合法、是否適宜,而對於疫苗施打後,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極嚴重不反應個案應建立健康監控/管理機制,以期瞭解病因的關聯性。    
+ read more
男性禿頭、灰髮比肥胖更具心臟病風險?!
2017.12.08
男性禿頭、灰髮比肥胖更具心臟病風險?!
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吸煙和缺乏運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傳統」風險因素,而最近研究顯示,40歲以下有雄性禿和灰髮的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比沒有這些狀況的男性高出5倍以上,比糖尿病帶來的風險還高。研究表示,風險清單應加入中年雄性禿和灰髮。   該研究分析790名40歲以下冠心病患者,並以1270名年齡相匹配且健康的人作為對照。該團隊使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血液檢查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來評估參與者的健康狀況;雄性禿的狀況以0代表無禿髮、1代表輕度禿髮、2中度禿髮及3嚴重禿髮;灰髮的部分則以其灰髮及白髮的百分比表示。研究團隊以這些資料為基礎去分析冠心病者及對照組,試圖了解雄性禿、灰髮與冠狀動脈損傷的關係。   結果顯示,有冠心病的男性一半有灰髮,有49%有雄性禿,而健康男性則只有30%有灰髮,27%有雄性禿。研究表示雄性禿增加了5.6倍的冠心病風險,灰髮則增加了5.3倍的風險。雄性禿及灰髮所增加的風險比肥胖增加約4倍的風險更高。   研究作者Patil博士表示,年輕男性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但卻無法被傳統的風險因素解釋。而中年雄性禿及灰髮被發現與動脈老化或硬化程度相關,可能是冠心病潛在的風險因子。   帶領研究的Sharma博士呼應上述的說法,認為中年雄性禿及灰髮應被認為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因素,這些因素反映出生理(血管)年齡而不是自出生日起算的年齡,因此在判斷總心血管疾病風險上扮演重要角色。目前醫師多以常識來判斷生理年齡,我們需要有實證的衡量來判斷。   Humane博士建議有中年雄性禿及灰髮的男性額外做冠心病檢查,並透過改善生活習慣降低疾病風險。此外,Humane博士提醒,開立史達汀給有中年雄性禿與灰髮的男性之前應先確定雄性禿及灰髮與冠心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30)、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ardi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 read more
避免失智,女性從降血壓開始!
2017.10.26
避免失智,女性從降血壓開始!
最近研究發現高血壓對失智的風險有性別差異。女性在40歲有高血壓,失智風險增加了73%,但同年齡的男性,有高血壓並沒有增加失智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健康照護系統中的成人健康資料,共7,238筆。1964-1973年間,這些人平均年齡33歲,所有人當時都被測量血壓,並在他們平均年齡為44歲時再次測量血壓。資料顯示,在30歲左右,男性約有31%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4%;在40歲左右,男性約有25%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8%。   1996-2015年間,研究團隊追蹤了5,646位還存活成人的資料,在這段期間有532位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在30歲有高血壓其失智風險並沒有比同年齡、沒有高血壓的女性高,但是到了40歲有高血壓的女性,失智風險就增加了73%。而對男性來說,不論是在30歲或40歲有高血壓皆未使失智風險增加。這些結果在研究團隊考量了其他影響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及吸菸與否以後仍然成立。   研究表示,雖然高血壓較常發生於中年男性身上,但是中年有高血壓對女性來說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換言之,中年高血壓對女性大腦健康來說是更危險的影響,並且影響可能不限於失智症。   研究者Rachel Whitmer博士表示,過去已知高血壓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發生高血壓的年齡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及高血壓影響失智症風險的性別差異。   對於研究的限制,Doug Brown博士表示,需留意這份研究是以1960-1970年代北加州的人為分析對象,那時候治療高血壓的方式並不如現在進步,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論對其他族群的適切性。   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單位的Rosa Sancho博士表示,對心臟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目前實證顯示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不吸菸、適量飲酒、保持活躍、飲食均衡、定期檢查膽固醇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171005)、Daily Mail(171005)、UPI(171004)、Neurology(171004)      
+ read more
追求完美身材是致命的!
2017.10.02
追求完美身材是致命的!
要跟上不斷增加的健康資訊、健康食物與時尚趨勢來追求完美身材,對多數人來說都太困難。最新的研究指出,現代社會追求完美的壓力增加了自殺的風險。   Instagram、Twitter和Facebook等社群平台,有許多13歲以下的兒童在使用。但這些平台卻充滿女性展示胸部、腹部和臀部的圖像。這類圖像長期地轟炸,等於在鼓勵女孩發展成類似的外觀,讓許多人對於擁有「完美」的身體感到有壓力。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人員回顧了45項研究結論,與過去50年中追求完美造成的壓力引起的自殺研究。約有11,747人參與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發現13種形式的完美主義與自殺念頭有關。這些形式包括對錯誤的關注、對行為的懷疑、父母的批評和個人標準等。   研究的主要作者Martin Smith博士採訪了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他說,完美主義是致命的,要求完美從來都不是健康的、合適的。Smith博士表示,自殺的成年人中有56%顯示出追求完美是來自外部的壓力。   追求完美身材的壓力,讓青少女焦慮與沮喪症狀的比例上升。研究團隊指出,「看起來完美」已對年輕女孩造成壓力,令人擔心。   根據Girlguiding UK 2016年女童態度調查(The Girls’ Attitudes Survey),7至21歲的女童和青少女對身體的信心大幅度下降。61%的人表示,她們對自己的外表感到開心,低於2011年進行的調查的73%。多數7至10歲女孩表示,如果人們能停止評價女孩與女性的外表,她們的生活將會得到改善。   調查指出,7至10歲的女孩中,大約30%的人相信她們因為外表被評價、25%的女孩覺得她們必須是完美的、35%的女孩同意女性的外表比能力重要、36%表示她們被培養成認為外表是她們最重要的條件。   英國兒童事務專員Anne Longfield說,這麼多年輕女孩認為她們的外表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多數的人覺得自己必須是完美的,這是令人不安的。對於身體形態的追求,如果沒有正確的支持,就會失控地進入飲食失調或精神健康問題。     編譯來源:Journal of Personality、Daily Mail (2017.09.12)       Perfectionism can be DEADLY': Any pressure put on
+ read more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2017.03.21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根據研究顯示,2015年美國青少年出生率降至歷史最低,每千名15至19歲的女孩中僅有22.3名活產。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情況與避孕藥取得容易有關,並建議將口服避孕藥由處方藥改為非處方藥,提供給青少年和成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審查了過去幾十年來所發表的相關研究,發現大量證據支持口服避孕藥以非處方藥方式提供而不是限於處方藥。   這些研究的內容包含了青少年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各種避孕方式的懷孕風險、青少年正確使用避孕藥的能力,以及避孕藥易於取得(作為非處方藥)可能對性行為的影響以及可能減少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擔憂。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助理教授Krishna Upadhya博士指出: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在18歲之前,提早使用避孕措施可以降低青少年懷孕的風險。我們的結論也強調,讓青少年更容易取得各種避孕工具並不會導致更多的性行為,但會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   Upadhya和其研究團隊指出,青少年有足夠的推理能力,因此能夠對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與否做出明智的決定。且學生的生活相較之下較為單純,較不會遭遇到特殊情況與行為的束縛,因此青少年更可能每天按時地服用。此外,青少年避孕失敗率與成年女性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並且,青少年約有9成的時間能正確回答關於避孕使用方式的問題。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發現,當藥物取得的方便性有所提升後,青少年的事後緊急避孕藥(plan B)使用率有所上升,從2002年的8%增加到2011~2013年間的22%。[推薦閱讀:事後避孕藥與一般口服避孕藥有甚麼不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放寬事後避孕藥服務了誰?;開放事後避孕藥好嗎?(影片)]   研究人員結論:口服避孕藥是普遍、安全和有效預防婦女和青少年懷孕的方法。 任何未來的非處方藥都有可能使青少年受益,而且沒有科學的理由限制不同年齡的取用。   不過,這樣的建議是否能夠完全複製到台灣值得好好思考。畢竟國情間有很大的不同,不論是在醫療體制、社會文化價值與教育上都有許多差異。現今台灣的性教育執行仍有許多值得檢討改進之處,關於安全性行為的教導既不夠普及也不盡正確;貿然開放反而可能不利於良好情感關係與性別平權概念的發展(誠如本篇研究所發現,事後避孕藥使用率上升的狀況雖然可能與青少年出生率降低有關,但從社會文化與女性健康長遠的角度看來,這是否是一個值得欣喜的現象仍值得質疑)。期許我們的政府與社會能夠以人民身心健康福祉為思量此議題的出發點,首先投入更多心力提倡、重視安全性行為與性教育,其後再來考量藥品開放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資料來源:青少年健康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read more